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孩子為什麼討厭父母說話

孩子為什麼討厭父母說話

發布時間: 2022-05-21 01:10:44

㈠ 為什麼孩子總是聽老師的話,而不聽父母的話

為什麼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1. 父母經常在還沒有引起孩子注意力的情況下開始自顧自地說話。例如孩子正在玩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父母正在與自己交談,這會導致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沒有回應。緊接著父母便對孩子說:「你怎麼回事?怎麼老是不聽話?」



2. 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回應或不聽話的時候,會使用更洪亮更嚴肅的語氣來對孩子說話。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習慣了,如果你不大聲說話他們就會不聽/或選擇性的聽不見。



3. 父母說話喜歡用孩子不喜歡的語氣,例如:

「為什麼你要這樣?」
「你怎麼不聽話?」
「你不要不專心!我說你多少遍了?! 」
我們大人都很難接受一點點的不好聽的話,為何孩子就能接受這些劈頭蓋臉的批評呢?!

4. 說教多於傾聽

就如我與我女兒寫作業這件事情,我一上來就是批評,沒有與孩子平等的去溝通,沒有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做耐心的引導。我想這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也會導致孩子慢慢拒絕與家人溝通。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作者提到「人是很容易收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位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不僅破壞孩子內心的純潔,還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5. 行為榜樣

尊老愛幼,父母應從自己做起。身為父母,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在不經意間,孩子在模仿著父母說話,如果我們做不到禮貌傾聽別人講話,孩子也會一樣。

為什麼孩子總聽老師的話?


1. 因為父母從幼兒園開始灌輸給孩子:「要聽老師的話,在學校要遵守紀律。」所以,在孩子心中,老師是很重要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2. 在學校,孩子進入集體生活中,會有爭取表現的競爭意識。被老師在全班面前表揚,那是高興好幾天的事情,反之,如果當眾挨批評了,肯定是想找個洞鑽進去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3. 畢竟不是在家裡,孩子懂得察言觀色,收斂自己小脾氣的。畢竟老師是一個班的老大,不敢貿然挑戰。



4. 老師在教育上是通過專業學習的,在自己的崗位上會拋開自己的情緒,傾聽孩子的需求,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



5. 老師會公平的對待班裡每一個孩子,這樣不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相較之下,「為什麼孩子總是聽老師的話,而不聽父母的話?」這個問題似乎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㈡ 為什麼家長一說話,孩子就感到非常厭煩

相信父母和子女相處時,溝通會出現問題。例如,父母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反復喊了好幾次,直到孩子沒有反應,父母再也忍受不了的脾氣為止,走近孩子生氣,孩子反而露出委屈的表情。為什麼我和孩子說話,但他總是無視我。到底哪裡出了故障?父母和子女本身也有很多差異,溝通方式也有差異也是正常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無視人的行為被認為不禮貌,沒有教養,父母反復催促的行為讓父母不理解自己,覺得彼此有誤會,交流中的問題越來越多。

孩子的早期階段對生活沒有計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指導。建議家長在生活中指導孩子,形成內在的行為模式。這樣孩子就可以在未來生活中根據時間過程安排自己的生活,並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孩子的行為上與家長的沖突減少,無視人的現象自然會得到改善。父母帶著感情說話往往是強迫和消極的性格。孩子對這種語言的接受度本身就比較低,做出無視人的行為並不奇怪,但如果父母能很好地控制感情,以和平的心態與孩子溝通,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在交流過程中,親子之間充分交流思想,思想上的同時率提高,交流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㈢ 孩子上初中後就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溝通,這究竟是為什麼

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其實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我們家孩子現在12歲,應該說還是比較願意跟我溝通,但是也有些時候會存在一些不願意溝通的情況,所以說孩子不願意溝通,其實具有普遍性,那麼如果不願意與家長溝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三,父母的交流方式不合適。

有些父母在對孩子的交流過程當中,過於強調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很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在小時候孩子可能能夠接受,但是隨著孩子們長大,可能對父母的這種權威性越來越不重視,因此這種不合適的行為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總之,與孩子的交流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父母一定要將孩子看作是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要用合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不然孩子離我們就會越來越遠。以上就是我個人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㈣ 孩子不與父母親近甚至還討厭父母,這都可能是出於哪些原因

養大孩子,以為父母和孩子應該親近,這是必然,但是,父母和有些孩子的性格,基因相互抵觸。你站在你父母的立場想你父母為什麼會這樣,你抓住他們的說話方式跟TA們去溝通,這樣會好很多這輩子我們都還不清,那就做點什麼讓他們開心多活兩年,讓我們多還兩年吧!!

在孩子成長中多給建議,不要硬扳,孩子也許成長不了我們希望的樣子,只要健康快樂能自立就行了。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總會站在長者的角度上,只知道指手畫腳。恐怕是難上加難。考慮到這一點,或許很多人會贊同小李的做法。事後,老李也認同了孩子的做法。嘴上都答應,怎麼說都是說好。至於怎麼做,父母也管不了那麼多,哄哄老人高興吧。

這三個階段如果家長對孩子過份打壓,那後果可能會有些嚴重,可能會導致孩子粗暴或者膽小這兩個極端發展。他們還在妄圖控制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他們總不遺餘力的希望改造我倆的生活方式 我老公比我還火。父母講的是過來人的真理,而父母一代的真理很多時候在這個社會交往過程中並不是完全適用。這個時候孩子更願意聽到:孩子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了,下次可不能這么粗心了,要注意保暖啊!

㈤ 孩子討厭父母的原因

天性, 誰願意被約束著呢? 大人們上班還是在社會中,其實也被約束著,難道心底沒有反抗情緒嗎 有是有,但是只能想想 必須得忍 有句話叫童言無忌,他們還小,所以遇到約束,既然會反感和討厭了 而且因為是自己的父母,更是無顧及的表現出來 別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東西 他們也有想法的~ 根據中國家庭教育學會與兒童網路社區盒子世界共同發起的「2010年度兒童調查」的結果,有一萬多名孩子票選出自己最討厭父母的五大行為,分別是—— 一、不擅鼓勵孩子,常打擊孩子(包括貶低、嘲諷等); 在盒子世界的盒子推推上,經常會有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從來就不對他說贊揚的話,他每天聽到的都是諸如「你怎麼這題都不會做?真笨!」「這張試卷這么簡單,你還錯了N題,真是太不像話了!」……,
孩子們真心地期盼,父母能多說說「你真棒!」 ——「哎!我最渴望的一句話就是爸爸、媽媽對我說聲『你真棒!』我喜歡聽『你真棒』這一句話,這句話不僅能讓我更快樂,而且讓我更自信。」
點評:父母們應該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並教會孩子去發現別人的長處,真誠贊賞他人。

㈥ 孩子長大了,為什麼不喜歡和父母說話

前幾天,有位初三學生家長來訴說自己的苦惱:我的孩子現在像變了個人似的,不願意和我說話。小學的時候整天粘在身邊,有什麼事都和我說。可現在卻沉默寡言了。放學回家後,除了吃飯,看一會電視,就是鑽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有時,我故意找話題問問情況,他也很簡單地回答:「沒什麼好說的」,「差不多」,甚至是「煩死了」「有完沒完?」我們做父母的,含辛茹苦把孩子養這么大,連話都不願意和我們說,真是心寒啊!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該怎麼辦? 可是,據學校老師觀察,這孩子活潑開朗,喜歡運動。對同學也很熱心,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忙他都不會推辭的,同學們都反映他很真誠,很少沉默寡言。 據了解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產生這樣的現象呢?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青春期心理 這是青春期的一種正常反應。初中的孩子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在心理上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我表現也日益突出。尤其到了初三,隨著知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思維的完善。這種自我意識就更強烈,他們強調自己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賴父母。喜歡和同齡人交流。有了困惑,更願意求助朋友、同學,而不願和父母交流,解決問題。 二、缺乏共同語言 學生普遍反映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找孩子談話多半圍繞學習,而談到學習,大多數家長又一味要求成績好,分數高。對孩子心中喜歡的事物卻不置可否,甚至直接扼殺制止。問卷反映只有11%的家長能或多或少和孩子談他們的喜好,更多的家長不會選擇這樣的話題。另外,對事物的看法不同,處理問題方式不同,也成了親子之間無法交流的原因。 和父母的不同意見發生沖突時,初一的孩子偏向服從,初二、初三的孩子大多選擇沉默,少數選擇言語或行為上不同程度的反抗。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寫的,面對爸爸媽媽的不信任,我惟一的辦法就是沉默。我沉默了,他們就認為我服從了,就不會沒完沒了地嘮叨。我想做的,他們都不同意,我和他們沒話好說。看來,孩子們的沉默也是被「逼」的。 三、來自於父母的傷害 目前,單親家庭比例不斷增加,殘缺的家庭給孩子帶來殘缺的心理。每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禁區,他們或是怨恨父母;或是渴望父母之愛;或是拒絕父母。由最初的恐懼變成厭惡,最終變成沉默。 怎樣消除孩子們的「家庭沉默症呢?」 作為家長: 給孩子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青春期正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孩子們正處於成長的十字路口,需要我們指引,而不是替他們做主。家長應當允許他們在自己的空間里思考、鍛煉,接受考驗,接受挫折,迎接挑戰,體驗成長。關鍵的時候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是一味地野蠻強制。

㈦ 語言是孩子溝通的主要橋梁,孩子最討厭家長說哪些話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尊心。因而,一旦孩子有些行為不盡人意,便大呼小叫,橫加指責! 其實,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周圍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另一方面也越來越多的孩子覺得和父母溝通,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語言是孩子溝通的主要橋梁,那麼孩子最討厭家長說哪些話呢?

㈧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說話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是因為家長的一些錯誤的做法引導孩子,她們的方法會使得孩子性格內向,不愛過多的去表達,有社交恐懼症,怕說錯,怕說傷別人,玻璃心,靦腆,理解能力差。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在走歪路,我來說明一下原因:
1,家長的平時教育孩子問題。(重點)
孩子剛生下來他的腦子里是一張純潔的白紙,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也慢慢適應了家庭生活和教育背景,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絕大多數家長都習慣於用咆哮式,恐嚇式教孩子作業和教育孩子,比如孩子有時候不聽話,家長就打孩子罵孩子,必須讓孩子聽你的話服從你的,不聽話就打就罵。這樣的做法完全傷害到了孩子的內心,孩子的不聽話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表現,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不聽話應當去不斷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孩子在錯誤中慢慢成長和吸取教訓,等孩子事情做完了家長您就可以溫柔的給孩子說一下哪裡做的不對,你家長態度溫和點,孩子知道不對下次就能知道改進,讓孩子在錯誤中不斷去發現,去體會才能有更好的成長。越是讓孩子過度聽話,孩子從小到大都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就會完全依賴父母,就會失去獨立性,長大就會變得沒出息,反而工作不好找也不會受到老闆的賞識,還有在生活中孩子系鞋帶,系扣子或者家長教孩子做那種從來沒做過特別新的東西,有的孩子聰明學一遍或者不用教,看的過程都能看會,有的孩子記憶力還有反應能力各方面比較差,不是那麼靈活,系鞋帶最能體現出來,很多家長本來很有耐心,很有耐力的在教孩子怎麼系鞋帶,可孩子怎麼教都學不會,家長一氣之下動手打孩子,包括教孩子作業,學習,很多家長光顧著著急上火,教孩子看孩子不會特別著急,怎麼指點就是不透,家長氣的才會動手打孩子,這些行為完全是家長錯誤的表現,不僅用咆哮,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還動手打孩子,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很大的挫折,孩子會變得恐懼,膽小怕事,往往孩子不會在家長面前表現的特別害怕的樣子,孩子也非常害怕家長再去打罵他,家長問孩子會不會,今天老師講課聽沒聽懂,孩子只能撒謊說我會,其實孩子根本不會,你做家長的平時教育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著急上火,孩子無法接受這樣的教育環境,他才會不承認,不會他也說會,等一考試孩子考的一塌糊塗,那時候家長又上火著急一點用都沒有。人都有三六九等,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笨孩子老天給他們關閉一扇門另外給他們打開一扇窗,他們學習不行特長就不一定比別人差,比如琴棋書畫,唱歌,做飯,有的孩子對一技之長特別感興趣,將來孩子也可以依靠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厲害了出名了都有可能,誰都不能跑前面看,那些央視的大腕明星難道從小就學習好嗎?人家依靠特長不斷的去努力,強化自己,並抱有自己堅定的信心最終鐵杵磨成針出名了。孩子學習這個方面要慢慢來,你做家長越著急,越去吼孩子,孩子成績越差,你接受不了你家長這個脾氣你可以拜託給輔導班老師或者家教,或者找家裡脾氣好的家人教孩子啊!脾氣好的人教孩子哪怕再笨再差的孩子他們都可以接受,孩子也喜歡跟他們一起學習,他們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可能一道題孩子不會,你家長依賴你自己的方法講題,別人還有比你更簡單更通俗易懂的方法,孩子又能吸收,學起來更簡單,孩子會一種方法可以解好多道題,孩子再差有多少不會他遇到這樣溫柔的好老師他都不得不把所有不會的全說出來,老師可以針對孩子的盲點歸納的細講,再笨的孩子他也可以考出好成績,而家長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如果像你這樣都能給孩子打會,都能吼孩子就聰明了,孩子就可以沒必要去上學了,你打我也打,誰都打,然而這種咆哮式,恐嚇式教育方式孩子從小到大已經習慣成了自然,孩子也適應了這樣的家庭生活,隨著孩子年齡越長越大,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孩子的表現就是性格特別內向,孩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還有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都不願意和家長說,孩子回到家幾乎很少去和家長交流,有話說不出,畢竟孩子膽小怕事,這樣的教育給孩子心裡帶來了很大的陰影,每次回到家總是說那麼幾句話。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跟你說話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你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在孩子生活中,學習上做出了一些刺激孩子的動作,經常吼孩子刺激到他了,都是孩子長大不愛跟你說話的主要原因。如果的確是做家長的不對,那孩子從今以後就不要再打他罵他了,你做家長越溫柔脾氣越好,孩子才越喜歡跟你們溝通,還有就算孩子不願意找家長說話,那你們做家長的可以找孩子說話啊,說話時態度溫和,不要動不動就發火,你越這樣孩子越不愛搭理你,家長我建議你還是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想想吧看看是不是你的錯誤引導毀掉了孩子的前程。
2,家長不給孩子說話權利,故意插嘴打斷孩子。(重點)
不管孩子說話說的有沒有用,說的對不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無緣無在孩子沒說完的時候搶話,打斷孩子說話,一定要聽孩子把話說完再針對性分析,等孩子說完了家長在跟孩子分析說的話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價值,誰都有口誤說錯話的時候,如果你家長只想著自己,孩子沒把話說完就著急打斷孩子說話,那孩子不願意不願意跟家長說話那是必然的,你們做家長的錯誤做法影響到了孩子,不去鼓勵孩子,一說話就打岔,那孩子怎麼能願意跟你說話啊。所以孩子沒說完話的時候千萬別著急插嘴,別去打斷孩子說話權利,你越不給孩子發言權,總是覺得自己對,那孩子心裡有想表達的想說的話永遠不會跟家長說一句的,畢竟孩子大了越來越懂事了,就不再像小的時候那麼單純了,什麼事孩子心裡都有,他只是想跟能合得來的人在一起說話,不愛和經常打斷他的發言權的人說話罷了。所以家長你們還是反省一下自己吧,你們無緣無故插嘴,不給孩子說話機會,那孩子怎麼跟你說話啊
3,孩子可能工作忙,根本沒有說話的時間,甚至孩子沒有想要跟你說的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孩子工作忙那是必然的,有些工作確實特別累,尤其是那種熬夜加班的,早晚班那麼來回倒班的,每天工作量大,任務緊,孩子上班老闆根本不讓員工看手機,晚上乾的又累又晚,根本沒有心思看手機,除了中午吃飯包括休息時間,還有孩子根本沒有想跟家長說的話,孩子沒有什麼話可說,每天都是重復那些東西,也沒有新鮮事發生所以沒話可說。
以上的事實都可以證明孩子不愛和家長說話,很多東西都是和家長平時教育孩子有直接關系,有時候孩子先跟你說話,你們的舉動導致了孩子已經定格了,你們教育孩子不當的方式已經習慣成自然,孩子心裡造成了負擔,陰影,恐懼感才會喪失說話的動力和信心,才不願意跟家長溝通。所以家長您還是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

㈨ 十五歲男孩叛逆期為什麼討厭父母

不是討厭父母,而是隨著孩子年齡段的增長,心智也逐漸成熟,自我意識也開始增強,他們往往想擁有一個獨處的空間和時間,不希望家人的干擾,也想要像擺脫父母對他們思維和行為的直接影響。青春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十分關鍵的階段,身心的變化也讓他們出現了諸多的困惑,從而很容易迷失方向,而此時他們也是比任何時候都要更難溝通。家長說些孩子不懂的道理、對事物的見解時,小孩子會覺得非常崇拜,但青春期的孩子卻會覺得很沒面子。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尊心了,家長的說教會讓他覺得沒面子,和家長爭辯時會特別在意輸贏,所以千萬不要用這種自己說爽了卻傷害了和孩子感情的方式溝通。適當向孩子示弱,以保護親子關系為第一要務。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很多心理、生理上的變化,有些話題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開口的,尤其是關於身體變化、談戀愛之類的隱私問題,家長不知道如何開口,孩子也覺得面對面的交流很尷尬。這時候家長不妨用一些不需要面對面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寫一封書信、發一條消息,既避免了尷尬又解決了問題。

㈩ 為什麼有的孩子情願和別人說話,不願和父母說話呢

有的孩子願意和別人說話,但卻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是因為父母太過啰嗦,說話總是說不到重點,總喜歡去克制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肯定會對父母表示反感。特別是到了叛逆期之後,基本上父母話說的話,他們更不會聽。在小時候人格還沒有獨立,對世界沒有正確認知,總是不敢得罪父母,可是等到思想成熟了之後,認為父母不是一切的主宰。想要挑戰社會,不顧他人的感受,活的相當自我。那麼就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孩子長大之後,父母要學會放手。只要孩子並不是不尊重父母而不跟父母說話,就沒有什麼值得好琢磨的。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水泥初凝時間不能太早 發布:2025-05-11 06:35:23 瀏覽:39
為什麼卸載軟體顯示移出 發布:2025-05-11 06:33:18 瀏覽:20
初十齣門為什麼不好 發布:2025-05-11 06:32:26 瀏覽:841
小新的眼睛為什麼變小了 發布:2025-05-11 06:20:00 瀏覽:186
硝呋太爾陰道片為什麼晚上用 發布:2025-05-11 06:15:00 瀏覽:262
為什麼顯示屏顯示的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1 06:14:04 瀏覽:511
兒童晚上睡覺總是耳朵紅為什麼 發布:2025-05-11 06:07:36 瀏覽:669
vivo手機為什麼沒有迷你悅享卡 發布:2025-05-11 05:53:18 瀏覽:97
感冒了為什麼頭發不好 發布:2025-05-11 05:44:28 瀏覽:568
小米civi為什麼不送充電器 發布:2025-05-11 05:43:48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