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六歲的孩子老是跟我說反話
A. 孩子為什麼愛說反話
愛說反話是孩子的一個成長階段,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過程。只是有人明顯、持續時間段也較長,有人不明顯、持續時間也很短。 愛說反話即是孩子和成人的游戲,又是孩子與成人的對抗。 遇到這樣的問題,最關鍵地是不要糾正,不動聲色,否則會強化孩子說反話的頻率。 父母要懂得二歲半以後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個性,主動探索、自己做主的動機越來越強。這時的孩子最不喜歡的事是成人的要求、成人的指令或命令,而恰恰這時的父母喜歡,告訴孩子這個怎樣做、那人怎樣做,站在一旁指手畫腳。孩子喜歡父母的參預、喜歡父母和他一起玩、一起探索。 常常是父母過於嘮叨,一會要求這樣、一會指令那樣,孩子不喜歡而表達一種態度。愛說反話常常發生在父母提出指令以後。這原本是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會隨著成長而消失。父母往往對孩子成長中的所有事情過於關注,事實上大可不必。 父母要學習自己!學習自己在一歲內帶孩子的心態,樂觀、積極、從不抱怨。那時的父母從不會因孩子的一點問題而擔心,不管孩子是把褲子尿了、把東西掉了、把飯吃到臉上了、走路摔倒了......,一切的一切,你都會樂觀對待,因為你知道,這是成長中的問題,伴隨著成長會很快消失的。 不知那一天開始,你的心態變了,變的無法容忍孩子任何一點小小的問題。你擔心這些問題會影響他的成長,你不再觀樂對待,而是急於糾正。結果正是你的行為強化了他的行為,一個原本並不突出的問題,或著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成了真正的問題。 三歲前,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通過糾正或說理形成的。與其說是糾正或說理,不如說是強化與暗示。不當的行為原本在沒有得到強化或關注時不會加強,反到因為你的關注,因為你的介入受到了強化。 給你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覺得需要介入,身教比言教重要,動作比說理重要,忽視比關注重要。用動作對動作,用行為對行為,用沉默對語言。沒有比這樣更好的了。 如當他有攻擊行為時,用動作制止,但語言指向別處,並不談論此事,使動作變得沒有強化作用;當孩子在外面不叫人沒禮貌時,用行為對應,你處處多和別人打招呼就行,用身教影響孩子比什麼都強;當孩子罵人時,你要裝作沒有聽見,沉默相對,干你自己的事完全不因他的語言而緊張,他就無法知道這話如此重要。 事實上,越是過分關心、越是過快反映、越是希望說理,結果都會不良。這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的通病,一切孩子身上開始表現出來的問題無一不與父母的這樣狀態有關。
B. 孩子總愛和家長頂嘴,說反話,這怎麼辦
孩子開始說反話,意味著他在正常成長。由於自我意識發展,使他表現出「自我中心」的特點,喜歡與大人拗著來。大人一旦干涉,他就會發脾氣、頂嘴,有的還會摔東西、動拳腳。有的大人習慣故意逗孩子。比如說反話,「媽媽走了,不要你了!」看到孩子著急的樣子,大人們會哈哈大笑。當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也會模仿大人的方式來逗你,甚至通過說反話、打鬧來「回擊」大人的戲弄。這是大人們自己應該注意的,不要把戲弄孩子當樂趣。
孩子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也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系的和睦。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沒法讓孩子有效地停止頂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育孩子時不免粗暴急躁,而這種不當的處理方法往往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
遇事冷靜,賞罰有度,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小傢伙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後,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麼粗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於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