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孩子為什麼要學音樂

孩子為什麼要學音樂

發布時間: 2022-01-24 21:10:30

㈠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音樂

在這個需要溝通與推銷自己的年代,封閉悲觀的性格無疑是危險的,但音樂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得到科學論證的,科學已經證實音樂對於減輕生理疼痛,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是有很大作用的。學習音樂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開朗,活潑,樂觀大方,習慣宣傳和表現自己,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處事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其轉變之大經常令家人朋友吃驚不已。
2.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氣質與生活品位
社會上對學音樂的孩子最常見的評價是有氣質有品位,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中的精華所在。對藝術的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提高,自然反饋到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您經常可以看到學習藝術特別是學習音樂的孩子的身上經常散發出高貴的氣質。在生活方面處處展現出藝術的品位與價值。所以學習音樂的孩子的生活質量絕對要遠遠超過一般孩子。他們所散發出的高貴氣質常常令普通家長羨慕不已。在所有藝術形式里音樂是最能給孩子帶來氣質與品位的。音樂是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氣質與靈感。使孩子對世界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
3.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與想像力
音樂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其音符的表現背後蘊藏著無限的意義。這便給孩子的想像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及跳躍性思維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孩子可根據自己的想像來詮釋自己心中的音樂。拋開感性從理性角度上講。演奏音樂本身就是對大腦各方面能力的練習與開發。左右腦、手、眼及整個各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都是對自身反映及協調能力的練習與考驗。所以說學習和演奏音樂是對智商及情商的極大鍛煉與開發,因此學習音樂對提高智力及大腦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
4.提高理性思考能力,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
眾所周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音樂學習的就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思維,必須首先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音樂。學習音樂的孩子花最大力氣來學習的便是如何控制自己、控制音樂。用理性去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想像一下一個學會了用理性去思考問題的孩子如何能去做傷害自己,傷害家人,傷害朋友的事呢?原因就是如此了。其實更准確的來說是「學習音樂的孩子更早的學會了理性思考」,避免了社會的殘酷磨練,更早的學會了保護自己,保護朋友與家人,但與此同時又保留了孩子的童貞,他會以從容樂觀的精神面對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5.增強記憶力
在美國的一所養老院里,醫護人員給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播放他們年輕時流行的歌曲,起初只是為了懷舊。但沒想倒喚醒了不少老人的記憶回想起了很多年輕時的往事。此發現獲得了美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因此在治療老年痴呆症記憶力喪失症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對人腦記憶力的神氣幫助。一首非常復雜的樂曲可以不看樂譜一字不差的演奏出來,這本身就是對記憶力的很好鍛煉。一般的演奏者都可以不用樂譜演奏出十幾首甚至幾十首樂曲,專業樂手可以演奏上百首的也不足為奇,這樣的記憶力我想也只有音樂可以做的到吧。
6. 懂得學習方法,善於總結經驗.
音樂是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維的藝術,因此如果不懂得學習方法,不善於理性的總結,靈活分析的話,基本上學不會演奏,音樂不是勤能補拙的藝術,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學習的,音樂是給聰明勤奮的孩子學習的藝術,它會使聰明的孩子更聰明,懂得成熟的思考與判斷。這便是人們所說的音樂天賦,(音樂天賦有的會展現,有的則需要後天激發)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種種問題和困難,如何去解決它,如何去克服『它,聰明的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就會找到合適自己的辦法,度過難關。因此每個學好音樂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懂得學習方法,善於總結經驗,理解活學活用,知道舉一反三的道理。
7. 可以獲得一項生存技能
當今中國社會生活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過上較優越的物質生活,那麼同時擁有一至幾種生存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您的孩子今後踏入社會參加工作,在那閑暇之餘去各種演出場所演奏音樂,那正是一種非常有身份非常令人羨慕的工作,不但可以得到不扉的酬勞,更能因此結交到很多好朋友,發展和擴大自己的社會人脈,這已是現今不少人結交朋友的最好方式,因為您孩子的演奏使得別人更喜歡他(她)更願意與他(她)親近。這對您孩子今後的工作及生活都會起到莫大的幫助,會大大降低孩子的生存壓力。

㈡ 周海宏.孩子為什麼要接受音樂教育

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能力不會太差。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促進孩子身心智能發展。
1 音樂教育對學生道德情操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能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 感體驗。音樂以美的音色、節奏、和聲、旋律構成美的形象,所 以能振奮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正是通過美的音響、 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悅,它 以曲動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方面起著 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時起,有許多的學者、作曲 家把一些標準的行為規范,理想的道德行為編成了童謠、譜 成了歌曲讓孩子和學生們傳唱,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 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 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 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 和理解,培養自身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 樂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動欣賞者的心靈, 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2 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智能發展有促進作用
音樂能開發人的智力,這是符合大腦機能活動科學規律 的。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具有語言、 計算等功能,是比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樂、繪畫、空 間知覺等功能,是比較清閑的半球。人們一直把大腦的左半 球視為優勢半球。《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形象地稱左右半球為 「學術性左腦」和「創造性右腦」。左右腦均衡發展,功能互補, 才是人腦發揮其最大潛能的要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 育模式造成學生左腦超負荷,右腦則呈睡眠狀態。音樂活動 的開展能夠使大腦建立更多、更復雜的神經聯系,因為熟悉 旋律,感知節奏等音樂活動都需要右腦的參與,而對音樂性 質及樂曲之間關系的理解中左腦則起著決定作用,尤其是音 樂技能訓練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雙手協調活動促使左右半腦 的興奮和思維,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
音樂教育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般的智能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和 分析判斷能力等。學習音樂需要記住各種音符、節奏等,這自 然會鍛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而將無聲無色的樂符演變成 生動的旋律,不僅需要學生手腦等的配合,更需要對音樂作 品的理解和領悟,直至對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認識和理 解,通過音樂教育,有利於培養人腦的抽像思維能力,能促進 人的想像力,有助於啟迪、開發兒童的創造力。
3 音樂教育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科學實踐證實,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 過人的聽覺傳人大腦皮層以後,美麗的旋律能刺激並興奮神 經系統,煥發人的精神,而隨著感情的變化,能使人產生高尚 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產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促 使人身心和諧、情緒振奮、心情愉悅,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 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憊的作用。馬克思曾說過: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 楚。」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 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如我校組 織的舞蹈、合唱興趣小組,通過舞蹈訓練,可以增強他們的體 質,促進學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經系統和循環的生理機 能發育,加快身體新陳代謝,使他們的肌體不斷地生長發育, 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和鍛煉。 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 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美麗的歌 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 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4 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審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樂美能使人的多種 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它能培養人豐富的情感、積極勇敢的創 造力、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能力及大膽的聯想和想像力,它 使人們獲得趨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惡事物的心理定勢,培養 人們良好的性格品質,使人們逐步達到自覺地、自由地運用 美的規律去創造客觀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達到高 度統一。
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它通過美的 音色、美的節奏、美的和聲、美的旋律構成美的藝術形象和對 音樂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賞等教學活動,把學 生帶進一個真善美的藝術天地,使人們接受審美教育的熏 陶,激發其情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構 建和提高整體素質,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機組 成部分,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 重要作用。

㈢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音樂

現在社會壓力大了,學門自己感興趣的特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我的疲勞。在很多的器樂和藝術上,很多的父母和孩子都喜歡選擇舞蹈音樂的多。音樂既可以陶冶情操,修養氣質,又可以平伏我們急躁的心。身心受益。

㈣ 為什麼孩子要學習音樂

1、學習音樂可以提高氣質與生活品位

社會上對學音樂的人最常見的評價是有氣質有品位,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原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中的精華所在。對藝術的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提高,自然反饋到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學習藝術特別是學習音樂的人身上經常散發出高貴的氣質。在生活方面處處展現出藝術的品位與價值。所以學習音樂的人,生活質量絕對要遠遠超過一般人。她們所散發出的高貴氣質常常令他人羨慕不已。在所有藝術形式里音樂是最能帶來氣質與品位的。不會像繪畫與舞蹈藝術那樣主要以視覺感受為主。音樂是從心靈深出喚醒人們的氣質與靈感。使人們對世界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通過這些大家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學習音樂的人比一般人更有氣質更有品位。

2、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想像力

音樂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其音符的表現背後蘊藏著無限的意義。這便給了學音樂的人想像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及跳躍性思維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可根據自己的想像來詮釋自己心中的音樂。拋開感性從理性角度上講。演奏音樂本身就是對大腦各方面能力的練習與開發。左右腦,手,眼,及整個各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都是對自身反映及協調能力的練習與考驗。所以說學習和演奏音樂是對IQ及EQ的極大鍛煉與開發,因此學習音樂對提高大腦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

3、學習音樂可以增強記憶力

音樂對記憶力的幫助很大也很神奇。在美國的一所養老院里,醫護人員給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播放他們年輕時流行的歌曲,起初只是為了懷舊。但沒想倒喚醒了不少老人的記憶回想起了很多年輕時的往事。此發現獲得了美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因此在治療老年痴呆症記憶力喪失症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由次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對人腦記憶力的神氣幫助。更具體的科學數據我也不甚了解,但從現實出發,真正感受到音樂對記憶力的開發與增強的效果是顯著與驚人的,一首非常復雜的樂曲可以不看樂譜一字不差的演奏出來,這本身就是對記憶力的很好鍛煉。一般的演奏者都可以不用樂譜演奏出十幾首甚至幾十首樂曲,專業樂手可以演奏上百首的也不足為奇,這樣的記憶力也許只有音樂可以做的到吧。

4、學音樂的人不會學壞

台灣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學音樂的人不會學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音樂學習的就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思維,必須首先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音樂。學習音樂的人花最大力氣來學習的便是如何控制自己控制音樂。用理性去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更重要的是音樂本身的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在學習美、感受美、還在實踐美。一個美的環境對於陶冶一個人的心靈和性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5、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人的身心更健康

科學已經證實音樂對於減輕生理疼痛和治療精神疾病是有很大作用的。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接觸、交流、溝通;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特殊的情感,可以宣洩不良情緒;親手熟練的演奏一個動聽的曲目,可以激發學生積極的主動精神;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處事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其轉變之大經常令家人朋友吃驚不已。

6、學音樂能夠獲得一項生存技能

當今中國社會生活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過上較優越的物質生活,那麼同時擁有一至幾種生存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在那閑暇之餘去各種演出場所演奏音樂,那正是一種非常有身份非常令人羨慕的工作。這樣不但可以得到不扉的酬勞,更能因此結交到很多好朋友,發展和擴大自己的社會人脈。這已是現今不少人結交朋友的最好方式,因為演奏使得別人更喜歡她更願意與她親近。這對今後的工作及生活都會起到莫大的幫助,會大大降低生存壓力。

㈤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音樂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對的時代,是和我們現在和過去的時代都不同的時代。一般人的思維都是「復制」思維,有的人已經因為這種思維方式耽誤了他自己,千萬不要因此而耽誤孩子。 發展的時代 鄧小平同志很早就說過:「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馬克思當年所說的「一天等於二十年」,已經不再是豪言壯語,而是被現實所超越了。 高速發展的科技無情地改變了整個世界。農業社會中農民和工匠的技藝可以代代相傳,沒有什麼變化;工業社會中一個人大學畢業就夠他用一輩子;將來不行了,沒有誰能僅僅靠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受用一生。 競爭的時代 對於國家,取決於「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兩個方面;對於個人,決定於人的素質的培養和發揮。門第、財產、級別、學歷,都不再是個人可以依靠終身的「保險箱」。人的素質的問題,同樣也是如此鮮明、如此迫切地提到了每一個普通人的面前。 新世紀人的素質 李嵐清同志前不久在一次談話中說:「21世紀將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高素質不行,不全面發展也不行。」對新世紀人的素質的要求,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全面發展」。也正如李嵐清同志所進一步闡述的那樣:「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只有全面發展、思想健康、思路寬廣、知識淵博、學有專長、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才能做出較大貢獻。」 人的素質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知識、能力、見識。 中國的傳統教育思想歷來只強調「知識」,許多人又把知識等同於「讀書」,進而把讀書等同於「分數」棗這正是「應試教育」的精髓所在,而不在於有沒有考試這種形式。在「才能=知識=讀書=分數」的教育思想之下,學音樂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最多是作為生理的「積極休息」,休息以後好繼續讀書。 能力和見識則是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國的教育所忽視的,學校里幾乎沒有這樣的內容,更沒有這樣的要求,能力和見識水平如何,完全與分數無關,自然也與升學無關。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其實「讀書」還是蠻好的,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就是明證棗盡管能力和見識極差。 知識淵博、學有專長 「知識」絕對不能等同於「讀書」,更不能只讀課本。必須有比較寬的知識面,決不能只有課本上的那一點點。在學校期間,比學習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學習知識」的知識,這才是最有用的。 善於實踐、適應社會 孩子走出校門以後,是要社會適應他還是讓他去適應社會,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學校里分數好的學生,不一定工作中成績就好。實踐的能力,社會活動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應該從小主動培養,不要畢業以後到社會上碰了釘子、吃了虧,然後才來被動的補課。 思路開闊、想像豐富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要想大有成就,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有開闊的思路,就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就必須有不循常規的見識和勇氣,就必須在必要的環節跳開邏輯思維的束縛,用創造性思維取代我們前面提到的復制性思維。這正是當前學校教育中最薄弱、最缺乏、甚至是不斷努力扼殺的素質。這也正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音樂對於人的作用 音樂對於人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兩個特點和三個層次。 1。兩個特點 作用最早 有些專家的研究認為:剛滿2個月的嬰兒就能模仿母親哼唱的歌曲的音高和旋律輪廓,而到了4個月,還能進一步模仿節奏,2歲左右的幼兒能夠唱出2度、3度直至4度音程,並且能夠「瞎唱」自編的歌曲片段。看來,在人類對於藝術的智能發展中,對於音樂的感知能力是最早產生的,可以說是天賦的、生來就有的棗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的音樂天賦沒有得到發展,以致成年人的音樂能力相互間可以有幾十上百倍的差距。 作用最直接 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語言和文字都屬於第二信號系統,要經過理解、聯想、轉換等一系列心理過程才能作用於人的心靈,只有音樂是直接打動人心。古老的「禪」學有一句口號,叫做「直指人心」,我想,只有音樂也稱得上這四個字。我想對於任何一個有正常聽覺的人,都能夠分辨出「哀樂」和「迪斯科」的不同,而且會在心靈上得到不同的感受。當然音樂水平高的人,分辨的能力和感知的能力會強得多,但是基本的感知方式和途徑是相同的。音樂的這個特點,至多也只有圖形藝術可以比擬。

㈥ 家長要思考為什麼要孩子學音樂

為什麼要孩子學音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2、給孩子更多選擇餘地

我在伊頓的老師,是非常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母親想讓他學鋼琴,但是沒有直接安排上課。他們放學走路回家,都會路過鋼琴老師的家,鋼琴老師每天在彈琴,他就主動給媽媽說,我要學鋼琴。

讓小朋友多聽、多了解,他自己就會去學。這時候,他學習的出發點不是外圍壓力,而是內生動力。選擇,不僅僅是在音樂領域,在其他的領域也很重要。家長要多給孩子選擇,要支持孩子的選擇。

3、老師非常重要

要爭取找到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不一定馬上就喜歡,過一段磨合一下,看看老師是不是適合孩子,孩子和老師要有一定的配合和默契。這個非常重要!

㈦ 孩子很有必要學音樂,為什麼

這個根據個人情況了吧,有條件了學學還是很好的,能培養孩子的樂感

㈧ 為什麼要"學音樂

你好,教育學家說:「音樂是思維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又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
學習音樂,就是為了提升個人的音樂素養。良好的音樂素養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享用一生的財富。因為音樂具有優異的審美功能,歡快、柔和、優美的樂曲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感受性,熏陶優美、安詳、高雅的情感,具有美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樂,有助於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在音樂中成長的孩子,能敏銳地感受到音樂的特徵,並隨著節拍和旋律的變化讓想像力自由地飛翔。
人的綜合素質三要素:
一個完善的人,必須要同時擁有以下三種素質,缺一不可。
第一, 理性的素質,這是一個人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 情感的素質,既情商,是一個人在與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
第三, 感情素質,感情能力強,感情要求高,應求美好的感覺。一個人如果從小不重視感性能力的發展,缺失了感情素質,就會感受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沒有幸福感,一生枯燥乏味。
學習音樂,是感情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
如何培養音樂素質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幾乎完全重在培養一套狹窄的表演,聽力和記譜技能,教學方法主要靠死記硬背,練習、模仿,重復和按部就班的習慣養成。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其演奏的樂曲是沒有靈魂的,機械的。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想當一部分學生因厭煩而半途而廢。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給我們一個馳聘想像的空間,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或是蘊涵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出一股灼熱的情懷。這種心意與意境之美,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在心靈留下美好的烙印。在孩子對音樂沒有感情,而只是無奈地機械的彈奏時,是培養不出他的音樂素養的。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音樂素養呢?讓我們參觀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准:
1, 唱各種曲目,獨唱並與他人合唱。
2, 用樂器演奏各種曲目,獨奏並與他人合奏。
3, 即興創作表演旋律,變奏和伴奏。
4, 在具體指導的范圍內作曲並改編樂曲。
5, 讀譜記譜
6, 聽賞分析並描述音樂。
7, 對音樂和音樂表演進行
8, 理解音樂和其他人文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9, 理解音樂與歷史和文化的關系。
這就是美國音樂教育的精髓:他鼓勵學生對音樂的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開放,自由的探索,以對音樂的廣泛深刻的感受為首要目標,將技能培養作為達到這一步目標的一種必要手段。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具備了音樂素質各類要素:能學會愉快地於別人合作,能欣賞和評價各類音樂,能將自己內心感受通過演奏及作曲表達出來,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音樂文化功底。這才是一個真正具有音樂素質的人。從小養成一種生活習慣,要有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的能力。外採納!

㈨ 孩子學習音樂究竟有什麼好處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話題可能無從回答。
因為在應試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我們,
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去系統的學習某種樂器。
長大後想學,更難。
但是樂器呢,又和其他小打小鬧的東西不一樣,
在西方,家庭教育良好的小孩,從小都要學一門樂器。
股神巴菲特除了會投資,還是不錯的Ukulele(尤克里里)演奏者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一門樂器?
為了讓他成為演奏家?
為了讓他多一種謀生的技能?
或者擔心他文化課不好,可以考藝校?
可能都不是。
籃球巨人科比與周傑倫同台秀琴技
我們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是希望他們享受美妙旋律的同時,能沉下心來,更專注、嚴謹的對待一件事情;在不斷的練習中,養成勤奮、腳踏實地、堅忍不拔的品格。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是薩克斯演奏高手
俞敏洪曾對厭倦練琴的女兒說過一段話:
爸爸這輩子很後悔的事情就是不會演奏樂器,演奏樂器可以排解郁悶。學習鋼琴不是為了讓你考級,而是為了幫你尋找抒發心情的渠道。未來你一定會進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的時候進行鋼琴伴奏,這樣你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會拉小提琴,中學時還是學校有名的銅管樂手
學習一門樂器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學一個特長的范疇,而更像是一種精神的陪伴和性格的磨練。一種生活的品味,和培養一生的愛好。從小到大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學會去克服,學會勤奮,學會沉下心來,學會堅持夢想絕不二心,學會嚴謹。其實它是一種性格的磨練和喚醒。
玩音樂,就是因為能大膽地表達自我!
多年的努力,終能成就一種瀟灑脫俗,一種怡然自得,一種氣度不凡!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卸載軟體顯示移出 發布:2025-05-11 06:33:18 瀏覽:20
初十齣門為什麼不好 發布:2025-05-11 06:32:26 瀏覽:841
小新的眼睛為什麼變小了 發布:2025-05-11 06:20:00 瀏覽:186
硝呋太爾陰道片為什麼晚上用 發布:2025-05-11 06:15:00 瀏覽:262
為什麼顯示屏顯示的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1 06:14:04 瀏覽:511
兒童晚上睡覺總是耳朵紅為什麼 發布:2025-05-11 06:07:36 瀏覽:669
vivo手機為什麼沒有迷你悅享卡 發布:2025-05-11 05:53:18 瀏覽:97
感冒了為什麼頭發不好 發布:2025-05-11 05:44:28 瀏覽:568
小米civi為什麼不送充電器 發布:2025-05-11 05:43:48 瀏覽:68
為什麼智慧生活找不到設備 發布:2025-05-11 05:38:46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