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少說自己孩子缺點
Ⅰ 家長們為什麼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呢
在家長眼裡小孩子就是只能好好學習,他們還會認為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在他們的那個時代學習的確是唯一的出路);
家長們認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就應該學習,其他的孩子們不應該干;
我們愚蠢的人類都是這樣,只記住一個人的壞,記不住一個人的好(不管是誰,有句話說「養狗三天,它記你三年;養人三年,他記你三天。」當然我沒說家長沒良心)
家長或許不愛你 「愛」你的成績和結果
家長的思想較為傳統,認為經常誇獎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
家長從小或許也是這樣
家長會遷怒
家長總是以他們的角度和認知評判孩子,給孩子制定的目標對於孩子來說太難,家長卻覺得理所應當
家長或許不會教育孩子,像閣下所說的這樣家長可能會親手毀了自己的孩子
Ⅱ 為什麼中國人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呢
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寄予很多都厚望,希望他們成績好,工作好,伴侶好,有一些還會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沒有能夠實現的願望,比如考上北京大學什麼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且自己的孩子經常在一起相處,有缺點就會很明顯,矛盾也會被放大,而且都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怎麼打怎麼罵都還是一家人。
Ⅲ 為何很多家長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總說自己孩子的缺點呢
這其實是一種謙虛的表現,如果一味的只是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孩子,那麼即便別人表面上對我們非常的認同,在背後也會覺得我們就是在炫耀和吹噓,所以也不會給我們相應的尊重,更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看好的心態。
連自己都從來沒想到過這些問題,所以他會感覺自己好像是缺少了關愛,並且還會失去了尊嚴。因為別人也知道了他的這些缺點,所以他就會越發暴躁,越發焦慮,從而陷入自卑之中,這就是一種極大的傷害,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要說他的缺點。
Ⅳ 為何家長總是在別人面前抱怨自己孩子的缺點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
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准。
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准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准,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准。
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一個班裡有4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餘的3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
所以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第一名也確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後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有什麼好當的。
當最後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後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
當然這種觀點不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學會怎麼鼓勵孩子。這次考倒數第一,下次我會鼓勵他考倒數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我會鼓勵他考30分。千萬不要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告訴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
你這么說,有的孩子當然會拚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麼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的,那我以後就無所謂了,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記清楚,絕對不能讓孩子吃住你,絕對不能要什麼給什麼。
比如說這個孩子愛吃麥當勞,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孩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麥當勞,然後再把孩子的分數一點一點加上去。比如說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要對孩子說,60分已經不錯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裡的同學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進步,你明天要比今天進步,這個孩子的分數在潛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點,你都要鼓勵他。
當分數考得更低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Ⅳ 在歐洲幾乎所有主要國家的領導人都少有自已親生孩子,這是為何
歐洲這些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都很少有自己孩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原因大都有些自私。
01.養孩子太累了,我要有自己的生活
每個國家的領導人和社會上層的人們大都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有些人甚至犧牲掉了睡眠時間來延長享受生活的時間,因此,這部分人實在是抽不出來時間來生孩子養孩子,所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選擇不要孩子,這些國家領導人更是如此。在歐洲許多國家,同性婚姻是合法的,他們的思想相較於含蓄的東方也比較開放,大眾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抵抗情緒,所以他們也可以沒有太大壓力的選擇自己的幸福。
Ⅵ 為什麼西方的父母,很少像我們對待孩子大吼大叫
我也覺得!真的
Ⅶ 中西方家庭差異4000字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繫到人才的培養質量。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各國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視家庭教育這一環。這個問題在我國也早已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極大關 注。然而,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誤區,甚至影響勞動者良好素質的形成。本文就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淺比較,或許能為我國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鑒。
一、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 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從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 煉、堅強意志的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 過參加勞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獨立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 難,磨煉意志,發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長,增長才智,並形成刻苦、節儉等品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中國的一些家庭育兒往往著眼於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 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基於這種企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孩子成長 中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一句話,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為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 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干。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 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由此看出,中國家長的育兒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
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導致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 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 服務性的勞動和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動手中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 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這顯然是從小鍛 煉的結果。在中國家長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可在西方國家並非個別現象。至於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生兼報童 的例子,更是枚不勝舉。據英國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因而懂得不要亂花錢。上述各例,都說明西方國家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寧苦而不嬌。西方國家的家長特別重視鍛煉孩子的吃苦精神。 中、日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較量」活動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練中集體動手准備野餐,有的孩子帶病 堅持拉練,個個都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強。這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時吃苦鍛煉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 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是難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殘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國家的家庭,經濟條件多數優於中國國民的家庭,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如德國的家長給孩子零用錢 的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如孩子需預支某些「必需品」用錢時,家長會斷然拒絕,其良苦用心是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而且,零用錢絕不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對孩子的零用錢,美國家長更為「苛刻」。 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約有68%的受訪青少年學 生以打零工賺取零用錢。更令人驚嘆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 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 父親檢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則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孫帶來災難」。這句蘊含著哲理的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納夫 婦並未道歉,而是讓兒子自己抱一塊玻璃去賠償認錯,還要求朋友對孩子不要有絲毫原諒的表示。西方國家家長這種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優長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法有不少欠妥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第一,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摩擦,對孩子 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 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為快,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總之,這種「包辦代 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帶。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 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第三,經濟上的放任。為數不 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余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慾望,以適應互相攀比的消費風氣。對孩子的零用錢普 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孩子上街一、兩站也要乘車,甚至發展到一些中、小學生上下學「打的」、花錢 僱人值日、做作業,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大款子女)考試時花錢僱人替答卷。這純粹是由家長的溺愛、嬌 慣,特別是經濟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養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1 )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一位教授正在讀大學的 女兒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館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 「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 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 了「洗車公司」。哥倆幹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 低成本,贏得顧客②。(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 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 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 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筆者曾親耳聽一位母親傷心地講述她念大學的兒子時說:「我兒子學習很好,但什麼也不會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關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我們有病他從不在意,可他自己有點小病,就催我們帶他到大醫院 去看醫生,嫌校醫院水平低而不去那裡就醫。」 她接著自責地說:「這不能怪別人,都怪我們從小把他慣壞了 。」試想,只關心自己,連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還會有什麼社會責任感可談呢?
Ⅷ 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的優缺點
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的差別在哪裡
第一個方面從家庭、父母對孩子的關系,老師對學生的要求。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是一貫主張對孩子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強調孩子聽話、努力學習、刻苦學習。父母與子女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一直到現在實際起作用的還是管和被管的關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間、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孩子所處的小環境比中國孩子所處的小環境要寬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強調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學校老師和孩子平等和諧地相處。
第二個方面的差別,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從社會傳統來看,我們中國是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這種集體主義不是政治上的集體主義,而是傳統的。日本、朝鮮和新加坡都是屬於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國家。強調每個人是集體的一份子,強調集體的榮譽感。比如說家庭是一個集體,那麼每個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為家裡增光。家長經常問孩子:「你今天做得怎麼樣?老師對你怎樣評價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前幾天,我到上海的一個小學。我到班裡隨便與小學生聊天。我發現中國的小學生心裡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裡誰是最好的,誰是第二,誰是第三,誰是最差的。
第三個從德育角度。我們今天的教育對孩子是不成功的。就說現在的社會風氣,說假話、騙人的隨處可見。暫且不說文化素質比較低的人,就是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也是這樣。北京有個大學生成績非常好,考到美國學博士,剛去沒有幾天,用實驗室里公家的電話打了40分鍾的長途。到月底,導師去結電話費,結果發現電話費特別高,在看過電話單後,就去找這個博士生,這個博士生開始不承認,後來才承認。第二天,導師把他給開除了,原因就是:像這樣的學生,不能保證他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不用假數據。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可在外國人看來,無論是歐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是一樣的,在處理私人問題上看得很清楚,誰也不能用公家的電話。假如有一個人這樣做了,而且隱瞞,周圍的人都會笑話他。
第四,中西方傳統文化問題。我們中國的家長特別強調要孩子刻苦、認真。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要求他要認真、刻苦、努力,但是我們的孩子總體上說求同性、保守性比較強;而西方的小孩子總的來說比較外向,有雄心壯志,抱負比較高。
第五個方面是孩子的內在興趣。每個人身上都有內在的、自發的興趣。孩子自己會每天干一些事情。有的時候孩子自己就在探究,這種事情就是孩子的內在事情。拿諾貝爾獎金靠的是這種興趣,而不是大人規定孩子今天干什麼,明天干什麼。孩子要做的,你不要禁止孩子,如果禁止孩子,就是扼殺孩子的興趣。內在興趣、內在動機和自發行為是創造性的機制,我們今天家庭的教育體制,學校的教育體制,正是扼殺了孩子內在的普遍存在的興趣和動機--我們家長強迫孩子做什麼,而不管孩子內心的想法。當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這樣,但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是這樣的。不是想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而是去設計藍圖,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第六個方面就是中西方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類型不同。外國家庭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認為這方面出了問題走向社會吃不開。所以西方小孩子的家長要是覺得自己孩子膽子特別小就特別擔心。
第七個是關心的問題不同。外國好多國家有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培訓班。專門培養膽子小的孩子、不善於表達的孩子,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中國現在還不存在這樣的班。
第八個不同是尋求回報問題。不要象過去那樣,尋求孩子聽話、給予回報。美國人在30年代、50年代都是這樣想,但是在80年代就不這樣想了,美國人會說:「我選擇生這個孩子就有義務把他撫養到18歲,用不著他作出回報。」
研究表明:中外孩子行為特徵存有差異
http://living.sina.com.cn 2001年05月09日15:33 北京晚報
本報訊(記者張雪梅)中國孩子天生和外國孩子不同。這里講的不是外表上的,而是說在一些行為特徵上存在著差異。相對於歐美白種嬰兒,中國嬰兒活動量、哭鬧和發聲都比較少,而且對外界刺激不做強烈的情緒反應。
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和哈佛大學、都柏林大學的學者近期共同做了《嬰兒氣質特點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得出了這一結論。這一研究選擇了數百個只有4個月大的小嬰兒,分別選自中國、美國和愛爾蘭3個國家。結果專家們發現,這些小寶寶除了膚色、頭發和體態等外貌上的差別,連內在的氣質也天生不一樣。
氣質是個性心理特點之一,是先天素質,具有穩定性,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某種改變。心理學家認為嬰幼兒氣質表現在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強度和喚醒水平。在北京、波士頓和都柏林,參加測試的研究人員和母親,都是先把嬰兒喂好並放鬆,放在嬰兒椅中。母親面帶微笑向下看著他們,如此持續1分鍾。然後開始分別給予一系列的各種外界刺激。讓嬰兒聽已錄好的聲音,拿塑料玩具在他們面前擺動,還在他們頭的上方拍破1個氣球,觀察他們的反應和舉動。
這樣做時無論哪國孩子,男嬰都比女嬰愛笑,發聲次數也多。美國和愛爾蘭的嬰兒比中國嬰兒發聲次數更多。在喚醒他們時,美國嬰兒最快,其次是愛爾蘭,最後醒來的是中國嬰兒。中國孩子與白孩子惟一沒有差異的行為就是微笑。另外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哭泣更多,運動活動水平和煩躁程度,也是美國和愛爾蘭的嬰兒更強。
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就對1周歲的亞裔和歐裔嬰兒進行了比較,結果就是前者活動量比較小,較安靜、穩定,變化性也較小,易於形成習慣,並在不安時能進行自我安慰。這次的研究再次證明黃種和白種嬰兒生下來不僅體質上存在差異,心理上也存在著差異。
參加這項研究的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王玉風教授說:很難把4個月大的中國嬰兒在玩具運動聽錄音帶講話時,發生較少運動活動性和哭泣的反應,歸因為他們有什麼特殊的早期經歷所致,也就是說,這些區別不是因為生存環境的不同,中國孩子與歐美的白孩子先天氣質就不同。
他們屬於曾經彼此隔離繁衍了很長久的不同種族的人類兒童,歷史上歐洲人和亞洲人曾隔離繁衍了約4萬年,經歷約1500至2000代人,可以料想有遺傳特點上的差異。因為在很多動物中僅需15至20代即可造成行為表現上的差異。王教授說氣質無好壞,此研究主要是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下,對兒童身心潛能的開發提供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