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為什麼這么憤怒
『壹』 對孩子發脾氣不好,那麼父母該如何處理憤怒情緒
眾所周知,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經常發脾氣。因為當孩子的面發脾氣,這種負面情緒很容易會影響到孩子健康成長。而父母作為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難免會有自己憤怒情緒,然而對於這種憤怒情緒,父母要學會正確處理。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納和允許情緒。但是當父母有情緒的時候,應當及時的排除,學會及時的找人溝通,盡快在短時間內疏通自己心情,以免自己的憤怒心情,影響到孩子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總是不好的。因此我們要學會排解自己的憤怒情緒。
『貳』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一罵就哭,這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導語:對於剛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最依賴的就是媽媽了,畢竟媽媽含辛茹苦地養育他們,寶寶第一眼看到了也是媽媽,不親近你親近誰呢。但是媽媽也是嚴厲的,對於男孩要求很高,誰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夢想,自然而然地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就去計劃地培養,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到,就是一頓嚴厲的批評。
寄語:對待一個孩子,我們要容忍,特別是教育方面,一個好的教育的確是良好開端,但是絕不能超前教育。為何適齡兒童才能去上學,就是為了讓他們跟得上學校的進度,其實孩子在一歲左右大腦發育就完全了,而到了2歲之後,其實就可以接觸一些知識,但是絕不能太難,過度地用腦,只會消耗孩子的潛力,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叄』 為何「孩子一犯錯,父母就上火」的一點心得
今天談一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也是所有父母最關心,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情。為何孩子一旦犯錯,父母就容易火上心頭?
當然,專家們都強烈建議父母不要打罵孩子。且很多父母也知道打罵行為對孩子是不利的,但在實際處理孩子問題時,就是剋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怒火很自然的就爆發了出來。
甚至,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為。很多父母還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合理的理由,並說服自己或其他父母,「孩子有時實在不聽話就是應該打罵,不然還真管不住「。這么一說很多父母都會產生共鳴,因為將自己的暴力行為合理化,心裡就很舒坦啦,原來其他家長也這么教育孩子的,我的暴力就是正常的。這種思維一旦得到加強,那孩子還怎麼辦。
你看,這一事實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非常常見。正是因為它具有普遍性,才讓我感受到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首先,必須聲明,打罵孩子等行為絕對是不正確的。那父母為什麼會想要打罵孩子呢?是因為孩子實在不聽話,導致父母的憤怒情緒?這么解釋顯得很蒼白。因為這解決不了問題。
根本原因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無知。是無知導致了自己的憤怒。雖然很直白,但不可否認,這就是事實。
首先我們講點理論知識。在心理學有個ABC理論。A是外部環境或條件,C是產生的情緒,而中間的B就是你的心智模式。對於A是固定的情況下。我們要產生什麼樣的情緒C,就看我們的心智模式B是什麼樣的。
心智模式B是你所有感性和理性認知能力的綜合。它決定了你在某一情況下產生的情緒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當你的理性認知較低時,或者說越無知時,你更多的會調用感性的思維方式。相反,你會調用更多的理性思維方式。
感性,比如憤怒,是我們人類還是叢林中的動物時,就慢慢進化出來的趨利避害思維。所以它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在做決策時,感性思維往往會優先於理性思維。在現代社會,感性思維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人類的缺點。你看,很多營銷都是利用用戶的感性沖動思維來銷售產品的。
ABC理論可以用在很多場合去解釋人們的心理問題,這里我們還是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當孩子犯錯誤或屢教不改時,父母的大腦內如果沒有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的理性方式,父母就會自然調用感性的方式,即憤怒情緒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因為沒有理性的辦法,而暴力的辦法成本低,效果立竿見影,所以受到家長的青睞。但是暴力行為從長期來看,對孩子的心理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都有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專家們說的很多了,本文就不復述了。
其實,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家長因在教育孩子上的無知而採取的憤怒暴力行為,和孩子因無知而發脾氣哭鬧的錯誤行為,都是一回事。都是理性認知有限,調動感性思維的現象。即無知導致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也存在著無知。孩子因無知犯錯會受到暴力對待,那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因無知受到暴力對待呢?
顯然都不對嘛。教育是傳授和學習,而不是暴力制止。且需要有德有識之人來傳授德識給他人。如果傳授的人都是無知的,又如何能教育好他人呢?
父母如果沒有理性的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同樣會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也用發脾氣的感性方法處理。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後,也會重復自己父母的不理性行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惡性輪回效應。這顯然對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健康度有很大影響。
所以,孩子因為無知需要接受教育,而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是不是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好好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呢?只有當家長學會了如何處理好孩子的各種A問題,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B,才能讓情緒C理性化,最終杜絕暴力行為。
最後,本文要強調的是,學習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門重要且長期的修煉課程。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不應只是用金錢給孩子在外報多少補習班和藝術班。你也需要自己提升自己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知識。和孩子正確友好的互動,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內外兼修的優秀孩子。雖然學習和實踐成本高,但當你的孩子長大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這些付出不是成本,而是投資,是有價值的。
各位父母,從今天開始,請別再讓暴力行為繼續膨脹了。你們需要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一起加油吧!
『肆』 因為小事憤怒咬牙切齒是一種病嗎我小孩不聽話我就有氣就想打他,打了又後悔,怎麼辦
其實,你並不是因為小事憤怒,而是這些憤怒在此之前已經潛伏在你體內,你沒有辦法對別人發作,於是你下意識地以孩子不聽話為借口,把氣撒到他身上,孩子其實是很無辜的,你要學會自己調整情緒,學會平和地化解負面情緒,而不是把孩子當出氣桶,這樣會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好影響。
『伍』 孩子總是不聽話,故意惹父母生氣,父母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導語:做父母的人都知道,養育一個孩子並不容易。本以為孩子會說話、會簡單表達了,可以輕松一些,殊不知另一個難題悄然到來。本來乖巧可愛的寶寶,突然變得愛哭鬧,愛耍小脾氣,只要不順從他,就會跟你對著干,媽媽們更是一個頭兩個大。
心理學上把孩子不聽話的這個階段,稱之為"幼兒叛逆期",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時期。
總結:家長們,不要再認為孩子這是無理取鬧了,我們應該正確的,有耐心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並且反省自己平時的行為。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鼓勵孩子正確的表達,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一定要清楚,幼兒叛逆期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我們要知道不是指責孩子,訓斥孩子就可以解決問題,更不要埋怨。
聰明的家長應該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去尋找解決辦法,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幼兒叛逆期。還有有效的溝通,將會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
『陸』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越來越叛逆
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家長所謂的聽話,是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思想觀去做。對於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怎麼叫都不動,有一個科學的解釋。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超限效應」,就像視覺疲勞一樣,兒童也會有聽覺疲勞。當父母不斷地打擾他們的孩子,不停地嘮叨他們,孩子們會變得叛逆、不耐煩,注意力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因此對此充耳不聞。
父母們,你們擔心什麼?你是擔心你孩子的安全和道德,還是擔心你的孩子離你越來越遠,逐漸失去你的控制?有這樣一句話:你的孩子,其實並不屬於你。它告訴我們,孩子不是我們的所有物,不管他過去多麼依賴我們,總有一天他會逐漸離開,飛向廣闊的世界,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他插上結實的翅膀,讓他飛得更高、更遠、更穩定。
『柒』 寶寶總亂發脾氣不聽話怎麼辦
當孩子憤怒失控時,父母不要壓抑著孩子釋放情緒,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比如,小孩面對今年五月份幼升小面試的時候,獨自去面試的時候,會害怕,不想去。但家長想著好不容易得到面試的名額,自家孩子怎麼那麼軸。在家長和孩子的幾次爭執下,孩子自然就會發脾氣,失控。
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不該發脾氣,應該更多的是要反省自己,是哪裡出了錯。要找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然後蹲下來,和孩子平視,耐心的問:你是不是害怕自己獨自面試?得到孩子肯定的答案後,再對症下葯,慢慢疏導。
還有孩子就是使勁的哭的時候,不要大聲呵斥孩子,也不要一味的說教。這個時候孩子是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其訓斥,不如動手做。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寶寶,我們不哭啦,和寶寶一起深呼吸。來,呼氣,吸氣??這樣就是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讓他體會自己的情緒表達。
記住家長要用耐心和溫柔的話語和孩子對話,不要最後自己發火。
其實就如我經常說的那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父母怎麼處理情緒的方法也會潛移默化的交給孩子。所以,家長也要注意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方法。
在這里我提供幾個我覺得還不錯的幾個方法,大家可以嘗試下:
1、發現孩子即將爆發的苗頭,阻止一場孩子還在醞釀中的情緒大爆炸。
2、講道理沒用時,轉移注意力
3、逃離事發場所,換個安靜的環境
4、提前培養規則意識
5、冷靜下來,先找原因,對症下葯
我覺得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還出現情緒失控。在這樣親子關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不要教導孩子,再教導會讓孩子感到一種否定的消極感。其實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是比較合適於親子關系融洽時。講道理不行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游戲的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再設計下游戲環節,在玩游戲的同時讓孩子學會分享。
8招辦法,幫助愛發脾氣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1.公共場合,從長計議,幽默化解;
2.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
3.避免用自己的憤怒回應孩子的憤怒;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5.學會轉移語言,多用「我」做主語;
6.失控可以,但要對失控的後果負責;
7.做個關於失控的約定;
8.給孩子看別人家孩子發脾氣的視頻,正確引導。
主要還是溝通。首先不能嚴厲的批評或打罵,其次性格的形成是有外部環境的原因的。沒法溝通那就是現在的溝通方式不對或者不適合,試著改變現有的方式,得讓他這樣的脾氣大家都不喜歡,也不會有好朋友,試著讓他自己真正理解他的錯誤,自己來改變。多接觸性格好的小朋友多做戶外運動吧?
我想講幾個觀點:
1、小孩就是個「裸人」,他們有著人類最不加掩飾的本性。他們是人,不是寵物。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對世界的看法和感知。
很多的大人,不會把孩子當人,而是寵物。所以會哄,會一味的滿足,會用自以為是的保護。但是獨獨缺少一樣:尊重。因為大人覺得孩子是弱小的,所以得「聽話」。而有幾個家長真正的會去聽孩子的話?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沒有順暢的溝通,滿足需求方面就會有偏差。
2、是人就自私,孩子也一樣。都是為了一己私慾在爭搶,只不過,小孩除了哭鬧,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有家長說:」是應該哄他?還是應該不理他?哄他擔心慣壞了他,不理他又擔心他會失去對父母的安全感。「這個是每個家庭的通病,也是每個做家長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味在單項輸出。但是很少有家長想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給孩子教會合理索取的方式。
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打罵,原因就一點:他只會這個方式。前面說了,孩子是個裸人,他有人類的本能和智商,但是初來乍到,根本不知道如何在這個空間生存。而做家長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個空間生存。
現在的家庭教育沒看出來這點。看到的更多是,要不用無限的寵溺,給孩子一個無菌的空間,要不就是把自己耗盡的耐心轉化為各種暴力行為,讓孩子自己反省然後找出路。
而沒有一個方式是:教會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處理方式。
他的本能決定了他只能去哭鬧和打罵。而家長的做法只是在讓這種本能變本加厲。所以很多小孩年紀看著大了,身體看著高了,可是他在面對這個空間的種種規則時,還是那個「裸人」,也就變成了「熊孩子」的原因。
3、孩子是最會看人下菜碟的。這是一切動物的本能,因為這樣才能存活下去。所以他們啥都懂,他們只是不會表達。
前面說,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教會孩子表達。
教孩子說話,不是發音出來就完事了。人類社會中,順暢的溝通是良好相處的前提和保證。教孩子說話其實就是教會他們溝通。溝通出了發音,學習詞彙和句子,背後更重要的是:邏輯。
如何描述清楚一件事情,重點在什麼地方,目的是什麼。這都是邏輯性。而一個邏輯清晰是一個高情商人的必備條件之一。
邏輯不是天生就有的,這就是靠家長去訓練和引導的。這種引導和訓練,不是專門抽出來一個時間,去給他們說,找個老師找個培訓班去給他們集訓。就是通過一件件的小事情,潛移默化的去影響。
開頭我說的那個例子,就是典型的,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怎麼去處理自己的這種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長們只是靠相處的經驗,去滿足孩子。
舉栗子:孩子想喝酸奶,無論是否等會就要吃飯了,不給喝就打滾。最後只得給喝了。飯不吃了。晚上快睡覺又餓,弄的家長又得做飯,晚上吃多了孩子難受,睡不好覺,又哭。一切都是惡性循環。
正確的做法:聆聽--描述後果--自由選擇--談條件--執行--總結1、聆聽:問需求和原因2、描述:告訴孩子不能喝的原因和喝了的後果3、選擇:確保孩子明白喝酸奶的後果之後,再讓他自己選擇是否喝(尊重)4、條件:現在喝,喝完了晚上餓了不可以吃飯,只能餓著;不喝,等會吃完飯可以喝;(之類的)。並且雙方對這個條件要達成一致5、執行:孩子如果選擇喝,在喝完後出現的任何一個環節被你說中了,就給她進行提醒。並且堅決執行之前的條件。6、總結:完事了幫助孩子總結,如果以後類似喝酸奶這種事要給父母怎麼說怎麼做
幾次事情下來,孩子會逐漸適應這樣的處理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哭鬧,而且因為在過程中,有對孩子的尊重,他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根本不會對他有任何的不安全感和傷害。
而在條件談完後,執行的堅決會讓孩子知道你這個人一言九鼎,他會對你信任,家長會逐漸樹立起威信,所以基礎打好後,今後的很多事情都不用這么麻煩的一步步來了。因為孩子首先會信任你的判斷,同時也很清楚,如果單方面毀約,會受到懲罰。
『捌』 孩子不聽話,家長脾氣越來越暴躁怎麼辦
同事小麗最近很苦惱,她兒子14歲,無論什麼事都和他對著干,她讓做作業,兒子要看電視;她讓吃飯,兒子要吃零食;她讓早起上學,兒子賴床不起......
總之,她讓孩子往東孩子偏偏往西,為此她不知道發了多少次脾氣,吼了孩子多少次。開始還有點效果,後來一點用沒有,往往是把自己氣的夠嗆,孩子依舊我行我素,甚至比她吼的更大聲。
生活中見過很多父母通過大喊大叫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叛逆行為。這種方法有誘惑力的地方在於,暫時看起來挺管用。
因為對於父母的大喊大叫,孩子出於害怕一般會馬上服從父母的要求。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會對父母的吼叫形成免疫力,充耳不聞,甚至和父母針鋒相對。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採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約束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攻擊和社會退縮,而且缺乏積極行為表現,比如說分享和同情。
因此,父母需要了解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弊端,採取合適的方式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徹底摒棄掉「大喊大叫育兒法」。
孩子越叛逆父母越暴力?掌握這五點,遠離「大喊大叫式育兒」
大喊大叫對孩子的危害
曾聽14歲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當爸媽對我大喊大叫時,我感到壓力很大。我不甘心去做他們叫我做的事情,而且會變得很焦躁,想和他們吵一架。」
大喊大叫會嚴重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情緒經常失控的父母很難讓孩子有安全感,孩子不會把父母當作可以敞開心扉的安全對象。
經常被吼叫包圍的孩子,內心會變的自卑。父母的表現,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被友好對待,是自己的行為導致父母情緒崩潰。其實對孩子大喊大叫多是父母表達內心憤怒的一種方式,孩子的表現只是導火索。
被父母的大喊大叫困擾的孩子最終會學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父母。孩子是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被暴力對待過的孩子,不可能用講道理、冷靜自若和理智的方式來回應別人的不良情緒。甚至會形成這樣的思維「如果別人能夠對我大喊大叫,那麼我也可以對別人大喊大叫。」
孩子越叛逆父母越暴力?掌握這五點,遠離「大喊大叫式育兒」
父母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原因
找到原因,是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關鍵。
遭受強烈挫折後的反應
成年人的生活會面臨許多沖突、壓力和要求、遭受挫折非常普遍。對於許多父母而言,對孩子大喊大叫是其遭受強烈挫折的一種反應。
父母心情不好時,孩子要是不聽話、鬧脾氣,父母極有可能採用暴力手段呵斥孩子。
「我父母對我大喊大叫過,我也這樣做了」
一些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曾多次遭受過父母情緒崩潰對其大喊大叫的情況。一些父母認為:「我必須解決大喊大叫的問題,否則孩子就會學我的樣。」但也有一些父母覺得孩子的行為太不像話,大喊大叫才會讓他們步入正軌。
大喊大叫成了一種習慣
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對孩子大喊大叫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於是經常採取這個辦法,形成了習慣。
這種習慣帶來的問題是,父母能夠預計孩子的反應,孩子會等著父母大喊大叫,然後採取「充耳不聞」或是「以牙還牙」的方式應對父母。
孩子越叛逆父母越暴力?掌握這五點,遠離「大喊大叫式育兒」
代替大喊大叫的策略
1. 成為主動的傾聽者
如果父母和孩子正處於沖突之中,父母可以嘗試把孩子從矛盾沖突中拉出來,通過詢問、引導溝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避免當眾對孩子進行評判,當眾評判會讓孩子覺得在受指責批評,進而產生防範心理。
實踐證明主動傾聽的方法很有效。朋友也曾是個「暴躁」母親,有一天她換了種方式對待12歲的兒子,她說:「請告訴我,你為什麼看起來如此焦躁不安?」兒子當時沒有給她直接的回答,但是她意識到問完這個問題後,她打開了自己的心扉,隨時准備著兒子來與她分享思想和感受,兒子也不再像往常一樣對她怒目而視。
2. 通過理解平靜情緒
傾聽有助於父母更深地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二個方法是嘗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不僅能讓父母平靜心情,更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兒子拒絕去上學,是因為他有科考試沒有準備好;女兒害怕被新朋友拒絕,因此對媽媽發脾氣嗎?理解你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事,有助於你把情緒平靜下來。你的情緒越緩和,你就越不會沖動行事,就越不需要大喊大叫。
孩子越叛逆父母越暴力?掌握這五點,遠離「大喊大叫式育兒」
3. 直接告訴孩子你的期望
朋友的兒子五歲,每次出去逛街都會用力拉她的衣服,這讓她非常冒火,開始她認為兒子拉衣服是淘氣好玩,說過幾次,但都沒什麼用。有一天她嘗試換了一種方式,她蹲下來平和地告訴兒子不要再拉扯她的衣服,媽媽不喜歡,之後孩子真的很少拉她衣服了。
孩子的領悟力和理解力並不全面,如果父母不向孩子講清楚某件事讓自己頭大,受不了,孩子是不會知道的。
如果父母不講清楚直接對孩子大喊大叫,並不會使問題得到解決,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需要父母耐心的講明白才能理解父母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孩子對父母送的的禮物視而不見或者並不喜歡,父母就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並不會理解成是由於自己的行為讓父母覺得沒被感激或被拒絕。
讓孩子知道你期望什麼、想要什麼,而不要讓他來猜測你的期望是什麼。這一點對於解決親子矛盾非常重要。
4. 運用低聲細語
低聲細語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對於在公眾場合避免「孩子哭鬧,家長暴躁」也非常有用。
運用低聲細語,可以使用以下幾個步驟:
1)平靜地走向你的孩子,首先引起他的注意;
2)直接盯著孩子的眼睛,在你說話前停頓一會兒(如有需要,要蹲下來);
3)如果你認為不會在身體上威脅到孩子,輕輕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
4)簡單扼要地輕聲說出你的要求,語氣要堅決,然後離開。
孩子越叛逆父母越暴力?掌握這五點,遠離「大喊大叫式育兒」
5. 指令要簡短清楚
在家裡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叫了孩子好幾次讓他把衣服撿起來,可衣服還是在地上;父母讓孩子寫作業,孩子嘴裡應著,卻絲毫沒有放下玩具的意思......
如果孩子比較小,父母需要幫助他養成按規定完成任務的習慣,因為孩子有時候並不完全理解家長發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已經10歲多了,完全理解父母的話,但是他有時候並不知道完成任務的重要性。因此父母在向孩子發出指令時,首先要確保表述非常清楚。
對孩子說話時避免使用「你」,用「我」代替。比如,可以說「我注意到你沒有把襯衣撿起來」,而不要說「你必須把襯衣從地上撿起來。」避免使用「總是」、「絕不」、「經常」這樣的詞語。這些詞語太苛刻、有失公平,會使孩子產生消極和防禦的心態。
『玖』 不聽話的孩子動不動就拿死來威脅我,我該怎麼辦呢
不聽話的孩子動不動就拿死威脅,作為父母,內心肯定會有憤怒、擔憂和無奈。可是,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又是為什麼「動不動就拿死威脅」?我們需要來分析這兩個疑問,之後才能知道怎麼辦。
一、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父母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無非就是孩子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於是父母就覺得孩子「叛逆」「不懂事」。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否真的「不聽話」,我認為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提出的訴求是否合理?比如孩子學習完成度不錯,可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須考第一名,這種時候孩子往往就會生氣和難過,進而覺得父母對自己太苛刻。當這種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他就會反抗,會站到父母的對立面,從而呈現出了「不聽話」的狀態。
因此,孩子不聽話,往往也是父母「不聽話」,對孩子要求過高。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學會反思。
最後,認識「死亡教育」,不忌諱死字。
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中,什麼教育都有,唯獨「死亡教育」是欠缺的。一談到「死」,我們往往都會恐懼、排斥和逃避。可這對於孩子來說,越是這種態度,他們就越喜歡去挑戰和探索這個「死」字。當然,如果孩子恐懼超出了心理承受力,他會比任何人更忌諱「死」字,要麼提都不提,要麼就會一直說。
因此,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的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死」。所謂生死離別,它是自然規律中的一部分,是需要我們去認識和接納的。只有我們認識和接納,孩子才能做到坦然面對。而對「死」坦然,他不忌諱「死」,反而會尊重和了解,他就不會動不動說死,或者以死威脅了。
以上內容,就是對「不聽話的孩子動不動拿死威脅我,我要怎麼辦」這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對有此有困擾的家長有多啟發和幫助。
『拾』 為什麼每次兒子不聽話或者哭個不停,我就氣憤的要有多大力打多大
孩子調皮很正常,做母親的都一樣,我女兒也一樣的,每個母親都會經歷的階段,孩子大了點就好了,總有熬出頭的時候,加油!
還是盡量控制點,我每次凶完她就後悔,現在好多了,慢慢來,不要太著急,給他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