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孩子都要食育教育

為什麼孩子都要食育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7-23 03:29:20

1. 如何對孩子實施「進餐教育」

以往食育的中心是以生物健康為要的營養學和食物的安全性,現在這種觀點仍未改變。其因之一是,營養缺乏很平常,所以要均衡地攝取營養以維持健康的體魄,這成為教育的最重要課題。
其二,營養教育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如果不攝取一定量的營養就會導致缺乏症,一天的必要攝取量易於數據化,通過邏輯證明很容易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為此,營養教育作為飲食教育較早地被系統化了。另一方面,進餐教育則是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中的文化人類學和飲食文化為基礎,和精神(心)層面有著密切的關聯。「心」本身就很難確定其概念,要進行邏輯上的說明就更難了吧。

如果問及人們追求怎樣的飲食時,一般都會回答說是安全且營養均衡的飲食吧。因為事實證明,如果食用不衛生的食物,打破營養均衡的話,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如果回答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就餐的話,就會被反問「為什麼」而窮於應答。大家一起享用親手做的菜會更開心更美味,不止小孩子,我們大多數人通過體驗都會有相同的體會,但是卻道不出緣由。大家熱鬧地邊聊邊做飯,然後一起享用。人類創造了社會,此乃人類食育之基本。可是,對於「為何重要」卻很難得到一個明確的解答。
像「為何重要」這種問題很難得到解答,往往難以與營養和安全教育相提並論。也就是說,讓多數人接納的理論化過程很困難的話,往往難以成為教育的對象。反而言之,可以說當今的人類社會規則就是將理論化內容的堆積而成的。這樣的社會越進化,對人類生存很重要卻難以理論化隱藏在背後的某些東西恐怕就會被舍棄了。其結果,各種社會扭曲現象和社會病理就會四處爆發,人類社會的脆弱性也會盡顯無疑。近來這種徵兆也是隨處可見。

這樣看來,能否能簡單地說明問題,確實是對食育的方向性有很大影響。不僅僅是食育,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當中,許多事物雖然重要卻由於難以進行邏輯證明而被掩埋了。其他領域暫且不論,就飲食而言,如果食育不把進餐教育考慮進去的話,是不夠充分的。文化人類學者梅棹忠夫使用的就是人類日常飲食活動中的「飲食學」(譯者註:日語為「食事學」,而非營養學2)。最近,藤澤良知也說到「人是可以相互認可彼此人格的人,是形成人類活生生社會的人。用餐則養成了人類的感性和情緒,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基本。不得不說全社會都缺乏這種認識」 ,闡述了幼兒期進餐教育的重要性。
「飲食學」是近30年前文化人類學研究者所使用的概念,甚至在100年前村井弦齋在《食道樂》一書中就講述了「食育」的必要性。因此,在這里已經無需再談飲食學及其教育的定義了。非要說的話,「食育就是教導健康定義(WHO)里的與維持『精神層面』、『社會層面』的健康息息相關的飲食學理念」。

2. 為什麼現在國家越來越注重食育

食育是以食物為載體或中介的教育形態,具有促進幼兒身體健康、健全幼兒人格發展和傳承優秀文化等教育功能。很多發達國家的食育課程也已踐行了很多年,日本甚至立法保證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到優質的食育教育。為了推動中國的食育發展,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攜手中國食育倡導者-食話共同開展了食育系列活動,為孩子們送去豐富、多元、趣味、專業的各類食育課程。

3. 食育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食育教育的內容是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開展食育課程的意義

食育課程是以飲食為載體,讓孩子在食品營養、作物種植、烹飪實踐、文化禮儀、搭配膳食的學習、實踐與體驗過程中,發現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生活智慧的課程。學生們通過食育課程,樹立健康管理意識、弘揚勞動精神、提升文化素養,讓每個學生擁有一生幸福的能力。

食育課程涵蓋食品營養研究、種植體驗、理論研究、家政實踐、義務幫屬、自助取餐、餐次禮儀、節約感恩八個領域,通過食育理論學習、實踐課程體驗,讓孩子在食育過程中沐浴在自然與文化的春風里,引導孩子關注環境、熱愛勞動、尊重文化差異、樹立民族自信、開闊全球視野。

4. 幼兒食育意義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這是一個基本點。有些專家認為,從兒童會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所有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後,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
在飲食中培養藝術想像力。兒童在進食時,往往只圖美味而不及其餘家長和幼教人員則應在「食育」過程中,把桌上餐「藝術化」地做一一介紹。比如,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其海帶絲就像扎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等。兒童對此有興趣之後,對每一種飲食都會做極為豐富的藝術聯想。
在飲食中培養其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製作時,便可結合介紹這些物的製作需要付出的勞動。當然,讓他們參加食物的製作,更會加深對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會。再有,有的兒童在吃魚時,怕被刺喉,或者對食物的某種顏色及形狀望而生畏,家長便可以「勇敢面對現實」予以鼓勵。不過,讓他們知道,集中精力,認真慢吃,多多鍛煉才行。在飲食過程中,以多種食物為由頭,培養激發兒童的正確人生觀,也是「食育」的重要內容。
《食學(第二版)》(線裝書局2020年版)從食業者教育和食者教育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食業者教育的對象是食業從業者。對食業者的教育古已有之,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後,食業者教育發展迅速漸成系統,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系列化的教育體系。在教育體系日趨系統的同時,也存在著教育內容不夠完備、發展不夠均衡、教學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
食者教育的對象是每一個人。通過加強食者教育,可以減少由飲食不當帶來的疾病,減少食物的浪費,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食者教育的內容包括傳承傳統的膳食文化,普及膳食的基本元素和安全知識,培養健康、均衡的膳食行為,樹立與生態協調的意識,感恩食物母體系統提供食物,培養合理膳食的基本技能,以及培養對食物的審美鑒賞能力。

5. 幼兒園為什麼要進行飲食與營養教育的意義

良好的學校營養教育有助於實現以下目標: 1.為兒童少年提供適合本國文化和年齡特點的有效教育,幫助他們成長為「懂營養」的消費者和社會人,能夠做到: (1)應用營養學原理,對健康的食物和飲食行為自己做出決定。 (2)以身作則,影響同伴、家人和其他人,甚至包括自己未來的孩子。 (3)能夠看到自己的食物選擇...和飲食習慣如何影響環境,學會主動去保護和改變環境。 2.學校營養教育重視向兒童少年傳授營養知識,開發其知曉力,但更重視通過掌握這些知識,促進態度/信念變化,以實現行為改變,即:拋棄以往不良的行為習慣,建立和鞏固健康的飲食行為。該知——信——行模式貫徹學校營養教育始終。 3.首先幫助學生們感性認識一些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如營養不良、貧血、營養素缺乏症和肥胖等,通過教學引導他們去了解這些疾病的危害性。既讓孩子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程度,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又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人類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如合理膳食制度、營養素平衡、科學飲食行為)來解決這些問題,激發自覺參與意識,積極參與到各種學校營養干預活動中去。

6.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培養

中國是禮儀之邦,餐桌禮儀是很重要的一種,良好的餐桌禮儀不僅僅是家庭素養的體現,更是孩子成長中良好家庭教育的表現。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聯合食話共同打造的知食海報中提到,不僅僅是中國,國外也很注重餐桌禮儀的培養。食育不只是教會孩子認識食物、選擇食物,它更是培養孩子想像力、人生觀的基礎。就拿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來說,不僅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還會在培養的過程中讓孩子對生活有新的感悟和體驗,最終成為身心健康、熱愛生活的人。

7. 如何看待中國的食育教育

目前國內的食育教育相對還比較匱乏,可能與目前中國兒童的教育壓力比較大的原因有關。家長在關注兒童學業的同時,無法同時兼顧更多的知識內容。因此食育需要從政府、學校、家庭入手,做更多的普及和推廣。食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基礎。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開展的「好食之旅」系列活動設計的食育課程兼具了德智體美勞的多元化滲透式教育,和傳統的教學相比,食育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能給孩子們帶來最直觀的感受。通過食育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健康知識和辨識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為提高學生未來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8. 食育教育,培養孩子們健康的飲食習慣讀後感悟

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不吃粗糧,飯白了,臉卻黃了

現在許多孩子不願吃粗糧,由於粗糧纖維多,口感不好,不容易接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條件改善的標志。至於少年兒童,許多人甚至不知道粗糧為何物。但是,隨著長期拒絕粗糧,光吃細糧之後,大量地出現了少年兒童患高血壓、糖尿病。這是為什麼呢?已知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伴有維生素等營養素的損失,一些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丟失也很明顯。將小麥精製成富強粉後,僅保留了原來小麥中20%的鎂、13%的鉻、12%的錳、50%的鈷、37%的鉬和21%~31%的鋅。我國民間傳統食品紅糖中含鉻及多種微量元素,而精製白糖中不僅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素含量極低,還可刺激尿中鉻的排泄。微量元素鉻長期攝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與冠心病的發病率。由此可見,「食不厭精」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當下許多人不是精製大米不吃,不是富強粉饅頭不買,結果是孩子的飯白了,臉卻黃了。有趣的是,正當我們主食由粗變精之際,發達國家卻大踏步走上回頭路——由細糧復歸粗糧。德國全麥麵包銷路大暢;在日本,烤紅薯的香氣重又飄散在城市街頭;紐西蘭「主食吃雜一些,配以豌豆、蠶豆等」已成為政府的號召;美國則把全麥麵包放入「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國際營養學界提出「飲食清淡、熱量平衡是長壽的關鍵」,與我國「粗茶淡飯,吃出鐵漢」有異曲同工之妙。

粗糧包括小米、黃米、大麥、蕎麥、玉米、高粱、青稞、黃豆、毛豆、蠶豆、綠豆、紅小豆、豌豆、土豆、紅薯、山葯、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過去,粗糧含有的膳食纖維,曾經被認為是對人體沒有營養作用的成分。70年代西方的營養學家才認識到,粗糧里的膳食纖維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在預防某些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腸癌、闌尾炎、便秘、痔瘡、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症及肥胖病等。同時也認識到粗纖維的概念已不適用,因而將這一名詞廢棄,改稱膳食纖維。西方發達國家主食選擇上的反復告訴我們,與其撞上「南牆」再「回頭」,不如注意堅持中華民族的飲食結構才對孩子健康有利。

2.過量甜食「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西歐和美國人每天食用蔗糖約100克左右,人們很關注食糖對健康的影響。蔗糖的安全性雖被公認,但過量會導致肥胖和慢性病。糖的攝入量以不超過食物總熱量的10%為宜,應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眾所周知,胰島素可以誘使細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輔酶合成。糖吃多了,剩餘的葡萄糖正是藉助胰島素的作用,在細胞內轉化為脂肪酸,進而合成脂肪,脂肪組織分布在皮下及各個臟器內外,最終難逃肥胖病的羈絆。

很多孩子都喜歡吃甜食、喝飲料,這些食品中含糖較多,吃多了必然影響正餐。人類生性愛吃甜食,有的孩子甚至嚼糖睡覺。不僅不利於牙齒保健,高糖飲食還易使蛋白質糖化變質,造成神經損傷,削弱智力,加速大腦老化。習慣高糖飲食的孩子智力測驗成績差,情緒不穩定。調查表明,飲食中蔗糖的比例與學習成績和智商呈負相關,營養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對學習狀況有明顯不良作用。所以,正如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言:過量甜食,其結果必然是「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3.「口重」誘發高血壓

在德國法蘭克福市舉行的醫學會議上,食鹽被指控為「秘密殺手」,在工業化的國家,被食鹽送進墳墓的人比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還多。高血壓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等疾病是同「口重」—吃鹽過多有聯系的。因此,改變「口重」的飲食習慣,是控制高血壓患病的重要措施。

200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74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達27.2%,僅此年齡段高血壓患者就有約1.3億人!20世紀80年代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每天以1萬人的數值增加。高血壓患病率在全國由北方至南方,呈明顯下降趨勢,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北京市高血壓患病率為廣州市的4.4倍。資料表明,我國居民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3.5克。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每人每天攝入5克以下食鹽的標准相比顯然太高了。以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山東(平均17.3克)和最低的廣西(平均7.5克)相比較,兩地農民的高血壓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別為15.3%和8.2%。我國對5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限制食鹽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每天食鹽量限制在4克時,有10名患者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來說,限制食鹽確實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治措施。食鹽攝入量如能減少到每人每天5~6克,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就可以明顯減少。

「五味調和,不可偏嗜」,山東的農民一天吃多少鹽呢?吃17.8克鹽,山東農民高血壓發病率是11.8%。廣西的農民一天吃7.5克鹽,高血壓發病率是8.2%,居住在北極圈裡邊的愛斯基摩人吃4克鹽/日,高血壓發病率只有4%,而日本北海道的秋田地區由於習慣吃咸魚,他們每天要吃26克鹽,高血壓的發病率達到28%,所以吃鹽量和高血壓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在烹飪時菜里的加鹽量是1% 比較合適!其實對食鹽的味覺感受是由習慣養成的,「口重」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口輕」的正確飲食習慣,會讓其受益終身。

4.牙齒長得亂,根子在吃飯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到口腔醫院進行牙齒矯正,許多人不禁問:現在矯正牙齒的孩子怎麼這么多?造成牙齒錯牙和畸形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納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據臨床統計,其病因中遺傳因素佔29%,環境因素佔71%。而咀嚼功能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家長曾經帶著一個一歲半的孩子來看病,原因是嬰兒到現在還不會咀嚼,詢問後才發現,家長認為亨氏嬰兒食品是價格昂貴的貴族食品,所以讓自己的孩子從小隻吃各種糕狀的亨氏嬰兒食品,由於孩子從來不吃天然食物,所以到了將近一歲半時,還不會咀嚼。

現在兒童食品越來越精細,由於大量食用奶製品、麵包、膨化食品等精製食物,孩子越來越懶得咀嚼硬東西,致使孩子咀嚼功能越來越弱,使得口腔內外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頜骨也不能很好地發育,由於牙齒數量沒有減少,所以造成錯牙和畸形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細的食物還容易誘發齲齒,造成牙齒缺損,致使乳牙過早地丟失,導致恆牙萌出的間隙不足,從而造成兒童牙齒排列不齊。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一個男人不讓女人親吻 發布:2025-05-26 12:27:19 瀏覽:114
為什麼覺得男人要護住女人 發布:2025-05-26 12:24:38 瀏覽:272
為什麼好友找不到相應的戰隊 發布:2025-05-26 12:18:47 瀏覽:779
為什麼轉發的微信變成S 發布:2025-05-26 12:18:04 瀏覽:118
多動症孩子為什麼很少吃飯 發布:2025-05-26 12:09:57 瀏覽:325
為什麼領克車機只有2個軟體 發布:2025-05-26 12:09:12 瀏覽:200
蘋果梨為什麼要侵權 發布:2025-05-26 12:02:11 瀏覽:245
廚房小蒼蠅打葯不好用為什麼 發布:2025-05-26 12:00:37 瀏覽:279
男人為什麼會變乖 發布:2025-05-26 11:58:24 瀏覽:918
蘋果發信息為什麼不顯示已讀了 發布:2025-05-26 11:51:10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