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挺好的為什麼大家攻擊她
1. 為什麼有些父母要用惡毒的話攻擊自己的子女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2. 為什麼有的父母愛貶低孩子
很多父母在和自己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都特別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一旦做錯了什麼事情,本來是非常小的一件事情,結果父母就會否定孩子的全部,甚至進行人身攻擊,有的父母甚至之後還會像沒有事一樣對待孩子。那麼,為什麼有很多父母貶低自己的孩子?
下面是我在生活中所經歷和看到的事情,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父母自身就是自卑的
父母因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低,沒有重要的話語權,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那麼這一類父母就想要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優秀,就會用反話去激勵孩子,可是孩子不會明白,孩子會認為父母這是在罵自己。
3.家長用語言引導
語言的引導也分為正確和錯誤兩方面。那麼我們就需要求父母用正確的語言引導孩子,在有關孩子的事情上,不要只是貶低孩子,還應該和孩子交流,用語言引導孩子應該怎麼做。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怎樣做雖然是重要的,但是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很多。
所以,做為家長,不要再繼續貶低孩子了,你應該做的是鼓勵與引導,並非數落和侮辱。
3.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不斷的迎合別人,表現得乖巧懂事的過程,其實極有可能是孩子在不斷壓抑自我的過程。
長期的壓抑和委屈所導致的問題,會在孩子發展的後期逐步顯露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漸漸失去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童時期,正是塑造自我意識和三觀的關鍵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里,沒有一個思維相對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對其進行引導和幫助,就極其容易陷入「迷惑式自我導航」的困境。
這樣的孩子,不是因為天生就是天使,而是因為在後天的成長環境中長期壓抑自我,努力讓自己變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同齡人眼中的好榜樣。
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要求,但是如果把孩子長期放置於一個高壓、高強控制的環境中,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了提線木偶,那麼孩子必然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代「媽寶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孩子是最有權利直接表達喜怒哀樂的人。
在該表達的時期沒有表達,只是在取悅他人。那些負面情緒不是消散了,而是一點點累積起來,最後堆成了不定時的炸彈,一個細節就能引爆。
乖巧的孩子肯定人人都喜歡,但是總有些孩子的乖巧,是拿自己作為代價換來的。
心理問題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在漫長而無助的時光里,攢起來的。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所有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
4. 為什麼作為母親會用很惡毒的話來攻擊或者貶低孩子
我覺得這種母親的心理應該分兩類吧,一種是真的不喜歡孩子,當孩子不能成為為之可以驕傲的人時,會用惡毒或鄙視的話語傷害他們,這類人是極度自我和自私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還有一種是不會表達,這可能跟文化程度有點關系。
中國媽媽往往是對自己最苛刻、對孩子最愧疚的媽媽。我們公眾號後台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留言:「今天寶寶不吃飯,我打了她屁股。」「哎,又沒控制住脾氣,吼了孩子!」「早上上學磨磨蹭蹭,我罵了她幾句,哭著上學去了,我後悔了一天。」「我不是一個溫柔的媽媽!」當媽後。
誰沒有這樣狂躁之後的內疚時刻?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北京有個7歲的小男孩被確診為噬血細胞綜合征,造血幹細胞手術移植花光家中積蓄,後續仍需花費50萬元。高昂的手術費用,壓垮了這個家庭。
更糟糕的是,小男孩因為長期呆在醫院,煩了,也絕望了,醫生給他做檢查的時候,他開始不配合治療。媽媽心裡著急,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回答卻是:"別給我治了,我也不想活了。「媽媽一怒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這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卻疼在媽媽心裡,媽媽為此事後悔不已,不停抹淚。在長期的焦慮中。
一件小事、一句話能很快地壓垮自己。這其中的絕望和愧疚,只有當父母的人才能懂。
5. 為什麼父母都欺負孝順的兒女
父母的期望太高了。孝順是一種美德,但是並不代表孝順的兒女就要完全聽從父母的意願。有些父母期望孩子完全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孝順的兒女不聽從父母的命令,那麼就可能會遭受到父母的欺負。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期望過高,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父母有時候也會因為過於焦慮而欺負孝順的兒女。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因此會對孩子的各種表現都格外關注。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不如父母所期望,父母就可能會感到失望和焦慮。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會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受到欺負。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把焦慮和失望轉化為對孩子的攻擊。
父母也可能會對孝順的兒女施加壓力。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和未來,因此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和職業規劃提出要求。如果孝順的兒女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可能會對孩子進行攻擊和壓迫。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父母欺負孝順的兒女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孝順的兒女也應該學會保護自己,避免受到父母的欺負。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