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產孩子很難成功
⑴ 為什麼窮人成了二胎的「主力軍」,中產家庭卻畏首畏尾
3. 養兒防老的舊觀念
以前的舊觀念里,養兒防老是很多父母考慮的地方,他們的想法是,等到自己老去了,逐漸沒有了經濟收入,又沒有正規的退休金等各種社會保障,只能靠著自己的孩子們。而多生一個孩子就能多一份依靠。
其實,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對於生二胎有自己的想法都無可厚非,關鍵是,這事不能盲目跟風,看著別的家庭生二胎,自己也非要生,還是要做適合自己的決定,而且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對他們的教育負責。
⑵ 為什麼現在農村孩子很難獲得成功無法爬到社會的頂層
最先受限於家庭關系,許多窮光蛋世世代代的生活狀態造成她們子孫後代的內心裡對貧困這件事欠缺一定了解,這就致使她們無法完成最原始的一步提升工作中.也就立即取決於她們為此為平時,進而喪失積極去更改的可能.這一類人,我叫他認知能力欠缺者,十八線小城市這一部分窮光蛋實際上不在少數.一般普通百姓想超越上流社會,最困難的是自主創業難題,例如,自主創業就得必須考慮到,做什麼項目呀?
我還記得大家大學教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與你非親非故,我為什麼要幫你?那也只能是我欣賞你,賞析你的努力,你學習的態度,賞析你這個人,我才慢慢想要不計得失的幫助自己。」對於爬上去上流社會難不難的,去試一下不就知道了。
⑶ 哪個階層的孩子未來最容易沒出息是窮人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18年底熱播電視劇《知否》里為人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既是電視劇主題,也是教育真理。
父母為子計深遠,其實還是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出息”的定義很廣,如果以社會角度論,孩子最有出息的標准就是“能比父母跨進更高一個階層”。這么看來,在階層趨於固化的今天,似乎是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易出頭,更容易沒出息。但事實出人意料,答案還真不是窮人,而是中產階級。
為什麼中產階層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沒出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認知都有很大關系。
首先一定要弄明白,什麼樣的人才屬於中產階級
其實關於“中產階級”的定義,一直以來都很模糊。《福布斯》中國對中產的定義是:年齡在25到45歲的城市人,有大學學歷,是某行業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6-40萬元。其中年收入這欄,下限太低。
2019年,財經作家吳曉波和杭州文博會一起做了份《2019杭州新中產文化消費報告》,該報告歷經半年時間,調查了10萬人才得出了大數據,我認為他們對中產的定義還是比較中肯的。
◆年紀在30歲以上,家庭凈資產中位數為371萬元,平均負債112萬。注意,凈資產是指除去房貸車貸之後家庭剩餘的資產。
至今我還記得中學時嵌在學校光榮榜上的“我的座右銘”,上榜的是全級前五名。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我不努力我墊底,墊底之人受人欺。我猜,這句朴實無華卻又充滿深刻生活感悟的話,不是他父母教的,就是他自己的切身體會。這裡麵包含著的上進願望簡直呼之欲出,這就是孩子奮斗的源動力。
窮人家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冷眼和挫折,還有極大的心理落差,若是好好利用,會成為他們出人頭地的最大動力。畢竟老話也說“不蒸饅頭爭口氣”。
⑷ 是不是中產階級家庭孩子更容易成功
今日早晨,5點生物鍾醒來,啟動洗衣機,洗漱,貼著面膜然後去廚房喝白開水,陰陽水,煮粥,完成這些事情後,來到客廳里開始閱讀,寫文章。
我在刻意養成高效能人士的早起好習慣。
坐下來的一刻,我刷了一篇文章,類似於高考狀元驚人相似的家庭背景:父母時間自由,可以陪孩子,父母經濟優渥,可以撐起孩子的任何想學的興趣愛好,優質資源。
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他們有時間,他們有錢。
他們這類家長真的從寶寶呱呱墜地一刻起就有時間,有錢了嗎?
真的是這樣嗎?我身邊親密接觸的這類人群的故事可以說透一些其中的道理。他們現在的時間自由,金錢自由是怎麼一回事。
我一朋友,他們夫婦現在大概43歲左右,孩子在我們當地讀重點高中,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似乎輕輕鬆鬆走過來。才藝無數,寫書,樂器10級,舞蹈才能,口才等綜合素質全優,夫婦兩個在單位都是中層管理者,房產也有2套。幸福生活越來越穩健,除了身體健康不可控,一切都只會越來越好……
大家一定覺得他們可能爹媽的爹媽有錢吧。在十幾年前的時候,他們東拼西湊10萬塊買了老破小,對,當時房價就是這個行情。
他們結婚後,等於在我們朋友圈消失了,爸爸天天挑燈夜戰,苦讀不少證件,媽媽除了練好自己的硬本領,在單位某技能獨樹一幟,工作成績也是卓越的。
一晃20年過去,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他們的目前的成績,再過兩年,他們的孩子也將會成為高考狀元之一,或者又是輕輕鬆鬆踏入理想大學之府,那麼大家又看到說,孩子的父母是高知,家庭經濟富足。孩子也是全能型人才。
可是,請不要忽視這20年來他們夫婦腳踏實地的努力,孩子早期小的時候,父母全力以赴拼各種學歷,技能,生活里都是挑燈夜戰,穿幾十塊衣服,吃簡單的一日三餐,從很少逛街,買日常基本所需,幾乎不太燈紅酒綠的娛樂。
孩子到了適齡學前年齡,父母開始奔波孩子學藝途中,我記得當時他們考察孩子幼兒園都花了不少時間。曾經這樣評價我的幼兒園,全常州最大的幼兒園,孩子撒歡的面積足夠大,後來考慮接送不便,還是就近讀了家門口幼兒園。
從這個細節回頭看,他們做事向來謹慎,全盤計劃,不盲從。
他們家裡,除了大人工作,孩子上學時間,共度時光都是在家各自看書,小長假一般全家出遊,還特別注重養生和鍛煉。幸福的家庭模式真的是一樣的,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孩子力量也很足夠。
再來說說近一點的例子吧。我兒子班級孩子群體。這次前十名的孩子,我自己初步估摸,哪一個不是家庭優渥,父母層級也相對高,現在孩子成績好已經不算什麼了,才藝個個出眾,習慣良好,品行端正,我自認為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跟這類家長群體一比,我自愧不如。
我自己也錯過了本該努力的階段。工作層面一直沒大的突破。但是,我一直告訴兒子,媽媽爸爸一直在努力,跟你一起成長。
前十名孩子家長群體職業,有醫生,有會計人員,有高中老師,有鎮幹部,有幾個企業老闆等,他們孩子確實屬於優秀。但是我不了解他們平時怎麼帶養孩子的,不便展開說。
但是,我知道的是一年級到五年級這類家長中有好幾個家長從來不錯過孩子的任何活動,國旗下講話的孩子總是這類孩子,各種大小競賽都是這類孩子全包,他們的家長肯付出,肯花時間服務班級與學校,所以機會總是垂青努力的人不是嗎。
必須服氣。
記得一年級時,我被當選班級家長委員,我腦子里想,我沒時間,我不能請假。所以五年來我為班級作出的貢獻微乎其微。理由沒有時間自由,也沒有金錢自由。
這些其實都是階層思維方式的差異。
那達不到中產階層的家庭就不要努力了嗎?
更加需要努力。
我覺得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依然沒有多麼富有,也沒成功。但是我一直有不甘平庸的夢想。
我帶著孩子行走在成長學習的路上,不放棄。
在學習中,認識了更多優質朋友,在她們的家庭教育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其實中產階層的家庭她們更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學霸孩子不僅僅是成績優秀,才藝拿出來個個堪比專業級別。這類孩子學習高效,專注,學習習慣很好。
為什麼?為什麼?
你知道這些家長背後的付出嗎?
我所知道的幾個身邊學霸娃娃的家庭,有是媽媽全職,周末帶著孩子奔波幾個興趣班,國畫,舞蹈,英語,寫作,學什麼像什麼。
有一位爸爸為孩子量身定做一日時間學習表,他家學才藝的孩子每天3小時練琴,一分鍾也不能馬虎耽誤。為了孩子保證學琴時間,小學三年級申請上半天學,下午在家拉琴,可是回到學校考試還是全班第三。
為什麼,這個孩子每天早起會素讀,每周幾本書消化的特別快,他爸爸說每周要買幾本書,掐指一算,這個孩子的時間,除了睡覺吃飯,運動,都在閱讀,練技能……
我不知道這種方式是不是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規律?
就眼下我兒子五年級考試卷子難以程度看,語文拼閱讀量,英語拼詞彙量,數學拼拓展題,我想讓你輕松擁有童年,眼下形勢讓不讓?
所以,一部分孩子花1萬多一年學新概念英語,這是趨勢。一部分孩子一年一萬多學才藝,還有一部分孩子還學奧數……可能中產階級的孩子英語,奧數,才藝,一樣不拉。
寒門難出貴子的秘密就在這里。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作為不是豪門也不是寒門的我們,我們能做的是盡我所能給孩子最好的。
起跑的時候,暫時拉下來,也不要害怕,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我們一直在奔跑。
⑸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為中產階級有多困難
想要成為中產階級確實是太困難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沒有財富,所有的一切我們都只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打拚,去獲得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本,而這一切並不能夠支撐我們變成中產階級。
如果我們解決掉了房子這一關,那麼普通人成為中產階級只需要1萬月薪。1萬月薪對普通人來說也並非易事,除非是在某些比較新興的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設計、銷售經理等行業才會存在,其他的行業基本都是管理崗才有1萬以上的月薪。
而這些崗位基本都需要較高的學歷,最起碼得是本科以上,如果來自於小縣城一類的地方,我們考個大學都極其不容易,可能需要超過80%的人,這樣的情況下成為中產階級,可想有多難。
⑹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為中產階級,這事有多大難度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孩子來講,要想成功也並不是特別的難,當然還是要看個人的能力和適當的機遇,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相信現在的很多人對於那些富二代來說,他們有著天生俱來的優勢,就是對於各自的父母來講,他們本身就積累下了很多人脈和資源,所以對於富二代那些人,他們不需要過多的努力就會獲得成功,所以對於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要想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一番成就,當然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能力,難度是有,但是並不是我們所想的特別難,因為在很多時候只要自己堅持自己的夢想,努力去實現,相信會有那麼一天,也就是讓自己非常自豪的一天。
就拿我曾經的一位朋友來說,他本身的能力還是非常出眾的,但是他在公司卻一直是一個中層幹部,而且也很少有升遷的機會,但是他個人的心態就非常的平和,因為對於他來說有一個穩定的事業,和諧的家庭,這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他的幸福指數也是很高的,沒有特別大的壓力。
⑺ 為什麼中產階級的孩子最辛苦
小懂說
吳軍博士說,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我們都看到中產階級的孩子最辛苦。
這背後是中產父母對於孩子階級躍升的渴望: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你只要學會技能教育就可以了。而如果你處在中層,則需要全面掌握技能教育、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
向上的通道註定艱辛,向下的通道永遠為你打開。

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不惜重金,不懼任何艱難困苦,只要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考上清華北大名牌大學,砸重金買學區房、每周跨越城區奔波於數個培優班、「冒著生命危險」陪讀陪練,一切在所不惜!
可父母和孩子背負的壓力越沉重,得到的結果卻往往跟想像中的情況相去甚遠。
很多父母無奈又痛苦地抱怨:「為什麼我在孩子教育上花了這么多錢,這么多時間,還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結果?不是說付出總會有回報的嗎?」
也有人會說:「用學區房來篩選學生,最後都是富人才買得起學區房,上得了好學校,這太不公平了!」在焦慮與抱怨的漩渦里不能自拔!
吳軍博士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如果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他是個有情懷的人;可是,如果一個人在40歲的時候,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只有這個社會存在公平,同時也存在不公平,有多樣性和變數的時候,才會往前發展。教育,也是如此。
本文觀點:
教育資源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得到最優的資源,沒有絕對的公平。
清楚認知自己所在的位置,急於一步登天,誤娃害己。
向上一個階層的過程註定是艱辛的,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
人的基因、智力、能力天生不同,別用孩子的短處去拼別人的長處。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在中國,可能進入清華北大,就是算得到最好的教育了。
先來看今年清華大學招生的一個數據:錄取人數是3500,除去自主招生,根據考試成績入學的學生佔55%,錄取人數大概是1925人,而全國報考的考生是940萬,5萬分之一。
中國的高考已經是件較為公平的事了,但是很多人想的是絕對的公平,可能嗎?
雖然中國整體教育水平不斷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頂尖的永遠很難進,這並不是說社會發展了,我有錢了,我的孩子就一定能進到最好的學校,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美國,最近三四年斯坦福和哈佛每年的錄取率也屢創新低,也就是說大家想擠入得到這個「最好的教育」是越來越困難。
不只高等教育,就連幼兒園也是如此。
舉個例子,MIT校園里有一個幼兒園,可能只能容納50個孩子,MIT教授的孩子照樣進不去。為什麼不辦個能收1000個孩子的幼兒園呢?原因很簡單,優質教育資源有限。
Google的幼兒園,90%員工的孩子進不去。什麼人能進去?並不是說對公司貢獻大的員工就能一定進去。
位置這么有限的情況下,對公司貢獻同樣的大的員工,有的孩子能進,有的就進不了,你說這公平嗎?不公平。可這就是現實。
優質的教育資源就是這么有限,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
階級躍升的渴望
導致對孩子期望過高
絕對公平,我也理解。那我就要拼盡全力為我的孩子汲取最優質的資源。我就要讓孩子上全中國最好的小學、中學,就要清華北大,上常青藤名校。」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想我們要先清晰兩件事——
第一: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第二:明確自己要去哪。
吳軍博士曾經收到過一個讀者的留言:「我從一個小地方來,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但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這個社會怎麼這么不公平??」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只他一個。吳軍博士是這樣回的:
第一,你從縣城考進大學,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第二,你有自己的資源,你努力學習、用功、肯吃苦,這是你的資源。但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世界上的資源是各種各樣的;第三,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些富二代可能比你還要刻苦努力。從階層說,假如我們把社會階層分成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要上升到第五層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
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很大程度上,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不成功。如果你指望說因為我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我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但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火車之父),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不同階層
需要不同的教育水平
既然基礎不一樣,目標不一樣,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需要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
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需要有安身立命的技能,再來談通識教育、博雅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里吳博士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准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為什麼中產階級的孩子
最辛苦
很多中產階層的人抱怨:我的孩子這么辛苦,平時要上課,還要補習,還要學藝術、體育。
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進入精英階層。那對不起,你就是要辛苦。
首先,技能教育是少不了的,否則孩子未來沒有立足之地。
其次,所有你認為的上面一個階層要具有的技能,需要給孩子補齊,孩子沒法不辛苦。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甚至比中國的孩子還要辛苦。
比如孩子進了學校的學科代表隊,一周的訓練時間就是20個小時,還有做志願者的,一星期有八個小時的時間,同時學科的各項課程一樣不少。
想孩子不辛苦也可以,階級分層向上的通道很難、很辛苦,向下的通道卻很容易、很輕松。
家長不是不可以選擇,但恐怕沒有幾個家長會做那樣「輕松」的選擇。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使勁得使對地方
每個孩子的基因、特長都是不一樣的。學奧數,就全民奧數?流行機器人,就都去學機器人?能當科學家的萬里挑一,那麼多孩子都搞奧數、機器人,並沒有太大意義。
說句實在話,奧數可能就適合那些有數學天賦、智商在前5%或10%的孩子去搞。
可是問題是中國家長大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智商不如別人,所以全民奧數,其實很多時候是浪費時間。
有的孩子就是學奧數不費勁,有的就是藝術上有天分可學科不靈,有的可能體育是強項,如果我們非要一個對數學不感興趣、沒天賦的孩子學奧數,讓一個擅長學科學習而無感音樂的孩子每天苦練鋼琴,那我們的收獲自然是事倍功半。
我們要做的是觀察、發現孩子的長處,給他支持,而不是別人學什麼我的孩子也要學什麼,更不是望著別的孩子的長處來補自己孩子的短處,使勁兒得使對地方!
所以,人如果能夠正確理解教育,對自己、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成功的可能性反而要大很多,在教育這件事上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
我覺得,如果有起跑線,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
為何美國相對「較差」的基礎教育
卻支撐起全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
美國的基礎教育跟我們看中的方式還是不一樣的,主要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多時候,並不提倡有標准答案這一說。
從數學成績來說,美國的平均分可能低於中國,但就是那前5%對於基礎知識深度學習的尖子學生,他們同時接受的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基礎教育,這個基礎教育的方向決定了他培養出來是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而中國的學生、學者很多時候提不出來問題,沒有創新的能力。
很多大學教授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但如果請他提出一個問題,從此開創一個學科,這個能力還是有待提高的。
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寫在最後
和吳軍博士聊完之後,筆者覺得通透了許多但卻又略有些沉重,或許這本身就是教育的兩個特質:它給人希望,同時又會有些艱難。
每一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尤其是教育。
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向外尋找答案,而是向內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不是急切地去知道怎麼做,而是明白為什麼做?
人如果能夠正確理解教育,對自己、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成功的可能性反而要大很多,在教育這件事上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
來源:常春藤爸爸(ivydadivydad)
熱門剖析
社保的真相丨三四線城市房價賭博為什麼總是輸丨農村「娶妻難」丨別當辛苦的底層丨分期付款是個坑丨職場中的80後丨年輕人別理財坑人的郵幣卡血腥現金貸丨年輕時要多賺錢丨婚後購房,如何防被坑?
精選理財
結構化存款丨可轉債丨國債逆回購股票丨貨幣基金丨固收理財產品丨指數基金丨芝麻分900丨如何負債丨借唄和花唄丨手機丟了,微信和支付寶里的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