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女人不讓穿牛仔褲
A. 印度高官稱穿牛仔褲的女人不敢娶,你怎麼看
日前,印度一位政客因宣稱外國遊客應該避免穿裙子而又一次引起了眾怒。上周末印度發生了一些騷亂,起原因是印度文化部部長馬赫什·夏爾馬在機場發放的旅遊手冊上給出了一些建議,要求遊客在印度不要穿著裙子或晚禮服,也不要晚上在小城鎮里獨自外出。
可悲的是,他不是第一個這么建議婦女保護自己、避免被強奸的人,肯定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一次又一次,印度政府部門部長、政客、及其他頗有影響的組織領導人都一直在告誡婦女們不要穿著牛仔褲、短裙、裙子和短褲。
婦女們也被告誡不要在天黑以後出門,不要和男人們約會、交朋友,甚至不要使用手機。自從2012年12月德里一名23歲大學生在公交車上慘遭輪奸殺害以來,印度和整個世界都在監督有影響力的人物和輿論家,看看他們在針對女性暴力到底是何態度。
總結:本次爭議言論的發表者辛格也在女性問題方面有「前科」。全印度進步婦女協會負責人克里希南稱,2013年,印度孟買一名女記者慘遭輪奸,當時作為該市警局局長的辛格在案發後將印度日趨增多的性侵事件歸咎於傷風敗俗的「濫交文化」。
B. 歷史上西方女性竟然被禁止穿褲子,究竟是為何
聊過中國古代女子褲裝史,今天,請隨館長達人一起探索歷史上的西方女性關於褲裝的曲折演變史。
來之不易的西方女性褲裝
不同於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的女性褲裝,西方女性褲裝的歷史大概只有幾十年。而且穿褲裝非常來之不易。
歷史上的歐洲,女性流行穿長裙束細腰,女孩子在十多歲就開始束腰。西方女性那時的形象就是:纖纖細腰,不盈一握。束腰長裙讓女性既把身體包裹嚴實,又性感迷人,激發男人荷爾蒙的同時又讓男性止於「禮」,壟斷西方服裝史若干年也就不足為怪。
但是,由於長時間的束腰很多成年女性在生產時候因盆骨變形而死於難產。隨著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追求獨立與自由的女性們開始打破不能穿褲子的禁忌。
在當時,女性穿褲子?甚至露出腿?這樣的想法閃過男士們的腦海時候就被扼殺了。為什麼?女人露出雙腿簡直就是公開的引誘,太不守婦道,實在有傷風化。
直到19世紀中期,第一款意在反抗束腰的女性褲裝出現,由知識女性艾米麗亞簡克斯設計的。不幸的是,這並沒有將女性從束腰的危害中解救,反而招致社會的一片謾罵:簡克斯傷風敗俗,是一個禍害無辜平民的女巫。
褲裝逐漸被認可
瑪麗.愛德華.沃克,西方第一個穿褲子的女性,也是美國的一名女性軍醫,再美國內戰時期數次因為穿褲裝被捕。
這件事情最後被鬧到了國會,經過激烈討論,最終結果是允許這位醫術精湛,有過赫赫戰功的女軍醫在工作時候穿褲裝。
1932年,美國著名影星瑪蓮娜迪特里茜因著褲裝逛街而被警察逮捕。此事發生後,大量女權主義者在警察局門外遊行抗議,最後迫於壓力警察局不得已將瑪蓮娜迪特里茜釋放。
隨著二戰的到來,女性後勤、軍醫等為了工作方便,逐漸放棄裙裝而改穿褲裝。戰爭雖然充滿殘酷,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西方女性的束腰,讓女性可以光明正大的穿褲裝。
蓬勃發展的女性褲裝
19世紀90年代,自行車開始成為人們熱愛的一項運動。所有的女性,無論她來自哪個階層、哪個行業,都在騎自行車這項運動中獲得了新的自由,她們甚至騎著自行車去度假。
但女性的著裝方式給這項運動帶來了諸多不便。因為裙擺常常回被骯臟的車鏈弄得污濁不堪,婦女們開始強烈感受到對實用性衣服的迫切需要了。但是當艾米莉亞布盧默最先推出非常實用的燈籠褲時候,卻因其驚世駭俗、有礙觀瞻而遭到人們的聲討。
19世紀90年代,哈伯頓子爵夫人成立了全國服裝協會,試圖使女子的運動裝與男子看齊,並且在所有的體育運動中推廣使用。在這個時代,燈籠褲才開始漸漸被認同,並與短上衣同時搭配穿著。
隨著戶外活動的興起,斜紋軟呢服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高爾夫再這個時代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20年代在運動服裝方面最可圈可點的當屬泳裝和網球服。讓帕托為蘇珊娜蘭格倫專門設計了第一條網球短褲。
褲子在30年代值得大書特書一番。它們出現在運動裝、晚裝和休閑裝中,婦女們甚至還穿著它們去上班。直到今天,褲子都是美國休閑服裝中必不可少的類型。
40年代末期,作為休閑服飾的牛仔褲和T恤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它們迥異於粗硬的工作服,因此深受婦女們的喜愛。影星芭芭拉斯坦威克第一個穿起牛仔褲,並且迅速再那些敢於挑戰傳統的人群中流行開來。
牛仔褲後來成為了美式文化的代表,雖然這種潮流在經濟大蕭條時代和女性剛剛時興參加運動的30年代就已經初露端倪。
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種類的褲子出現,西方女性穿褲子越來越常見。1965年,褲子的銷量終於超過了裙子。
70年代,是牛仔褲設計師的黃金時代,喇叭牛仔褲、皮革牛仔褲和低腰牛仔褲紛紛出籠。天鵝絨牛仔褲、豹子花紋牛仔褲和彈力牛仔褲也陸續登場。牛仔褲一般搭配立領皮夾克、軟運動靴或是牛仔靴。褲子成為了女性解放和舒適自在的象徵。
縱觀西方女性褲裝的曲折演變史,不難發現,多年以來,女性褲裝長以叛逆的姿態出現,但今日,褲裝已經成為女性不可或缺的服飾,是入流的、正規的、干練的、高級的。女性褲裝不僅是女性著裝的解放,更是女權運動的革命成果。
所有誕生皆有緣由,懷歷史看過去方知其中妙趣橫生,欲了解更多古今中外時尚潮流史的奇聞軼事,敬請期待更新
C. 印度高官為什麼問誰敢娶穿牛仔褲的女人
「誰敢娶穿牛仔褲的女人?」——日前,印度政府官員再被爆出在公開場合發表「性 別 歧 視」言論,引發民眾廣泛熱議。
有網友諷刺稱,印度若想改善 女 性 權 益,恐怕得先把這些冥 頑 不 靈 的 老 官 僚 們「掃地出門」才行。
據印度報道,印度人力資源部國務部長薩蒂亞帕爾·辛格近日作為主要嘉賓出席了北方邦戈勒克布爾市的一場活動,並發表講話。由於活動涉及當地一項教育信託基金項目的成立,與會者中包括不少學生。講話時,辛格將話題引向學生的著裝問題,並「力挺」印度傳統服飾,同時將西 化 的 穿 著 打 扮 視 為「異 端」。他說:「如果有人說穿著牛仔褲也能去寺廟當神職人員,會有人認同這樣的言論嗎?沒有。」他緊接著又把話鋒轉向 女 性 群 體,稱沒有男孩願意娶一個穿牛仔褲的姑娘。
而本次爭議言論的發表者辛格也在女性問題方面有「前科」。全印度進 步 婦 女 協會負責人克里希南稱,2013年,印度孟買一名女記者 慘 遭 輪 奸,當時作為該市警局局長的辛格在案發後將印度日趨增多的性侵事件歸咎 於 傷 風 敗 俗的「濫 交 文 化」。在他看來,跳 舞、逛 夜 店、在公共場合 親 吻統統屬於這種「腐朽文化」的范疇。他還認為,這種風氣和城市公共安全是相背離的,民眾只能「二選一」。他的這些「高論」讓民眾大跌眼鏡。
D. 印度女人可以露胸、露肚臍,為何就是不可以露大腿
因為印度的傳統習俗要求女人著裝時肚臍可以露,但大腿和小腿是絕對不能露出來的
E. 印度女生為何很少穿牛仔褲
印度人的傳統是有名的,最近我又聽說印度還有更傳統的,那就是印度的不少大學竟然禁止女生穿牛仔褲,理由是穿牛仔褲會招引性騷擾,有必要加以防範。 在印度,偶爾會看到這樣一副場景,一群男生在下課後對某個女生評頭論足、指指點點,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女生是什麼怪物或生活不檢點,而是因為這個女生穿著緊身的牛仔褲。印度人認為,女生穿著太性感是發生性騷擾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國外留學的印度女生,她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她們可能打心裡覺得,穿著太暴露,就像是過早地失去了貞操一樣,是見不得人的。並且,印度人先天地以為穿著暴露的女生是放盪的,不檢點的,所以才會去性騷擾她們。所以,即使有女生想穿牛仔褲,她們因為擔心性騷擾也不敢穿。 也許有人會問,印度女生很少穿牛仔褲,那她們穿迷你裙和熱褲嗎?當然不。可能,印度女性崇尚的人含蓄的美,就像我們曾經以含蓄為美一樣。
F. 求:印度的民族風情,文化,禁忌,生活習慣。
印度的習俗及六大禁忌
印度人大約83%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被視為是神聖的動物。一般人不用牛製品。印度角寺廟不允許牛皮製品入內,需赤腳入內。婦女要穿著適當,上衣不能過短,下半身需穿長褲或長裙。「托蒂」是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印度女人的民族服裝是「紗麗」。
六大禁忌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不潔的。
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視頭部為神聖的。
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穿拖鞋,最好入鄉隨俗。
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短褲及短裙。
看到特殊宗教儀式時,千萬不要帶有鄙視眼光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吃東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隻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總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誰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