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能男人去上墳
『壹』 上墳有什麼禁忌
這要看是哪一地區的習俗,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掃墓、祭拜祖先必須遵守的規矩,但到了另一地區就成了禁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而且,聽家裡老人說,上完墳往回走的時候,不能回頭看,具體的原因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是不讓回頭看。我們這邊的上墳、祭祖的忌諱,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貳』 為什麼祭祖做了別人老婆的不能去
祖的英文:offer sacrifices to one's ancestors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各地春節祭祖習俗
台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五、六點鍾,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彌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編輯本段]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我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清明祭祖】清明祭祖,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叄』 明天清明啦,掃墓的只有男人可以嗎
首先,清明早過了,你穿越了嗎?
其次,掃墓跟性別無關,男女都可以去。
最後,你的智商堪憂,就算沒見過豬,也應該見過豬跑。電視劇里應該有女人去掃墓的場景才對。
『肆』 正月十五必須男人去上墳
習俗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沒有男孩只有女孩就不上墳嗎?所以取決以家庭狀況
『伍』 祭祖上墳都是家裡男孩去不讓女孩去,這是為什麼
看過不少類似的提問,但很多回答都很片面。其實答案有很多,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個人認為至少有:處於對女孩的關愛,女性偏敏感陰性,再入陰地,對自身會有負面影響,容易被嚇到。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陸』 大年三十,男人們去上墳,女人們在家打翻天:為何年夜飯也別吃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們這邊還沒有封村。
那時候人們還處在一片歡天喜地之中。我跟著先生也回了村裡過年。大年三十,我先生家裡那邊的習俗是,男人們要去上墳,女人們則在家准備年夜飯。
我婆婆很早就告訴,我大嫂和二嫂,今年不用來她這邊聚餐,各自在自己的小家聚餐就可以了。我們因為在城裡,所以只能跟著我婆婆過年。
我婆婆做飯並不好吃,但好在她每次都會雞鴨魚肉弄一桌子,算是用了心思。而我這個人也不那麼挑食,自己不動手,哪裡還敢挑食,即使不好吃,我也會在年夜飯上誇上幾句。
她聽得開心,每年做得也積極。
我誇得多了,也覺得我婆婆做飯也不太差。
兩相得宜。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我一個發小也是村裡的,他家裡很窮,但即使窮,他都非要跟妻子離婚。
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
他說:「為了孩子,我不想讓孩子成為跟她一樣的人。她會毀了兩代人。」
我時常呼籲男人們在家庭里的付出,因為女人又帶孩子又拼事業太難了。但我依舊要告誡女人: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至少給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
你一定不能被欺負,但是也不能仗著農村娶媳婦難的現狀,去欺負別人。
你要知道,這最後毀掉的只能是你自己。
因為沒有人會慣你一輩子,也沒有人會慣你的孩子一輩子。
『柒』 清明節掃墓,往墓上壓紙是男人去壓,還是女人去壓
您好,一般來說都是由男人去壓的,畢竟男人身上陽氣重不宜被不幹凈的東西纏身,女人一般陰氣重,容易招惹一些不幹凈的東西。
所以墓上壓紙這事一般都是男人去乾的。
『捌』 為什麼只能是男人給去逝人上香
為什麼要給佛燒香: 一、緣起,這與印度的地理氣候有關系。印度夏季受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侵襲溫疫霉病較多,於是人們燒燃香料木材祛除病氣凈化空氣。佛在講法時,聽法的人很多,空氣污濁,在家弟子便以香供養。 二、修無常故,燒香時觀香煙飄散法界,從有形而至無形,讓人證悟色空不二之理。楞嚴經里就有一位菩薩介紹過他是通過觀香煙而得道的。 三、表法故,常言「心香一瓣」意指我心如煙,可與法界諸佛交融;香贊雲「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此時香作慧解。故常有燒香求智慧,獻花求富貴之說。 香有多種,因加工的工藝不同而分瓣香(小木快)、線香(一根根的那種)、盤香(吊起來燒的)、沫香(把香加工成粉沫來燒).....,總之燒什麼樣的香意義都是相同的。 現在有人大把大把地把燒香變成了燒柴,已失去了燒香的本意。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 感激與懷念。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凈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玖』 為什麼清明節,男生一定要去掃墓
沒有吧~我們家就只有老人去~一般小孩子或者二十左右的青年人都在家,沒有讓我們去
『拾』 春節祭祖的時候,是男女都可以參加,還是只有男人參加
我們老家有風俗,只有男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