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女孩子不能穿對襟

為什麼女孩子不能穿對襟

發布時間: 2022-08-30 22:31:10

1. 古代女子為什麼都不穿內衣

錯,這個問題是錯誤的!!糾正一下,古代女子不穿內衣的說法完全就是錯誤的,我國古代在女子內衣方面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是有史料可查的。

中國女性內衣發展史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現在的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2. 對襟和大襟的區別

對襟和大襟都屬於馬褂的一種,區別如下

對襟,衣長及腰,平袖及肘,兩側開褉。對襟馬褂的顏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又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

用料:

冬天的馬褂往往是由高貴的皮毛製成。從乾隆年間開始,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耀自己,使用各種貴重皮毛,如紫貂、玄狐、海龍、猞猁、倭刀、銀鼠等製作馬褂,而且將毛翻露在外面,這樣的翻毛馬褂在嘉慶年間最為風行。

穿著方式:

馬褂為外衣,雖然清晚期乃至民國時期,馬褂的穿著和搭配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其始終作為外套,罩於其他衣服之表。馬褂源於行服,其穿著方式亦要從行服說起。皇帝巡幸或打獵,其扈從皆穿馬褂、缺襟袍和行裳。按制度所載,有衣則有裳,馬褂罩於箭袖缺襟袍之外,下系行裳。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馬褂

3. 胸大的妹子不適合穿對襟襦裙是嗎

這個不會啊,只要有尺寸什麼都可以穿吧,唐代的那種U領襦裙個人覺得反而胸大的妹子穿起來會好看呢~

4. 什麼樣的身材適合穿漢服中的曲裾、交襦、對襟、直裾...

首先要明確,沒有完全不適合一個人的款式,只有不適合你的配色+版型。只要 配色得當+ 版型合適,任何一種款式都是能幫襯你的 嗯,考慮到很多新人不明白這些款式,於是現在配上美美的圖從曲裾開始 長曲裾: 三繞曲裾特別襯個子高一點的MM,它能令高挑的 MM顯得更加高挑。令高者更高、瘦者更瘦,並且很有氣場。但倘若個子較低的話,穿三繞會從視覺上將人分割成一段一段,如此反而會突出身高缺陷。一定要穿長曲的話,雙繞乃至單繞長曲都是可以嘗試的替代選擇。但個頭低並不意味著你完全不能穿三繞長曲,比如曲裾的衣緣與主料配色相近、相和諧,弱化視覺分割;其次曲裾需採用很垂順的衣料(我是指垂順順滑、不易起炸起蓬的面料),如果面料及其易皺、蓬起,會使人看起來皺縮,則無法使矮個MM顯高。 雙繞及地曲裾:三繞曲裾:魚尾曲裾: 短曲裾:這大概是目前最不容易杯具的款式了。無論胖瘦,無論高矮,都能夠很容易穿出自己的氣場。就是說,個子低也沒關系的啦。即便你是個腰細臀粗的身材(很多MM並不胖,但臀部就是那麼突出一塊來很難看),短曲裾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忽略你的缺陷。(以本人親身經歷證明,兩套短曲都沒有杯具,那個腰細臀粗的缺陷完全看不出來~~) 這是雙繞短曲 小曲裾:基本屬性同短曲裾。但!!!腰細臀粗這種缺陷的MM,這款建議放棄。小曲會將視線集中與胯臀部,如果這個地方線條不優美,缺陷可能會被放大。 交領襦裙:適合不過胖的MM。瘦和豐滿都是好的,太胖的則易悲劇(乃可以閉著眼睛試想一下)。此外,不是所有的瘦和豐滿都好,你或瘦或豐滿最好全身協調。比如你胖一點,那就是全身協調的胖;如果是只有臀發胖,即便你的纖腰細得盈盈一握,仍然是容易悲劇的。簡而言之,交領襦群很難掩蓋腰細臀粗這個缺陷;交領襦裙是常服,能夠做成很生活化的樣式。此外常常加穿交領半臂或對襟半臂交領襦裙: 交領半臂,可作漢時裝平時穿 對襟襦裙:苗條和胖點的MM都能穿得不錯。胖點的MM穿這個可能比交領好些,此外,對襟襦群能夠對腰細臀粗的缺陷稍加掩飾。(但掩飾缺陷榜排第一的還是短曲裾哦) 對襟半臂:可作漢時裝平時穿 齊胸襦裙: 喵~ 這個款式有很多人愛。腰不夠細、臀不夠順的缺陷能夠得到掩蓋。高個MM能夠穿出強大的氣場,如果高個MM再有點肉(就是豐滿些),乃能穿出雍容華貴的感覺。很美好的唐俑感覺(乃們看看那些唐俑,身材比例都是很高的)但豐滿的MM最好不要臀腰比例過粗,那樣裙子可能無法掩蓋了。矮個MM都是可以穿的,只是氣場不那麼強大而已,但仍離杯具很遠。 另外注意我說的是豐滿,不是過胖。過胖的MM,乃也能穿出唐俑般的感覺但!!可能同時挑戰現代的審美觀。倘若是矮+ 胖,可能會造成一種"孩子穿了媽媽的衣服出來晃"的杯具錯覺。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純屬個人觀點),還是要看版型+配色的。 直裾:GG們穿的比較多,MM要穿的話,個子要在160以上才好。臀腰比例較大的話,會多出一些褶皺,就是說腰細臀粗的MM要謹慎嘗試。但如果乃還買了大袖衫,那就能遮住一些了。褙子: 襖裙:這個很難說,胖瘦高矮皆有適合你的款式。但襖裙不容易掩蓋腰細臀粗的缺陷。如果配色不合適,更會放大臀部缺陷,本來挺瘦的人會顯粗胖。 另外襖裙上方的護領,呃,比較高。脖子短的MM杯具的可能性會增大,如果脖子短或者脖子粗,最好提前跟商家溝通一下。 另外補充一點:腰細臀大的MM,褶裙應盡量選擇垂順的布料。棉麻質地的褶裙很容易杯具,因為它們容易起皺、容易蓬起乍起,會突出臀部缺陷;表示我後來買的65%真絲的褶裙,十分垂順,能夠極大程度上修臀不再杯具。。~ 另外乃們也可以試試片裙(但還是要注意麵料) 關於男同胞。。。嗯,高個、且腰臀緊窄的男士們,你們很容易適合男裝中的任何款式。 個子低的男同胞,如果你個子低 + 瘦弱,建議增肥。有肉的低個男同袍比瘦縮的低個男生要方便些。就是說有點肉更容易穿出氣場。直裾:直裾+半臂直輟直輟短打短褐短打短褐

5. 宋代商人家女孩穿什麼

宋代的女常服以襦裙、褙子為主或將褙子作為襦裙的配飾搭配著裝。

 1、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

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2、普通便服——褙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褙子」,又稱「綽子」。宋代男子從皇帝,官吏、士人、商賈、儀衛等都穿。婦女從後妃、公主到尋常人家的女子以及教坊、街巷的歌舞伎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當作便服或襯在禮服裡面的衣服來穿。而婦女則可以當做常服(公服)及次於大禮服的常禮服來穿。

 褙子雖則是隋唐時期就已流行的服裝,但隋唐時期的褙子袖子是半節的,衣身不長。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

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

關於褙子的名稱,宋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褙子。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准格式。

褙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6. 古代女裝對襟衣的來歷

深衣:
西漢時,服飾多為曲裾,原因是西漢的褲子無襠,需要有曲裾的遮擋,而至東漢,由於服飾的完備,不再需要繁瑣的曲裾,便產生了簡潔的直裾,曲裾因此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襦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一吃完東西就感覺小腹賬氣 發布:2025-05-22 00:31:26 瀏覽:511
為什麼准備考研的時間是大三 發布:2025-05-22 00:25:40 瀏覽:775
為什麼微信信息不顯示啊 發布:2025-05-22 00:24:54 瀏覽:253
女生問為什麼不主動理我 發布:2025-05-22 00:03:14 瀏覽:547
電表為什麼換地方不好用了 發布:2025-05-21 23:54:42 瀏覽:560
為什麼蘋果手機隔空投送搜不到對方 發布:2025-05-21 23:48:04 瀏覽:294
火電發電機為什麼時間同步 發布:2025-05-21 23:47:50 瀏覽:401
蘋果資源機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5-21 23:41:13 瀏覽:925
小愛同學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呢 發布:2025-05-21 23:41:03 瀏覽:314
文件夾減壓後為什麼順序不一樣 發布:2025-05-21 23:24:15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