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哭從不會心疼是為什麼
① 為什麼有些父母一見孩子哭就趕緊迎合上去,打破規則呢
對很多家長來說,只要一看到孩子哭,他們就非常心疼,所以就會迎合上去,打破自己的規則,安慰孩子。但其實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立馬就迎合上去,因為當我們等待一下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她可以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三、溫和的等待孩子
其實當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可以再稍微等一下,再等等就會發現,孩子她可以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那麼,當他自己調整好這種情緒的時候,以後她也不會經常哭泣。哭泣本身就是一種不太好的情緒,如果說每一次都需要家長去安撫他們的話,那麼他們是沒有辦法自己調節好情緒的,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哭的時候先溫和的等待一下,看他會作何反應,如果他還是一直哭個不停的話,那麼這時候我們再去安慰她也不遲。
②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被父母打罵哭了父母不心疼嗎
父母當然會心疼了。
父母打你不可能平白無故就打你了吧?一般情況下是因為老肆你運含消犯錯誤了,而你呢旁知卻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或者不聽話之類的。
如果不打你不罵你,你就會覺得你犯的錯誤並不嚴重,就可能會出去闖禍,甚至有可能會被別人打了或者罵了,那這樣他們就會更心疼。
與其這樣還不如親自教育你。
打罵你不假,但心疼也是真的。
簡單的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在我小的時候也有不聽話的時候,我媽就氣的打我屁股。然後晚上的時候我媽看到我屁股都被她打紅了,就很是心疼。雖然沒有看到她掉眼淚,但還是能感覺到她有些愧疚的。
父母可是我們這世上最親最親的人啊!可千萬不能因為被打罵了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她們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愛我們!
③ 你為什麼捨不得孩子哭你為什麼對孩子哭不耐煩
——節選自米米收費微課
01
孩子哭的時候,人們總是認為:哭是不好的,哭代表著傷心,傷心就代表壞事,壞事就不應該發生。
所以每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太緊張了,我們太害怕了,於是我們想要快速地用一種方式把他從這種不好當中帶出來。
基於這種不好,我們通過大量的教育類的課程,我們學習到了各種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呀,比如說共情呀,比如說多跟孩子討論和定義這種情緒呀等等。
這些所有的方法都是基於一個背景就是:有情緒不好,哭不好,孩子不應該哭;他們既然生活在幸福中,他們應該總是在笑。
02
這是一個多麼有限制的信念。當我們的內在含有「哭是不好的,生氣是壞的,有負面情緒是件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很害怕去面對這個。
於是,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手忙腳亂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了;我們同時也害怕:如果他在公眾場合哭,周圍的人可能會質疑我的家教、對孩子的家庭教養問題等等。所以一系列的恐懼就像我們襲來。
那我們對待這種恐懼用什麼方法呢?我們會用我們小的時候學會的,從我們的父母那兒學來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就表現得比他更生氣,有一點點理智的家長可能會使用那些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共情等等。可是每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本質出現問題。本質就是,哭不好,情緒不好。
我們沒有發現,其實哭是可以有的。這並不是說哭呀、有情緒呀、有負面情緒是好的,但是至少也是可以有的。
所以當你更深入地學習情緒的時候,情緒是什麼,負向能量是什麼,你就會真正明白,它沒有好壞,它只是一種存在。每一種東西存在就必有它的道理,比如說負向情緒的存在。
03
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他真的需要一場大哭的時候,對孩子最好的,最釋放的,最能夠理解孩子的方式是,把他帶到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安靜的空間里,任由他去徹底而全然地去感受這份情緒。
當他能夠徹底而全然地和他的自己的情緒在一起的時候,快速地,他就經歷了一次跟這種情緒的完整體驗。
當他徹底而全然地體驗之後,下一次當他這個情緒又要重新開始的時候,他會發現:我已經完整體驗了,我完全可以想見自己如果現在大哭出來大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然後他會明白,我直接釋放掉就好了,我甚至不需要通過情緒,我直接就完成了上一次全然釋放之後的這種感覺。孩子就會快速調整到這種感覺里。
你會發現,他快速地恢復到理性,恢復到智慧里,恢復到有力量里,然後就有力量面對和快速接受眼前的事情,同時快速地想出應對方案去行動去改善去改變點什麼。然後他會發現,一定要經歷負向情緒之後再回來的這個過程可以不用再經歷了。原因是,他已經全然地體驗了。
04
但是當父母覺得哭是件壞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停止它、剎車、讓孩子迴避不去看等等方式,幫孩子形成一種對自我的評判:自己沒有能力,自己沒有力量,自己搞不定,自己不停地哭就是不好的等等。這樣反而會在孩子的身上固化這個負能量。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想讓大家明白的是:當我們越多地從我們童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出發去對待孩子,而不是真的去了解能量的時候,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更深地進入未來的心理時間去恐懼哭代表壞事的時候,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其實都無異於是在掙扎。當我們看見孩子在情緒的泥濘中,我們選擇什麼方法來拯救他們?我們選擇了一起跳進去,甚至比他弄得還泥濘,比他創造出來的情緒更加沉重、更加狂風暴雨。
用這種方式能夠打斷孩子去面對自己的情緒,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暫時看不到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爆發得太厲害了。
05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解決辦法。解決辦法是,中斷這個基於未來的心理時間,回到此時此刻的力量里。
當你回到深深的此時此刻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孩子的胸口憋了一大團這種情緒,他非常想要充分地去感受這個情緒流過他身體的這種感覺。
當你在那個當下的時候,你開始有力量,你說:好的,寶貝,以你現在這個狀況,你真的需要好好哭一哭,來,媽媽帶你去一個安靜的、私密的、只屬於你自己的空間里,你好好感受這些情緒是怎麼流淌過你小小的身體的。
這個時候,你就做出了完全在這種能量流動里的選擇。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孩子徹底地體驗了一次這樣的情緒,而後他就釋放了。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這整個情緒過程不需要再走一遍。
06
通過這個角度希望家長明白:如果一個孩子的情緒或者某種焦慮反復發作在一個點,往往是由於他上一次需要完整去體驗的時候,他並不能做到。
為什麼不能做到呢?往往是因為一個評判,覺得這是不好的,這是羞恥的,這是壞事。由於這種評判的介入導致他沒有辦法完整地去體驗這些負能量。
而不能完整的體驗就會帶來反復的一次又一次的累積。
所以次數一多,家長又要形成一個新的標簽:這個孩子就是脾氣不好,脾氣差,這個孩子就是沒耐心等等。家長通過這些標簽的形成又進一步的固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模式。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沒有力量走出來,而且家長正在不停地幫孩子去固化到這樣的一種負向行為或者是負向的情緒當中。
07
難以形容,從未來的心理時間當中走出來是多麼地重要。回到此時此刻,當你有力量了之後,那些所有的方法將才能夠真正地為你所用,才能夠成為你手中的利劍,去幫助孩子更好地和自己身體層面產生的各種情緒、各種能量相處(包括正向能量也包括負向能量)。
這個孩子才能學會真正和諧地和他自己在一起。而不是像我們很多成年人一樣,每時每刻頭腦里都有兩個聲音,三個聲音在吵架那樣。
其實成年人就是這樣,每時每刻腦子里有大量的思想流過,有大量的自己不停地和自己爭論的會議在頭腦里開。
比如說討論下,肚子有點餓嘛,晚上去哪裡吃好呢。那家餐廳不怎麼樣啊,我現在手上的這些工作沒有完成,晚上萬一去不了呢等等。每時每刻像這樣的思想徘徊在人們的頭腦當中。
而我們之所以陷在思想布出來的陣局當中,原因是,在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成年人去示範給我們,當我們進入負能量里,當我們拿不定主意,滿腦子不同的思想正在拉扯我們的時候,我們怎麼樣恢復自己真正的力量、怎麼拿回自己是主人的主動權,如何去停止這些基於未來的、基於恐懼的心理時間,能夠回到深深的此時此刻,去拿回自己的力量。
08
在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向我們展示過這個。所以我們慢慢長大,遇到事情,我們和我們的父母其實沒有多少差別,也就是每時每刻頭腦里自己和自己打架,然後各種博弈在自己的腦海里,大量的思想在那裡碰撞。
所以會形成很多拖延症的人。拖延症就是沒有力量去行動,他們往往把自己的願望,慾望,夢想等等這些所有的能量都會搞混。
當他們對於能量,對於內在世界運行的正能量以及負能量的規律無法把握、不能清晰了解的時候,只能學習他們父母的心理方式去應對這個快速、多變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太快,以至於現代人都控制不住地去焦慮、擔心。所以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壓力變得更大了。
09
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父母那一代可能也就騎輛自行車吧,不會像我們現在人人家裡都會有汽車。表面上,我們看似更豐盛了。富足的程度我們這代人是大大超越上一代了,但是心理狀態呢其實沒有差別。其實我們還是跟父母是一樣的心理狀態。
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如果你不清醒,很快你會發現,你孩子的內心狀態也會進一步地復制你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當你有時間焦慮,當你不停地拖延一些事情的時候,當你看見孩子寫作業很拖延的時候,你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原因是,你已經受夠了自己身上的這個負能量,自己又沒有這個力量走出來,那就妥協吧,就和它相處。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優點」,那將會帶來一個更灰暗的未來吧。於是你就著急了、太害怕了,以至於你就爆發了。
10
通過這個例子想讓大家知道,拿回力量的方式,通過去中斷基於未來的心理時間。
當我們有力量去中斷它,能夠深深地進入當下之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那些教育的方式方法會自然呈現。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這些教育方法,你會從心底里冒出來一個答案就是,此時此刻我的孩子希望被如何對待。
然後你就有力量把他帶出來,向他示範:當我們進入到負能量的泥潭裡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夠快速地拿回自己的力量,並且快速地、干凈地、不帶殘留地爬到岸上。
揭開教育的本質,生命的謎底
導師米米開開,將為你種下一顆種子。
隨著歲月變遷,點滴品味間,發現,種子已長成蒼天大樹
這便是屬於你獨有的幸福之樹,蘊含智慧,力量,愛……
④ 有些媽媽受不了孩子哭,是因為什麼原因
有很多媽媽都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哭,這是因為媽媽對於孩子過於心疼的原因。因為孩子畢竟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媽媽對於自己的孩子多半都是非常寵愛,也是非常疼愛的。如果孩子在媽媽面前哭的話,那麼媽媽很有可能就會覺得非常的心痛,於是就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小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媽媽在這個時候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並非是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如果孩子哭泣的話那麼媽媽要用充足的耐心來哄自己的孩子,並且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哭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如果有什麼要求的話可以直接提出來,但是在這里哭不會有任何的作用。媽媽要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⑤ 為什麼有的人聽到孩子哭鬧會煩呢,是共情能力差嗎
確實有些人對孩子的哭聲感到煩躁,不僅是對別人的孩子,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這種情況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多種。首先,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不喜歡孩子,或者在孩子哭鬧時恰好遇到了讓他們不開心的事情,或者他們自身狀態不佳,因此孩子的哭聲會讓他們感到煩躁。其次,深層次分析可能發現,孩子的哭鬧觸動了成年人內心的傷痛。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和互動,尤其是與父母的互動,深刻影響著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哭鬧表現出耐心和寬容,他們就會感到安全和被愛,認為自己重要,周圍的人友善,世界安全美好,他們的潛意識中就會保存這樣的記憶。相反,如果父母的反應是煩躁、壓制甚至是懲罰性的,孩子就會形成不同的看法,可能認為哭是不被允許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幸的是,很多人在第二種環境中長大,這影響了他們對哭泣的看法。
當我們長大後,我們的內心可能是分裂的。一方面,我們的內在小孩渴望溫柔的對待,有時甚至想哭;另一方面,我們的內在父母可能會批判這種「懦弱」,對哭泣的行為感到煩惱。因此,我們將這些內在沖突投射到與他人的關系中,尤其是與孩子的關系。當孩子哭泣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煩躁甚至憤怒,這是可以理解的。
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的共情能力差。共情能力的培養不是僅僅通過學習知識來實現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小時候是否經歷過被共情。那些經常被共情的孩子會自然地學會這種能力,反之則很難擁有。
要改變這種狀況,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首先,要通過覺察來注意當下發生了什麼。當我們意識到對孩子哭泣的反應實際上是由於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就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可以試著覺察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其次,我們應該回溯到童年的記憶,自我療愈。我們常常以為忽視問題就能讓它消失,但實際上,那些傷痛依然存在。要真正平和地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需要面對內在的小孩,允許自己脆弱和無能,與自己和解,然後才能真正接納孩子,包括他們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