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遇到危險父母會預感到
1.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總是把期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這個和我國的歷史有關,和我國的文化有關,和我們的傳承有關,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有歷史淵源的。
普通家庭的父母,由於環境、階層、個人能力或認知能力的原因,不甘於生活困頓,不甘於勞頓辛苦,不甘於子女重走自己的老路,也是為了子女有更好的未來,寧願自己苦一些、累一些,支持孩子讀書學習,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改變自己或者家族的命運。
特別是如今,衡量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標准,不是從能力、水平、修養、教養、素質來評判,而是更多地是看誰擁有更多的財富,看誰能夠獲取更多的資源,看誰能夠在財富的基礎上說話氣粗、有底氣,處於羸弱的底層人也是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已。
大部分父母把期望寄託到子女身上。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本身事業上不是很成功,包括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文化層次等等。
所以很多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轍,不讓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
往往是對自己非常摳門,而把家庭的主要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投入到子女身上。當然了投入太多,肯定也希望有較好的產出回報呀。於是很自然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的期望值就很高了。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有出息。
甚至能夠光宗耀祖,比如在地方上獲得一官半職,或者在財富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世間萬物自有它的規律,子女的成長也一樣。做父母的切不可拔苗助長,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到子女身上。畢竟父母輩跟子女輩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父母又怎麼能按照以往的社會評價體系來衡量子女的發展軌跡呢?
在這個巨大的時代,做為父母的未必比自己的子女懂得多。或者說父母的經驗在未來的幾十年未必行得通。也許父母更應該向自己的子女學習,畢竟未來是屬於年輕的一代,需要年輕人不斷去創新,去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最後我覺得做為父母,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包容和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去尊重他們的選擇。畢竟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的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成長去經歷。也許兒孫自有兒孫福呢。
2. 孩子的媽媽,對孩子遇到危險時,身為母親的她,躲避是一種什麼心理反應
前兩天去逛商場,看到讓人心痛的一幕。
商場的一樓中心,是個小型的游樂園,裡面有個攀爬區,孩子們能系著安全繩,自己從下爬到上,旁邊有教練看護。
媽媽們帶娃逛累了,都會在那兒休息,正好讓孩子自己去玩一玩。
經過時,看到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小女孩,死命地揪住媽媽的衣服,仰著的臉上都是淚,小腳不停地跺著說:「媽媽,我不想玩,我害怕。」
女孩媽媽掰開她的手說:「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是沒出息,你看萱萱姐,都已經上去了,不用怕,快去吧,媽媽跟阿姨在這兒等你。」
孩子媽用力將她往教練那邊帶,孩子卻蹲在地上怎麼都不肯去,後來還大聲地哭了出來。
一旁的女士勸著:「算了算了,孩子不想玩就讓她看著吧,等萱萱玩完咱們再走。」女孩媽媽一巴掌拍到孩子頭上說:「不去算了,哭什麼哭,膽小鬼,真是像你爸一樣沒用。」
說完,媽媽氣呼呼地坐在一旁,女孩嚇得站在那裡看著,雙手不停地揉搓著衣服。
看著她小心翼翼略帶發抖的模樣,我特別難過。因為我小時候,也曾這樣被母親對待過,所以我到現在都對那些游樂設施,有著高度恐懼感。
每個人都會出現害怕的情緒,尤其是孩子,在他說「我怕」時,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依靠,我們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
恐懼真實存在,它也不是完全的壞
不少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膽小怕事,是一件不正常的事,還會覺得這樣的表現,太過丟人,卻忽略了,「恐懼」就像生氣、難過這些負面情緒一樣,是正常存在的。
在小說《偷影子的人》里,作者轉學之後認識了一個叫伊凡的警衛。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學校的操場上,兩人沒聊幾句,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就一言道出了伊凡的秘密:「害怕黑夜。」
誰能想到,看起來高高大大,保護著學生安全的警衛,在小時候,居然會在每個夜晚來臨時,因發黃的壁紙、踩起來吱吱作響的地板,嚇得臉色發青。
甚至請求大人把房間的百葉窗關起來,以確保「夜晚」不會溜進來。
性格的不同,導致每一個孩子對於世界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黑暗、高處、人群、兇猛的動物、奇怪的裝扮、突然的聲響等等,都會讓他們產生恐懼。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怕,就斷定孩子也不應該怕。
曾經看過一本書,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說床下有怪物。
父母問他:「怪物長什麼樣子的?」
他回答說:「粉紅色的,還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腿。」描述得非常詳細。
3. 為什麼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懷疑
現在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教育缺少方法,他們總愛拿自己的那一套來要求孩子,他們自己沒有達到理想的人生目標,就想寄希望於孩子,當然也有不讓孩子走自己老路,不在吃父母已經吃過的苦,一句話就是希望孩子以後過得比較好。於是對於孩子愛之切恨之切,要求這要求那得而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理解父母吧,他們太可憐了。
4. 孩子處境危險常在, 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現在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安全非常的關注。在新聞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受到了傷害的視頻。讓孩子遠離危險,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反復教育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給孩子傳達的事情很容易被孩子遺忘,所以,父母可以反復的和孩子說一些安全意識,孩子聽得多了,即使沒有用心的記住,但是潛移默化下也會記在心裡。父母也需要多和孩子說危險的事例,讓孩子多了解,當別人面對危險的時候,是怎麼做的,父母需要反復的說,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增強孩子的判斷力
就比如上述的視頻里,小女孩如果沒有想起媽媽的話,跟著陌生人走了,那麼很有可能會遇到很危險的事情。父母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善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懂得判斷事情的真假,做什麼事情之前,要判斷這件事情是否危險。
總結:讓孩子遠離危險,其實父母可以讓孩子先接觸危險,可以給孩子模擬一些危險的場景,讓孩子遇到“危險”,這樣,在孩子真的面臨危險的時候也可以自如的處理好。
5. 孩子哪些表現是缺乏安全感,爸媽一定要留意了
安全感是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其中,在孩子0~2歲為養成關鍵期,0~7歲則都是安全感建構的重要時期。
沒安全感的孩子,會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如果發現太晚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家長可別忽視。
孩子的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現?
一,1歲以後的孩子頻繁咬手指
小寶寶喜歡咬手指頭是正常的現象,一般來說1歲前寶寶吃手都是單純的吸吮動作,是鍛煉和認知發展方面的需求。但1歲以後則更多是出於一種心理安慰了,因此如果孩子1歲以後,仍然頻繁地咬手,那麼我們就需要考慮孩子的安全感建構是否遇到了些問題,很有可能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因為此階段的寶寶在情感上比較脆弱,因為他害怕離開父母和身邊熟悉的人,從而對親人特別依戀,所以孩子常常會在疲勞,緊張,情緒低落,脫離最親近的人時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來使自己得到安慰。
這種對秩序的執著,其實是孩子們在構建安全感時的必經階段,對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們所熟悉的地方,穩妥的安放在他們已經確認過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讓他們心裡踏實的。
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作為父母首要的是對孩子尊重,一方面我們要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某種秩序被打亂而失控的時候,要多陪伴孩子,允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把情緒哭出去,這樣孩子就會慢慢自己就會接納發生的事實。
6. 出事了父母和另一半是不是可以預感到
有些人是說親人父母或者夫妻孩子都會有感覺,不知道這有沒有一點唯心主義,但是心有靈犀是真的,相處時間長了,對對方傾注了很多的關注,所以肯定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