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突然偷東西
㈠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家長應該怎麼做
當發現孩子偷東西時,家長這樣做,孩子將來會感激
引言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家長不要亂貼標簽5歲的月月最近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以前孩子還沒有到飯點就會嚷嚷著吃飯,現在飯點到了也不出來,需要人叫,每次去叫月月,月月會說,待會來,你們先吃。
我很疑惑,我說這孩子怎麼回事,以往吃飯最積極,現在怎麼回事?我小心地推開門,看到他在玩一個變形金剛,我記得我好像沒有給他買過變形金剛,我問他,這個玩具是哪裡來的?他說阿姨家的,我說你和阿姨說了嗎?他說沒有。
我又點生氣,說教了一頓,第二天拉著他去了阿姨家,和阿姨解釋了一下,讓他給阿姨道歉。我心裡非常難受,之前乖乖的孩子怎麼突然學會偷東西了?我非常納悶甚至有一些無助,什麼時候的事情,自己竟然沒有注意到。
有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願望,他們的內心會驅使自己去完成它,當願望沒有被滿足時就會產生心理張力,驅使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去完成自己的願望。孩子偷竊行為就是在心裡張力的影響下做出的。
3.知廉恥
如果發現自己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要讓他自己去還,或者和他說讓他和別人說一聲,用一會就還回去這樣不僅僅解決了問題,也沒有羞恥感,因為是借而不是偷,這種方式有助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想要就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4.幫助孩子糾正
研究表明,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是在孩子內疚,自責的基礎上建立的。只有孩子自己形成的責任感才能終身受用。我們不能不讓他們面對偷東西動結果,要讓他們知道事情產生的危害,和影響,並且通過交換身份,來讓還孩子知道對方的感受,自己去發現哪裡做得不對,自己改正。我以前對自己的孩子說,假如你喜歡的東西對於別人來說是寶藏,你把她偷走了,別人會不會更傷心,假如你的寶藏被偷走了,你會不會很難過。說到自己,他自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別人不受傷害,他學會換位思考,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總結愛能包容一切,但是愛不能解決一切,有時候我們不能怕孩子受到傷害就放任不管,好的教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階梯,一次教導終身受用。
㈡ 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什麼原因導致的
朋友和我說,她家寶寶現在三歲了,最近發現帶她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順手牽羊”,把自己喜歡的物品放進口袋悄悄帶回家。朋友嚴厲的批評過孩子幾次,但孩子的這種偷竊行為卻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了,這讓朋友特別惱火,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
孩子偷東西是故意的嗎?背後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01.為什麼孩子喜歡偷東西?
在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的維權。孩子的東西不要給孩子收拾,讓孩子自己做主。有朋友來家裡做客時,能不能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要徵求孩子的同意。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物品對一個人的所有權,這樣才不會偷偷拿別人的東西。
若父母強行要求孩子分享物品給別人,就會讓孩子覺得物品的歸屬權是可以隨意侵犯的,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維護自己的權益,也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物品的所有權。
㈢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當家長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孩子偷拿了別人的錢或物時,往往想不通,認為自己家中並非缺吃少穿,怎麼能發生這種丟人現眼的事情呢?為此,有的感到惶惑,不知所措,有的迷惑不解,強調是受了外界的影響,有的則不間青紅皂白,非打即罵,甚至關禁閉,隔離反省等等。但是這些處理方式都是不正確的,那麼孩子偷東西是什麼原因?孩子偷東西該如何處理?
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說明幼兒也有一定的需要,特別是被愛被關注的需要。所以幼兒「偷竊」行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一些基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一些小朋友們都有的東西他沒有,而他自己卻非常渴望擁有,這樣可能會導致「偷竊」行為。又或者有的小朋友缺乏成人的關注或關愛,於是他們就會運用一些欺騙性手段和「偷竊」行為來使自己變得引人注目。
2、家教不嚴,過分寵愛
幼兒的道德水平處於他律階段,自己沒有判斷是非的標准。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當作聖旨,一切都予以滿足,使得孩子心中沒有是非對錯的標准,想得到什麼東西都毫不顧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是不正確的,父母也沒有給孩子指出該行為的不對,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不會了。還有的父母自己往往亂放錢物,當孩子發現不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拿錢去買他所喜歡的東西,而卻可以不受譴責時,他就會以為這是允許的行為,以致逐漸發展到任意拿別人的東西。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1、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哪裡錯了
父母的價值觀會給孩子提供標准,所以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有些家庭因為孩子小偷小摸得到好處而沾沾自喜,最終會害了孩子。父母需要經常告訴孩子,即使是一針一線,也不應該拿別人的。當孩子發生偷竊行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的小黃人被偷了,你會傷心嗎?你會怎麼辦?」,同理心能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而減少傷害他人的行為。
2、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要讓孩子面對後果,通常可以採用的方法是要求孩子賠償,歸還別人的物品,如果以上兩項難以執行的話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取消孩子一些權益來懲戒孩子,比如,取消看卡通。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還沒有行為判斷力,因此,使用過分的手段都是不對的。孩子偷東西,相信並不陌生,但若不及時教育,會養成他們的習慣,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若到了這一步便難以挽回了。所以,教育要及時!
㈣ 為什麼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首先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孩子偷東西,因為孩子的性格比較頑皮,他們只是對這個東西喜歡,而自己又沒有,他們想要把它佔用了。而家長給他們冠上偷的罪名,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好。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溫和地對他們說:你是不是拿了其他小孩的玩具了,人家找不到得多著急呀,要是你的玩具丟了,你找不到你會不會著急呀?父母或者老師應該用一些溫和或者反問的語氣來詢問孩子,而不是以強硬的態度去詢問他們,這樣他們是不會承認的,反而下回還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家長的一點點開導下,孩子慢慢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候父母就要繼續開導他們去承認錯誤,有時候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去承認錯誤,所以父母一定要陪伴他們一起去,到了同學家裡要教導孩子說:對不起,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請你原諒我吧。一般小孩之間是不會記仇的,雙方發生這樣的事情反而會讓雙方之間的感情加深。
各位家長一定要記住讓孩子親自去承認錯誤,而不是家長代替承認錯誤,因為孩子不懂得承擔責任,他們是永遠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的,只有讓他們真正內心知道自己做錯事了,他們才會慢慢改正過來。
㈤ 孩子出現偷東西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偷東西」,在他們自己看來就是「拿」。所以,當家長發現了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一方面不要上綱上線,認為偷東西就該嚴厲懲罰,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有足夠的重視,對孩子稍加管教。
孩子是一張白紙,成人的惡言惡語實在太容易成為劃破白紙的刀,就算孩子長大了,那道劃痕,也許永遠會存在。
為了守住孩子的這份單純的喜歡和好奇,我們值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教會孩子這個世界的規則,而是不靠打罵。共勉!
㈥ 孩子居然會偷東西,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一旦發現孩子存在不道德的行為,比如說偷竊等,父母一定要重視。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發生偷東西的現象時,父母應該正確指導孩子,讓孩子往正的方向上走,這樣才不至於在以後發現孩子已經習慣偷盜了,最終整日頭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那麼,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偷東西的行為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簡單的分析吧。
三、利用“偷”的行為來發泄自己。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或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值過高,結果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偷盜”等。當他們在偷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緊張感和刺激感時,他們的內心或許感受到了一定的愉悅。所以他們才會繼續這樣的行為。父母在了解孩子為何偷盜之後,才能夠更好地展開相應的對策。畢竟孩子都是需要一步步仔細教導,最終才能夠成才的。所以,希望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能夠先找出具體的原因,然後再制定相關的對策,不要對事情進行一刀切,否則很難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㈦ 孩子為什麼要偷東西家長除了「打」,還有什麼方法管教呢
孩子為什麼要偷東西?家長除了「打」,還有什麼方法管教呢?生活中,孩子會有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佔有欲,很可能會偷東西。另外,如果父母平時對孩子「有求必應」,很可能會過度滋生孩子內心的佔有欲。別說孩子,就連大人都有很強的佔有欲,所以為了防止孩子因為佔有欲而偷竊,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分享。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偷東西是不對的。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時,一定要及時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讓孩子認識到偷東西是非常錯誤的。在把錯誤說清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場合,盡量不要在公開場合給孩子指責,私下裡給孩子解釋道理,澄清利弊,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兒童為錯誤付出的代價太少時,他們很可能認為這種錯誤的成本很低。那麼同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可能還會再做,所以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引導孩子去彌補。
㈧ 孩子為什麼老是還偷東西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當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願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兒童偷東西的原因各異,而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糾正這種行為。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幼兒對於「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並不知道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上小學時,他們就應該明白偷竊是一種錯誤行為了。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
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藉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
(一)兒童偷竊行為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第二,兒童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於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觀思想。盡管父母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會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但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沒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學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錢,他自己肯定也會想要。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即使其他方面應有盡有,他也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誘惑,這種類型的孩子很可能會偷錢,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大家一樣都有零花錢。
第三,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許多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那種關愛。他們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可能是真實情況,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筆者在《如何改善兒童行為》里曾經提到,相對於家長關愛的多與少,孩子如何感知這份關愛更為重要。無法感知家長關愛的孩子有可能將情感需求轉化為物質慾望。偷竊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第四,兒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兒童對於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喜歡模仿朋友們的行為。如果他和一群通過行竊來尋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為了成為團體的一員,他也會加入偷竊行列。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為了向夥伴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糾纏不清,家長需要採取很多具體措施。這方面可以參考《青少年交友不慎應該如何應對》這篇文章。
(二)如果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應該怎辦?
第一,保持冷靜。
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這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或是朝著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竊行為和孩子的其他錯誤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不要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
獲得關愛是兒童偷竊行為的動機之一。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從自己那裡偷東西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干,孩子進行偷竊的動機會就進一步強化。
第三,不要責罵孩子或者與其當面對峙。
這點需要特別強調——家長必須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只有這樣,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絕對不要通過間接證據與兒童進行對質。這樣做只有兩種結局:第一種,孩子欺騙家長或被迫撒謊,第二種,他們承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倘若孩子承認錯誤但家長卻懲罰了他,家長就向孩子灌輸了「撒謊也值得」這種觀念。兩種情況都會令家長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僵局,因此,間接證據是毫無用處的。
從他人那裡聽說孩子有偷竊行為對於解決問題也是沒有幫助的。假若孩子對此表示否認,家長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說法。如果家長提出質疑,就等於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沒有什麼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慫恿一個孩子變得不誠實。如若孩子承認了錯誤,家長就不能懲罰他。
即使家長完全確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竊行為,責罵孩子也不是明智之舉。比方說,家長查看自己的錢包,發現昨天剛從銀行取的50塊錢不見了,結果卻在收拾孩子的換洗衣物時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嶄新鈔票。但是,家長並沒有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有很可能是別人丟了一張嶄新的50塊錢,而孩子碰巧撿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長不小心把錢弄丟了,正好被孩子拾起來了。除非家長目睹小孩子從錢包里翻出並拿走了50塊錢,否則就不能算發現偷竊行為。
第四,確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對於較為年幼的兒童來說,這點尤其重要。
(三)當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時,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不必要求孩子進行解釋,只需告訴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令人厭煩的陳腐說教要不得,舉些簡單例子就足夠了。
例如,「偷東西是不對的。你肯定不希望別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就是做錯了事情。」
絕對不要在言辭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竊是不良行為,但孩子本身是可愛的。千萬不要用「做賊」、「撒謊」、「騙子」之類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絕對不會希望他成為這種人的。當你給孩子貼上某種類型的標簽時,他也會逐漸向著這方面發展。
(四)如何糾正偷竊這種錯誤行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竊:孩子必須向別人歸還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鄰居家裡偷竊,在事發之後家長必須監督他歸還物品。要求孩子進行道歉並表明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在道歉時,家長應陪同孩子前往,這樣他更容易改正錯誤。
第二,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裡偷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並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
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家長給孩子的「工資」應足夠讓他在一個月內還清這筆錢。告訴孩子家長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錢,並給他一些錢或者增加零花錢的數目。
第三,隱藏物質方面的誘惑:不要把錢放到孩子能夠輕易找到的地方。
告訴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暫時看管他們的零花錢,但不要向他們說明具體原因。不要讓孩子拿著大面額鈔票去商店替你買東西,因為這樣營業員會找他一大堆零錢。
第四,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找出孩子偷竊行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家長就要更加關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長需要給他更多零花錢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藉助某件東西來融入自己周圍的同齡人,那麼就買給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竊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
家長不會希望自己對事情的過激反應令孩子走向極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倘使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願,變成這樣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第六,家長要擔當誠實楷模:兒童是通過觀察家長的一舉一動來學習做人的。
家長應該注意保護他人的財產所有權。假使家長總是把辦公室的辦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經常因為超市收銀台算錯了帳而沾沾自喜,孩子也會覺得誠實與否是無所謂的。
(五)結論
兒童偷竊屬於常見問題。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錯誤一樣,家長要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一問題。這種錯誤行為必須給予糾正,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倘若家長能夠恰如其分地採取措施,迅速解決兒童偷竊問題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㈨ 為什麼8歲的小孩子會偷拿東西
說明了他的成長環境不是很好,充滿了一些不良習慣。一般8歲的孩子,喜歡一樣東西,或者想要一樣東西,會首先考慮到想大人說出來,而不是偷拿。
㈩ 孩子出現偷東西的誘因都有哪些聰明的家長是如何應對的
父母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該怎麼引導孩子?
1、控制慾望心理
家長對子女有要求,一定聽不進去。這種行為背後往往有很多無形中養育孩子的不良行為。「偷竊」就是其中之一。當家長不能滿足他的慾望時,他會用自己的方法滿足自己。
為什麼孩子們要「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子女糾正錯誤的行為?
因此,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要果斷拒絕子女的無理要求,糾正孩子的價值觀。家長應該讓孩子們知道錢來不容易。
2、教孩子們正確的方法。
使用任何東西都要經過物主的同意,父母也要以身作則,使用孩子的東西時也要經過孩子的同意。
父母不要一刀切地拒絕子女的所有要求,要對合理范圍內的需求家長會盡可能滿意。這樣孩子才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偷竊」。
我們的孩子有一定的比較心理。當看到有些同學擁有某些東西而沒有自信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產生自卑的人,或者害怕同學排斥自己的錯誤想法。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孩子,孩子可以有通過「偷竊」滿足的內心需要和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