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剛畢業的女孩子突然想回家
『壹』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開始抗拒回家過年是近幾年特別熱門的話題之一,其實這種現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特別常見的,以下了解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1
一、沒攢到錢,卻需要大筆花錢
工作了才發現賺錢難,攢錢更難。一個月幾千的工資,扣除租房、飲食、必要購物等已經所剩無幾,愈發覺得現在的自己更像生存而不是生活。即使你好不容易攢點錢回家過年,面對過年必不可少的紅包,七大姑八大姨一堆親戚與小孩們每個人意思一下,總的下來,你發現這些錢夠你心心念念想買卻捨不得買的東西錢。更可怕的是大多喜事會集中在春節期間辦,這也意味著你得隨份子錢,請帖到了,又不好意思不拿,積蓄被二次洗劫。除了這兩項大支出外,還需要買禮物、置辦年貨……有的是你花錢的地方。慢慢的開始對類似「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話語發出冷笑,因為你知道這很難做到。
二、大型催婚現場
在外工作時,每次親戚在微信群里催婚,表情包是可以幫我們掩護著,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回到家就不一樣了,展開的面對面「審訊」,除非你有遁地的法術,否則,你可就乖乖接受他們的安排吧。如若沒有談戀愛,恭喜你!你將擁有不間斷的相親「機會」。遇到的各種奇葩男生和奇葩條件,怕是出一本「相親之奇葩遭遇大合集」是沒什麼大問題。如若談了戀愛,她們就會花式催你帶回家好讓他們「鑒定」,旁敲側擊查你對象「戶口」。越來越多的催促,越發麻木的自己,只有樂此不彼的親戚們在耳邊呱唧。
三、責怪不光鮮的自己
春運人潮人海,好不容易收拾好自己、調整好心態准備回家。在熬過車里的擁擠、推搡、吵鬧,在下車後發現自己攢錢買的新衣服上多了一道痕跡,終於忍不住眼眶紅了。質問自己為什麼活得累也沒大出息,明明不想回家,卻飽含無奈。你懷念辦公室里的干凈整潔;懷念小出租屋裡安靜祥和。抵達家裡,重新換上自己覺得很酷的衣服,父母催促著自己走訪親戚,爺爺奶奶嫌你衣服寬大,不像樣;親戚覺得你像買不起好看衣物的樣子。喪氣回到家中換上舒適的睡衣窩在被窩里,這時候父母會說你懶,讓你出門社交;親戚們會覺得你邋遢,委婉數落著你單身的理由。很累,你只是想讓自己活得舒服點而已。
四、家裡氛圍差,沒有年味
我的朋友姑且稱其為老何,老何是雲南人,在河南上的大學,畢業後便留在那裡上班。她告訴我今年不回家過年了,已經跟家裡人說過了,編了個理由是回家的車票沒搶到。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2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現在的公益廣告做得都很催淚,尤其是「常回家看看」系列裡那些父母的特寫——殷切的眼神,落寞的背影,欲言又止的情態。年輕人終於回家,卻低頭玩手機的場景,也令父母相顧無言,唯剩長嘆。可他們不知,有多少在外奮斗的年輕人,受著來自社會、工作的強大壓力,把家作為全部精神的寄託,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就偷偷抹把眼淚,告訴自己下一個假期,一定要回家。回到家之後,卻突然發現,心更空了。
28歲的桃子還沒結婚,一個人漂在上海。她聰明又努力,憑能力進了某著名會計事務所,年薪是同齡人的幾倍,盡管很多個晚上,她加班加到一個人躲在陽台哭。媽媽跟她說,女孩子不要太辛苦,累了就回家。終於結束了一個項目後,她歡天喜地地回了家。沒到第二天,就又回了上海。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做,一堆好吃的,然而沒有人關心她現在的狀態,更沒有人跟她分享成功的喜悅。「只要我還沒結婚,他們就覺得我是失敗者,所有話題都是催婚,相親。」桃子很無奈,父母只關注他們對孩子的既定希望,卻根本不關注孩子本身。
34歲的家明在一家外企擔任業務經理。業績壓力,內部爭斗,房貸……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常常十一二點睡,不到凌晨三點就醒。「就算睡著了心都是懸著的.。」終於,他請了假,回了趟老家。滿桌的菜和一對看住他露著無限欣慰的笑眼,家明心底的小孩子被喚醒。當問及現在工作怎樣,家明剛吐槽一句:壓力是真的大,累……還沒說完,就被父親打斷,說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我們以前生產隊幹活,累得倒頭就能睡著,都不喊一句累。家明一下噎住,他想說:你們那時候消耗只是體力,一覺就能補回來,可現在,你就算我個五星級房間,我躺在那還是滿腦子業績,根本無法休息。但最終,他也只是就著菜把那句話狠狠地吞咽下去。說了又怎樣,他們理解不了,這已經不是那個努力就有回報的體力活時代,壓力全然不是他們想像中的輕描淡寫。
剛生完孩子的梅林和丈夫關系不好,又面臨產假前上司明裡暗裡「主管位置分分鍾有新人頂上」的提醒。休產假期間,梅林亦不敢放鬆,邊照顧孩子,邊抓緊時間處理郵件和回復電話。母親來照顧她,她很感激。母親打點著她的生活,也念叨著她的行為:工作就這么重要嗎?不工作會死嗎?手機離孩子太近了,電腦有輻射,燈會影響孩子發育……只要梅林開口反駁,母親就賭氣地說為你好都不知道嗎,不需要我就走。本來就不堪重負的她,對著母親幾乎犯了抑鬱症。母親的心疼她不是不明白,只是時代不一樣了,她心中的恐懼,母親理解不了。假如她和丈夫出現變故,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工作。很多父母仍停留在孩子需要物質照顧的認知基礎上,卻不懂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
在社會譴責孩子無視父母愛意,自顧自己玩樂時,卻不知,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和壓力,瞬息萬變的信息潮流,已建立了一條時代鴻溝亘立在兩代人之間,誰也邁不過去。對彼此的愛,只能在洪流兩端,無奈地凝視。我只是想要一個蘋果,而你非要給我一車梨。我不吃你還怪我沒良心。於是,漸漸地,我們就越來越遠了。
女生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3
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想回家
隨著我們的不斷成長,越來越不想回家就慢慢成為了常態。
所以,離鄉背井的我們,一方面因家鄉的親人而想要回家,另一方面也因家鄉的親人而不想要回家。
這種十分矛盾的情緒充斥著我們。
想要回家,更多的是站在親人一方著想,因為他們希望看到我們,我們是他們的情感寄託。
而不想回家,更多的是站在自己一方著想,因為我們想要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害怕面對長輩們的說教。
決大多數家庭的父母,他們的認知早已定型了。
當有一天你的成長超過了父母的認知的時候,慢慢地就會發現父母越來越不理解你了,這就是所謂的代溝。
對於使用電腦編程的你,他們可能會覺得你不務正業,整天玩電腦游戲。
你想要在大城市探索更多可能,他們覺得小城市的公務員更加安逸。
我們年齡增長了,但是我們在父母眼裡和小時候沒有區別,所以對於他們的心頭肉,他們會一如既往地不厭其煩地說教,輸出一些他們認為的正確的看法。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過得更好。
不過這種說教的方式,是很難讓我們接受的。
不過,我們也不該因為這種錯誤的方式去傷害他們。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擺正心態去傾聽,左耳進右耳出。
這就好比一個人給你送禮,但是這個禮物卻是一個對你來說沒有任何用處的雞肋。
保留它們,會增加房間的混亂程度,但你又不會用到它們。丟掉它們,又會覺得可惜。
對待這些禮物時,正確的做法是,心意銘記在心,物品就斷舍離了吧。
果斷的斷舍離,才能讓自己從被物品佔有的狀態中脫離出來。
所以,對於長輩們的說教,如果有用請虛心接受,如果雞肋,請果斷地斷舍離。
另外,這種不回家的現象讓我想到一個商業上的故事。
喬布斯在被趕出蘋果之後,還擁有其他兩家公司,皮克斯和NeXT。其中,皮克斯是一家動畫製作公司,屬於創意行業。
皮克斯是喬布斯後來收購的,因此兩家公司辦公地點並不在同一個地方。所以對於需要同時管理兩家公司的喬布斯來說,這是很不方便的。
但是卡特穆爾(皮克斯創始人之一),並沒有讓皮克斯搬到里NeXT近些的地方。而是選擇了每周開車去主動給喬布斯匯報工作。
他這個小心機可以說非常巧妙了。
一方面可以讓喬布斯無法插手皮克斯公司的運營工作的細節。因為創意行業最怕的就是不懂行的老闆瞎指揮,而喬布斯又是那種什麼事都想自己插手的人;
另一方面他知道喬布斯是那種非常注重時間管理,所以他才會主動去給老闆進行匯報,節省了老闆的時間,同時又讓他清楚地知道皮克斯的工作。
我們在處理和父母的關系時,也可以像卡特穆爾一樣。
對於不懂行的父母,我們可以選擇離家遠一些,不讓他們過多地插手我們的事情。
同時,我們也要了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需求,然後盡可能地滿足他們。
當然,如果父母比我們懂行,那就恭喜你了。
『貳』 畢業後接受父母安排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們畢過很多次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留言冊寫了一本本,記憶也隨著時間慢慢封存。
但是最後一次畢業,總歸是最特殊的。
如果說之前的畢業不過是成長的量變的話,那麼最後一次便是我們成長路上的第一次質變——我們終於從一個學生,長成了一個社會人。
還記得臨近畢業那會,我們都意氣風發、心懷夢想。我們期盼著遠方,期盼著能夠大展拳腳去到想要的地方。
然而現實總歸有各種各樣的客觀制約因素:知識、能力、親情、愛情。
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客服前方的艱難險阻,卻常常無奈後方血濃於水的親情。
父母在,安能遠行?生活不易。即將面對夢想和家人就好像是魚與熊掌,大部分人做不到兩者兼顧。
那些能夠得到父母支持心無旁騖的追逐夢想的人們固然讓人羨慕,但是那些於聽從父母安排陪伴父母左右的人又何嘗不讓人欽佩?
那些畢業後聽從父母安排的人們都過得怎麼樣呢?是什麼讓他們就這樣甘心放棄了夢想?他們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實錄丨【考試之後】感謝第一次的失敗
文:粉絲投稿
註:為保護隱私,已隱去個人相關信息。
@然和梨渦兒
小學畢業後我就去了國外。當時父母幫我安排好了一切,那時候才十三歲吧。
一個人面對陌生的國度和不熟悉的語言,還有和以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大學畢業後放棄了繼續讀研的機會回國。原本想自己創業開一家小公司或者一家小店都行,有很溫暖氛圍的那種。
可是父親希望我能在他身邊歷練,以後接受家裡的生意。我是家裡的獨子,別無選擇。
@90後的superman
畢業後不久,我就在母親的要求下回到了老家崇明島。在學校的時候就按她的要求考了教師資格證,回家後自然而然的做起了中學老師。
去年年底的時候家裡給我安排的相親,年初的時候結婚了。老公是小島上一個做財務的小公務員,現在生活很平淡。
朝九晚五中規中矩吧,偶爾感覺有點抑鬱。其實這些在上海很正常,聽父母的安排工作或者結婚,門當戶對。
無對無錯吧,只是經常羨慕那些還沒結婚的閨蜜。偶爾想念當初一起拖著箱子去旅行的時光……
@Whisper
畢業後出去了兩個月,不是北上廣深而是貴州的一個工地。在現場勘查的時候從鋼架上摔了下來,小腿骨折。
本來沒想告訴家裡,但是帶我的師傅偷偷給家裡打了電話。我媽哭著讓我爸坐車來把我接回了家,就那樣躺了三個多月。
因為不能亂動,就聽我爸的一邊看書。好了之後就進了一個小機關工作,一個月三千塊錢吧。
雖然不開心也不甘心,但是生活也無憂。最起碼,我不想看見我媽哭了……
@喵嗚嗚______
我對工作和未來沒有什麼想法。畢業後我爸來學校接我回家我才知道他們已經幫我找好了工作。
看電視的時候,一般父母幫子女安排工作孩子都要有反抗什麼的情節。可是我真的一點感觸都沒有。
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在子弟學校一路順理成章的念上來。唯一一次自己選的是大學,不過後面有點後悔。
所以,大概我從小就沒有選擇的能力。畢業後聽他們的安排去工作的時候,一點反抗的心思我都沒有。
現在的生活就那樣吧,清水衙門。每天就喝喝茶,挺適合我這種沒什麼想法的人。
@喵了個貓貓咪呀
我的話勉強算是聽父母的安排吧。本來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但是我媽在我大四的時候大病了一場,身體變得很不好。
我爸很忙,又不會照顧人,所以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回家了。老爸幫我安排了工作,還算是滿意吧,不會太無聊。
先做著吧,剛好學點東西,大學里浪費了很多時間沉澱一下也好。父母不急著我結婚,所以也沒什麼煩惱。
想法還是有的,現在也在為了想法一直在積累。等以後看看有沒有機會吧,不是說現在在哪裡並不重要嗎?
@Valerie
爸媽一直堅持讓我找銀行或者體制內的那種工作。所以他們對我的期待只有「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已。
還是因為我是女孩子吧,只要「方便結婚後照顧孩子照顧家裡」就行了。真不知道是感恩自己不用背負太多期望還是要心生悲涼。
雖然不覺得他們給我的安排是對的吧,畢竟他們連自由職業者都不知道。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我對自己的期待怎麼可能只是「有安穩的生活,可愛的孩子」。
我想要考研、繼續深造,想要感受更有活力的生活環境……可是作為家裡唯一一個孩子,我能怎麼樣呢?
怪自己不夠優秀吧,我相信他們也是「為我好」。只不過自己沒有拿出讓他們認為我可以的實力。
@Neil想怎樣
去年畢業,同學們都簽約各地各個城市闖盪。我在大學還算是不錯吧,陸續收到幾個公司的簽約邀請,其中不乏本專業的龍頭企業。
但是最後父母反對,還是被安排回家了。剛開始的時候心裡很掙扎,很叛逆,很心塞。
但是現在好多了吧,也想通了,作為獨生子女不能太自私了。除了那些雄心壯志,還有對父母的責任。
父母辛辛苦苦的把我們養大,現在他們一點點的老去。像我父親就查出了很多老年病,我不想他們有一天病倒了我不在家。
老家的風氣也不好,我也不想他們受氣的時候我不在。再說我也沒什麼夢想,無非就是想要變得更有錢罷了。
憑我現在的能力,在家其實也可以過的很好。所以呆在家,努力工作,好好照顧他們也沒什麼不好。
對於畢業後是聽從父母的安排還是勇敢的去追逐夢想這件事,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叔想說的是,勇於追逐夢想固然難能可貴,但聽從父命也需要大愛。兩者之間沒有高下對錯之分。
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他們在難以兼得的同時,他們同時也並沒有那麼矛盾那麼水火不容。
留下來,可能讓夢想變得更加渺茫需要你更加努力。走出去,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成功。
願這些聽從父母安排的人們,有一天還能夠擁有重新追逐夢想的機會。
也希望那些更願意遵從內心想法的人們的夢想中,能夠帶上你們的父母。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