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成為憤怒青年
『壹』 憤青是一種什麼心理
憤青們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從來沒有自己的個人觀點,他們只會把政府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他們喜歡用罵大街喊口號來表明立場,每看到一篇文章,他們從不願意思考這篇文章的觀點有沒有道理以及文章所述的事實是否真實,他們不關心道理、不關心是非對錯,更不關心事實真相,他們看文章的唯一興趣就是判斷敵我、站隊、選擇立場,他們看見自己不喜歡的說法,就喊一通口號或者乾脆一通亂罵,意在告訴作者「你是我的敵人」。
『貳』 憤青是什麼
憤青
1、憤青的由來
憤青這個詞,誕生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屬於歷史遺留產物。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導致很多知識青年(所謂的知識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農村體驗生活。到了80年代,這些已經不再「青」的知識青年因為歷史原因,無法返城,其中相當一部分產生了一種「厭世」情緒。就是認為整個社會傷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會拋棄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憤青思想。
2、網路上憤青的含義
這個首先要從中國的網路發展說起,早在94年網際網路初期發展的時候,中國的網路和國外還沒有什麼接觸。此時的網路還可為是純凈的天空,當時有條件上網的都是一些大學院校學生。也有很多是從老BBS轉過來的人群。此時大家討論最多的都是中國的發展和政治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校BBS(校園內部網)都有政治話題。但這時候還沒有憤青的稱謂產生。
直到98年網路普及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逐漸和國外進行的相當的接觸。中國網民首次和國外的反華政治團體接觸。這時候憤青的稱謂便扣在了中國部分網民頭上。因為在這些反華團體看來,凡是為中國進行辯護的都是憤青(這裡面最先引用此稱呼的是89年跑到國外的那些人),凡是說中國好話的都是憤青。此時憤青的稱呼基本針對的是愛國者。這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反華人士只把憤青稱呼送給那些偏激、罵人的愛國者。而是無論是誰,人手一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罵一個反華人士,可用的詞很多,什麼漢奸走狗賣國賊,霉運豬玀等等。而那些被罵慣的霉運只有用「憤青/糞青」來反擊,也算是理盡詞窮的一種正常反應。
3、憤青在網路的發展
到了2002年,隨著中國有錢人的增多和貿易的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充斥著日本的產品。此時中國網民開始有一部分自覺地開始抵制日貨,並在網路上開展普遍的宣傳。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貿易逆差在逐年擴大,如果在如此發展,我們將沒有外匯去購買國外的產品。
而此時憤青的稱呼不幸就落在了這些反對日貨的人身上。只要你反對日貨,你就是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
現在憤青的含義已經和開始的完全不一樣了。就好像農民被某些自認為清高的人搞成了貶義詞一樣。憤青現在也成為了那些支持日本貨的人手中的武器。誰敢不服,你就是憤青一個。
憤青這個本來是由於社會動盪所產生的特殊群體,經過反華霉運和愛日漢奸的洗禮後,成為了網路上又一大奇景。
那麼憤青還會有什麼發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結
憤青對美國、日本、台灣三地的負面態度不僅針對其政府與軍隊,在很多情況下也針對三地的經濟、人種與文化。很多人對日、美、台三地的民族有文化、種族歧視的情緒(有時亦對韓國產生這種歧視),在經濟方面呼籲全面「抵制日貨」(有時包括美貨、台貨)等。
在對待國內同胞的態度上,他們對身邊的人宣傳不要購買外國貨,主要針對的是日本貨,少數情況包括美國貨。對哈日族、有時也對哈韓族十分厭惡,激進人士用「漢奸」、「特務」等詞彙描繪喜愛西方事物、贊同中國對美日保持冷靜的中國人。值得注意的是,抵制日貨的人有很多也並非憤青,而是確乎對日本的右翼勢力表示不滿。
憤青是一種時代產物,也是很復雜的社會現象。被稱為「憤青」的人士有時並不認為自己是憤青,而認為認識與自己不同、稱自己為憤青的人,想法才有問題,是懦弱者、既得利益者或缺乏民族意識。因此憤青現象的內涵、走勢仍值得長期研究觀察。
『叄』 憤青是什麼
「憤青是高尚的,為什麼有些人曲解憤青。憤青不是「糞青」.
「憤青」是一個泊來詞。泱泱大中華的歷史上沒有這個名詞是有歷史原因的,傳統的中國儒家教育束縛了人們的觀念。近代以來,國力衰頹,出現了第一代的憤青,他們遠赴重洋,肩負著祖國對未來的渴望。也許他們當初背井離鄉是無奈的,但是我想當他們學成歸來後,憤青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憤青在國外是褒義,代表了青年的渴望與激情,青春與活力。但是在我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憤青與離經判道和政治動亂攪擾在一起,成為了談青色變的象徵。
其實憤青遠不是那個樣子的,那樣的憤青是空洞的缺乏教養的。真正的憤青應該是有理智有個性思維,有文化和道德素質的「青年。……」
呵,美化得真漂亮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不是憤青,但卻對憤青抱有親切感。憤青的可愛之處在於,他們承載了大多數人的悲涼和憤怒,並勇敢地說了出來。我們也有說的慾望,但我們都擠在一個狹窄如公交車般的空間里,面對那些無論是把住車門叫嚷的的混蛋還是在車內大放厥詞的流氓,我們都敢怒不敢言。而真的憤青會出腳將他們踢將下去。如今,憤青們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幾個也如同珍稀動物一樣被物慾追殺著。與此同時,偽憤青們卻還在得意忘形地作著拙劣的表演,戴副墨鏡,穿襲黑袍,手握麥克在舞台上扮「思想者」,一不小心暴露出滿身發育不良的肌肉。
新近長大的孩子,哈日哈韓,只有無知、幼稚的叛逆,很少遭遇憤怒,他們的成長環境也根本沒有賦予他們憤怒的機會,他們只會因為沒錢購買奇裝異服、吃麥當勞、聽明星的演唱會而心煩意亂。在和平年代、物質社會,憤青無疑是另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英雄。
或許正如大家所說,憤青就像沒有加糖的咖啡,對某些人來說味道雖然不怎麼樣,但最起碼可以提神醒腦。
『肆』 是什麼產生『憤青』的!『憤青』含義的變化發展歷程有哪些
憤青全稱是憤怒青年,一群對社會現實不滿的人,他們會對社會造成壞的影響嗎,我想不會,至少他們的思想無法與主流思想相抗衡,畢竟大多數人還是耽於安樂,滿足於現狀,習慣了奴性的被人管制,而憤青們的存在能給國人麻木的心理一點警醒,能讓世人知道中國還有些反抗的聲音,不管這聲音指向誰。魯迅是憤青,他恨國人的愚昧無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五四運動的青年是憤青,卻成為了民族的脊樑,毛潤之也是憤青,他帶領共產黨反抗舊的秩序,建立新的社會,李敖更是憤青學習的榜樣,口誅筆伐,狂傲不羈,有人可能說他們處的社會正好是亂世或是腐敗獨裁的政府,而我們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太平盛世,憤青的存在會影響社會穩定。他們的思想言論會混淆視聽……
當前的社會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粉飾太平,而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社會貧富差距問題,農村發展問題,官僚腐敗問題,教育醫療住房改革問題,對中國的威脅已經到了何等的程度了,雖然政府都在積極地改革,但很遺憾的是很多改革舉措不但是治標不治本,反而成了助長之風,有些腐敗不但沒有消除,反而通過改革把他們合法化了,我們要時刻認清,這些問題不光是靠政府,也不能只靠政府解決,社會的發展不光是政府的事,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去改變它,去推動它,我們要有一種公民的意識,主動參與社會的管理與監督,特別是對政府的監督,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心麻木了,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前途,習慣了別人的管制,對許多社會問題,比如踐踏法制,違背道德的種種惡行,他們會無奈的說,社會是這樣,我們有什麼辦法了,還有人居然幻想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會解決的,慢慢習慣就好。這就是一個國家的順民,但他們不配稱為公民,他們放棄了一個公民的權利,失去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感,這些問題難道現在就不能解決嗎,難到靠我們公民的力量就推動不了嗎?就比如民告官,一個人告不倒,兩個人告不倒,但十個二十幾個都告同一個貪官的話,它還能屹立於官場嗎?為什麼90年代初改革開放步伐緩慢,而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表示對改革速度的不滿後,改革就加快了許多呢?這說明個人對社會是有很大的推動力量的,所以憤青們的存在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刺激國人麻木的心理。
當然社會需要理性的憤青,我們時刻要維護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憤青不一定都愛政府,但一定是非常愛國的,不然他們也就不會針砭時弊,積極推動國家的改革發展,但凡是有個度,超過了國家大局利益,那麼它的作用是適得其反的,20年前發生的事就是這樣,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但他們過激的行動註定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它對中國的民主進程不但沒有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相反從國家後來的政策與改革來看,政治改革不但沒有推進,反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中國的問題不是通過一場革命或運動來完成的,而是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改良來逐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個責任不在某個人,而在於千千萬萬的公民,很多問題我們要深入的思考,探尋,從歷史的角度,從國際的眼光,特別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解決,我們就能窺探出問題的細微本質,當然我們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影響影響決策的,但千千萬萬的民眾,通過正當的形式來表達出我們意願時,誰又能忽視這一股強大的力量呢,廈門近千市民上街遊行反對建PX化工廠,就是明顯的力量,我們這個民族,不缺乏英雄,不缺乏勇士,但我們缺少了一份成熟的理性,理性的參政議政,理性的推動改革,理性並不代表懦弱與妥協,並不表示順從,而是運用正確的方式來達到我們正當的目的,需要理直氣壯地反對時,我們會站出來維護屬於我們自己的權利……
時代的發展永遠是向前的,我們要看到未來,同時也密切關注現實問題,就像我們走路一樣既要抬頭看天,還要注意地下,憤青不缺乏,缺乏的是理性的憤青。我們當代的憤青不但要有理性的思考,對社會作出清醒的認識,同時還要掌握更多科學的知識,去為社會的發展作出實在貢獻,最後最重要的要通過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去推動社會改革的步伐,推動社會的進步。
『伍』 「小憤青」是什麼意思
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簡稱。最早來源於德語,注釋為:無知沖動的青年
『陸』 我爸說我是憤青,憤青是什麼
憤青就是憤世嫉俗的青年。對社會懷有很大的不滿情緒,但是又無力解決社會問題,只能用言語或是個人暴力性行動來發泄不滿情緒。
『柒』 說一個人「憤青」是什麼意思
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民族主義傾向的青年。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簡單化。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思辨,不善於推理論證。不喜歡別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政府及中國文化的批評,一遇批評,馬上反駁甚至謾罵,不管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管人家究竟是批評還是自我批評,更不管批評得有沒有道理。
二是思想偏激,主張採取極端措施。如主張戰爭、復仇,主張對外交往要強硬,要大力發展軍事,聲稱願意為國戰死沙場,或主張以暴力改變社會。
三是標榜愛國,有極端民族主義傾向。民族主義很正常,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多數人都會有這種感情。但極端民族主義者有自己的特點,他們認為自己的民族及民族文化是最優秀的,而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則是劣等的,對於劣等民族,可以蔑視、欺壓甚至殺戮。極端民族主義曾給世界帶來慘痛的災難和教訓,我相信,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是極為少見的,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憤青有此種傾向,他們會仇恨西方國家,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有天生的侵略及掠奪本性,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憤青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中國文化是最偉大的文化,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強國乃至第一強國。憤青不喜歡取得西方國家國籍的華人。
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的才是憤青。
『捌』 憤青是什麼意思
憤青,全稱「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其實「憤青」現象在歷史上早已存在。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
由於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歷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就為「憤青」群體的產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8)為什麼孩子會成為憤怒青年擴展閱讀:
憤青的特點
1、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簡單化。「憤青」容易沖動,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思辨,不善於推理論證。
2、標榜愛國。中國的「憤青」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中國文化是最偉大的文化,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強國乃至第一強國。
他們不喜歡取得西方國家國籍的華人,也不喜歡別人對中國人、中國政府及中國文化的批評,不管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誰,也不管人家的批評是否出於善意,更不管批評得有沒有道理,一遇批評,馬上反駁甚至謾罵。
3、輕言戰爭。主張採取極端措施,甚至主張以暴力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