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孩子不要太理性
❶ 要從生活小事培養寶寶的條理性,比如哪幾件事
不得不說,如果能夠從小開始培養寶寶的調理性,那麼長大之後會讓父母很輕松。童年期的小朋友是非常調皮的,經常將自己的玩具衣服書本搞得亂七八糟,家長們不斷的在孩子後面跟著收拾殘局。家長疲憊不堪的同時,寶寶們卻沒有任何改變,其實這正是因為寶寶缺乏了基本的調理性。而想要培養孩子的條理性,就要從生活的小事著手。
最後,要求孩子們說話方面要有條理性。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年紀比較小,所以對於說話方面要求不會太高,但其實說話時出現結巴,說話沒有調理不連貫,沒辦法將事情表達清楚,這種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在和寶寶的溝通過程中,除了媽媽要完整的和寶寶進行溝通之外,也要求寶寶能整句話都說出來。尤其是34歲左右的孩子,講話具有調理性,對以後的成長非常重要。
❷ 孩子做事太過隨意,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條理性和規劃性呢
孩子做事太過隨意,家長培養孩子的條理性和規劃性的方法:最先做父母的自身日常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條理,你不用告訴他,他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家中亂七八糟,該睡不睡,該起不會起,工作每天著急趕時間,丟三落四,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父母本身開始做起,天長日久,小孩當然就會學。
小孩非常大以後,時間觀較為強得話,教他一些時間管理專業知識,並可以從容易的做計劃逐漸,並按時幫他核對一下方案的實現狀況,學好布局調整,並對他說可以自身分辨一下,什麼是關鍵先要進行,例如工作關鍵,先要做完後才可以去玩等。時長久了,小孩就會愈來愈有條理,越來越有方案。
❸ 老師說我思維過於理性
少年老成,個人很欣賞你。
可能老師覺得你做事比較穩妥,他比較信任你處理事情的能力。
至於希望你能更感性一點,可能是希望你處事時能夠更加人性化一點。
❹ 孩子太小不懂得什麼道理,是否就沒有必要講道理
周圍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小,聽不懂道理,跟他講道理就是白費力氣,還是省點口水吧,等大一點了再說。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道理的背後還有很多值得父母去抓住的東西。
一、既然聽不懂,為什麼還要講呢?
1、潤物細無聲。
我家小寶剛會說話那會,她吃過東西,喜歡把食品袋、香蕉皮隨手扔在地上。我對她說,「這樣很不好,不文明,要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里」。一開始她聽不懂,我就帶著她一起走到垃圾桶那兒,指著垃圾桶再講一遍,自己也示範一次,慢慢地她就明白了。
一次我帶她上街,前邊有對情侶,喝過飲料隨手把空瓶子扔在了路上,小傢伙看到了指著空瓶子說「不文明」。我當時很驚訝,在小朋友有限的詞彙量里,什麼時候增加了這個新詞,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多輸入才能輸出,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信息,他就儲存什麼信息,當時機成熟時,他會把儲存的東西適時地表達出來,給你驚喜。
二、家長應該怎樣和孩子講道理?
1、講道理不是「說教」
道理可以講,但是千萬不能演變成「說教」,脫離實際,要結合具體事例來講才有效。
朋友小義的兒子很喜歡吃糖果、巧克力,小義擔心他吃壞了牙齒就經常對他說,吃糖對牙齒不好,不要多吃,但是反復說了很多次都不起作用,小傢伙不以為然。
後來在別人的建議下,小義帶著孩子去了趟牙科醫院,看到了各種壞掉的牙齒。她告訴小朋友這些都是因為吃糖吃多了所以牙齒壞掉了,從那以後,小傢伙再也不敢多吃糖果了。
說教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短期內有一點效果,從長遠角度來看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情緒了,一方面知道要去和孩子「共情」,另一方面又急著糾正孩子的問題,結果就不自覺地開始說教,這點尤其要引起注意。
2、要足夠有耐心
當孩子犯了一次錯誤,你會耐心跟他講道理,犯了第二次你依然可以,但是第三次、第四次呢……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現象,很多家長會不理解,並且表現地很沒有耐心。
「跟你講了多少次了,為什麼你就聽不進去!」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曾幾何時,我們就是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現在你是否用在了孩子身上了呢?
其實這句話傳達了很多負面的信息給孩子,「跟你講了多少次了」這是家長是在推卸責任,潛台詞是:我是跟你講過道理的,你現在又犯錯了不是我的責任。「為什麼你就聽不進去」表示問題就在孩子身上,講了這么多次還是犯錯,潛台詞是說:你太笨了,這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講了很多遍還是做錯!
可以想像,孩子聽了這類話會是什麼感受,除了打擊孩子的自信,真的看不到別的作用。
3、用想像力把道理變得有趣
生活中「道理」通常都是枯燥乏味的,沒有人願意聽,孩子更是如此。那怎樣讓它變得有趣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運用我們的想像力。
天冷了,我家小寶出門不愛穿外套,我擔心她會著涼,可是說了很多次都沒有用,每次出門前都要哄好久。後來我經過思索,想了個招,出門前我對小傢伙說:「外面有冷風怪,趕緊穿上你的小熊戰袍做好防禦,我們一起出去戰斗吧!」沒想到,她自己很開心地就穿上外套和我一起出門了。
孩子們都喜歡新鮮的、有趣的事情,把一個枯燥的道理,運用想像力變得好玩又有吸引力,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想像力。
4、巧用繪本講道理,事半功倍
我們都知道帶著孩子讀繪本有很多好處,可以促進寶寶語言發展,可以激發想像力,還可以培養孩子愛讀書的興趣。其實,繪本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用它給孩子講道理,事半功倍。
同事小李的兒子剛滿3歲,每次搭積木一次沒有成功就會亂發脾氣,把積木推倒,不願意再搭。玩其他游戲也是這樣,一次受挫了就不願意再嘗試。家人擔心孩子以後太脆弱,經不起挫折和失敗。
一次朋友拿給小李一本故事書《加油,再試一次》,回家就帶著孩子一起讀起來。小朋友聽了故事裡的主人翁失敗後又嘗試一次,結果就成功了的故事,很受觸動。沒過多久,小傢伙就自己主動要求再試一次,還學著繪本里巧虎的樣子,握著拳頭一本正經地說:「加油!再試一次。」
空洞的道理通過繪本傳達出來,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研究發現,愛讀繪本的孩子,長大後也更加懂禮,因為繪本不僅告訴孩子道理,還可以拓寬孩子視野和思路,他不只是被動地接受,還會加入自己的思考。
三、幫助孩子建立理智腦和感性腦的連接
除了以上幾點,家長還要注意,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他根本聽不進去。畢竟孩子小的時候理性腦還未發育成熟,感性腦佔主導地位,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左腦和右腦的連接。
在小朋友生氣發火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學會和孩子「共情」。「寶寶,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這種事情的確很讓人懊惱!」「你看上去很難過。」幫助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待孩子情緒平靜了再和孩子講道理,這樣就做到了右腦與左腦的有效連接,道理自然也就聽得進去。
育兒就是育己,和孩子講道理看似簡單,實則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注意。有人說,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只是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做到身體力行。父母光和孩子講道理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做到言傳身教。希望我們和孩子都可以懂得很多道理,並過好這一生!
❺ 身為家長該如何理性看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呢
身為家長應該懂得孩子有犯錯誤的機會,所以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犯錯誤是難免的,畢竟這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小孩子會收獲了很多東西,如果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強行的干預孩子的話,那麼孩子所獲取的東西就有可能會變得更少。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選擇尊重孩子,要選擇理性的看待孩子的錯誤。
爸爸媽媽不要覺得小孩子犯了錯誤以後就是不可原諒的,事實上恰恰相反,因為小孩子本身就有著犯錯誤的機會,也有著犯錯誤的餘地。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允許孩子犯錯的話,那麼孩子今後有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發展,支持著孩子變得更好,並且也要接受在孩子身上的問題。
❻ 跟像小孩子一樣的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為什麼有些生活中很理智…
跟像小孩子一樣的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什麼有些生活中很理智的人在戀愛中跟小孩子一樣? 有些生活和工作中其實很理智知性的女生們, 為什麼在戀愛的另一方面前卻總是像小孩子一樣, 跟這樣的人談戀愛是怎樣一種感受
❼ 思維過於理性的人有哪些劣勢
如果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人,相信對於思維過於理性的人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為主人公謝爾頓就是一個偏理性思維的人,偏理性思維所帶來的種種弊端,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一絲影子。
思維過於理性,影響了一個人的創造力
思維的理性,使得他的每一步規劃都是規避風險,但就是因為這樣,使得他與創新擦肩而過,不會去挑戰壁壘。
總之,偏理性的人在做事之前,總是習慣對眼前的事物先做量化分析,衡量利弊,得出結果之後才會採取行為。所以偏理性的人不容易沖動,有時缺乏挑戰與冒險精神。
❽ 超理智型孩子怎麼辦
超理智型孩子怎麼辦
這位知友,在生活中,你是否曾經因為看不慣孩子身上的各種毛病而指責、數落或者批評過孩子?如果你回答「是」,那就請再想一想,孩子在經過不斷地指責、數落、批評之後,毛病改掉了嗎?學習成績提高了嗎?可能大多數的回答是不滿意的。
其實,家長反思一下就會發現:是你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出了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溝通是構建親子關系的關鍵。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必須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要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就必須要有順暢、有效的溝通。也就是說溝通這件事做好了,教育孩子就容易多了。
而大部分的家長卻常常陷入溝通的誤區,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溝通方式,你中招了嗎?
常見的錯誤溝通方式1指責型
該吃飯了,孩子還在玩電腦,家長喊了幾遍,孩子沒有回應。
家長:你就是知道玩,我喊你吃飯你從來都沒聽見過,長著耳朵也不知道幹嘛用!愛吃不吃!
「從來」「總是」,這是指責型的模式。這類父母將自己的壓力或負擔施加給孩子,「我說就說了,我的情緒宣洩了」,並不去關注結果怎樣。
2討好型
孩子和小朋友玩時鬧別扭了,回到家不開心,對家長說:「他們都不和我玩了!」
家長:是嗎?那咱們也不和他們玩。媽媽帶你吃肯德基去,高興點兒。「
這種回應方式叫討好型,家長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為了孩子開心,想其他的辦法,轉移注意力,實際上問題並沒有解決。
3超理智型
媽媽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買東西,孩子有些膽小,說:「媽媽,我不敢去。」
媽媽:「這有什麼害怕的,又沒有壞人。你是男子漢呢,可不能這么膽小,去吧,一定要勇敢。」
講正確的話,不表露任何情感,對事物沒有真誠的反應,好像這是別人的事情。這種回應叫做超理智型,家長平時用的比較多。
4打岔型
孩子放學回家,剛進門,就興奮地給媽媽講:「媽媽,我們今天體育課上踢足球比賽了!」
媽媽:看看你,臉都臟成啥樣了,快點兒洗洗。洗完臉好吃飯。
這種表達根本沒有回應孩子,而是說其他事情了。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不感興趣,這事與你無關。我們把這種模式叫做打岔型。
這四種家長的說話方式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作為家長,我們雖然都愛著孩子,可是這樣說話方式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這也是我們和孩子溝通效果不好的原因。了解到這些之後,再和孩子溝通時我們就要自我覺察,盡量減少使用這些模式。
學會愛的語言
什麼是好的溝通方式呢?我們稱它為「愛的語言」。因為,使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愛傳遞給孩子,孩子接受到了家長的愛,溝通就順暢了,有效了,親子關系就和諧了。「愛的語言」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在遇到下面這些情況時,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會帶給孩子不同的心理體驗。
情景一:晚上,孩子放學還沒回來,也沒有打電話來,你在家焦急的等著。孩子終於進門了。
指責型家長:你怎麼這么晚了才回來,上哪兒瘋去了,不知道我會著急啊,也不打個電話回來,真不懂事!你想氣死我嗎?(×)
愛的語言:這么晚了你還沒回來,也沒打電話來(觀察),媽媽很擔心,也很著急(感受)。我很在意你的安全(需要)。下次有事先打個電話,媽媽就放心了(請求)。(√)
孩子回來很晚,不管什麼原因,他會感到歉疚。如果聽到的是媽媽的擔心而不是指責,他的心裡一定更有感激,以後肯定會做好的。
情景二:發現孩子的屋子很亂,書散落在桌子上,換下來的衣服有的搭在椅子上,有的扔在床上。
指責型家長:你看你這屋子亂的,說過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收拾,真懶!真是受夠你了。(×)
超理智型家長:屋子太亂了不好,要講究衛生,做事要有條理,這樣以後才能有出息,干大事。(×)
愛的語言:我看到書散落在桌子上,臟衣服掛在椅子上,散在床上(觀察),心裡很不舒服(感受),我希望家裡整齊一些(需要),把書摞起來放整齊,把臟衣服放到洗衣機里吧(請求)。(√)
曾經有一位媽媽對我說,她家孩子在路上被撞了,回家沒有說,是同學的媽媽說的,她很擔心孩子的安全,對自己和孩子的溝通也有些焦慮。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說這件事。
其實,這位媽媽可以試著用愛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我聽阿姨說,你放學的路上被車撞了(觀察),我很擔心(感受),你受傷了媽?你回來也沒有說這件事(觀察),我有些不安(感受),你是怕媽媽擔心還是怕被批評?」
如果孩子說擔心,你可以說:「你怕媽媽擔心所以回來沒說(觀察),你的體貼讓我很感動(感受),媽媽在意你的安全(需要),下雪路滑要小心啊(請求)。」
如果孩子說批評,你可以說:「你說怕被媽媽批評(觀察),媽媽感到愧疚(感受),是我平時批評的太多了。媽媽是愛你的,希望成為你無話不談的朋友(需要),尤其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告訴媽媽,好嗎(請求)?」
家長在表達的時候抓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溝通效果就會好很多。並不是一定要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說,只要你有這樣的意識,學著表達你所看到的,你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請求。
一開始,你可能不習慣這樣表達,覺得自己太溫柔了!但是,當你試著用愛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時,你會發現,你可以順暢地把愛傳遞給孩子,孩子也和你更加親密了,你的話孩子也會聽了。一開始這樣說也許並不管用,但是只要你堅持,就一定會有效果的。
溝通的原則
1不該說時不說: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溝通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不在有消極情緒時進行溝通。比如,當孩子和家長都在氣頭上時,你
超理智型孩子怎麼辦
要教導孩子,孩子就可能出言不遜,頂撞你。溝通時,如果家長帶著情緒,孩子沒有情緒,家長可能就會口無遮攔的訓斥,說一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如果家長沒有情緒,孩子帶有情緒,那麼你說的話,他可能根本聽不進去,甚至從反面理解,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2不該說的不說:傷自尊心的話永遠不說。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自尊、有自信,自我價值高的人。孩子的自尊心或者說自我價值感是通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長期固化來的。比如,孩子小時候做錯了某件事,你說:「你怎麼這么笨呀!這么容易的事情都干不好。」孩子就會給自己貼上「笨」的標簽,變得沒有自信,缺乏嘗試的勇氣,結果就真的是什麼事情都辦不好。
3有話要直說:直接表達需要,不故弄玄虛。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都比較含蓄,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需要,願意讓對方猜。猜對了,說明你在意我,我就很開心;猜錯了,就說明你不懂我,我就暗自傷心。這是自尋煩惱,我們要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跟孩子這樣溝通更重要,因為年幼的孩子更不會猜。
4有話正面說:說你想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如:不要把衣服亂放;別忘了關燈;別忘了先寫作業啊。這些帶有否定的詞彙,往往是強化了孩子不好的行為。家長應從正面強化,表達想讓孩子做的。如:把衣服疊好放到衣櫃里;上完廁所要關燈;先寫完作業再玩兒等。
5學會贊賞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調查發現:在家裡經常得到贊賞的孩子,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更高,更樂於接受生活的挑戰,也更願意為自己設立較高的目標,也就是他們自尊、自信。我們要通過贊賞孩子來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有的媽媽說:「我總是誇孩子『太好了,你真了不起!你真棒!你真行!』」其實,只是說這些空泛的評價詞語,這樣的贊賞就是無益的。會誇孩子的媽媽一定要記住,誇獎孩子要細致具體,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從內心贊賞他!
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你和孩子的關系會變得更加親密。各位家長你們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