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愛打鬧

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什麼愛打鬧

發布時間: 2022-08-14 19:22:14

⑴ 孩子學習老是上不去,老是貪玩愛打鬧很多動的,他是不是有多動症,要是有該怎麼辦謝謝。

辨別「多動症」的參考標准在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總是有那麼幾個男孩子,上課時東扭西歪、不時騷擾周圍的同學,想方設法引起同學或老師的注意。由於擾亂了課堂秩序,這些孩子常常被同學或老師看作是「沒教養、不聽話」。事實上,這群孩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目前,診斷、治療此病逐漸規范化。兒童發育行為專家們表示,孩子「多動」有可能是病,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應及時就診接受葯物和行為規范治療。 多動症是病必須治療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等。統計顯示,在我國,學齡兒童中患「多動症」的比例為4.31%-5.83%。實際上,這些孩子主管注意力的神經出了問題,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全神貫註上課、聽講。雖然有些不「鬧事」,但老是走神 ,學習、做事,甚至玩的時候都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 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疾病認識不足,這些孩子的就診率較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打了一個比方,他說,有些孩子眼睛近視了,家長肯定認為給孩子配一副近視眼鏡,孩子就能看清楚了,但是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家長則認為孩子是不聽話、愛搗亂。面對孩子的異常「調皮」,家長束手無策,更不知道應該看醫生。 鄒小兵說,這些孩子不治療,在校成績差,和父母關系緊張,沒自尊、性格孤僻等。到了青春期,更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性行為、逃學、被開除,甚至反社會行為。 診斷無「金標准」,症狀是關鍵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發育疾病,在醫學診斷上有比較嚴格的程序,曾有一段時間,「多動症」診斷泛濫,有些地方超過20%的學校兒童被戴上了多動症的帽子。 鄒小兵介紹,醫生診斷多動症主要是通過量表,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量表中,符合九個項目中的六個以上,要考慮「注意力缺陷」。符合《多動、沖動行為》量表中六項以上,考慮「多動」,如果兩個表均符合,就考慮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可以看出,診斷多動症沒有金標准,醫生都是根據孩子的症狀來確診。鄒小兵說,事實上,還要根據父母、老師的觀察來判斷,比如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就有這些表現;這些問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游戲、交友和家庭生活;孩子的問題在學校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還要看看孩子有沒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鄒小兵強調,孩子突然在某一個時期出現「多動」的症狀,是絕不允許診斷為「多動症」的,需要出現持續、長期的症狀才能作出診斷。葯物治療是首選,行為矯正不可少 「大部分來醫院就診的患兒都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廣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麥堅凝告訴記者,「由於小學三四年級之後,出現了作文、小數、分數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很容易就跟不上,家長著急才帶孩子看醫生。」 「對於這些患兒,目前 採取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葯物治療、行為治療和社會心理治療等,其中葯物治療是首選」。麥堅凝說,「很多家長對給孩子服葯有抵觸情緒。實際上,現在使用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擇思達,葯效更為平緩、穩定、持久,服葯後孩子的多動、沖動行為可以得到快速緩解,上課也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也能得到提高。」 其次就是行為矯正方面的治療,尤其是應該提倡「賞識性教育」。兒童發育行為專家鄒小兵強調,溫和的賞識性教育比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要好得多。對於經常有多動行為的兒童,教師可以在講課中給予悄悄的提醒,而不是大聲的呵斥,對於行為有改善的學生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和獎勵。在家庭中,父母要多為孩子安排動靜交錯的活動,比如打球、下棋等活動相結合,讓精力充沛的孩子發揮其活力,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安靜活動的時間要求。 多動、沖動行為量表(1)常常手或腳動個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動;(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位的環境中常離開座位;(3)常在不恰當的情況下亂跑或亂爬(成人或青少年僅限於主觀感覺坐立不安);(4)常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從事閑暇活動;(5)經常忙個不停或常像「裝上了發動機」似地不停的動;(6)經常說話過多;(7)常常別人問話未完就搶著回答;(8)經常難以安靜等待或按順序排隊;(9)常打斷或干擾別人的活動(如插話或干擾別人的游戲)。參考資料: http://bbs.etjk.net/viewthread.php?tid=6960

⑵ 一年級孩子,孩子上課老愛調皮搗蛋,下課也喜歡追追跑跑,該怎麼教育。

一年級孩子調皮追追跑跑是他們的天性,你可以恩威並施,下課和孩子們一起開心地玩兒,組織一起玩游戲。但上課嚴格要求,必須認真聽講,不準調皮搗蛋。如果調皮,可適當懲罰一下,就不能玩了。這樣孩子為了能和大家在一起開心玩兒,就不會去犯規了。

⑶ 二年級孩子任性哭鬧怎麼管教

二年級的孩子任性哭鬧,一般都是慣出來的,你肯定平常的時候比較寵他,比較依她,所以讓她有這么任性的行為,現在要管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定要管我,總覺得你應該下給他下道命令,一定要遵守從最簡單的開始,他不答應,他還鬧,就讓他哭去,也不紅,也不一讓他哭夠了,慢慢地,他就會學著不哭了,你現在就要堅持住,他愛哭不哭,這樣有一幾次以後他慢慢會改變一些

⑷ 班主任工作十萬個為什麼之為什麼7—16歲的小學生喜歡罵人、打鬧、瘋狂、顯示自己「英雄」、逞能好勝呢

提問中的16歲的學生還在讀小學,這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現象。 一般地說,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只有罵人打鬧,瘋癲的現象,還沒有想顯示一下自己是「英雄」的想法但是小學三年級以後的學生可能就有這個思想了,想逞■■勝。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分成兩個不同年齡階段來說。 小學一、二年的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小孩確有上述這些毛病:動不動就罵人,喜歡打打鬧鬧,瘋瘋癲癲的。其產生的原因就罵人來講有以下幾點: 一是家庭教育不良。當前有些年輕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張口罵人,閉口罵人,語言極不文明。小孩每天同他們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加之,又不懂得這就是罵人,是不禮貌的行為,因而,也就慢慢地學著罵起人來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覺地染上了張口、閉口就罵人的壞習慣。更為嚴重的,當小孩呀呀學語時,有些年輕父母還教小孩罵人,小孩會罵人時,他們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小孩聰明。在這樣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下,小孩怎能不染上罵人的壞習慣呢? 再是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當前社會上的語言不文明是一個很大的精神污染。當前社會上人們的口中是臟話連篇,罵人成風,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其中也包括某些老師)在與人交往中如口不帶渣子,沒有臟話就好象不能與人交談似的。罵人和臟話對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小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社會里,人們這些罵語和臟話無形之中對 他們也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也學著罵人,也出口就是臟話,這就是當前為什麼有些小學生喜歡罵人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改掉小學生的罵人壞習氣還得從我們成人做起。 小學生喜歡打鬧、愛發瘋,特別是人多的時候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發人瘋」。「發人瘋」究其原因也有如下幾點。一是由於家庭的嬌生慣養,當小孩開始出現這種習氣時沒有及時給予制止而任其發展;再是由於小孩的合群心,當與別人或小夥伴在一起時心裡特別高興,因此,情不自禁的就打鬧起來,發起人瘋,以表現自己愉快的心情;三是與小孩的精力旺盛有關。由於他們精力旺盛老是閑不住,東撩撩,西打打,因此互相打鬧起來,發起人瘋;最後是,與一個小孩的個性性格有關。有些小孩好動,易於興奮,因此,容易出現打鬧現象。有些小孩性格文靜、靦腆,則不易出現打鬧現象。所以要根據其產生愛罵人、打鬧、發瘋的原因,對症下葯,有的放矢進行綜合性「治療」,這些現象都是逐漸可以克服的。 至於喜歡顯示自己「英雄」、逞能好勝的現象多發生在小學三年級以後的小學生和初中學生。 小學三年級以後的小學生由於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開始發展,他們對人對事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特別是性開始成熟,意識到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成人」了,加上身體的增長,對自己的能力有了過高的估計。這時,他們處處都想顯示一下自己,喜歡與人爭辯、遇事不服輸,並出現與老師頂嘴的現象。如此種種,就給人一種印象:喜歡顯示自己,逞能好勝。因此,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出現逞能好勝, 處處想顯示一下自己是個體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他們開始成熟的表現。但由於他們知識經驗都很不足,往往又會表現出幼稚、魯莽等現象。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他們出現上述情況是一種正常現象,不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又要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健康成長。 但是,一個還在讀小學的十六歲的青少年出現上述情況,除了有其上述的共同原因外,還可能具有依仗自己個子高、塊頭粗、力氣大,因而為所欲為地欺侮小同學,甚至於頂撞老師。對這種現象必須給予嚴厲教育,堅決制止,不能讓他的這種行為在學校里橫行無止。

⑸ 孩子愛鬧人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有些媽媽很怕看到孩子哭鬧,孩子一哭,媽媽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內心有愧疚;還有的媽媽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要想辦法制止;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或是發脾氣的時候,自己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或是訓斥或是打罵孩子。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其實,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內涵是,——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有效的情緒管理,是體現情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我想說的是,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哭鬧時,自己先忍不住,要麼逃避要麼以不耐煩甚至粗暴的態度面對孩子的話,孩子是不可能學會正確管理情緒的。

(不過話說回來,做媽媽真是非常不容易,媽媽也是人,不可能在孩子面前時刻能保持耐心。只是,因為做了母親,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想辦法調整自己,讓自己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努力吧,盡量吧~~)

一、要想正確面對孩子的哭鬧,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嬰兒期的孩子,哭鬧都是出於本能的需要。比如困了、餓了、身體不舒服等等,孩子會通過哭來提醒撫養人。隨著孩子的發展,大一點的嬰兒,會用哭鬧來表達情緒上的感受,比如看不到媽媽感到緊張、看到陌生人覺得害怕等等。1歲以前,如果孩子哭鬧,家長應該馬上響應,盡可能地幫助孩子、愛撫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建立孩子對世界的信任,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

幼兒期的孩子,哭鬧背後的含義就更多了。很多媽媽可能都會感覺到,孩子在兩歲以前,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乖」的,兩歲以後,孩子比以前更有主張,也更愛發脾氣了。西方有一個說法是「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就是指這個讓媽媽們頭疼的問題。

這一現象,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是因為,孩子到了兩歲,他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都在加強,但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控制身體的能力等等都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程度,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表達並得以實施,所以孩子就會通過哭鬧和發脾氣來表達心中的失望。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但是,此時的孩子,需要面對規則的約束、需要面對和小夥伴的沖突、需要面對自己能力和想法的差距,。。。總之,孩子會遇到越來越多「不順心的事」,他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完美的,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哭鬧,是孩子表示內心不滿的一種本能反應。

孩子因為大腦和神經發育尚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還很差,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累了、困了、餓了或者生病的時候,更加容易哭鬧和發脾氣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的一種本能表現,是孩子發泄心中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一方面,他們還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學習其他更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方式,讓自己心情平靜。

二、小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壞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產生,我們成人也是如此。不開心的時候,如果讓這種情緒壓抑在心裡的話,它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壓抑得越多、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但是,成年人在情緒控制方面更加成熟,心情不好的時候,成人會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比如找人傾訴、寫博客、運動一下或者去唱卡拉OK什麼的;找人吵一架可能也是一種方式,只是,這不是我們和諧社會提倡的正確做法。

小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其實是好事,因為讓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孩子的心理才健康。我們要做的不是壓抑孩子、不讓他們哭,而是要幫助孩子逐漸學習如何通過其他方式來發泄。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可能在很長的時間里,家長都需要耐心地面對孩子的哭鬧,並逐漸引導孩子學會其他的發泄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確實,孩子在媽媽面前,要比在別人面前更愛哭鬧。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媽媽們千萬不要擔心,別以為這樣會把孩子慣壞。而且,我認為,孩子在母親面前的這一舉動,非常有利於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和媽媽建立了正常「親子關系」的孩子,才會在媽媽面前肆意哭鬧。就像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家裡才能真正放鬆一樣,孩子在媽媽面前,是真正放鬆的。因為孩子知道,媽媽是最能容忍、接納他們的人。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需要媽媽在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幫助他們、甚至吸收他們的負面情緒,有耐心的媽媽,是孩子真正的「心靈港灣」,我想,這,也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三、孩子的哭鬧時該怎樣面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

首先,孩子想哭的時候,不要制止孩子。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不要為了制止孩子,去批評和威脅孩子,更不能離開孩子。

我見過,有的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哭!看你就會哭!你在這哭吧,我走了!」孩子哭的時候已經很傷心了,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批評他、甚至要離開他,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傷心無助。

其實,讓孩子哭出來,對化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大哭一場之後,情緒就會變得非常好,剛才還傷心欲絕,一會就又歡呼雀躍的了。——真可謂「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不要擔心。但是,也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管他了,此時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如果媽媽這時的心情也不好,就什麼都不用說,在旁邊陪著孩子就好,但是千萬別丟下孩子走開。

我通過自己和好好的親身體會感覺到,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在身體上的接觸,對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還可以輕輕地撫摸或是輕拍他的後背。。。這樣的做法,會幫助孩子盡快化解不良情緒。

另外,媽媽要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為媽媽不同意帶他去吃麥當勞而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現在一定很想去吃麥當勞,可是我們約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遺憾,我也替你感到很傷心。」這樣幫孩子說出來,孩子心裡就會感覺好受一些。逐漸地,他也能夠學會,用語言代替哭泣來表達情緒。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允許孩子哭鬧,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縱容孩子。

有的媽媽特別怕孩子哭,一看孩子哭,就會縱容孩子的某些錯誤做法,或者給孩子許諾、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比如孩子一哭就答應給孩子買糖買玩具什麼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發現,哭鬧能換來很多「好處」,以後,他會更多地採用這一「秘密武器」。

好好有一個階段,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人。這個時候,我會以堅決的態度告訴她:「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如果她還繼續打,我會輕輕地抓住她的小胳膊,順勢抱在懷里,輕輕地撫摸著這頭激動的小「獸」,告訴她媽媽知道她很傷心(或者憤怒),媽媽愛她。。。過一會,好好就會平靜下來。因為我一直堅持這樣做,好好現在發脾氣的時候,已經不怎麼打人了,而且,她也開始學會用語言代替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你打擾我了,我還沒玩夠,我不喜歡你這樣。」

⑹ 孩子喜歡打鬧,作為父母需要重視嗎為什麼

身為一名年輕的少兒口才培訓師,在我入行不到兩個月,我就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如果班上有一個小霸王,那麼整個班級都會變成「競技場」。

剛開始的時候,我本著一名少兒口才培訓師該有的專業素養,想著遇到一兩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子,是平淡生活里的調味劑,通過我的細心溝通、好好教導,他們一定可以從「人間小霸王」變成「人間可愛花」,結果小霸王們在開學第一課就給了我現實的一擊。上課時間東倒西歪,一不小心倒在旁邊小孩的身上,立馬你就能聽到來自「恐龍」的咆哮:「老師,他又壓著我了!」

當你好不容易可以靜下心繼續上課時,小霸王們就會隨意提問,用他們稚嫩的童言童語對你發起語言的挑釁。總而言之,打打鬧鬧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也是每個老師、家長的煩惱,如何在面對這類煩惱時可以有效解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聽聽專家們是怎麼說的。

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並不是說乖孩子一定會犯罪,也不是說完全不要約束孩子的打鬧,在這篇文章中一直都有提到一個詞叫正確引導,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這張紙上塗抹什麼顏色,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正確的打鬧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學會分辨是非,培養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品德。所以家長們不要過度干預孩子的天性,但也要隨時站出來成為孩子的燈塔,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

孩子的打打鬧鬧其實真的不只會帶來煩惱,相反家長們還可以通過他們的打鬧行為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讓他們不只被束縛和干預,還可以有自己的成長空間。

⑺ 為什麼孩子總愛調皮搗蛋,經常惹父母生氣父母該怎樣對其教育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曾抱怨著家裡的孩子太頑皮,經常在家裡搗蛋,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頭疼。看著別人家長的孩子這么聽話,再回頭看看自己孩子,整天除了搗蛋就是搗蛋,一點也不讓自己省心,頭都大了。往往懂事聽話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而自己教育出的孩子總是頑皮搗蛋,不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朋友家一個孩子前幾天剛剛過完五歲生日。可就在第二天孩子的行為,不禁讓父母感到非常的生氣,就對孩子進行了責罵。事情是這樣的:下午父母一起下班回到家,一進門就聞到家裡有一股難聞的味道,發現房間里的地方到處都是一塊一塊黑顏色的液體,父母走進廚房一看,孩子將廚房裡的調味料和洗潔精都倒在了一個大盆里,弄的是亂七八糟。

孩子在做錯事情後,自己也會感到非常的難受。假如這時父母再一味的責罵孩子,就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陰影,逐漸變得自卑起來。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壓力過大,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產生憂郁。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去彌補自己所犯的錯誤,避免過分責罵孩子,給孩子多一些關愛,反而就能讓孩子做出改變。

每個孩子的新哥哥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對其適當的管教和引導,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這種教育方式要比一些家長的“棍棒式教育”好的多。

⑻ 為什麼一二年級的小孩子這么吵

孩子哭鬧是有原因的,它有形成過程,首先,他第一次哭鬧是發泄情緒,對某事不滿或是想要某些東西,這時候家長往往滿足他的要求,要知道萬事有慣性,孩子發現我正常要粑粑麻麻不給,而我一哭鬧就能實現,他就開始反復使用這一招,當家長煩了,不理會時,孩子就會加強哭鬧的程度,有的孩子甚至在地上打滾或自殘,惡習養成大了就很危險,所以在孩子的需求上要有原則,該給的不說也得給,不該給的哭鬧也是徒勞,千萬不要相信老人說的「大了就好了」的這樣的話。

⑼ 小學二年級,經常互相打架,一年級就開始不和,做家長需要認真處理嗎因為天天都有事,不是你錯就是我錯

首先孩子愛打架的暴力行為或多或少都是從家庭環境中影響而來的,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禁止暴力,不要在孩子面前展露出暴力行為,也不要給孩子看暴力電影,也不要引導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不能打架,打架並不是正常的生活產物。
2、告訴孩子是非觀
孩子愛打架可能是三觀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首當其沖的告訴孩子,打架究竟有多麼的糟糕和不恥。打架屬於很嚴重的暴力行為將,暴力會傷害人,打架不僅傷害了別人,自己也會感覺到痛。並且時候也會被人議論,現在是文明社會不能用暴力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了。
3、給孩子反面教育實例
當然不少孩子還是比較叛逆的,單純的說和教育是很難快速引導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打架的,甚至有孩子還會逆流而上,越不讓打架余越會去打架。所以必要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演示一下反面教材的嚴重後果,可以與家人協商一下給孩子身臨其境的演一出情景劇,比如父母打架,讓孩子感受氛圍,讓孩子切身的感覺到打架帶給周圍人以及帶給父母眼可見的傷害。並事後像孩子道歉,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出父母的用意。

⑽ 什麼原因會導致孩子愛調皮家長應該怎麼和調皮的孩子相處

現代社會除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們會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行為教育,都會想要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孩子。

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讓爸媽省心,總有那麼些調皮搗蛋的孩子讓家長們不省心。

前幾天朋友圈看到了有位家長發了這樣一組圖:

熱點內容
為什麼臉頰會有其他顏色 發布:2025-05-16 01:38:00 瀏覽:740
男生的弟弟為什麼是粉色的 發布:2025-05-16 01:33:00 瀏覽:229
為什麼電腦c盤清理後還是很滿 發布:2025-05-16 01:30:04 瀏覽:451
tretu手機為什麼這么貴 發布:2025-05-16 01:21:15 瀏覽:200
為什麼別的女生聊天會臉紅 發布:2025-05-16 01:20:25 瀏覽:39
為什麼男生更喜歡微胖型美女 發布:2025-05-16 01:15:19 瀏覽:713
蘋果無線耳機為什麼看抖音沒聲音 發布:2025-05-16 01:15:15 瀏覽:523
原神為什麼查找不到改好友 發布:2025-05-16 01:13:51 瀏覽:202
狗為什麼吃飽了不吃東西 發布:2025-05-16 00:38:02 瀏覽:57
為什麼眼睛裡面有黑色 發布:2025-05-16 00:22:07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