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問是不是我錯了
❶ 「媽媽對不起!我錯了!」孩子道歉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文|秘籍君
近日,我收到一位網友的投稿,對方初為人母,是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因為沒經驗,經常對孩子束手無策,只因為小傢伙積極認錯、打死不改。
按照網友的說法,每一次她大聲批評孩子後,迎來的都是小傢伙帶著哭腔的「媽媽對不起!我錯了」,然後母子倆抱頭痛哭,哭完繼續犯錯。
「每一次都是這樣,一批評就認錯,態度特別端正,看著心疼,但下次繼續犯同樣的錯誤,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網友的語氣彷彿自己都想哭了。於是,我問她,當孩子道歉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只是抱頭痛哭心疼娃嗎?
她似乎才反應過來,反問不然呢?字里行間都是疑惑。
我笑說,每次樂樂道完歉後,我第一反應都是問他錯哪兒了。隨後,就會要求他把做錯的事復述一遍,磕磕巴巴沒關系,但一定要重復整件事,然後再問他媽媽為什麼不高興,回答完這個問題後,樂樂才算過關了。
或許因為復述對樂樂來說太難了,反正同樣的錯誤他很少犯第二次。算是比較長記性的小孩。網友家的孩子也是一樣,或許因為道歉太容易了,不痛不癢,所以才會反復犯錯,甚至反復在同樣的坑裡跌倒,本質來說,是家長後續處理方式不對罷了。
①回憶曾經發生的事
很多時候,孩子道歉並非是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為了讓事情畫上句號,「我錯了」就是孩子投降的信號,主動道歉,換來媽媽的原諒和安慰。看上去像是孩子的主動示弱,其實卻是和稀泥的處理方式,雙方都不付出任何代價的握手言和是無法讓孩子長記性的,因此,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關鍵。
這里推薦當場詢問孩子「你哪裡錯了」,大多數孩子都會一臉茫然,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單純想獲得媽媽的諒解罷了。這時候,聰明的家長應該穩定情緒,然後一字一句告訴孩子他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讓孩子跟著復述,加深印象。
從大腦神經學來說,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從爬蟲腦、哺乳腦,到皮質腦的過程,這意味著越小的孩子大腦發育越不健全,只能記住每天發生的有限的事情。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後不乘勝追擊,那留在孩子大腦中的記憶點就是「哭了一場,媽媽原諒了我」,而不是事情本身。
因此,在孩子認錯後,家長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重復記憶之前做過的錯事,這樣才能給大腦傳達進一步深化記憶的指令,孩子才能長記性。
②告訴孩子生氣的理由
有些家長情緒失控後只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卻沒能把一句吼叫說到點子上。 育兒 專家早有提醒,家長一定要穩定個人情緒,這樣才能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孩子。
在讓孩子記起自己做過什麼後,家長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理由。
以我為例,曾經因為樂樂邊寫作業邊玩情緒失控過,畢竟這會影響他的專注力。在讓樂樂重復了自己不該邊玩邊寫作業的事實後,我認真跟他講述了自己生氣的原因,其中包括三心二意是壞習慣和媽媽不喜歡做事不認真的人等等,這給樂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那件事以後,樂樂就很少同時做兩件事了,他本身不是多有天賦的孩子,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只有讓樂樂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自我糾正。
③事後進行場景模擬訓練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可我當時選擇了加深印象。在樂樂做錯事後,我要求他按照對的方式重新做一遍,在他做完後給予獎勵。
道理很簡單,在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要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並當場演練,不要拖到以後再說。只有一套流程完美走下來,孩子才能分清是非對錯,以後不再犯。
完美的收尾方式
很多家長在孩子認錯後就直接進入了抱頭痛哭階段,那自然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如果按照以上流程,那孩子大多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進行了正確的演練。
那家長就要准備收尾了,可以是安慰,也可以正確演練的獎勵,這樣便能穩住孩子的情緒,自己也不會為下一次犯錯而擔憂。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曾在一個坑裡反復跌倒嗎?】
❷ 判斷孩子是否經受冷暴力的性格表現有哪些
一.自我反省,嘗試改正
當父母真正意識到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首先要叫停自己的行為,要反思這種行為的錯誤,並且嘗試和孩子溝通交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孩子進行及時的說明。
在改正的過程中,最好的反饋者就是孩子的行為,如果發現孩子慢慢變得不再那麼畏手畏腳,那麼說明父母的改變起到了作用,這時的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克制自己的情緒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即便父母在工作上非常辛苦,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冷暴力對孩子產生更糟糕的影響。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為人父母者的必修課,即便非常煩躁,也要盡可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跟孩子進行交流。
盡管“冷暴力”無處不在,但只要多加註意,家長是可以避免的,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讓這些行為傷害到孩子,否則自食其果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