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孩子為什麼喜歡物質滿足

孩子為什麼喜歡物質滿足

發布時間: 2023-05-25 07:03:23

❶ 孩子過分追求物質生活與父母有直接關系

上次我們講到了很多熱衷跟爸媽要錢買這買那的孩子,他們的內在動機是渴求歸屬感。慎乎那麼,也有些孩子,他們倒不是為了跟其他人打成一片,他們可能人緣已經很好,也可能根本都不在乎社交,而是對別的都不怎麼感興趣,就是喜歡買買買,一提起購物就興奮,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反溺愛》一書把這種孩子叫做「物質主義的孩子」。 這個帽子可有點大。物質主義跟享樂主義關系密切,都是片面誇大了物質或物質的利益功能。從社會倫理學上講,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寬沒悉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不可否認,我們的孩子並沒有這么極端的思想,但是這個傾向,坦白說,在今天的社會現狀之下,還是普遍存在的。物質主義本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但是對於孩子的性格成長來講,的確不值得提倡。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要追求身心健康。其中心智的健康,恰恰就是強調一個人的精神追求。畢竟,幸福,是一種心理感受,物質只能提供幫助,而不是提供保障。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那麼的「物質」。可是為什麼偏偏就有這么多具有物質主義傾向的孩子呢?

一、什麼樣的父母會導致孩子過分追求物質享樂?

這次,我先給出結論。從財商教育的角度來看,過分追求物質享樂的孩子,通常都跟他們的爸爸媽媽有直接關系。其中,有兩種父母,是最主要的物質主義孩子的培養者。我們也不止一次講過,財商教育的重要思路就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家長得先用正確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所以,今天講的,其實更多的是幫助爸爸媽媽做出改變的。咱們自己聽了,加以改正察野,就可以正面影響孩子了。

1、隨大流的父母

我們先說第一種父母,叫做「隨大流」的父母。「隨大流」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容易被廣告洗腦的父母,一個是沒有主見,盲從他人的父母。

1)被廣告洗腦的父母

先說說廣告。《反溺愛》當中提到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研究。有兩群小朋友,都是4-5歲。其中一群,被安排看一則玩具戰士的廣告,而另一群小朋友沒有看這則廣告。沒看廣告的孩子,有 70% 的人想和朋友一起在沙池裡玩耍,而看了廣告的孩子,有 36% 的人選擇和玩具戰士玩耍,而不選朋友。

接下來的情形是:要從兩個男孩中選擇一個當朋友,其中一個小男孩性格很好,但沒有玩具戰士;另一個小男孩性格倒是沒那麼好,但有玩具戰士。看了廣告片的孩子,只有 35% 的人選擇找性格好但沒玩具的小男孩一起玩。研究人員第二天問了同樣的問題,選性格好的小男孩的比例提高了,但也只上升到 49%。

廣告片似乎會讓孩子比較看重玩具,而不是玩伴的美德。而沒看廣告片的孩子,就有高達 70% 的人選擇和性格比較好的孩子一起玩。

結果,研究者得出結論,商業廣告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

可是,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廣告,其實是給父母看的。廣告對父母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是今天的廣告,比起二三十年前的廣告,其誘惑力真的高了不知多少倍。而明星代言、網紅帶貨的吸引力,更是難以阻擋。

再加上,我們又的的確確生活在一個被廣告充斥的世界。除了傳統的電視廣告,我們眼前出現更頻繁的,可能是電梯廣告、公交地鐵廣告、馬路邊上的海報,以及大量的網路廣告、手機廣告、朋友圈廣告,它們已經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我們周圍了。

還記得2019年底的一天,我進到自己家小區的電梯里,突然發現,掛在牆上的海報,是「餓了么」的標語:「好而不貴,有滋有味」。旁邊是電視廣告,寶沃的標語又反復強調著:「好就是貴」「貴就是好」「好·貴」,真的是讓人不知所措。

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家長,本身就容易受廣告的影響。什麼最新最流行,哪個最炫最拉風,一看廣告,就被所謂地「種草」了。說實話,容易被「種草」,本身就是一種低財商的表現。

聰明人不是常在河邊走,還能不濕鞋,聰明人是盡量少去河邊走的人。

因此,容易被廣告打動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警覺性,對於很多可以設置自動跳過的廣告,要堅決跳過;而對於周邊無法迴避的廣告,也要盡量保持一顆理性冷靜的心。

2)盲從他人的父母

另外一種「隨大流」的父母,就是盲從他人的父母。上次我們說了孩子渴望被集體接受,其實父母何嘗不是。可是,有些事,我們就是不能盲從。

很多「隨大流」的父母,看到別人家的父母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他就給自己的孩子也報上,聽說別人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到晚上11點,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撐到晚上11點再睡。

如果家長沒有主見,就容易讓孩子也習慣「隨大流」。我們說股市割韭菜,什麼是韭菜,就是跟大家一起追漲殺跌的人;我們說收智商稅,什麼是智商稅,就是看別人搶購什麼自己也覺得應該買的人所交的錢。顯然,父母既不希望自己也不希望孩子,成為這種「隨大流」的人。

那麼,對於這兩種「隨大流」的父母,應該怎麼改變自己呢?

其實很簡單:做預算,並且培養自己的消費觀才是根本。

為什麼你的心思那麼活,什麼都想買呢?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需要購買的東西它們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所謂做預算,就是對自己未來一個月或者到一年的整體消費做個計劃,新手完全可以只做每個月的預算。這個時候,你就不得不想清楚什麼是家裡真正需要的,什麼只是自己想要的。當自己心理有本賬的時候,花錢才不會盲目。因為你總要先確定預算能夠覆蓋需要的東西,才能放心大膽地買那些更容易讓人心動的商品。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從心理層面建立過濾網,當你再看到一些廣告的時候,就不那麼容易給自己「種草」了。換句話說,有些東西好是好,可是我用不著,或者至少,我現在不需要。而且,明天總有更好的東西,並且正因為我現在用不著,所以,我更可以先買更急需的其他物品,等我真正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它的2.0、3.0甚至4.0版本都出來了,再買反而更好。

那麼這個策略,就是做預算的策略大家一旦實行起來,孩子就可以耳濡目染,他們就會知道,廣告上說某某東西值得擁有,就未必是真的值得擁有了。

2、對「好父母」有誤解的父母

我們再來看第二類父母,叫做對「好父母」有誤解的父母。

有一個說法,我每次聽到都覺得又刺耳又真實,那就是「中國式父母」。這個叫法,真是充滿了愛與痛。中國式父母,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大家的共識是:奉獻。中國式的父母最愛為孩子奉獻自己。但是,客觀來說,奉獻這個詞非常不準確,有相當大的誤導性。

舉個例子,新冠肺炎肆虐中國,湖北缺蔬菜,於是山東省慷慨解囊,向湖北捐贈成千上萬噸的蔬菜,這叫奉獻,因為對方有需求。

如果沒有需求那就不叫奉獻,叫一廂情願。咱們國家有些家長每天為孩子買這買那,甚至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應該為孩子做的奉獻,但其實,他們大部分的努力,也只是一廂情願,因為孩子並不需要。這話雖然很不好聽,可是,這就是中國家長最常犯的錯誤。

那麼回到咱們的財商教育上來,錯把一廂情願當成「奉獻」的家長,首先會一廂情願地對「好父母」做個定義,那就是,我認為什麼對孩子好,我就給他什麼。這樣,我就盡了父母的義務。再加上有些家長的從眾心理,別的家長給孩子買什麼,他們也會買,但這會讓觀念沒有完善的孩子養成攀比的習慣。一旦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就會說,「別人有,我沒有,你們是不是不愛我?」我相信,父母並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

二、財商教育如何減少對孩子無條件的物質滋養?

這個狀況怎麼通過財商教育來解決呢?

也很簡單,父母可以用錢來規范自己對愛的認識。請注意這個詞,「規范」。愛,其實是一個技能,它的確發自感性,但是它往往需要忠於理性。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完全靠天性,溺愛孩子,不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做得太天然了嗎?

那怎麼規范呢?我們要自己先認識到,真正的好父母是能夠幫助孩子在有限的資源下無限發揮自己的樂觀精神和奮斗能力的人。也就是,即便生活不如自己期盼的那麼富足,可是仍然擁抱生活,仍然樂觀向上。

因為人的一生,總有挫折,無論我們多麼一廂情願希望孩子順風順水,孩子100%都還是要經歷艱難困苦的,甚至不經歷風雨,還真就見不了彩虹。苦不盡,甘還就真的不來。

所以,正確的做法,第一個是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怎麼能不通過爸媽直接給孩子錢的方式獲得愉悅。也就是通過我們之前講的零用錢策略,讓孩子逐漸形成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的習慣。

第二個,則是讓孩子接觸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的生活,而且是盡量親身去感受。當孩子意識到世界原來有這么多種生活狀態的時候,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和對幸福的定義,就會變得更成熟。而這一點,其實是今天中國孩子普遍缺失的。

有個概念叫做信息繭房效應,指的是人們在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所以,孩子雖然在理論上可以通過網路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但是,由於信息繭房效應的存在,他們反而有可能會變得比以前更加狹隘。孩子們每天會有大量的精力關注他們喜歡的明星、喜歡的商品,而不會真的拿出時間去體察他們所不熟悉的、真實的生活。

所以,擁有正確財商認識的父母,會願意減少對孩子無條件的物質滋養,而花更多精力去破除孩子的繭室,從而讓他們能有更寬廣的胸懷擁抱生活。

今天我們談到物質主義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主要來自於兩類父母,一類是容易隨大流的父母,他們應該學習做預算、建立自己的消費體系。另一類是想用物質保障等手段來滿足孩子的中國式父母,他們需要通過前面我們學到的關於零用錢的內容幫助孩子學會延遲滿足,以及從自身努力,為孩子剝除繭室,讓孩子以更廣闊的胸懷擁抱世界。

那這些就是今天的內容,咱們下次再見!

❷ 孩子過度追求物質,是什麼原因

讀書100天打卡第41天

拿腎換電腦拿,初夜換手機,拿性換奢侈品,以及為此對父母暴力相向。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心理醫生沈東郁玉在微博上解釋說:iPhone iPad都是過渡客體,在他們眼中是愛的象徵,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著喪失愛小,就要摧毀,剝奪了他們被愛感覺的那個客體。

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蘋果產緩慧數品在他們心中等同於幼兒睡覺時離不開的泰迪熊,只不過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力量遠大於幼兒。

一些孩子,常見的幼兒,少年也有,他們會鍾愛一個小枕頭或小毯子,不讓家人洗,臟了臭了都不讓。如果家人偷偷洗了,他們會大哭,有時甚至會哭暈。

如果細想想,這些小枕頭或者小毯子,媽媽曾與孩子一起用過,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說,他們有媽媽的味道,由此可見,孩子迷戀這些小東西,其實是想抓住母愛的味道。

假若母愛的累積效應不夠,孩子沒有領悟到,母愛是無形無質的,母愛稀少,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非常執著。

最初愛的載體都有照顧與陪伴功能,經典如泰迪熊,這是美國孩子最常見的公仔,毛茸茸的,可以讓孩子抱著,也可以充當孩子假想的玩伴,與聆聽者。

健康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對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們不容易痴迷,而痴迷於泰迪熊的孩子,都可能是兒時獲得的母愛太少。

既然母愛表達愛的方式是給孩子買東西,而不是陪伴與細膩的關愛,那麼孩子就沒辦法發展到靈魂層面來,而是會執著這些東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顆糖碧襪,一串糖葫蘆,一個小玩具,最後的發展成手機,筆記本電腦乃至其他。

體悟到無形無無形無質的愛,便會知道,愛是有靈魂的,擾首但是體悟不到這一點,靈魂層面的愛,就會淪落為需求被滿足的層面。

滿足需求,這種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換我所渴求的。

看不到靈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貴。就會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物質的需求。

❸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做家務,喜歡物質獎勵

一、 長期使用物質獎勵只會為孩子帶來隱患
1. 改變了孩子的學習目的,破壞了孩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的根本動力是來源於對知識的渴望和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當物質獎勵作為自己孩子學習的誘餌時,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就開始逐漸發生改變,學習成為一件充滿功利性的任務,孩子開始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把學習當作是完成任務的手段。父母長期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只會使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愈加功利,甚至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2. 使得家長開始被孩子利用失去主動權
長期利用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完成任務或是努力學習,只會讓父母在物質獎勵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主動權。父母利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認真聽話,最終卻有可能變成孩子利用父母的願望來要挾父母,以獎勵的方式完成任務。最終父母會在孩子的要挾之下逐漸失去主動權,甚至被孩子利用。
3. 物質獎勵只會使孩子愈加功利,甚至是更加貪婪
年幼的孩子總會對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全新的電子產品,甚至是從未擁有過的游戲裝備,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當父母利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完成某些任務時,孩子可能會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念,認為一切東西都可以通過金錢來得以實現。而孩子的慾望也會在父母的獎勵之下逐漸膨脹,甚至誤入歧途。
學習與做家務作為孩子的本職任務,原本無需任何獎勵。但大多數的父母為了督促孩子盡可能完成缺乏興趣的任務,選擇用物質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將原本屬於自身的任務看作是完成物質獎勵的要求。事實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當慎重地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
二、 父母應當如何激勵孩子
1. 父母應當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當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此外在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父母應當盡可能減少娛樂活動,父母應當盡可能避免接觸電子產品,甚至是打游戲。否則孩子會對父母產生質疑,進而減少學習的動力。因此父母應當盡可能地陪伴在孩子左右,與尺仿升孩子共同學習讀書,幫助孩大鬧子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
2. 與孩子增加互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能增加同孩子的互動,父母可以通過固定的活動時間同孩子共同分享一天中的喜怒哀樂。通過家庭互動,父母可以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了解孩子的閃光點與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歸置自身行為。
3. 盡可能給予孩子精神獎勵,減少不必要的物質獎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真正激勵孩子不斷前行的是孩子,內在的驅動力也就是父母的鼓勵與支持。當孩子取得進步時,父母不妨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精神獎勵,不斷地贊美孩子,讓孩子建立對自我的認可。真正能夠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是源於父母長輩的精神鼓勵,而非物質獎勵。
孩子是父母的人生成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學習改變自身,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而非簡單地通過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父母應當保持本心。
三、 物質獎勵應當恰到好處,而非盲目過度
1. 父母應當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物質獎勵
在選陵老擇用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時,父母應當避免過度獎勵。父母可以在過節時給予孩子平常渴望的物質獎勵。這樣的方式既可以避免盲目物質獎勵對孩子帶來的危害,又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從而達到激勵的效果。
2. 變換獎勵規則,不定期給予孩子獎勵
父母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應當變換獎勵規則,而非定期定量地給予孩子物質獎勵。真正吸引孩子通過獎勵的方式完成目的應當是不定期的物質獎勵,在獎勵孩子前,父母應當讓孩子完成任務,當孩子盡可能地完成任務後,父母可以通過驚喜的方式給予孩子獎勵。
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內在激勵,但源於父母的盲目物質獎勵卻會使得孩子逐漸產生錯誤的金錢觀念,甚至開始利用父母完成自身目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
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刺激孩子,努力學習,甚至是懂事聽話。但盲目使用物質獎勵只會讓物質獎勵成為滿足孩子內心慾望的工具,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物質獎勵。

❹ 通過物質世界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當孩子跟父母要東西的時候,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方式呢?其實相比於物質的滿足,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毀仔打個比方,如果孩子要一個玩具,有五十元的,有一百的,我們可以跟孩子說:「爸媽更願意給你買貴一點的玩具,因為爸媽是愛你的,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愛,爸媽願意給你買更好的禮物,來表達我們對你的愛,不過,我們還是尊重你的意見,玩具的選擇權在你手裡,你可以挑選一個」。

      這樣,不僅物質世界裡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樣也得到了滿纖姿汪足。當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豐盈的,他就不會有過多的物質需求,冊胡所以做父母的不用擔心,孩子會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通過物質世界的給予,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這是我們做父母需要具備的能力。

❺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物質滿足和精神教育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你好,我多年以來致力於孩子心理 健康 和親子關系的研究教育,2擅長嬰幼兒和青少年的發展咨詢心理輔導。以我的經驗給出以下建議: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愛,體驗到愛。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有父母的陪伴,有尊重和欣賞,能夠做自己,有安全感,這樣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全的,長大後也能是一個 健康 積極向上的快樂的孩子,這比任何東西都寶貴的多。

特別是在孩子1-3歲的時候,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開始爆發,動作開始去協調,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行為上的刺激,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參與 游戲 ,多運動。最重要的是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家長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育兒 先育己,這是最重要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

歡迎大家再評論區留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物質滿足和精神教育,在這兩者中談不上誰是最好的。從教育層面上去講,物質滿足和精神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這兩方面的教敗鉛育,二者缺一不可。

隨著 社會 經濟的發展,雖說人都離不開物質滿足。但在物質滿足的同時,又不可忽略精神的教育。無論 社會 怎樣去發展,人在滿足物質需要時必須要有精神方面的教育。如果只單單滿足人的物質需求,那麼這個 社會 將會發展成一個無次序、無規矩、不道德的 社會 。如果人們在一個無次序、無規矩、無道德的 社會 中生存,將會失去生存的安全感,失去對生活的精神追求。這里所說的精神是指人們在滿足衣食住行的同時,還必須要具有道德觀念和精神層面的高層次的教育。因為察汪好 社會 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在滿足陵啟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必須要使人們樹立一個崇高的道德標准和精神教育。有了道德標准和精神教育,人們才能在法律和道德標准允許的范圍內享有自己的權利,但在享有自己權利的同時必須向這個你賴以生存的 社會 付出自己的義務。因為在 社會 生活中,你無論生存在 社會 的各個層次,你都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權利是你必須享受的,但義務也是你必須付出的。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平等的 社會 和平等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超越這一基本原則。人們在 社會 生活中,所思所想的基本上都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又如何付出自己的義務。沒有一個人能超越這一特權,只享受權利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卻忽略了應該為這個 社會 的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義務。

綜上我們所說,人在這個 社會 上要想生活得完美無缺,就必須掌握這一尺度:在享受物質滿足的情況下以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的精神享受。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謝閱讀。

當然是精神

從孩子脫離母體的那刻開始,嬰兒時期的他們就開始尋找信任感和安全感。這個階段對他們的愛心、擁抱、撫摸,是以後成長歲月多少物質都替代不了的!

心理學專家韋志中說: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塊田地,叫心田!心田上的糧食是一種精神糧食,精神糧食要到哪兒去找?我家裡有孩子要吃糧食我不可能到別人家去弄啊!也要靠自己種。精神糧食也叫心理營養!親子關系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它對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健康 都十分重要的。給予自己孩子充足的精神食糧,讓孩子學會愛,擁有 健康 的心理,於ta今後面對成人世界的現實和殘酷時,ta才有足夠的力量抗衡!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心理營養缺失會讓一個人在心理發育方面出現問題,成年之後,會失去對待自己的客觀評價能力!著名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他的親生父母把他送給了機械師家庭,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從此伴隨著他的人生。不同尋常的脾氣,近乎自虐的『工作狂』。。。然而喬布斯的養父母給予了他強大的精神食糧,他們對孩子真誠不隱瞞,他們告訴喬布斯:『是我們大家一起選擇了你,而不是你沒有人要我們才要你』。當他在學校表現出獨特一面的時候,父親開始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對待他,並且要求學校老師也這樣做。。。因為養父母用心給予的愛和精神食糧,喬布斯將親生父母的拋棄傷害轉化為工作中想完全掌控自己製造的每一樣東西的那種強烈慾望感。成就了一個標志性的偉大人物!

我們能做到給孩子物質和精神同時都滿足當然更好!然而,在需要選擇主次的時候,顯然,精神肯定是首要的!精神上的富足使孩子在任何環境下都會生存的游刃有餘,而這絕對不是物質所能替代的!做父母的在為孩子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其實也恰恰在向孩子傳遞精神食糧,這種言傳身教的努力奮斗,對於孩子來說也必不可少! 社會 環境競爭殘酷,或許我們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精神上的滿足,相信只要父母願意,都可以做到!能做到的父母其實在為孩子創造物質條件是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凡事相輔相成,選擇順序而已,目的卻相同!

愛,是每一對父母擁有的 育兒 超凡能力!

感謝邀請。

對於一個孩子來講,物質和精神教育哪個重要。我認為這個時代里, 精神教育遠遠比物質滿足重要。

1

不得不說,人活著首先是靠物質在維持的,我們要給孩子能吃飽穿暖的條件,吃的有營養,穿的干凈點,這是做父母該給孩子的最基本的物質。

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溫飽,估計沒有人會有愛,全身心的會撲在尋找溫飽上了。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看見什麼都想要,有些家長經濟條件好,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曾經看過美國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會 教給孩子什麼是想要,什麼是需要 。區分這兩個概念,在現實中不斷地讓孩子做練習,直到孩子掌握這兩個概念。

我想過很久,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其實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滿足基本地物質需求之後,追求一些精神方面地滿足嗎。

確實很多成年人都很難分清這兩個概念,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說,自己報了一個4萬的英語課程,當時他沒有工作,每月還有信用卡要還。他僅僅是因為自己想要提高英語水平,就報了課程。實際上,他報這個課程是因為想要,並不是需要。

讓孩子學習這兩個概念之後,並不是說剝奪孩子的買玩具的權利,只是讓孩子在有限的條件里,先選擇必要的,再選擇想要的。

2

現在 社會 很少穿不暖吃不飽的家庭了,所以這個時期,就要關注到孩子的精神滿足。

哈佛有個非常有名的快樂課程,把快樂分成三個層次:感官快樂,目標達成的快樂,意義快樂。

感官快樂 :就是一件好看的衣服,漂亮的鞋子,有趣的用品等等,但這種快樂往往不能持久。

目標達成的快樂 :其實就是延遲滿足之後,你達成了目標,你感覺自己戰勝了自己,那種超越自我的感覺。

意義的快樂 :主動的幫助別人,去老人院幫忙等等這樣的公益活動,其實能夠讓人跳出狹小的自我,這種快樂更加持久。

精神教育其實不止是教孩子如何快樂,還要教孩子如何有同情心,如何有責任感,如何愛別人,如何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耐心和愛心,還要隨著孩子年齡地增長,不斷地補充知識,輔助孩子成長,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獨立的人。

做父母是不能辭職的工作,一輩子都要承擔的責任。為了能夠把孩子養育成更有用的身心 健康 的人,我們需要付出很多,但過程中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

做父母也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

001物質滿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比如買書,比如 旅遊 等。至於吃穿,合適就好。

極豐富的物質往往會造成精神上的極度貧瘠。

002精神上,陪伴才是孩子最大的滿足。肯定、贊美、鼓勵,絕對是每個孩子精神上的必需。

陪伴,不是你玩手機,TA看電視,而是親子間的良性互動。參與其中,精神才會愉悅。

早早的滿足物質慾望,將來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了!小時候還是要多陪伴孩子,精神滿足,物質生活上不太差就可以了

對孩子來說,物質滿足和精神教育,肯定是精神教育相對重要,但是物質滿足是精神教育的基礎。

1、物質滿足是基礎。這里的物質,除了基本生存所需,還指環境、工具、道具等等。比如給孩子一個好的居住環境,比如給孩子開闊眼界接觸世界的機會等等。沒有物質滿足,很難做到精神教育的完善。當然物質滿足不僅僅是錢。比如即使家貧,也保持整潔,這也是滿足。

2、除了可見物質之外,榜樣也是重要的精神教育的虛擬物質。和孩子接觸的人的行為和語言,會對孩子產生很好的引導和教育作用。所以很有錢但是給孩子找保姆,和雖然沒錢但是陪著孩子成長,後者對孩子來講,更是物質滿足。

3、至於精神教育,重要的是品質、性格,不是考什麼大學,學什麼技能。而是孩子融入人群的能力,被人喜歡、被人尊重的能力。這才是孩子未來獨立的最重要資本。

4、除了物質滿足和精神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享受快樂的心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對於孩子來講,能讓他一輩子快樂,才是父母最應該給予的,高官巨富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快樂。

物質、精神和懂的享受快樂,對孩子,都重要。

精神教育。

這個問題翻譯一下,就是錢和陪伴哪個重要?

當然是陪伴。
1.物質滿足卻不快樂的孩子比比皆是
很多孩子有錢,但是老人或者保姆陪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再好的保姆和老師都沒有辦法代替父母的位置。

和父母的相處中,孩子才能自然的學到價值觀,人生觀,禮貌和得到最重要的安全感。

其實孩子是最不看重物質的,所有的攀比都是在一個小 社會 群態中。

只有身邊的孩子都攀比,你的孩子才學會攀比。

對孩子自己而言,吃什麼,穿什麼都差不多,一塊錢和一百塊錢的玩具沒有差別,只要有人陪著玩就開心。

只有長大了,才開始在乎錢。

2.精神富足
精神富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孩子,我們沒有錢,可是這沒有什麼可恥的。

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用雙手賺錢,不偷,不搶。

沒錢買玩具,可以去戶外看看花草蟲魚。

沒錢買新衣服,媽媽可以幫忙做。

沒錢吃飯店,媽媽做的菜比所有大廚都好吃。

沒錢去 旅遊 ,可以去走親戚,看看錶弟表哥。

但是有媽媽照顧一日三餐,爸爸周末陪著戶外活動,這才是一個孩子成長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精神教育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物質滿足能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成長的基礎條件。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是父母養育孩子必須要努力的方向:精神的富足、物質供給的穩定。

言傳身教,父母用自己的努力來給與孩子最好的精神教育和物質滿足,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覺得身為家長,都是想最基本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也想身體力行得給予孩子最好的精神教育,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有距離的,想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往往會各種奔跑於職場,顧此失彼,無意之中忽略了對孩子的培養,和精神世界的豐滿!

很多女性為了最大程度上的教育孩子而選擇了全職,男人辛苦養家,女人照顧家庭撫養孩子,這其實是最美好的一種狀態,但是現實生活往往變了質,家庭教育變成了一種最大的負擔,很多女性不得不為了自己的獨立自主選擇出來打拚,家人體諒固然好,如果遇到那種不體諒的發生各種爭吵的,反而對孩子的教育不好,其實孩子有時候也並不在乎物質條件多好,孩子內心肯定更希望家庭的呵護,如果物質條件和精神陪伴相比,相信很多孩子會選擇精神世界的教育,當時兩全更好,但是魚與熊掌豈可兼得! 最好的教育在於陪伴!我始終這般認為!

❻ 為什麼孩子想要什麼就一定要滿足她們呢

為了利於孩子身心的發展,為了帶孩子多親近自然,多見見外面的世界,有些寶媽經常帶孩子外出,可走到哪裡,就要買到哪裡,孩子見什麼想要什麼,不買就嚎嚎大哭,看得於心不忍,怪可憐的。東西倒也不貴,但也不能什麼都買?有多少寶媽有過這樣的糾結?寶寶輕易得到會不會不珍惜?多少寶媽有這樣的苦惱?當孩子想要買買買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呢?這3件事,千萬不能做粗暴拒絕買什麼買,買了你也不玩有些家長在孩子要東西的時候,果斷拒絕,還會開啟祥林嫂模式,數落孩子的各種劣跡,買了又不玩,家裡一大堆之類的話,有些甚至還會直接拖著哭鬧的孩子直接離場。你這樣做,不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還傷了孩子的心。過度限制孩子的物質欲,會在孩子種下不安的種子,反而讓孩子對某種物質存有過度的執念。哄騙離開一種味道 一份思念很多寶媽都會採用這個方法哄孩子,但一次有效了,兩次三次呢?有些孩子的記憶力超級好,昨天晚上說的話,睡一覺你都忘記了,可娃還洞燃記得。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在這樣的反復中,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你為什麼要騙人?」無條件滿足又不是買不起,娃喜歡我就買很多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無條件山耐的滿足她的需求,這種情況在隔代親的老人身上體現特別明顯。無條件的滿足,會讓孩子對物品的「價值感」認知匱乏。有些孩子會覺得「反正丟了壞了也無所謂,還可以給我買」,自然也不會懂得珍惜。用獲得感滿足孩子的物質欲不用買買買其實,生活中,大逗顫春多數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而非物質。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同時,提供更好的獲得感,來滿足孩子。例如:1、寶寶想要的玩具家裡有了當出門在外時,寶寶又想要一個玩具,而這個玩具正好家裡有了,寶媽可以這樣說:寶寶你看,家裡已經有了兩個小豬佩奇,你再買一個回去,就照顧不過來了,家裡的小豬佩奇還等著你回去陪它們玩呢!要不這樣,我們回家把它們拿出來,一起游戲,好不?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充滿感情,大多數孩子不會執拗,期盼回家和媽媽一起玩玩具。2、想要的東西,別人有,但自己沒有在小區里,這種情況經常看到,一個新奇的玩具,都會引來小朋友的圍觀,有些小朋友就會纏著父母要,有些甚至還會去搶別人的玩具。遇到這種情況,寶媽可以這樣說:寶寶,媽媽不是不給你買,是媽媽正在攢錢去海邊渡假,你可以在沙灘上堆沙子,你可以在海里游泳,是不是更有趣?這樣是不是讓寶寶更好奇和更期待,而且平時也會想著幫媽媽攢錢。3、用很低的價錢,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當我們外出時,如果能用很低的價錢,滿足寶寶的心裡需求,但我們一定要規定好次數。一次、二次、三次……情況得視家族而定。寶寶,今天只能買一樣玩具,買了就不能再買別的玩具了,這個是你今天最想要的嗎?買了就不能再買其他的玩具了,要不我們再看看別的玩具?不同的孩子會在這種情況下作出不同的判斷,等孩子自己作出決策後,我們只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就可以了。這樣做可以讓寶寶明白,媽媽可以滿足你、尊重你的想法,但不是無條件的滿足,很多寶媽反饋非常管用哦。2、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生活中,有些家務活其實寶寶是可以獨立完成的。掃地、洗碗、擦桌子、疊被子等,做完一周,就獎勵寶寶。孩子如果能堅持完成,在獲得這個玩具的時候,就能夠明白,用勞動獲得一樣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容易;在收獲玩具的那一刻,也會更有成就感,更加珍惜。

熱點內容
眼睛為什麼這么衰 發布:2025-05-20 00:28:59 瀏覽:625
為什麼一邊眼睛視力低 發布:2025-05-20 00:15:18 瀏覽:665
女的為什麼眼睛會腫 發布:2025-05-20 00:15:17 瀏覽:241
蘋果手機恢復出廠為什麼這么久 發布:2025-05-20 00:14:03 瀏覽:946
打開的微信文件為什麼不能復制 發布:2025-05-19 23:32:03 瀏覽:860
婆婆為什麼對我媽媽不好 發布:2025-05-19 23:28:21 瀏覽:737
為什麼兔寶寶顏色少 發布:2025-05-19 23:13:55 瀏覽:519
為什麼身高太高的男生找不到對象 發布:2025-05-19 22:58:41 瀏覽:470
口罩顏色為什麼會變黃 發布:2025-05-19 22:50:06 瀏覽:371
6天時間為什麼會胖4公斤 發布:2025-05-19 22:45:34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