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為什麼頭冒汗腳涼手涼
① 寶寶手腳冰涼,頭卻總是出汗是怎麼回事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1)溫熱性出汗 是由外界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膚都可出汗。通過出汗發散熱量調節體溫。夏天坐著工作,每天的發汗量約為300克;體力勞動時可提高10倍; (2)精神性發汗 是由精神興奮或痛覺刺激等原因所引起,發汗主要見於手掌、足趾和腋窩3個部位。人在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即屬於精神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從加刺激到發汗的潛伏期極短,只有數秒到20秒。所以在緊張、恐懼、興奮等精神因素影響下,神經沖動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部,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升高,導致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動短期內迅速增強,即產生手掌精神性出汗。也有學者認為另有精神出汗中樞,常保持有興奮性,一加刺激後即產生反應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掌跖處表現最為明顯,也可見於手背、頭面、頸部、前臂和小腿等處。少數人在高度精神緊張時,甚至會出現汗如雨下,汗流浹背的全身大汗情況。 (3)味覺性出汗 屬於一種生理現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薑、可可、咖啡 )後引起的多汗。 (4)運動性出汗 屬於一種生理運動,所產生的汗。 (5)疾病性出汗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腋下出汗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手心、腳心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屬偏汗,多見於風濕、偏癱病人,有時也是中風臨身的信號。乳間汗局限於兩乳之間,可能是精神疲乏、體力勞累而傷及心脾所致。生殖器出汗出汗限於生殖器周圍,常與腎病有關。無汗常因邪閉、表實、津血不足等因所致。 1.自汗在無體內外因素刺激的情況下,醒時汗出不止,伴有疲倦、乏力、氣短、畏寒等虛弱表現。可能是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在甜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自覺皮膚濕潤,有的內衣也被汗液浸濕,並有午後潮熱或兩顴發紅等表現。可能是肺結核浸潤期的患者。 3.大汗急性病或危重患者,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聲短息微,脈絡欲絕。可能是心衰和糖尿病的患者。 4.偏汗半側身體出汗,或見於右側,或見於左側,或見於上半身,或見於下半身。多見於中風,或高血壓腦病、腎性高血壓,或外傷、截癱之後。 5.戰汗先見全身戰栗,幾經掙扎,而繼之汗出的為戰汗,這是病變發展的轉折點。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發展期。 6.黃汗常分泌一種有特殊腥味的黃汗液,並伴有口乾不欲飲,或身體浮腫,舌苔黃膩。多見於肝病或肝硬化患者等。 7.粘汗汗出粘膩,發稠發熱,是退燒後的一種病汗。多見於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 8.香汗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多見於糖尿病患者。 9.無汗又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其多半曾患有皮膚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中老年人活動量減少,汗腺萎縮,排汗較少或者無汗。 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那會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最後就會造成很多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並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
② 寶寶手腳有點涼,但頭卻出汗了,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很正常,大部分孩子都這樣。 要先搞清孩子出汗原因. 小孩子體質處於發育階段,肌肉、皮膚都還很薄弱,比成人容易出汗。如果小兒只是單純少量出汗,生長發育良好,精神活潑,而無其他症狀,屬正常的現象。反之孩子根本不出汗,就應該考慮汗液排泄有問題了。如果出汗量過多,而兼有其他症狀,應該考慮是否有病。孩子出汗,可以表現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盜汗等。 盜汗亦稱「寢汗」,睡時出汗,醒後即止。一般孩子盜汗多因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所致。但是我們所見到的是孩子入睡不久,頭、胸、背等處出許多汗,常浸濕枕巾、睡衣等。這是因為孩子剛入睡體溫上升,此時愛出汗的孩子盜汗就很明顯,這是一種生理現象。比較愛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11月份出現盜汗。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盜汗只是在夜裡12點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後半夜汗會自動地沒有了。中醫認為孩子陽氣旺盛,前半夜陰氣尚未到最盛之時,在前半夜就會出汗,到了後半夜陰氣漸盛而抑制了孩子體內的陽氣外越,所以到了後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孩子因為疾病而兼見出汗的症狀時,除了請醫生檢查、治療外,在家還可以選擇合適的飲食調理的方法。 在家裡時,家長如果還分不清孩子出汗應該屬於哪方面的癥候,就可以按照自汗多為陽虛,盜汗多為陰虛。所以在飲食調理上就可以按自汗調補陽氣
③ 寶寶手腳冰涼頭發熱是怎麼回事
寶寶的手腳冰涼,身體發熱,額頭也熱,說明寶寶的體溫還會上升。什麼時候寶寶的手腳發熱了,體溫就是升至最高了。所以家長發現寶寶手腳冰涼的時候,需要蓋被子保暖,等寶寶手腳發燙的時候,揭開被子散熱。寶寶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腹瀉的時候,需要在原有飲食基礎上,減少四分之一的進食量,減輕寶寶 的胃腸負擔。多給寶寶喂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加快毒素從體內排出。盡快帶寶寶到醫院就診。
④ 寶寶頭愛出汗,但手腳涼是怎麼回事
小寶寶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見的,並非都是體質虛弱、身體有病的症狀。不少家長認為是孩子體質虛弱,因而虛汗不斷。其實,有相當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見於頭和頸部,常在入睡後半小時內發生,1小時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加上小兒活潑好動,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後也不得安寧,所以入睡後頭部也可出汗。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長往往習慣於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小兒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又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再加上過熱的刺激,只有通過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來調節正常的體溫。此外,小兒在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會引起出汗。有的家長在孩子入睡前給其喝牛奶、麥乳精等,小兒入睡後機體大量產熱,主要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另外,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也是小兒睡眠時出汗的原因,這些都屬於生理性的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出現的,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發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發,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假如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有病的表現,最常見者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結核病的病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夜間的出汗稱為盜汗。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體質弱的小兒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往往是由於喂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發生營養不良造成的。護理上要注意調整喂養方法,促進小兒食慾,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人量。必要時可採用中醫中葯調理脾胃不合。 因此,對小兒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另附上幼兒睡覺出現的其它相關狀況和分析: 你自己研究對比一下~~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嬰兒有以下狀況出現,父母應該高度重視。 症狀一: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專家提醒: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徵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僂病。 症狀二:嬰兒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干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超過110次/分。 專家提醒:這預示著嬰兒即將發燒。應該注意嬰兒是否有感冒症狀或腹瀉症狀,另外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如果嬰兒真有發燒症狀出現,即應採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溫方式。 症狀三:嬰兒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應該及時檢查嬰兒的耳道有無紅腫現象,皮膚是否有紅點出現,如果有的話,及時將嬰兒送醫院診治。 症狀四:嬰兒睡覺時四肢抖動。 專家提醒:這一般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必擔心。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是正常反應;相反,若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症狀五:嬰兒睡覺後不斷地咀嚼。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得了蛔蟲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是蛔蟲病可用嬰兒專用的驅蟲葯驅除;若是排除了蛔蟲病,則應該合理安排嬰兒的飲食。 症狀六:嬰兒睡著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 專家提醒:這時父母要仔細檢查一下嬰兒的手指,看它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或被蚊蟲叮咬的痕跡。 症狀七:嬰兒不能睡得沉,經常翻動身體。 專家提醒:其實小寶寶入睡後在床上翻滾的現象較為常見。有時被子墊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會影響嬰兒的睡眠質量。有些家長怕小兒睡覺時冷,讓他穿著衣服睡覺,小兒感到不適,於是翻來滾去。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小兒吃不飽,晚上睡前還讓他吃很多的東西,使得小兒睡覺後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所以睡覺睡不踏實。 症狀八:嬰兒經常在睡著後突然大聲啼哭。 專家提醒:這在醫學上稱為嬰兒夜間驚恐症。如果孩子沒有疾病,一般是由於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所以平時不要嚇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靜愉快的情緒。 總之,嬰兒仍處於不能表達自己喜惡的時期,家長除給他安排好足夠的睡眠時間外,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他的異常變化防止延誤病情。8--9個月的嬰兒白天一般睡2--3次,持續時間2--6小時,夜間睡10個小時,共計14--15個小時。睡眠時間過少,影響嬰兒身體發育;睡眠時間過長,影響活動時間,使嬰兒智力發
⑤ 寶寶手腳冰涼身上卻出汗怎麼回事
天啦,親!!你是不是給寶寶裹得很厚??
快給他松開。最近多起新聞都是家長給寶寶裹太厚導致寶寶體溫過高,出汗,最後導致衰竭死亡。你可以去搜搜看!
寶寶出汗表明其實這個時候寶寶已經很熱了。
那麼為什麼手腳冰涼身上卻出汗呢?
第一、孩子的手是露在外面的,而身體一般情況下是被包裹在衣服裡面的,被包裹住的地方不容易散熱,溫度相對較高;而露在外面的小手散熱通暢,溫度自然會比身體低一些。
第二、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心臟功能還不夠強大,心臟每收縮所泵出的血量相對較少,能到達手腳等末端部位的血量就更少了,這也是導致孩子手腳相對偏涼的原因之一。
第三、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由於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有的天生手腳熱乎乎,而有的手腳就是涼涼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說孩子的手腳冷代表了身體冷,或者不健康。
所以,判斷寶寶冷不冷最簡單的就是摸後頸窩,這是我孩子出生時,兒科醫生告訴我的。
⑥ 寶寶總是手腳冰涼,但又總是出汗是怎麼回事
正常,孩子頭出汗,身體、手腳涼涼的,由以下原因: 1、嬰兒全身汗毛孔開放很少,散熱部位主要在頭部,因此頭部出汗多。 2、嬰兒植物神經發育尚不成熟,易出汗,當然表現在頭部居多。 3、嬰兒手腳偏涼,是由於嬰兒心臟射血少,到達四肢末端血少
⑦ 孩子總是頭部熱、手腳涼,這是怎麼回事
寶寶頭發燙、手腳冰涼是生活中常見的症狀,通常是感冒發燒引起的。如果有病毒感染或外感風寒,可能會引起發熱症狀,在疾病早期會引起手腳冰涼。如果不注意合理治療,就會造成高燒的危害。
有孩子的家庭都知道,發燒時寶寶可能會引起手腳冰涼,這是一種常見現象,出現類似症狀,證明體溫會持續升高。所以要及時檢查,勤測體溫,避免高熱的危害,可能影響寶寶的恢復。
寶寶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較差,容易發熱,遇到緊急情況一定要在家准備退燒葯。家長在穿寶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們應該穿透氣吸汗的純棉衣服,不要穿太多,比成年人少。因為寶寶比成年人運動量大,其新陳代謝也比成年人快。如果穿太多寶寶,很容易導致出汗。如果汗液不及時擦乾,很容易感冒。
⑧ 寶寶手腳都涼頭還出汗怎麼回事
寶寶出汗大多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寶寶的
新陳代謝旺盛
,產熱比較多,寶寶的皮膚面積大含水多,再加上血管分布多,寶寶的
體溫調節
能力較差,需要出汗來散熱。
⑨ 小孩手腳冰涼頭上冒汗是什麼原因
您好,在寶寶身體不舒服期間,或是感冒期間是可以出現多汗的現象的。因為出汗多後,體表的熱量會被汗液帶走,因此會出現手腳涼的情況,不用過於擔心,可以給寶寶適當的補充一些水分,另外需要注意好孩子的體溫情況的。有問題再提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