為什麼單親孩子多愁善感
㈠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行為或性格上都有著什麼樣的共同點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離異,是孩子最懼怕面對的事情。生活中,沒有了爸爸或者媽媽的關愛,對於孩子來說是帶有很大傷害性的。
我們作為外界,必須要理解他們的所遭所遇。因為這些孩子普遍存在以下幾大心理問題。
逆反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並不高,這會讓他們成為其他孩子欺負的對象。但是他們也渴望有人欣賞,也想得到尊嚴。
為了找到存在感,在言行上。有意識地表現出自己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跟人「擰著來,對著干」來顯示自身存在的價值。
自責
自責心理表現在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做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鄙視,自我責備,自我輕蔑。將一切不如意的原因歸於自己不好。
常對自己所做之事感到恐懼。單親家庭的子女大都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會非常悲觀失望。
這讓他們一開始就對自我的評價很低,因此他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失敗常歸因於自己無能。從心理上而產生了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負面情緒。所以自己整個心裡都失去了平衡。
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自己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自嘆無能而輕易地放棄。
所以,建議老師們遇到單親家庭的孩子做錯事,要注意方式方法。如若不當,很有可能毀了這個孩子的一生。
自卑
當他們看到同伴有父母陪伴,幸福地嬉戲玩耍的場景,便會回憶自己曾經快樂的時光。心中的失落悲傷是他們產生抑鬱和自卑的心理。
他們無法找到自己的快樂,也不知道自己的快樂在哪裡。於是經常沉浸在憂慮和悲傷當中。
久而久之,他們會從人群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的孤獨空間。從而導致溝通障礙等心理疾病。
㈡ 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會有哪些心理教育時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單親家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子女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提高,人們開始把關注的目光由生存條件的物質飽暖轉向人心靈的健全。許多人逐步認識到:一個父母都在、溫馨美好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物質條件再好的單親家庭,也是一種有缺陷的家庭。
3.重視「愛」的教育,創造奉獻愛的機會。
我們應該用「愛心」行動來表示對單親兒童的特殊關愛,以情來感動他們。
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說,最受傷害的是心靈和情感。為此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就要讓他們把失落的愛撿回來。不但要為孩子奉獻愛心,讓孩子體驗「愛」的美好情感,還要讓孩子向別人奉獻愛心,為他們創造奉獻愛的機會。
如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寫一封感謝父母或老師的信,幫助同學克服一個小困難,為病殘同學提供幫助,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組織單親學生到兒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處奉獻愛心,讓孩子們體驗到世界到處都需要愛,愛的奉獻一定能換回愛的溫暖。
㈢ 單親家庭對子女有哪些負面影響
轉摘:
最大的就是心理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離婚率上升,單親兒童數量增大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據統計,目前單親母親約占已婚婦女的10%~15%,在我市的幾所小學里,每個班單親兒童的比例平均在10%~20%(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呈上升趨勢)。
單親家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子女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提高,人們開始把關注的目光由生存條件的物質飽暖轉向人心靈的健全。許多人逐步認識到:一個父母雙全、溫馨美好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物質條件再好的單親家庭,也是一種有缺陷的家庭。
一、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由於家庭變故尤其是父母離異對未成年的孩子無疑會產生心理上的壓力、精神上的困擾,形成與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態,其在認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現出較多的缺陷,其心理往往表現出一些消極的不良情緒和問題。
1.學習上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作業拖拉,學習成績下降,自控能力差,影響課堂紀律。
2.情緒和情感不穩定,常大起大落,恐懼,焦慮,憂郁,悲傷,情感脆弱,過度敏感,多愁善感,固執,好走極端,有時過分沖動,不考慮後果。性格上孤獨冷漠,早熟,對人戒備心重,防範意識強,甚至有抵觸和敵視心態。人際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歡與人交往,有意疏遠別人。
3.經常自卑自責,消極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難,不作任何努力輕而易舉地放棄自己的目標。有的孩子又過於敏感、好勝,什麼都要超過別人,忌妒心重。
4.有的孩子道德識辨能力不強,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會上的不良行為,如打架、罵人、說謊、逃學、搞惡作劇、破壞公物,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盜、賭博行為。
5.有些孩子吸煙、酗酒,個別的早戀、離家出走等。
對單親兒童存在較多的這些不健康心態及行為,如不及時糾正,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影響學習,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質的發展。
二、用心理輔導解決單親兒童的心理問題
對單親兒童的心理問題,究竟應採取什麼方法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輔導,依據心理學的原則,通過教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往。以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影響,排除孩子在認知、情感、性格、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心理障礙,減輕或消除孩子痛苦的各種情緒和行為,避免身心疾病的發生,促使孩子在認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質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簡單地說就是從孩子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上幫助他們。在這方面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已經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對單親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溝通
教師和家長與單親兒童在心理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溝通,是做好心理輔導的基礎。在進行心理輔導時,要設身處地用兒童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世界,體察他們的感受,體會他們的思想,進入他們的情緒和思維領域之中,以他們的心情去了解他們的心,也以他們的思想去思考事物。這樣就能觀察兒童的內心世界,體諒兒童的需要。只有當孩子們覺得教師和家長是真正理解和體諒他們時,才會舒暢和愉快,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你,並且認真地傾聽你的心聲,從而接受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與孩子的溝通才會取得顯著效果。
1.用教育疏導和勸慰方法消除單親兒童與父(母)的隔閡。心理學家約翰·洛克雷說:「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我們的教師及離異的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講道理,幫助孩子們正確看待單親事實,重新認識父(母)之愛,教師在與孩子談話時,要有意突出父(母)愛他們的一面,打消他們對父(母)的怨氣。還要委婉地向孩子解釋,父母離異是大人們的事,這也是現代生活中很正常的現象,不必過於耿耿於懷,父(母)之間的關系可以改變,但孩子與父(母)是親子之情──是由血緣紐帶相連接,是不可改變的,不僅要讓孩子知道,還應在做離異家長的工作中點明這一點。激發家長的親子之情和撫養關愛孩子的責任感。同時,父(母)也要明確親子之情不變這個事實和道理,不但要用真誠慈愛的語言向孩子表明對孩子的愛永遠不變,而且還要用實際行動來體現對孩子的愛並沒有減少。例如我們在做家長思想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讓有條件的離異父母每隔一段時間一起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動,逛公園、參觀展覽等。當父(母)各自組成新家時,讓孩子輪流在雙方家庭各住一段時間,並經常讓孩子在父(母)雙方之間來往,以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之情,雙方都要關心孩子的進步,要抽出時間輪流為孩子開家長會等。總之,只有讓孩子懂得親子之愛是不變的,才能扭轉他們的認識,恢復父母在他們心中的慈愛形象。通過這些教育啟發,讓單親兒童感受到來自父母、老師給予的心理支持,有安全感。
2.用渲瀉的方法讓單親兒童傾訴心中的苦悶、委屈。父母離異的現實環境和氛圍,常常使單親兒童變得沉默,像個「小大人」,不願在家中訴說苦悶。作為教師就要主動及時和孩子溝通,主動和孩子談心,鼓勵他們說出心裡話,讓他(她)們釋放心中的苦悶、委屈、痛苦。通過引導和幫助,讓兒童渲瀉心中的苦悶,達到心理平衡,心情變得開朗起來。單親兒童的家長要想盡辦法幫助孩子疏導他們的情緒,要使孩子能願意向父(母)傾訴心曲,並得到父母的開導和幫助。
3.重視「愛」的教育,創造奉獻愛的機會
教師應該用「愛心」行動來表示對單親兒童的特殊關愛,以情來感動他們,比如可以在單親兒童過生日時贈送一件小禮物,在學習困難時多加以輔導,生活上要關心冷暖溫飽,有時還可以把學生請到家中做幾樣拿手菜,以真情來感動他們。學校和班級也要開展一系列的「愛心」活動,發揮集體力量來幫助單親兒童,使他們體會集體的溫暖。在這方面,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學曾做過有益的嘗試。⑴學校領導、教師與單親子女「結對子、獻愛心」,堅持與他們談心交流,堅持家訪,平時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使孩子和家長們深受感動。⑵廣大教師利用課間、節假日,為其做飯、洗衣服、補課、出去遊玩等。⑶學校定期為單親子女舉辦集體生日會,為他們創設交流展示才藝的舞台。通過系列活動,使這些學生在校生活得充實,心情愉快,逐漸彌補了家庭變故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創傷。
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說,最受傷害的是心靈和情感。為此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就要讓他們把失落的愛撿回來。不但要為孩子奉獻愛心,讓孩子體驗「愛」的美好情感,還要讓孩子向別人奉獻愛心,為他們創造奉獻愛的機會。如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寫一封感謝父母或老師的信,幫助同學克服一個小困難,為病殘同學提供幫助,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組織單親學生到兒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處奉獻愛心,讓孩子們體驗到世界到處都需要愛,愛的奉獻一定能換回愛的溫暖。
(二)尊重人格
在對單親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時要注意尊重兒童的人格。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自己家庭的破損,往往會變得異常敏感,自尊也往往變得異常,要麼是過強,只要覺得有一點兒不如他人,很可能對他的自尊是莫大的打擊;要麼是自卑感太重。心理學家愛默森認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少年兒童追求自尊的意識將化為強大的動力。
1.學校、教師、家長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單親兒童的自尊,要強調他們做得好的方面,不要過分誇大他們的錯誤,要多鼓勵。學習或其它事情失敗時,更要少說泄氣話,而多鼓勵。鼓勵要及時,父(母)不能因為太忙、太累而顧不上關心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標准來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2.另外,對犯了過失而又有悔改表現的兒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夠的耐心,切忌諷刺挖苦。教師在對兒童講明道理的同時用實際行動來彌補他們造成的損失,抓住時機引起他們內心震動。其實兒童做錯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知道,老師和父(母)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給他一份尊嚴,他也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裡如何做得更好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三)激勵自信
因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為他們感到被拋棄。怎樣幫助這些孩子恢復良好的自信呢?尼·德·列維托夫指出:「暗示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進的可能性,並把注意力集中在每個學生現有的優良品質和各種表現上。」教師要運用激勵功能,激發他們的信念,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要發現這些孩子身上的特長、優勢、閃光點,表揚他們,激勵他們。安排他們在各項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擔當主持人,在運動會上為班爭光,擔任學習委員、課代表,使其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覺。
單親兒童的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綜合管理,多管齊下,進而形成一種有利於單親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使他們茁壯成長。
㈣ 單親家庭為何會導致孩子產生不良心理甚至性格該如何改善
一、導致孩子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影響性格的原因
1.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很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是未成年,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爭吵,甚至會有肢體上的一些碰撞,這都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的害怕,對於家庭生活和未來,也會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恐懼。從小家庭生活就缺乏溫暖和諧的氛圍,這樣的孩子的安全感是不足的。也就導致孩子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或者是不良的性格。
最後也希望在生活裡面,如果身邊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大家可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不要冷嘲熱諷,更不要背後議論,不然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可能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
㈤ 單親家庭領養大的孩子的心裡問題
提到單親家庭,一般人直覺認為是離異家庭。但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如離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兩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於單親家庭的成因不同,及個人本身所擁有的內外在的資源不同,面對單親的感受及調適也就有所不同。
單親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單親家庭概念的提出,卻產生於歐美國家對當代婚姻現實狀況的考察:歐美國家六七十年代的離婚高峰促成了大量離婚式單親家庭的出現。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由於快速增長的離婚率,離婚式單親家庭比重逐漸上升,由此而引發了單身父母的心理狀態、生理問題、生活狀況,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長及教育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為社會學家、心理衛生學家和政府等有關方面所關注。
離婚後,孩子大多和母親同住,人們可能認為母子關系會更密切些,而事實上只有不到50%的母親能保持離婚前那種融洽的母子關系,更多的是隨時光流逝,母子關系愈加惡化。這個問題希望離婚的父母多加註意。
有些人認為,進入重組家庭,孩子生活會有顯著改善,作為重組家庭的一員,生活中頓時增加了更多 單親家庭的兄弟姐妹,更多的親戚,重新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著必然的優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孩子面臨的其它問題卻抵消了這個優越性,對單身父母來講,再婚會帶來愛與幸福的新希望,而對孩子,同樣事情卻會誘發他們悲哀、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也有調查顯示,重組家庭的孩子更感到孤單、寂寞、無助。同時家長花在兒童身上的精力和時間,比原先家庭甚至單親家庭都少得多,這些家長很少參加學校活動,不能很好協助學校共同教育孩子。
單親媽媽的數量一直高於單親爸爸。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親爸爸所佔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在美國,30多年前,幾乎所有的父親都不參與孩子的接生,但是現在90%多的父親都親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這樣有助於男性對如何做一個父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孩子。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分析認為家長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多關心,要依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簡單粗暴」又要防止「過度溺愛」 。應及早發現問題並尋求專業幫助,及時解決,不要讓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最終影響子女的終生幸福。
編輯本段
特徵
1、單親家庭是指至少有一個孩子與單身家長居住在一起的家庭.還有一種從家庭經濟評價角度的定義為:
單親家庭「一個收入單位其中只有生親或養親帶著需要撫養的在學或學齡前子女。2、所謂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離異、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組成的家庭.所有單親家庭中尤以離異單親家庭給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3、所謂「單親家庭」是指由於喪偶、離異、分居或者構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的家庭.由母親或父親單個撫養的孩子即為單親家庭的子女.近年來隨著離婚這一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在新入校的大學生中單親家庭的學生逐年增加。
4、所謂單親家庭是指沒有丈夫但可能有18歲以下孩子同住的單親(母親)家庭.各族裔間的單親家庭比例不盡相同.以紐約州為例亞裔中單親家庭比率僅為4。
5、單親家庭是指只有母親(或父親)與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90年代初開始俄羅斯的單親家庭大量出現到1994年已佔家庭總數的13.4%.單親家庭的主體是單身母親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占單親家庭總數的94% 。
編輯本段
教育方法
1.平靜地告訴孩子關於父母離異的事實,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
單親家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靜氣地接受夫妻離異的現實。這樣,你才能坦然地面對孩子,告訴他你們將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這種生活和原來相比會有一些不同,你們需要做一些調整來適應;你們還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你們共同努力去克服。但無論出現什麼問題,爸爸媽媽都像以前一樣愛你,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
2.給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為報復對方的武器。
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打擊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他永遠不會失去父母對他的愛,這一點至關重要。讓他感受到雖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樣安全、穩定,他不必擔心什麼。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雙方的合作,這對大多數離異的夫妻來說很難。和一個也許帶給你很多創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極不情願,但你不能把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遷移到孩子身上。
畢竟雙方都是孩子的親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無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強加給孩子,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還會使孩子長大後失去愛心。所以,你需要以理性和寬容來對待曾經傷害你的人。撫養孩子的一方要允許孩子與另一方聯系,不撫養的一方則要多來看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一起,但對自己的愛沒有變。
3.單親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獨立。
單親家庭中的兩代人之間往往在情感上過於親密,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聯盟,但過分的情感依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所以,讓孩子和自己都有獨立生活的心理意識和能力是單親家庭最明智的選擇。
編輯本段
誤區
情感暗示過多
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 單親家庭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長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在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父母親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很大。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陪伴並不影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一味排斥對方
很多夫妻離異後,一方帶著孩子,就不願意讓對方與孩子接觸,有的甚至乾脆搬遷到對方找不到的地方,讓孩子看不到父親或母親。有的有意識地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情緒。比如"你爸爸沒有文化,像他那樣肯定沒什麼出息"之類的話,孩子聽得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分溺愛孩子
溺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單親家長表現往往更明顯。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煉,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 [1]
編輯本段
單親家庭教育需警惕的三個誤區
針對單親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現出來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點,專家表示,這與單親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有直接關系。要讓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態,首先家長要擺正心態,避免陷入三個誤區。
誤區之一:情感暗示過多
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長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在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父母親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很大。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陪伴並不影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誤區之二:一味排斥對方
很多夫妻離異後,一方帶著孩子,就不願意讓對方與孩子接觸,有的甚至乾脆搬遷到對方找不到的地方,讓孩子看不到父親或母親。有的有意識地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情緒。比如"你爸爸沒有文化,像他那樣肯定沒什麼出息"之類的話,孩子聽得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誤區之三:過分溺愛孩子
溺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單親家長表現往往更明顯。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煉,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
總之,對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則是坦誠、溝通和鼓勵,家長和老師不要對婚姻家庭這些事避而不談,要讓孩子知道離婚和結婚在社會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溝通會使老師了解他們內心的情感需求,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勵,也許就能改變他的人生[2]。
編輯本段
重視缺損家庭幼兒的心理健康
[3]缺損家庭與父母雙全的家庭不同。缺損家庭的兒童同父母雙全家庭的兒童相比,既有共同點,又 單親家庭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育缺損家庭的兒童,除了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之外,還應該採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方法。教育缺損家庭兒童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給兒童充分的愛撫。家庭的親人與幼兒園老師都要給缺損家庭的兒童更多的愛護,以補償孩子失去的愛,使孩子心靈上的創傷得以癒合,使他們身心健康。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真摯無比的,能給兒童無限的力量。但是,缺損家庭的兒童,既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這種愛,那麼其他的有關親人、教師及同伴對他的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彌補,成為鼓勵兒童在人生道路上邁進的動力。
(二)滿足兒童必須的物質要求。缺損家庭即使經濟條件較差,也應該盡量關心兒童的生活,盡量為兒童創造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雙全的家庭的兒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應該盡量向兒童說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們能正確對待。
(三)引導兒童積極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缺損家庭的兒童,由於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壓抑,性格內向,不喜歡社交。為此,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以培養其積極情緒和優良性格。
(四)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和某種特長,鼓勵兒童積極成才。缺損家庭的兒童,由於心靈受了創傷,往往心情憂郁,而家長應該設法轉移他們的消極情緒。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的各種興趣或某種特長。如學樂器、或學習唱歌、畫圖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兒童在生活中有了興趣愛好,有了追求的目標,情緒就會樂觀,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受到鍛煉而日益堅強,從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五)離婚家庭應該做到"文明離婚",離婚後,父母雙方都應該做到繼續關心孩子。目前不少離婚的父母,在離婚前爭吵、反目,離婚後,還繼續相互仇恨,不相往來,使兒童不勝痛苦。如何把離婚對下一代造成的心靈創傷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很需要研究的問題。美國心理學家波斯諾特在《父母與子女》一書中提出這樣的主張:"離了婚的父母,雖然已經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辦法是繼續做孩子的父母。"這話的意思是說,夫妻雖已離婚,但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仍然存在,父母仍應該關心子女,為了孩子的幸福著想。如果父母雙方確實能夠為孩子著想,那麼不僅離婚後能繼續關心子女,離婚前也不應該相互詆毀、仇恨。以免刺傷孩子的心靈。
編輯本段
鞏固單親家庭的6種方法
1. 經常地表達贊美和激勵。注意在生活中彼此贊美,不要互相批評。 單親家庭2. 要和孩子共同娛樂。要孩子說出他們最喜歡、最渴望家長說出的三句話。孩子們通常會希望家長說「我愛你」、「你可以晚睡」、「我們去麥當勞」等等。
3. 把握所有機會,激勵孩子的自尊心。
4.培養孩子多元化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等。降低家庭內部的紛爭,不要強求家庭成員的一致性。
5. 教大家傾聽的技巧。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讓他講滿10分鍾,無論對錯,不要批評他,培養起孩子確信你在傾聽。然後,你閉上眼睛整個回想一遍,然後再和孩子交流。
6. 孩子在感情、就業等等問題上,難免會和你不一致,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交流沒有效果,就不妨擱置幾天再嘗試。不要迴避外界的幫助。無論是自己的朋友,還是心理咨詢師,都能夠提供給你克服家庭障礙的方法。
盡早而不是事後才去尋求建議,將有助於更快、更便捷的解決家庭沖突。
總而言之,單親子女本來遭受的打擊就很大,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愛。
編輯本段
注意事項
一、單親家庭的父母應向孩子耐心解釋造成 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現在有不少離異的父母,想避免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不願和孩子解釋離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對付一些有關這方面的詢問。孩子由於沒有一定的心理准備,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單親家
單親家庭庭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年齡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靜、真誠、耐心、自信地向他們解釋自己離異的原因,求得他們的理解,並教會孩子應付各種有關的詢問,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二、單親家庭的家長對子女的教養不可不慎, 必須注意科學的教養方式。
首先,注意不要過度保護。在喪偶或者離異 之後,為父母者常常會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關懷備至。孩子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必為自己的生活安排 和學業計劃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媽媽代作主張。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增加。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脆弱、依賴,缺乏主見和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不少 家長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著過度的壓力,心理負擔沉重。 有些心理素質不佳者,受不了這種壓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來個不思進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這種有意無意的行為就是為了讓父母降低點希望,使自己能夠喘口氣。另一些孩子也許能堅持發奮,不讓父母失望,但是長期超負荷地運作,其潛在的心理損傷亦不容忽視。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極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潰,結果反而更糟。
三、由於社會的寬容度及個人的修養尚未達到相當的水平,使單親子女可能需要承受來自生活、學習環境中的歧視、偏見和嘲弄。
不少單親子女因此在性格上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長不僅自己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充實生活。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生活比較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為此身為他們的父母,每天再忙,也應抽時間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娛樂一下,或者協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一些難題。此外,還可幫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讓孩子把朋友一起請到家中來玩,以彌補親情的不足,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四、單親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父親和母親有著無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愛,孩子就會形成所謂的偏陰人格,即表現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而缺少母愛,孩子又會形成所謂的偏陽人格,即表現得孤僻,冷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沒有安全感,狹隘等。所以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來說,要特別注意彌補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對缺少父愛的子女,母親要加強他們的獨立、自主、勇敢、果斷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讓他們多看看有關表現男性優秀品質的影視片與書籍,並有意識地帶他們多接觸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責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師、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說的偏陰人格。此外,還有不容忽視的角色教育的問題。在青少年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單親家庭中,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以應有的適宜的影響。以保證男孩的陽剛之氣和女孩的陰柔之美,以免造成兩性角色上的心理與行為的偏差。[3]
編輯本段
單親家庭孩子的七大心理問題
(一)自閉
家庭的破裂,彷彿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二)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三)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四)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繫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五)抑鬱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4]
(六)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七)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所以還是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的環境下生活的好
㈥ 單親家庭的孩子,一直覺得自己不幸福沒有愛怎麼辦
離婚後的雙方,過得幸福不幸福,是導致孩子幸福不幸福的根本前提。自己當父母的都沒有能力,給這個單親家庭創造好的環境,學習條件,空閑陪伴,學業輔導,心理調節等等方面的言傳身教,孩孑就很難幸福。
㈦ 在單親家庭長大得的 孩子心理怎麼會那麼脆弱,那麼多愁善感
因為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之所以他們的心靈那麼的脆弱時因為缺少關愛和親情的滋潤,需要大家的關愛。不過,也不可以溺愛,那樣只會使他們更加的脆弱。
㈧ 單親家庭的孩子是怎樣的父輩失敗的婚姻會影響孩子嗎
單親家庭的孩子或者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與不擅長交際,或者是性格外放、偏激、脾氣暴躁,之所以這樣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的孩子到底幸不幸福、以後會怎樣我想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切最終要歸於家庭環境的熏陶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婚姻是幸福的起點,只有夫妻兩個人共同創造生活家庭才能美滿幸福,但是隨著社會觀念的急劇轉變,越來越多的夫妻兩個人到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物質與精神的需求變化往往考驗著夫妻的關系。
三、多陪伴孩子
孩子自卑、自責、暴躁、偏激等性格並不是一朝一夕養生的,關鍵還在於父母沒有及時的發現與溝通,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多多陪伴孩子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會讓他的內心更加溫暖與陽光。
㈨ 離婚後,面對各種問題,單親家庭要怎樣教育孩子呢
現在離婚率居高不下,很多孩子都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雖然倡導的是孩子在相親相愛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但婚姻如果過得不好,單親或許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家庭環境。
加上現在很多人的人生價值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父母雙方當時的結合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婚姻觀和社會意識卻有所變化。
但是孩子不能夠成為婚姻的犧牲品,即使已經離婚沒有重組家庭,孩子的教育卻依然要重視起來。其實單親家庭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在很多完整家庭中也會有,只不過單親的孩子問題會更加突出一些,他們因為父母離異會有一些更加多的心理問題,導致行為出現比較明顯的特徵。
掙錢的機會有很多,但是陪伴孩子長大的時光卻一去不返,對孩子要抱著切合實際的想法,沒有必要讓孩子成為婚姻失敗之後的補償,嚴格要求孩子,讓他們出人頭地,甚至是成為向對方炫耀的工具。
多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他們有更好的自理能力,隨時注意孩子的反應,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幫助孩子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讓他們能和同學老師好好相處,鼓勵孩子多與別人進行交流,讓孩子通過集體生活來彌補內心因為家庭破裂而產生的孤獨感。
㈩ 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如今,獨生子女成為社會主流,基本上每個家庭只要一個孩子,甚至於有些家庭一個也不要。這其中有受歐美國家思想的影響,還有就是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太多,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獨生子女多了,那麼由於他們帶來的問題也就自然出現了。下邊是關於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的一些問題。
獨生子女是指獨生子或獨生女,無同胞兄弟姐妹,或無同父異母、同母異父、收養的兄弟姐妹。獨生子女除了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外,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系,因此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帶有自身的特點。
獨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於同情心;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積極的休閑態度,興趣愛好廣泛,智力較好,聰明伶俐,思維活躍,才思敏捷,觀察力強,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興趣廣泛,情感豐富,更易於獲得事業上成就。因此, 分析當前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而又必須解決的前沿課題。
一、 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
1、智商高。獨生子女的平均智商為108,而非獨生子女的平均智商為103。獨生子女普遍聰明伶俐,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機靈善變。什麼腦筋急轉彎、社會新時尚、時代新名詞等等,知之甚多,學之甚快,仿之甚酷,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逐漸半成人化。
2、情商低,功利心欲極強。長期以來,長輩的疼愛甚至溺愛,使獨生子女產生一種畸形的情感心理,為父母讀書,為爺爺奶奶吃飯,為自己創造一切……。長輩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須的、是應該的,因為自己是他們的心肝寶貝。誰放縱我,誰就好;誰要求嚴厲,我就討厭;一切我們喜歡的東西,都是我的,誰都不能動,誰都也別想。由此,愛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