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
㈠ 男人在古代各個年齡段的叫法 比如 古稀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舞勺:13歲。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指50歲。
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耄耋:指八九十歲。
黃發:指長壽老人。
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1)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參考資料:網路-年齡稱謂
㈡ 古人對「六十歲」年齡的人的稱呼是什麼
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耆均指60歲。
1、耳順是六十歲的代稱。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2、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3、耆是一個漢字,讀音qí,意思是六十歲曰耆,亦泛指壽考。出自《釋名·釋長幼》、《莊子·齊物論》、《周禮·秋官·大行人》、《禮記·曲禮》、《詩·魯頌·閟宮》。
(2)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1、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2、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
3、還歷壽:61歲的壽辰。
4、從心之年:70歲。
5、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6、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7、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8、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9、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10、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1、中壽:指80歲以上。
12、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13、上壽:90歲為上壽。
14、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5、期頤:指百歲高壽。
16、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7、雙稀、雙慶:140歲。
㈢ 我國古代對男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女子15歲時被稱為什麼男子60歲時被稱為什麼
女子十五歲是被稱為及笄。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女子十五歲將會舉行笄禮,結發用笄貫之,表示成年可以出嫁了。
男子六十歲是被稱為花甲。因為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共有60組組合可以用於紀年,所以六十年一循環,而第一組是「甲子」,所以也叫六十年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㈣ 古代對六十歲年齡的人稱呼是什麼
古代對六十歲年齡的人稱呼是:耳順之年、花甲之年。
花甲之年,漢語成語,拼音是huājiǎzhīnián,因為六十年為一花甲,所以花甲之年的意思是人到了六十歲了,也可稱耳順之年。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㈤ 30歲、40歲、50歲、60歲在古代的謂稱是什麼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很多,常用的列舉如下:
20歲: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30歲: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40歲: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50歲:艾。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60歲:花甲(耳順)。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70歲: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80~90歲: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5)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古人年齡稱謂來歷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㈥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是什麼意思啊!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歷來算,已經天支地干一個輪回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當然這是按古代人的壽命和觀點來提醒人生短暫,激勵人要抓緊生命中的寶貴時間。
㈦ 60歲稱為什麼
古代60歲稱為花甲之年,或者耳順之年。
我國古人對於人不同階段的歲數都有不同的稱謂,大家常常聽到的「年過花甲」、「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就是指60歲的老人。其他年齡代稱如下:
3~8歲兒童——垂髫。
8~14歲少年——總角。
20歲青年——弱冠、及冠。
30歲男子——而立。
40歲壯年——不惑。
50歲中年——知命、半百、大衍。
60歲老年——花甲、耳順。
70歲老年——古稀、杖國。
80歲高齡——耄耋。
90歲高齡——鮐背。
100歲高齡——期頤。
㈧ 古人稱男子20歲稱30歲稱50歲稱60歲稱70歲稱100歲稱
古人稱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50歲稱半百,60歲稱花甲,70歲稱古稀,100歲稱期頣,具體如下:
1、弱冠:指男子20歲;
2、而立:指30歲;
3、半百:指50歲;
4、花甲:指60歲;
5、古稀:指70歲;
6、期頤:指百歲;
(8)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古人的一些其他年齡比喻稱謂:
1、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2~3歲——孩提;
3、童年——總角,垂髫;
4、8歲(男)——齠年;
5、10歲以下——黃口;
6、10歲(女)——髻年;
7、12歲(女)——金釵之年;
8、13~14歲(女)——豆蔻年華;
9、13~15歲——舞勺之年;
10、15歲(女)——及笄之年;
11、15歲(男)——志學之年,束發;
12、16歲(女)——碧玉年華;
13、15~20歲——舞象之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齡
㈨ 古代60歲的男人應該叫什麼(70歲是古稀,80歲是耄耋。。。)
六十歲,別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
「花甲之年」來源:
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
男職工退休年齡:
根據1978年6月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規定,下列幾種情況可以辦理退休:
(1)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或工作年限滿10年。
(9)古代男人六十歲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㈩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來稀等常見說法。這里小編就把在古代什麼樣的年齡段叫什麼樣的名稱,其中許多稱謂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給大家。
0-1歲:赤子、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生的嬰兒。
襁褓——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2-3歲:孩提
指初知發笑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歲:垂髫(tiáo)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女孩7歲、男孩8歲:始齔(chèn)
《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齔」指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由此稱。「始齔」也是童年的代稱。
另: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8-14歲: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也用「總角」代指人的童年階段。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