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愛纏人哭鬧
❶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哭鬧
小孩愛哭,這完全是正常的。他們的哭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適,有的卻只是一種往方式,想要什麼,說不清楚,就哭。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了,哭就會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哭得多,有幾個原因: 1、天生的性格,比較敏感,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他會嚎啕大哭,而且沒完沒了; 2、父母下意識地鼓勵哭。比如孩子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父母親就老是去「關心」他,一會兒就來問一問、摸一摸,表示過多的擔心;又比如孩子為什麼事不滿意而哭,父母就想盡辦法讓他不哭,把他想要的東西全給他。 雖然孩子常哭,但他並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盡情發泄,哭過了會好過些。研究人員相信,眼淚可以幫助人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的化學物質(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愛哭的人在情緒上、身體上不比不愛哭的人差。 所以不要看見孩子一哭就緊張、就想辦法制止。 為了適當減少孩子的哭,可以試用以下方法: 1、對孩子的敏感要重視。敏感的孩子,對疼痛、對「重大事件」(如心愛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積木高樓被別的兒童推倒了等等)的感受比別的孩子厲害。因此,嘲笑這種敏感或否定其合法性,甚至批評這種敏感是錯誤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來反應,幫他從困境中走出來。但是,切不要做過頭,否則會做過頭,也不好。承受力是鍛煉出來的。 2、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低的自尊心會使他敏感的程度增高,哭得更多。所以促進孩子的自我評價,並時時表揚好行為很有作用。你不應該對他要求太多,或者做他能力達不到的事。 3、不要助長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獎勵,也不要懲罰,要以中性態度去對待。不過,在孩子情緒過分激動時,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戲,分散注意力,或者給予一點親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給太過分的同情,否則會給孩子哭的「動力」。 4、幫助(或引導)孩子把嚎哭變成語言。教他在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針對性地替他解決。 5、不要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表現出來,否則他也會模仿,大人流眼淚,他馬上也會哭,如你真有動情的事,應避免在他面前表露,不讓他模仿。 6、不要批評孩子想學習、想做一些事的願望和努力。甚至在結果並不太理想時,也不要批評,而要鼓勵和幫助。比如:他想畫畫,在紙上用彩色筆畫花朵和青草,這很好,但他畫著畫著就到牆上去畫了。這時,你的任務是表揚他的畫畫能力,教育他不要往牆上畫。這樣,他會願意改正,以做得更好來獲得更多的表揚。這時,如果你只批評他在牆上畫的事,他會感到委曲、會哭。 7、對孩子的哭不要極嚴厲地禁止,也不要過份地同情。往往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皺一皺眉、搖一搖頭,表示你的態度即可。 8、對5歲的孩子要立規矩,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但是,規矩要容易執行,比如不要在大人午睡時大聲叫嚷;玩具玩過以後要收拾好;小朋友跌倒要去扶起來,找大人看看是否要送醫院治療等。在立規矩時,要淺顯地講點道理,他懂了,會執行得好些。比如玩具玩過後要收拾好,是為了下次玩時好容易地找到;大人午睡時不要大聲叫嚷是給大人留下安靜的環境,使他們睡得更香等。 當兒童一兩個月都沒有不執行規矩的行為,哭得比以前少我了,則要大力表揚。 9、不要給他貼上一個「好哭的孩子」的標簽,不要當他的面和別人談論他的哭,以保護他的自尊心。 10、對孩子發生哭的行為時,要反應,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理會,有時可能發生危險,問題就大了。比如他跌倒了,哭了,馬上要去看看有什麼問題。腿破了,要處理,頭疼了,要到醫院去檢查。但如果他是無事哭鬧,則轉移注意,讓他玩些游戲,不要什麼都給他。
❷ 一歲半寶寶粘人愛哭鬧
寶寶長到一定的年紀可能就會特別愛哭也特別粘人,總是粘著媽媽,就算媽媽只是離開一小會兒,媽媽就哭著不讓,這可是讓很多寶媽苦惱不已,想知道為什麼你的寶寶總是粘人喜歡哭嗎,想知道寶寶粘人愛哭怎麼辦嗎?那就來看看下面的內容:
寶寶粘人愛哭怎麼辦
寶寶粘媽媽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個年齡段正是分離焦慮最厲害的時期,寶寶非常害怕見不到媽媽甚至失去媽媽,所以寶寶要粘就讓他粘著,千萬不要強行推開,以為那樣就可以培養獨立性,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只有得到媽媽足夠的愛的滿足,寶寶才會建立起安全感,再大一些的時候才有勇氣和膽量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其次,多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寶寶和別人接觸,媽媽一定要擺正心態,不要捨不得放手,害怕寶寶離開自己後會有危險。媽媽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寶寶,導致他不敢和別人接近,只會越來越粘媽媽,那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粘人,而是伴有心理問題的粘人了。
寶寶愛哭纏人的原因
1、缺乏感情的表現。嬰兒啼哭,不僅僅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
2、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寶寶偶爾哭鬧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可能是身體哪裡不舒服或者肚子餓了等多種原因,但如果寶寶總是愛哭且粘人,那麼寶媽就要引起注意了,寶寶纏人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媽媽應該找出原因並對症下葯,相信不久後寶寶的情況就能夠有所改善。
❸ > 3歲孩子愛哭特粘人怎麼辦
有的孩子特別愛哭,而且很敏感,容易激動,一點點的小事也會大哭,這是為什麼? 這種情況很讓人頭痛,尤其是發生在男孩身上,研究表明,12歲之前,不管男孩女孩,哭的方式大同小異,12歲以後,則女孩容易哭,這與青春期激素有關。人們常常認為男孩哭太難看。 對嬰兒來說,哭是社交方法之一,因為他們語言表達還不很清楚,常以哭表達挫折感和情緒。隨著孩子詞彙量的增加,哭的次數會漸漸減少,有些孩子常常哭,其實是父母的緣故,他們對孩子的身體損害或情感變化常有過度反應,如孩子有時擦破點皮,父母就心疼地說,:「呀,可憐的寶貝,怎麼又傷了?」父母這種態度,會使小孩感到過度委屈。 還有一種是敏感的孩子。敏感與攻擊性、害羞、愛交際一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徵。通常敏感的孩子與害羞的孩子一樣,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對適應轉變所需要時間都較長,對聲、光、觸摸等刺激也很敏感。 有些刺激大多數孩子能適應,覺得無所謂,而敏感的孩子卻感覺嚴重。如輕微地刺一下膝關節的皮膚,他就會敏感地大哭,如果從敏感的孩子手中搶走一個玩具,他不是立即設法搶回來,而是倒地大哭起來。盡管敏感的孩子容易哭,但他並不是不幸福的孩子。高度敏感的小孩,不僅容易哭而且易笑,這種孩子對他人或對動物的感情可能更敏感,而且富有觀察力。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給予關心,幫助他成長。 哭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後可以感覺輕松一些,哭可以減輕壓力。有些學者發現愛哭者比不愛哭者的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不要太抑制孩子的哭。父母比較恰當的做法是-- (1)對孩子的敏感性要表示同情。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閾比其他孩子更強烈。不準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應該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者,引導他剋制哭,對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減少他的孤獨感和脆弱感。 (2)培養孩子的自尊心。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不要強化他哭,哭時不能給予表揚,不能因此給予特權或取消規矩,或因哭而免予懲罰等。父母對孩子的哭應採取中性態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給一定的安慰,不能給太多同情,否則會哭得更凶。媽媽抱一抱,就會使他「雨轉晴」而高興起來。 (4)教會孩子善於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處,說清為什麼要哭,這時媽媽給些安慰,可以減少哭的機會。 (5)因這種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郁等情感,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將自己的情緒向孩子沒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緒。 (6)對孩子要少批評,多表揚,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脫下來,真了不起」,「讓我們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們把它調到前面來,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樣,但他只要盡力了,就別批評他。假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於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應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後再幫助他把水擦掉。 (7)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會此起反應,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聲罵孩子,對他們溫和與幽默或許效果更好,但當敏感的小孩做了錯事時,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評,要清楚地說明錯在哪裡。既不要斥責,也不能無原則。 (8)不要對孩子貼上敏感、好哭的標簽,否則以後就難以摘此標簽。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訴老師或保姆的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要動不動就對人說這個小孩「哭得像狼一樣」。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❹ 小孩總是哭鬧纏著媽媽怎麼辦
對媽媽有強烈的依賴感,本來小孩子都喜歡粘著媽媽的,平時讓其他家人多陪陪她和她交流和玩耍,適當的放到人群了或者幼兒園里,有小朋友玩了慢慢就不會這樣黏人了。
❺ 2歲半的孩子總是粘人,愛哭唧唧,是缺乏安全感嗎
昨天跟朋友聊天時,她說到最近有一次因為工作原因沒有到幼兒園接四歲的女兒貝貝。
一開始,貝貝並沒有著急,和其他幾個小朋友在教室里玩。後來,當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之後,貝貝便坐在座位上哭了起來。老師見狀,趕緊走過去安慰她,而她卻哭著說:「媽媽不要我了,怎麼辦?」
老師安慰道:「別著急,媽媽是有事給耽誤了,一會兒就來接你了。」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老師還播放了她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但是貝貝卻一直悶悶不樂的。
後來,朋友去接貝貝時,她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高興地跑過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來,並抽泣著問:「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說:「傻孩子,媽媽就你一個寶貝,當然要你了。」
「那你以後能不能早點來接我呢?」
「沒問題,媽媽下次一定會准時來接你的!」聽到媽媽這樣說,貝貝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會進入情感表達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戀父母、黏著父母,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脆弱,會因一點兒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為父母,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他的情緒,並盡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2、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
哭泣,是一種情緒表達方式,任何人都有權利用哭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然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哭泣是一種脆弱、懦弱的表現,會強制性地剝奪他哭泣的權利,尤其是對於男孩。
事實上,孩子任何一種情感的產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哭泣。而且,哭泣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減輕痛苦,釋放壞情緒。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用哭泣表達情感,表達內心的委屈。
不過,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孩子特別愛哭,我們就不能坐視不管了,而是要尋找他愛哭的原因,並對症下葯。
比如,孩子試圖用哭泣的方式引起我們對他的關注,那麼,我們就不要只在他哭的時候才關注他,在平日里也要多給予他關注,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遠離哭泣。
❻ 因為哪兩個深度原因,才導致孩子只會在媽媽面前撒嬌哭鬧
能夠聽到一些媽媽們大倒苦水,自家的孩子總是喜歡纏著自己並且善於利用哭鬧的方式來徵求媽媽的同情,但是這種情況孩子僅僅會在媽媽這里使用,而在家裡其他人的面前孩子卻表現得異常乖巧聽話,絲毫沒有「不懂事」的表現。
不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在職媽媽常常能夠遇到同樣的問題,例如孩子前一秒還玩得正興奮,下一秒看到媽媽之後就會瞬間「變笨」,孩子會要求媽媽幫自己做這做那,好像瞬間變成了一個「笨孩子」。
當媽媽跟周圍的人訴苦時換來的卻是別人的不理解,「我帶孩子的時候她挺乖的啊?怎麼到你那就不乖了,還是你太慣著她了,小孩子就是這樣會看臉色的。」難道真的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嗎?此刻相信大部分媽媽的心裡都會一直存在這個疑問。
其實,孩子見到媽媽就哭其實不是不懂事,更不是媽媽教育的不好,相反卻是孩子更愛媽媽的表現,媽媽們更要開心才對。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孩子見到媽媽就撒嬌哭鬧呢!
2、孩子信任媽媽,試探媽媽的底線
我們常說最親近的人就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孩子也是一樣,在孩子眼裡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在媽媽面前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願意展露出自己所有的面,孩子能夠不躲閃、不害怕、不膽怯。
另一方面來說凡事總有尺度和底線,孩子是很聰明的,當孩子在媽媽面前耍橫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試探媽媽的底線。因為媽媽能夠接受的底線就是自己「作」的尺度和標准。
雖然孩子的教育需要立規矩、講原則,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孩子的這種表現有時候並不是無理取鬧,相反卻是對媽媽的愛的信任。
媽媽要如何做呢?
媽媽要做的並不是只是一味地指責和打罵孩子不乖不聽話,而是要做一個聰明的媽媽,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懂得孩子的行為動機,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件事不可以這樣做,教會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掌握更好的技能和規則,懂得什麼是分寸和尺度,讓孩子逐漸成長,自然而然地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看完以上兩個原因你是不是對於孩子在媽媽面前的「作」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了解和認識甚至指導孩子!
❼ 3歲孩子愛哭特粘人怎麼辦
孩子纏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僅僅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乾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纏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這一點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時候恨孩子纏住自己不放。但仔細想想,當你和孩子一樣閑得沒事的時候,你是否主動先撩孩子呢?許多家長正是這樣乾的,這反映出你對孩子的感情依賴也夠強的。這就形成了高興起來撩孩子磨你,不高興起來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這種情況,孩子纏人的情況就說不上改了,因為你們彼此都需要對方關注,都缺乏感情獨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獨而纏人的,需要父母從兩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時間與子女講話,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導孩子學會自己學習、游戲,逐步使孩子感情獨立。因為要得到好處而纏人,要分清情況,應該滿足,或者認為孩子磨了之後可能同意的事,要乾脆利落地早答應;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從頭到尾態度要堅決,不給孩子有可趁之機。
以上都是纏人現象和現象的糾正。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干這干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❽ 孩子為什麼每天都纏著媽媽
這種情況說明寶寶和媽媽的親子依戀關系建立得很好,畢竟老人帶孩子,精力和體力都是有限的,而且方法相對比較保守,寶寶的哭鬧傳達的信息就是我最喜歡和媽媽在一起。 建議:媽媽要經常陪著寶寶與家裡人一起游戲,讓寶寶在開心的時候主動接受家裡的其他成員,另外爸爸要溫柔地介入寶寶和媽媽之間,要用有趣的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對媽媽的感情會轉移給爸爸一部分,這樣與媽媽分離時就不會那麽焦慮了。
❾ 孩子從出生就愛哭鬧,現在都已經十八個月了,還是愛哭,總愛纏著大人不能自己獨立玩,為什麼
意見建議: 你好,寶寶的這個原因主要考慮是存在身體缺乏微量元素是有很大關系的,這個期間可以採取做個血液化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