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子要培養眼界
A. 孩子要多和周圍人接觸,這對成長有哪些益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不接觸其他人,所以我們要多讓自己的孩子要多和周圍人接觸,讓孩子能夠更好地融入與外界的交流。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極大的好處的。
收獲更多朋友
經常和周圍人接觸的孩子性格會變得更加開朗,孩子會喜歡外出,喜歡和周圍人一起玩。開朗性格的孩子也更容易收獲更多的朋友。
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所以我們對人性的了解難以貫徹。如果很少帶孩子接觸周圍人,孩子對外界的人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也不利於孩子步入社會,孩子在學校與同齡人的接觸中也很有可能會吃虧。把孩子保護的太好其實並不是對孩子好,孩子就應該多了解社會現狀,了解人性特點。所以父母應該多帶自己的孩子與周圍人接觸,多多了解人性,為孩子步入社會做好一個初步的准備。
孩子總是需要長大的,而且我們活在世上是一定要接觸到其他人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與周圍人接觸。父母帶著孩子與周圍人接觸,這是父母引導孩子認識社會的第一步,是父母能夠陪伴孩子所完成的,剩下的路孩子自己走也會走的更穩。
B. 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一個人的眼界也決定了他們對於事情的思維方式。由此可見,打開孩子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眼界的開闊,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家長們應當盡己所能地開闊孩子的眼界,讓孩子們接受到家庭以外的事物。這樣會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三、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幫助孩子大開眼界
孩子們應該擁有自信的人生態度。家長們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們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孩子們克服困難的的必要條件。只有他們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才能夠主動地參與到一些事情當中,這樣才能夠讓他們發現更加廣闊的世界。
C. 年輕人該如何提高眼界,擺脫思維局限
-1-
人們常說眼界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可什麼是眼界呢?度娘給出的解釋為目力所及的范圍,引申指見識的廣度。
但在我看來,比起見識的廣度,眼界更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深度, 一個人的眼界與年齡無關,與見識有關。
並不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眼界就開拓 ,一個深居大山的老翁,見識的寬度並不一定比得上大都市的兒童。
一代更比一代強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信息資源的日趨豐富,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晚輩們可以盡可能地避開其所走過的彎路,在已知的領域繼往開來,在新鮮領域開創新的天地。
-2-
家庭教育在眼界培養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眼界培養金字塔的基礎。
專業課上,老師講了她兒子投資故事的故事。當時小傢伙還是一名小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的熏陶,母親是投資學專業的大學教授,耳濡目染,從小就對股票不陌生,小學時通過自己的留心觀察幫其母賺了一大筆錢。
其實小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他並不懂那晦澀難懂的K線圖以及各種技術要素,就是觀察身邊同學熱衷的玩具是什麼。
當時溜溜球(一種玩具)大熱,班上每個小夥伴都一手一個,小傢伙得知該公司是上市公司後便嚷嚷著讓媽媽購買一定數量的股票,果不其然,該公司股票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穩步上升。
過段時間回家,小傢伙又急急忙忙地讓老師把股票拋售,問他為什麼?
小傢伙有板有眼地分析道:「上次買是因為我們同學都玩,現在大家都不再玩悠悠球了,那沒人買,股票肯定會下降啊。」
聽孩子的話,老師拋了股票。正如小傢伙的預計,拋售後不久該公司股票便開始下滑。
當然,失敗的例子也不少。 但從小就具有投資意識實屬難得,這就是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眼界養成的影響。
這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很難給予孩子的認知,當然不是說農村絕對不好,同理而言,專業課老師也很難直觀地為孩子描述田野里嬉戲,夜晚滿天繁星的場面。
不同的給予能力帶給一個孩子的眼界寬度都不同。兒時的眼界可能決定不了一個人的高度,但絕對可以延伸一個人的寬度。
倘若您初為人母人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切勿完全被工作壓榨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在自己變好的同時更是對你孩子的一次榜樣教育。
-3-
知乎上有一個經典提問: 貧窮帶給一個人最大的傷害是什麼?
在我看來,比起物質上的相對拮據,精神上的匱乏更值得引起重視。
馬太效應說,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富人,窮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窮人,這個循環很難打破。
貧窮導致大部分人承受風險的能力過低,畏畏縮縮,更重要的是因為貧窮,眼界過窄,很難具有長遠的目光,更談不上統籌規劃,只會為眼前的蠅頭小利兜兜轉轉。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有不少人被固有觀念束縛,認為自己說的一切就是對的,聽不進去他人反對的意見。
一遠方親戚的孩子去年考大學,就因為是女孩,該親戚不願意支付一年僅數千元的學費,並不是家中沒有這筆錢, 只是在他們的認知里,女大不中留,給女孩子花錢就是浪費,女孩就應該相夫教子,本本分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大雞湯居然有著如此忠實的擁護者,這才是令人感覺可怕的存在。
最終的結局是這親戚只允許孩子上一所免學費的師范類學校,暑假也不允許其回家,說路費太貴,在外面打打工還能補貼家用。
坐井觀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眼界窄的人如同那隻青蛙,認為這個世界就如同井口般大小,凡超越他們認知的事情都會本能的反抗,真可謂是夏蟲語冰,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父母,抱怨已經沒用,我倒是挺慶幸她的父母暑假不讓她回家,讓其在外打拚。 在外求學的你別忘了把你的夢想拿出來,喜歡設計就去學習,喜歡寫作就拿起筆桿,比起你應該聽媽媽的話,你更應該堅持正確的認知。
當你放棄對自我教育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才會真的放棄你, 而說到自我教育,就得說說因為貧困導致我們自我投資時的典型陷進——「一切為了錢」。
-4-
既然說道眼界,不免想起知乎上的另外一個問題: 一個窮人應該怎麼提升自己的眼界?
答主屈新劍提供了一個很有啟發的答案,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發現 窮人的思維模式和缺乏時間的人內在思維模式是接近的。
在《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這本書中,穆來納森稱 當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情況下,會引起人的認知和判斷力質量的全面下降。
當我們過於貧窮,為了生存日夜奔波的時候便很難再去統籌規劃,潛意識里只剩下一件事:賺錢。
所有的不如意歸因於沒錢, 當工作遇到瓶頸,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尋找突破口,學習相關技能,爭取早日打破瓶頸,而只認為是自己沒錢所造成的。
慢慢的,人對沒錢的恐懼感會壟斷這些人有限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上焦慮和資源管理單一化,這進一步造成個人智力和判斷力下降,進而更加難以跳出困境。
我不想雞湯式地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努力就可以打破階層的限制。 現實是,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高低優劣,無論物質方面還是精神層面。
當然,物質上的豐腴或貧瘠和精神層面相關,但並不代表就是絕對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有錢的人並不一定眼界更寬,貧窮的人眼界就註定是狹窄的, 只是在相對層面,金錢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眼界。
《天堂電影院》里有句台詞說:「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
在大學,如果有機會,出去看看,入住一次青旅,參加一些線下活動,即使窮游,閱過山川的你也一定會擁有不一樣的眼界。
-5-
我寫過一篇兼職的文章,文中提到初中時的我靠三腳貓的Ps工夫成功賺得第一桶金,原本只是為了佐證興趣愛好可以成為我們謀生,改善生活質量的例子。
評論里的一句話卻讓我難以忘懷: 「釀酒,初中時的你就已經知道什麼是PS,那時候的我連電腦都沒有見過。」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應對,家庭壞境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的深遠。
同我希望遠房親戚的孩子趁暑假打打工,歷練歷練。和哈默兄聊天,得知我即將考研後。他說了一句話: 有機會一定要去一線城市看看,眼界是不同的。
是的,在這個人人都想要逃離北上廣的時代,自己依舊對那裡充滿了期待。
上了大學後的我不得不承認大城市的孩子綜合實力更突出,就算室友整體成績比自己差一大截,但就英語口語一項,自己和他的差距便是一道鴻溝。
貧窮的人越來越難逃出貧窮的宿命,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只是因為他們資源有限,教育,醫療等等。
當上層人士靠倒賣信息,搭建平台賺取高額費用的時候,底層的人們只能用時間換取廉價的報酬。
同樣一件事,目光短淺的人為了蠅頭小利不惜撕破臉皮,而對於對自己重要但短期看不到實際利息的事情視而不見。
而目光長遠的智者一定會從長遠看待眼前的一切。
-6-
看到這里千萬不要覺得這輩子就完了,更無須悲觀厭世,說了這么多,並不是強調兒時的貧困就註定我們一輩子都難以改變。
只是想告訴你一個現實,沒理由去逃避,坦然接受的那一刻,才是你我開始蛻變的前奏。
家庭教育是基礎,自我教育才是關鍵,前者不足的時候就得加大對自我的投資。
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滑鼠一點便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訊息,花幾十數百元就可以聽到名師的授課,只要你願意改變,終歸是有路可循的。
讀書也變得平民化,只要你願意,幾十塊就可以捧起一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你的身體里流淌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閱過的人。
書讀的多了心中自然多了一分坦然,少了一絲焦慮。見識的多了,自然多了一分淡定,少了一分迷茫。
除了讀書、旅遊,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天也是很好的選擇,其實, 開闊眼界的方式有很多,當你打開心扉,開始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這世間的一切,不盲目下定義,不狂妄,不自卑,明白這世間的陰晴圓缺後依舊可以和整個世界握手言和。
等到那時候,再回頭去看,你的眼界早已經提升一大截了,願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用時間釀酒
在校統計男一枚,專注個人成長、時間管理類文章分享。寫點身邊的人和事,分享點有限的經驗,願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一下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