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為什麼要戴珠釵頭飾
1.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發飾、發簪輕搖、鳳冠
愛美自古以來都是女人的天性,現今的妹子有美顏濾鏡化妝品,以及各種衣服、飾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則比較“簡單”,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發飾上面。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發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
終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僅鍾愛佩戴各種發釵發簪,其中之一是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麗,而且還代表著各個階層的貴賤身份,其所戴的發飾越昂貴越華麗則表示她們有錢有權,地位尊貴,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較簡約,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發為主。
2.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簪子有什麼講究么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
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
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
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
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
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2)古代女人為什麼要戴珠釵頭飾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
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發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簪子
3. 請問古代後宮妃嬪的頭飾有什麼說法嗎
鬢雲高聳綴花鈿:隋唐五代時代的發型、發飾 (摘自《雲髻鳳釵》一書)
隋唐時代國家強盛,文化發達,風氣開放,隋唐仕女們是美艷的、充滿自信的,發型、發飾也是千變萬化,就象坦盪無羈的女兒的心,盡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來梳發、飾發,發型喜歡高大,發飾喜歡繁麗,抒發自己的追求,自己關於愛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夢想,還有難以言說的一絲絲惆悵。所以有無數樣式的發髻,無數神仙瑞獸、奇花異草的花樣,奇光閃爍的珠寶,裝點在發髻上。這是元氣充沛的年代,令無數後代的婦女艷羨。
隋煬帝時,後宮中多奢華的裝飾,宮女梳有九貞髻、側髻,還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謠》說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發薄難梳,愁多易結。」似是多個結狀的發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態。
《髻鬟品》記述「煬帝宮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發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則指一種捲曲的發髻,形如翻開的兩瓣荷葉,唐代還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頭上就是這種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4 回復此發言
3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婦女的發髻則更多。既繼承了前代的高髻、靈蛇髻、盤桓髻、雲髻、鬟髻、蟬鬢等,也創制了不少發髻式樣。她們喜歡擁有豐滿的身材,也以頭發濃密、發髻高聳為美。這樣的風氣,連唐高祖李淵也感到奇怪,《舊唐書.令狐德芬傳》記載他曾向令狐德芬詢問「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令狐認為人的頭部最重要,把發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後來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時下令「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高髻流行卻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繪《簪花仕女圖》上,幾名穿紗衣的仕女都是梳著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達一尺以上,盡顯女郎們的雍容華貴。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復此發言
4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也有把椎狀髻前傾在額前的,如唐代李憲墓的一幅壁畫上就有,以紅帛帶系結。也有綰在腦後的,隨意變化。如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觀音圖》上的一位女供養人,梳一個挽在腦後的椎髻,配插花鈿、花葉形釵、白角梳,左右各插兩搏鬢,顯得更加華麗。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復此發言
5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說:「高祖宮中有半翻髻。」是把頭發梳向上、再倒卷下來的高髻,如長安縣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畫就是,很有高聳俊偉的氣概。梳理時是把頭發集在頭頂,用帛帶束住發束,再朝前或朝後翻綰,有的還梳成雙髻後翻之形,又叫雙刀半翻髻。頭發很長的女子,則梳半翻髻後把余發長長地垂掛在腦後。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復此發言
6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還有交心髻,《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夢見了一位龍女,請她演奏音樂,龍女是「容貌艷異,梳交心髻,大袖寬衣。」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發分為兩股,交叉盤繞而成。如永泰公主墓壁畫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復此發言
7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上元夫人梳的三角髻,在唐代也很流行,李憲墓壁畫中有一位女官,呈側面姿態,可見到她頭梳三角髻,背後有餘發散垂,用帛帶系著。李賢墓壁畫上的女官就也有梳高聳的三角髻,但是發髻式樣微有扭轉。敦煌出土的絹畫中也有菩薩梳三角髻,再用珠寶圍飾。也有一種三角髻,類似於宋代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的女孩子梳的發型,額前垂一髻,耳邊垂兩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復此發言
8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仕女也吸收少數民族文化,裝飾自己的發髻。如回鶻髻,是受回鶻族(今天維吾爾族的前身)婦女的影響。《新五代史.回鶻傳》說:「婦人總發為髻,高五六寸,以紅絹囊之,既嫁,則加氈帽。」李賢墓壁畫《觀鳥撲蟬圖》中的兩位宮女,頭上梳的正是回鶻髻的模樣。李憲墓中的女陶俑,也有梳兩個高聳的圓髻、下以繒束的,似乎是變形的回鶻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復此發言
9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高而尖的烏蠻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數民族婦女發型創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類,後來傳入中原,經過改造而成烏蠻髻。《苗俗紀聞》說:「婦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鑒人,婀娜及額,累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太平廣記》記載唐代英姿颯爽的女俠紅線,「梳烏蠻髻,貫金鳳釵。」烏蠻髻高而尖銳如劍,比較利落,符合紅線作為劍俠的性格。再插上一隻金鳳釵,卻別具女兒家的嬌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9 回復此發言
10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有一種發髻,把頭發聚在腦後、梳理成一個錐形髻再搭在額前,兩鬢抱面,顯得特別俏麗。今人也有叫它烏蠻髻的,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的兩件少女唐三彩俑就梳這類髻,和少女的身份是相稱的。它或就是同心髻,藉以表現美好的願望,《十髻謠》中有說同心髻:「桃葉連根,發亦如是。蘇小西陵,歌聲相似。」引用晉代王獻之和愛姬桃葉相親相愛,還有西泠湖畔的女郎蘇小小追求愛情這兩個典故,述說同心髻的含義。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復此發言
11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婦女為了使發髻更加高大,還製造了假發髻,叫做義髻。這是由漢代的幗發展而來,用木或紙製作的,用時往頭上一戴就行。據《楊太真外傳》說,楊貴妃就好戴這種義髻,「常以假髻為首飾。」 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頂糊紙、加以彩漆繪畫的假髻,類似於峨髻。阿斯塔那張雄墓出土一頂類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為骨、外加黑漆,再繪畫白色忍冬花紋,底部有小孔,孔內還有銅銹,顯然是張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以銅釵固定。
看見沒有古代的假發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復此發言
12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有種鬧掃妝髻,是隨意盤繞而成,再加各式首飾。
叢髻是把許多小發髻滿頭裝飾,類似於掃鬧妝髻。王讜《唐語林》說:「唐末婦人梳髻,謂『拔叢』。以亂發為胎,垂障於目。」詩人王建的《宮詞》說:「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須。」這種髻叢叢疊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華麗光彩。這不是春日裡的花叢,這是靈巧的女兒頭上盛開的花瓣,是女兒的心花怒放。唐代佚名《內人雙陸圖》中繪進行雙陸游戲的仕女,其中一位就是梳高高的叢髻,錯落有致,上面插著幾枚梳櫛,正是王建詩意的寫照。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復此發言
13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百葉髻,元稹《夢游春》詩句說:「叢梳百葉髻。」是一種分出很多小發髻的發式,有叢髻的特點,但又與叢髻分出層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灘張堪貢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發分作數股,由頭頂心向周圍散射開來,確實像一叢葉片。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復此發言
14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女童梳的雙丫髻,在唐代也有變化。西安市長安縣韋兆村出土的女俑,女童梳的丫髻是在頭頂上向兩邊伸出雙丫。(圖二十二)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一件唐俑,雙丫如銀錠之形狀,分列在腦袋兩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2 回復此發言
15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低髻、小髻,唐代也還流行,少女們都愛梳。溫庭筠《郭處士擊甌歌》有「侍女低髻落翠花」之句。羅虯《比紅兒》詩說:「輕梳小髻號慵來。」各種小髻有小而圓的,有平卷的,有梳成兩個稍高的小鬏再合並的。同心髻也屬於這類小髻。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側髻,如隋代盧思道說:「側髻似能飛。」岑參《後(和諧)庭歌》:「美人紅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也是墮馬髻之類的高髻,側向一邊,似如飛動。唐代仕女們騎馬是最喜歡梳的。由於有秦羅敷梳倭墮髻的詩句,所以詩人韋庄《晚春》詩又稱它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類似於它的是拋家髻,把發髻向前拋出。表現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女侍們出行遊玩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圖中女子梳的多就是這種墮馬髻,可以想像她們穿著綺羅衣裳,騎著駿馬前進時,這發髻就要搖搖而顫,顯示不盡的風流。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6 回復此發言
16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垂髻有少女所梳的兩邊耳邊下垂兩個辮髻,扎以紅繩,如唐代《內人雙陸圖》中的一個扶著貴婦人的侍女。
雲髻當時仍流行,《敦煌曲子詞集》有「珠含碎玉,雲髻婆娑」的唱詞。如閻立本《步輦圖》上給唐太宗抬著步輦的宮女,頭發向兩邊分開,成波浪狀,額發也修成雲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8 回復此發言
17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鳳髻,五代馮延已有詞句:「鳳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鳳釵,也可能是鳳形的發髻。因為敦煌61窟的瓜州節度史曹元忠的姐姐就梳有一個巨大的鳳凰形發髻,或是用細繩和發膠之類縛粘成,或是假發髻,上飾珠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9 回復此發言
18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五代時,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石棺床上有女樂伎俑,頭上有梳鸞鳳髻的,是把頭發編成鸞鳳的首、翅膀、身子和尾翎。自然,梳時應很費工夫,要利用細鐵絲來繞縛。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0 回復此發言
19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孟簡有一首詩《詠歐陽行周事》,寫的是一對戀人恩愛相聚,後來卻因為關山阻隔,無法相會,女郎相思成病,終於去世,那男子知道消息,無限悲哀,不飲不食,也隨之而去。當女郎在病中時,把發髻剪下,托侍女帶給遠方的愛人:「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柔情托侍兒,為我遺所歡。」這如黃鸝般的高髻,柔薄的蟬翼,滿含情意,新疆出土的一幅《樹下人物圖》上的仕女發髻就是如此,就似一隻黃鶯兒伸出了脖頸,高翹起嬌麗的姿影。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1 回復此發言
20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額發留得較長,覆在前額的,都是小女孩。如李白《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之句,渲染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片天真爛漫、青梅竹馬的情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2 回復此發言
21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鬢飾則很是講究,輕薄的蟬鬢比較常用,配合頂上的高髻,更加美妙。周昉《紈扇仕女圖》中畫有一位仕女,就是在梳理蟬鬢。還有掩鬢,是兩邊抱住耳朵的厚厚的鬢發,也叫博鬢,上邊還可以垂掛金葉飾,和輕盈的蟬鬢有所不同。在這種鬢飾上又發展為拋家髻,是在唐末流行,《新唐書.五行志》說是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在《紈扇仕女圖》上就能看見那抱琴囊女郎,持壺女郎都是這種發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3 回復此發言
22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詩文中還有圓鬢、叢鬢、小鬢、松鬢等名,或圓、或成叢,或疏鬆,或大或小,各個不同。
當然唐代也有病態的發型發飾,如唐末僖宗時宮人束發很緊,僖宗帶宮人到了成都後民間婦人們仿效,叫做囚髻,也並不美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復此發言
23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五代時期,各個地方小國都延續盛唐余風。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上,有樂伎的浮雕,都梳各式高髻,配穿寬袖襦、長裙。有的在高髻上加雙丫,有的加挽如椎髻狀。有的在頭頂分出三小丫。也有鸞鳳髻、盤桓髻、螺髻、叢髻。也有高髻上加如元寶之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復此發言
24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相傳南唐李後主的大周後就喜歡設計女子發型和衣裙。南唐的發髻、發飾,在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集中看見。這是李後主命令畫家顧閎中描繪的大臣韓熙載家中舉行夜宴的情景,許多樂伎盛裝出現,她們梳著拋家髻,三圓髻,或高圓髻,略加柔曲的曲線變化,形如芙蓉髻。上邊都綴滿細小的珠璣花鈿,或有勾雲形花鈿,或用金翠鳳凰簪釵,還有紅帛頭須(頭繩)飄墜,上邊飾以小珍珠。這些盛飾,這些奢華的曖昧的揮灑,在深夜的煌煌燭光里浮現濃得化不開的的華彩。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5 回復此發言
25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女性的帽巾,獨異他朝,顯得富麗而大方。
在鳳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鳳冠,唐代已經可考證其形象。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石槨上的線描畫面,表現一位女官頭戴高冠,冠正中嵌一朵珠花,兩邊各插一支鳳釵,鳳凰口中各銜一件玉佩、珍珠串成的挑牌,有如步搖之意。(圖四十四)形制已經和宋代鳳冠有些相似。這種鳳凰口銜珠滴、挑牌的裝飾,直到明清時的鳳冠上還在使用。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8 回復此發言
26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一種頭飾:冪 (上四下離) (音mili)的變遷,是當時婦女意識的折射。它是從北周時就定型的,先用藤、氈等制笠,再裱繒帛,或刷桐油防雨,然後從檐上垂下整幅紗帛制的帽裙,長得可把全身籠罩起來。它大概起源於《禮記》所說的面衣,有強烈的封建禮教的意味,即把婦女身體肌膚遮擋起來,以嚴「男女之大防」。到了唐代,女性意識強烈的婦女們自然對此不滿,把它改造了一番,把帽裙盡量縮短,新疆出土的《樹下人物圖》就有一名女子,身穿長袍,頭戴冪(上四下離),帽裙已經短至脖項前。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9 回復此發言
27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就是這樣還嫌不夠袒露,在唐高宗、武則天持政年間,婦女們又把帽裙換成了羅紗之類,前有開縫,僅僅起遮擋風沙的作用。這就叫做帷帽,《新唐書》、《中華古今注》都有記載。唐代《明皇幸蜀圖》上就有幾個騎馬戴帷帽的婦女。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騎馬女俑,頭上就戴著帷帽,帽前一卷輕紗垂落,歷經千餘年,猶保存著真實模樣。那騎在馬上的女郎,穿一套高腰襦裙,騎一匹高頭大馬,帽紗輕盈透明,似遮非遮,既華貴,又驕傲而從容。盛唐女兒的坦盪風采就這樣洋溢著。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復此發言
28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婦女們也喜歡把帷帽的的紗縮短了,直接在額頭前戴上,這叫做透額羅,可以遮擋風沙,但主要還是作裝飾之用了。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上的侍女就有戴一塊馬尾等織成的半透明的透額羅的。(圖四十八)在當時,歌伎演員等都喜歡用透額羅裹發,如詩人元稹的《贈劉采春》寫一位歌伎能唱動人的歌曲,她的模樣就是「新妝巧樣畫雙蛾,漫裹常州透額羅。」這兩句詩描寫她的新妝,突出了她的一雙新畫蛾眉,還有常州出產的羅輕裹在發髻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復此發言
29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詩人劉言史的《觀繩伎》,寫幾位女雜技演員表演繩藝,就走在繩子上,走在高空中,「銀畫青綃抹雲發,高處綺羅香更切。」是用一塊畫著銀色花紋的青綃裹發,應該是和後世的漁婆巾相似。也有在發髻上包一塊巾子的,如新疆出土的一幅絹畫上,女子梳著低傾的發髻,上裹羅巾。
還有一種搭耳帽,下沿做成可以翻下的兩只護耳,適宜於冬天戴用。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幅絹畫上就有一位女樂伎,頭戴錦緞製成的高高的搭耳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3 回復此發言
30 回復:【網路】古色古香之古代發型發飾
唐代婦女首飾繼承了前代的各種簪、釵、步搖、布帛扎額、玉蘢璁等等,形式不斷翻新,多不勝數。
如釵上飾花朵、葉片等,稱為花釵,也叫花樹,每一個貴婦人都喜歡在發髻上簪重重花樹。除上述敦煌壁畫所見外,各地、浙江長興唐墓等都有出土,廣州皇帝崗所出多種花釵都是一式兩件,紋樣相同,圖像卻相反,以方便成對地左右插戴。有的有花朵紋,上邊還有小鳥雀飛翔啁啾,兩兩相對,似在訴說美好情意,正是金為鈿鳥蹙釵梁的製作。
也有用綠玉雕刻而成的花釵,連綴在長釵柄上。西安興慶宮遺址出土有六件玉雕花釵,長10至15厘米,寬2.8至4厘米,片狀,葉形,在晶瑩美觀的淺綠色玉上,兩面雕刻花紋。其中四件,在花葉上結出碩大的石榴。有一件在花叢中刻著雙鴛鴦,另一件刻著一隻鳳鳥。都予以美好的寓意。唐代詩僧寒山有詩句描寫唐女:「綴裙金蛺蝶,插髻玉鴛鴦。」 徐凝也有詩句:「鳳釵翠翹雙宛轉,出見丈人梳洗晚。」可印證這些玉釵。
4. 介紹下古代女子頭上的珠釵方面的資料
古代婦女頭飾簡介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5. 古代人為什麼帶頭飾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
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
古代人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6. 如懿傳:出席重要場合,為何大家都戴鈿子頭,而嫻妃是旗頭
為何大家都戴鈿子頭,而嫻妃是旗頭?想必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應該也是比較疑惑吧,畢竟都是宮中的嬪妃,為何出席重要場合的時候,大家的穿戴有所不同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也是有兩個原因。
這種鈿子頭是屬於身份的象徵在古代來說的話,滿族的女人們在出席重要場合的時候也都會盛裝出席,所以身份越貴重的人,頭上的鈿子裝飾也會越精緻。
這部劇是一愛情為題材的,而這部劇在結局之後也是有很多人都深有感觸,其實這部劇確實是特別感人的。主要講的就是身在帝王之家的愛情,劇中的如懿並沒有忘記他當時對當初的弘歷說的話,所以一直配陪在他的身邊,而身在深宮的她並沒有被泯滅心性,她想要的從來不是身份,地位,權勢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弘歷而已,可最終還是弄丟了她!
7. 古代女子戴的簪子各不相同,其款式都有什麼寓意你了解嗎
根據古籍記載,古代女性發型分為發髻、擰、盤結、椎骨結、止回閥六大類,雙懸掛等。今天,化妝品博物館將向所有了解古代女性發型的人展示,並向你介紹女性獨特的美麗。發型聳立於頭頂或兩側,具有昂首闊步的景緻,裝飾著各種金飾首飾,高貴華麗。這是秦漢和秦朝的發式,在前幾代流傳甚廣,漢代以後,更被尊稱為仙女發式,著名的軍種也採用了。
發夾的主要特點是頭飾不同於頭飾。就像一條龍的形狀像一個發夾和一個雕塑,也就是「龍的發夾」的形狀。金翠豹』古今中外在其註解中有「龍紋劍鞘、梁和田女的寫照「;在裝飾紅鈴的頭飾中,也有不同世代的女性崇拜,特別是在婚禮裝飾中,最常被稱為「鈴鐺和發夾」。一個女人,一個貴族的朝臣,可以用珍貴的材料裝飾,而一個普通的房主只能穿荊棘的高跟鞋,因此「我的妻子」的意思是一個謙虛的詞,這是一個古老的男人說他妻子的名字。新娘吃飯時戴著帽子.王冠就是王冠。但不是皇後的妃嬪們穿的那種,上面有鳳凰龍的形象。王冠皇冠(女性皇冠),帶有人造花或其他吉祥物的圖像。當然有。但馮龍的裝飾品只能是貴族的富人。戴著頭飾,但體重不輕,盡管如此,女人還是很喜歡。在明朝,比較流行,新娘的王冠被稱為「鳳凰王冠」
8. 古代女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簪子、發巾、鳳冠,釵,
古代的頭飾有很多種,女子有插花、頭油、插梳、插簪、笄、釵、華勝、擿、步搖、戴冠
根據圖片,這個應該是發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