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五歲了為什麼愛吃手
㈠ 孩子吃手、啃指甲,是因為體內缺乏營養嗎
如果孩子吃手不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良習慣,那就很可能是有意識的行為障礙,這是心理問題的一種,有這種問題的孩子,內心往往極度缺乏安全感,經常的焦慮情緒低落,這樣的孩子共同點通常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或是長期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長此以往很容易抑鬱。
如果是心理問題,怎麼改變
- 1.家長多給孩子關注和陪伴,幫助孩子重新進行心理建設,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要因為一些無厘頭的理由指責孩子。
- 2.在孩子手上做提醒,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指甲上貼貼紙,在手指上做標志,提醒孩子這樣的行為不能做。
- 3.幫助孩子放鬆心情,如果是心理問題,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一定是緊張了,家長可以教孩子怎樣調節自己的緊張情緒,比如利用呼吸法幫助孩子放鬆心情。
㈡ 我兒子五歲了老是吃手和咬衣服是怎麼回事啊
病情分析:
5歲的兒童有啃手指的習慣,考慮是由於微量元素障礙的情況導致的。微量元素障礙的情況,
指導意見:
建議到醫院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查。可以服用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液進行治療。
㈢ 孩子5歲老是吃手是怎麼回事
吃手是孩子的通病,幼小的孩子吃手指,則表明對母乳的依戀。一般兩三歲後,孩子吃手的習慣就漸漸消失。但若到了4歲還有吃手的習慣,就有可能存在身體或心理上的問題。身體方面的問題:如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心理方面的問題:吃手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如壓抑、焦慮、強迫。建議家長首先要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若缺少微量元素就要及時補充。如果是因為家庭矛盾帶給孩子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問題,就需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解除他們的壓力。要幫孩子改掉吃手的習慣,切記不能採取強硬措施,而要以鼓勵的方式。建議你嘗試以下的做法:在孩子吃手時,想辦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更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從而停止吃手,久而久之,壞習慣會逐漸淡忘。同時還需要給他講些道理:如吃手很臟,手上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等等。如果寶寶聽從勸告,把手放下不吃了,要及時表揚他,並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你的耐心和努力。
小孩在3歲之前好吃手是正常的.5歲以後就有點不正常了.要慢慢的引導她,告訴她吃手不好,你看那麼多叔叔和阿姨都不吃手,就你吃手,多不好呀,你要和叔叔阿姨們學習,不要吃手
㈣ 小孩5歲了,為什麼總是吃手,該怎麼辦幾年都沒剪指甲了
問題分析: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孩子的情況可能屬於咬指甲症,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歲到6歲的兒童,主要與緊張和憂慮有關,也不排除是異食癖的可能,考慮與體內缺少微量元素鐵、鋅等。 意見建議: 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測微量元素,必要時適當補充,平時多關心孩子,不要責罵,避免還I中處於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如何正確對待5歲幼兒吃手指的習慣
鏈接: https://pan..com/s/1I_llsLPyv98-qhi3BPMjnQ
㈥ 4到5歲的孩子愛動吃手坐不住是什麼情況
如果感到孩子多動最好去大醫院檢查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檢查一下血鉛指標。如果都正常就放心了,畢竟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天性。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還愛吃手,如何糾正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寶寶吃手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孩子一直保留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影響顏值了哦,尤其是到了這個年齡,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3.提供多元感官刺激
建議盡可能地堅持母乳喂養,這樣可以讓他擁有更好的口腔體驗。或者可以給寶寶准備一些替代品,比如奶嘴豐富他的口腔體驗。
另外,選購種類不同的各種玩具或教具給寶寶玩耍,可以給他提供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元刺激,讓寶寶得到更全面地成長。
4.營造簡單安定的生活環境
對寶寶而言,最好的生長環境就是簡單安定的環境。寶寶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可以情緒穩定。而頻繁搬家會讓寶寶失去安全感,不利於戒掉「吃手」的習慣。因此,大家要保持居住環境的長久穩定,不要經常搬家改變生活環境。
㈧ 我的孩子經常吃手指,為什麼
尊重孩子,孩子也就會學會自尊,自信,建立起一種從心而發的安全感。然後是夫妻關系的處理。要知道,父母的關系影響著整個家的氛圍。當我們對丈夫的某些做法有了一些意見時,可以嘗試著用一些比較溫和的解決方法。最後是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辯解。
㈨ 孩子5歲了最近老是愛吃手指是怎麼回事
你好
孩子愛啃手指頭
有的孩子總是下意識地把手指頭放到嘴裡吮,甚至有的孩子都上小學了還保持著這個習慣動作。家長看不下去,管也管了、罵也罵了,甚至情急之下還動過手,可孩子總是當下記住過會兒就忘。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告訴父母,對孩子吃手指頭,不能一味地斥責,因為許多孩子吃手指頭已經是下意識的動作,並未經過大腦支配,因此靠簡單方式是不能奏效的,更不能粗暴對待,必須要做細致的工作。
關教授首先分析孩子愛吃手指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斷奶時家長沒注意,孩子把手指頭當做了奶頭的替代物,時間長了就養成了習慣。也有的孩子用手指頭蘸糖、芝麻醬、果醬等東西吃,吃完後舔舔手指頭覺得有滋味,以後再舔仍覺得手上有鹽味,慢慢就形成了吃手指的習慣。這種習慣起初形成時孩子太小,家長往往沒有注意或者看到了也不以為然,等孩子長大了仍這樣家長就沉不住氣了。
藉助「顯微鏡」幫忙
對吃手指頭的危害,孩子往往似懂非懂,雖然家長常說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里會得病,可孩子對細菌沒有感受,不會印象深刻。因此家長可以帶孩子到有顯微鏡的地方從孩子手上取一點點甲垢放在玻璃片上加一滴水,然後放在顯微鏡下讓孩子觀察細菌的游動。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手指頭上這樣的細菌還有很多,吃進肚子就會生病,平時我們看不到細菌是因為它太小而不是不存在。孩子雖小,但對親眼見到的東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指頭前就會猶豫。
讓醫生幫忙一般情況下,孩子見過細菌後會受到一定觸動,吃手指的行為或許短期內會收斂許多,但時間長了難免舊態復萌。他可能會想,我以前一直吃手指頭不也沒有生病嗎,或者最近也不小心吃了幾回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不舒服啊。這時候,就要想法子強化效果了。這要尋找時機,比如孩子恰好生病了,家長就可以和醫生交流,請他告訴孩子,這次生病和吃手指頭有關系,手指上的細菌在肚子里積累多了因此生病。如果方便,家長還可以找個認識的醫生,讓他帶孩子到病房去,看看別的小孩子打針、吃葯,然後告訴孩子生病和不講衛生有很大關系,而吃手指頭就是非常不講衛生的一種壞習慣。如果你繼續吃手指頭可能也會得病,到時候就得打針。孩子對醫生的話會非常相信。
恰當的表揚不可少
家長教育孩子最忌心急。一般來說,養成習慣與矯正習慣的時間成正比,因此家長要耐心,不能期待第一天講了道理,第二天早上一睜眼孩子的壞習慣就徹底消失了。在糾正孩子吃手指頭這一壞習慣的過程中,恰當的表揚和耐心一樣必不可少。可以和孩子商量著規定一個時間,多久不吃手指頭就給孩子一個獎品,用以鼓勵孩子的自我約束。如果孩子在改正的過程中出現反復也不要著急,等待和溝通比失去信心更有好處。家長還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想出一些更有個性、針對性更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