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不打孩子
㈠ 從來不打孩子,也幾乎不罵孩子的父母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來為我父母帶鹽:從小到大沒被打過的,這里就有一個 父母的中心思想很簡單——懲罰是難免的,但懲罰必須分級。 把級別劃分開的方法,不增加上限,那就是降低下限。這是非常簡單的思路 (很多人不停地攻擊這一句話,那我必須解釋一下,「不理睬」指的是在孩子不講理時讓孩子自己冷靜和反省,否則,孩子大吵大鬧,難道家長跟著一起對罵嗎?只要孩子想明白了就馬上好言好語的教育,我認為這方法沒什麼不對。我只經歷過一次,持續了2天是因為自己倔,如此而已。請不要想當然的上升到什麼冷暴力。所謂冷暴力,是孩子道歉了學乖了之後仍舊不理睬,這才叫傷害。) 我受過的最嚴重的懲罰就是。。。母親給我寫了一封長信,告訴我她有多難過。我整個人都思密達了,立誓再也不犯。 ——當時就是這樣 其他諸如講道理勝過體罰之類的早就說爛了,不贅述 —————————————————————————— 以身作則也許是最重要的,我父親愛看書,我自然愛看書,純屬天然。我母親睡懶覺,我也。。。。試想,父親天天吸煙的話,你妄圖教育小孩兒不抽煙?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還是源於家長 ——————————更新——————————關於@川寧的回答,我贊同她強調的帶孩子艱辛的一面,也贊同父母自我成長的必要性。但是,有些父母就是做的很好,不能因為你做不到就說別人都在吹牛,宣稱本分享「虛情假意」實在是太過無理。我反駁後,更不該強詞奪理地說"你的經歷並非你本人可以描述准確",甚至「無論你如何回應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實在不是平等討論問題的人該有的態度。一個如此和網友交流的人,在生活中會怎樣教育孩子? 很多人僅憑借自身經歷,便判斷本回答「不可信」,我實在只能呵呵。這些人也讓我見識到了某些家長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的一面。某些孩子可能會很可憐吧 然後摘錄某幾個過於武斷的句子,供大家一起品評: 第 一,「從來不打孩子,也幾乎不罵孩子的父母們只有懦弱寵愛的父母......而這種父母造就的孩子往往也是懦弱的」 第 二,「父母是凡人,經常犯錯的!」、「只要是個凡人必然有發脾氣的時候」 話是沒錯,但這能構成打人的充要條件嗎?你和同事鬧矛盾也要動手嗎?這是個人修養問題吧。 第 三,「教育得當的不用打孩子不會罵孩子的父母,如果真的存在,就是從打罵孩子中一步步修煉出來的。」 你沒這個能力,不代表別人沒有。我的父母和我看到的很多優秀家長都是實實在在的例證,請不要想當然的視而不見 第 四,「請你從小到大,從他的家庭里每做一件事情都盯著,再回應你看到的。」 方舟子攻擊韓寒時好像就是這個邏輯,「你不能24小時盯著他,所以不能為他作證」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不打罵不代表沒有控制力。很多朋友也提到了,中國家長的打罵,有時候並不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而只是自身的發泄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杜絕的。 有人說沒帶過孩子的不適合發言。先不說您怎知我沒孩子?且,一個設計產品的人,如果認為客戶沒有發言權,這產品焉能有前途?做產品的都知道虛心聽取意見,但做父母的偏偏一意孤行、老子最大你給我閉嘴。。。 ———————————————————————————————— 除卻以上問題,我認為川寧的理論值得借鑒。客觀的說,我們兩個答案沒有矛盾,只有不知哪兒來的語言沖突。還請見諒。 介於此問題已經升級成無意義的爭辯,就此結束。
㈡ 為什麼有的家長就不打孩子,有的就打
對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很聰慧,只講道理都可以了就不必動武了,有的愚鈍一點,不打的話記不住教訓,所以要打,以前兄弟姐妹多時,總有其中幾個是不用挨打的,證明並不是家長喜歡打小孩,而是有些小孩是適用打這種方式的,就像廣州重點小學清水濠小學的前任校長陳先生,我們就看著是被他老爸罰跪孔子像,從小打手心打大的,終於成材,當上校長,在書法方面也有名堂。
現在每家大多隻一個小孩,就覺得好像是有些家長喜歡打有些不喜歡打。其實挨不挨打是孩子自己確定的。
㈢ 為什麼有些家長喜歡打孩子,而有些家長卻從不打孩子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別!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復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採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果仍是甚微。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父母是開啟兒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師,對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發展影響極大。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父母養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力爭做到,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友好相處為孩子樹立楷模;父母要關心和愛護孩子,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相互依賴相互關愛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必須有正確的育兒態度,切忌粗暴打罵和無原則的溺愛;父母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思想水平,以便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㈣ 現在好多家長都不怎麼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有效嗎
不要嘮叨,好好聽孩子的話。愛的養育一定是「嘮叨」。孩子的生命最初幾年,父母的嘮叨是孩子對世界的第一次了解。對孩子要有耐心,頑皮的孩子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冷靜,多聽孩子的想法,問為什麼這樣做,問原因是什麼,分析利弊。知道孩子的想法後,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解除。
不要嘮叨,好好聽孩子的話。愛的養育一定是「嘮叨」。孩子的生命最初幾年,父母的嘮叨是孩子對世界的第一次了解。對孩子要有耐心,頑皮的孩子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冷靜,多聽孩子的想法,問為什麼這樣做,問原因是什麼,分析利弊。知道孩子的想法後,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解除。
㈤ 為什麼國外的爸爸媽媽不打孩子
估計多數爸爸媽媽都知道,在歐美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甚至於欺負小動物也有被抓的危險。這讓我想起了聽說的兩個小故事。
一個說在美國,有個女子,一天抱著自己的小狗在路上走,忽然鞋帶開了。女子想去系鞋帶,又怕小狗亂跑,就把小狗放在了旁邊一輛汽車的車頂上。等她系完鞋帶,發現警察來了。原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已經有人報警了,理由是懷疑她虐待小狗。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在加拿大,一個韓國人帶著他的兒子移民過去住在那裡。孩子不聽話,可是加拿大不能打孩子,否則會被抓的。這個孩子也是在加拿大太滋潤了,越來越不聽話,氣得他爸爸不得了,可是就是沒辦法。終於有一天,爸爸對兒子說,帶你回韓國呆幾天好不好。兒子傻乎乎的答應了。於是飛機一降落,爸爸對著兒子就是一頓暴揍,邊揍邊數落,直到兒子答應以後乖乖的為止。韓國估計打孩子挺正常的,機場保安只是在旁邊看著,沒人管。打完了,兒子也保證聽話了,於是孩子爸爸瀟灑地買了回加拿大的機票,直接回加拿大了。
從這兩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國外對小孩及至小動物的保護。關鍵並不在這,而是以我在國外短暫的生活經歷發現,國外的人沒有必要打孩子,因為他們的孩子們(至少是上小學前)都太聽話了,以至於用不著打。
我和太太曾經帶著兒子在加拿大獃了3周。兒子當時2歲出頭,非常淘氣。在國內不行了就打屁股,可在加拿大我們就沒招了。說服教育兒子不聽,打吧,又怕被別人報了警,真是很無奈。可是反觀那些西人,動輒一個大人帶著2~3個孩子,孩子都非常聽話。家長只管購物,孩子則乖乖地跟著,或是坐在車里。這可不是個例,在加拿大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我思索了很久,最終總結了一點,那就是西人的孩子在小時候受到的其他人的關注比較少。國內的孩子從生下來,周圍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保姆、姑姑,等等,好多人圍著一個孩子轉。而國外呢,父母基本單過,請保姆的就更少了,而他們通常又不止一個孩子,這樣西人就不是特別關注孩子了,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養育孩子的辦法,總之沒有國內父母那麼細致。但同時孩子自理能力也更強,更知道自己獨立玩,並且更聽話,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哭鬧,爸爸媽媽也沒有太多精力管他們。於是,他們的父母也就以說服教育就可以了。哈哈,不知道我的理論對不對,歡迎探討。
最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真的可以做到不打小孩嗎?(估計,這是多寶小朋友最盼望的呀!)
㈥ 父母為什麼就不能打罵孩子呢
因為打罵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呀,比如:
一、生理上的創傷
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長要理智一些,他們認為,孩子總歸要打,但頭打不得,打屁股沒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壞。事實上,屁股照樣是可以「打壞」的——輕者,孩子皮下血腫,神經受損,重則,殃及內臟(如腰部的腎臟等)或由於廣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二、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干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干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挨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挨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挨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不管是什麼程度的打和罵(輕微的、溫和的,偶爾的、經常性的)都會誤導孩子,讓孩子產生誤解。如果這就是家長對待他的方式,他將會用不好的行為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另外,其實家長自己也不知道,對於糾正壞習慣,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為一種懲罰方式,打孩子只能將錯誤行為變成「地下行為」:孩子在父母面前裝作很聽話,再背後行事。因此,打孩子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
㈦ 為什麼父母的不打女孩
因為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女孩膽小怕事,無論是男孩女孩,都是好好教育和引導,不是你打他就能成為一個好孩子,孩子都是教育的好,成為一個好孩子,而不是把他成為一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