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看重孩子
❶ 美國人為什麼養得起那麼多孩子
在美國,根據人口統計,全國平均大約是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有些家庭,則養育三、四個。極少數離譜的,甚至多達十幾個。比如在加州的卡森夫婦,便連續養育了17個孩子。卡森家靠男人一個人的收入,一年8萬美元,若是兩個孩子,算是中產。但是,生那麼多孩子,絕對是低收入的窮人了。
在美國,越是窮人,越是敢養一大串孩子。這是為什麼呢?總之一句話來說,人家有政府養啊。
美國是「有特色」的資本主義,政府有些政策很像社會主義。窮人收入低,能從政府那兒得到很多保障,反而無憂無慮。
拿「吃」來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學校的早餐和午餐是免費的。各州教育部每年都會列出詳細的「資格表」,家長可根據自己的收入,對號入座。
美國法律規定,只要是居住在美國,哪怕是非法入境的偷渡者,也都能享受。從懷孕檢查、分娩到孩子5足歲,基本自己不用掏錢。美國將孩子看作是國家的財富,那麼,就讓國家來承擔費用吧。
至於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還享有其他的福利。比如,聯邦政府的醫療補助計劃。凡低收入的家庭,19足歲以下的孩子,都由政府提供全部醫保,包括牙科保險。又如,食品救濟券(Food Stamps),發給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用於購買食物。那可以在超市購買各種食品。當然,香煙和酒類是不可購買的。
還有一個重頭,是住房。前不久,國內新聞報道,有些城市打出「豪華樓盤親民價」。不知「豪華」如何「親民」。這個,美國絕對沒有。美國房子全美的中位價不到20萬美元。對於人均收入低的家庭,政府有補貼項目。
孩子出生後,若母親工作,孩子送日托班,每月得花6百至1千多美元。但是,低收入的家庭,政府會幫助支付。
至於上學,5足歲開始上一年幼兒園,而後上小學1年級,直至高中畢業。全部義務教育,連教科書都是學校提供的。上大學要交學費,但低收入家庭可以向聯邦和州政府申請資助來減免大學費用。大體標準是,年收入只有3萬多的話,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都由政府和學校承擔了。若年收入多些,則按一定比例,自己出一點。
有政府買單,沒啥後顧之憂。所以美國人,特別是非裔和西裔(主要是墨西哥人),敢養一大串孩子。
張藝謀超生,被追罰數百萬巨款。張藝謀是有實力多子多福的。但多數人是不敢輕易造人的。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在相親自白中,講自己「天生膽小,殺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現在國家已放開二胎政策,許多人也許會套用葛優的台詞,「收入有限,多胎不犯法,我也不敢養」。
❷ 美國人為何注重孩子的體育運動
首先,美國家長大多認為,體育不只是強身健體。體育活動實際上鍛煉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質,以及在團隊活動中的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同時體育活動也可為孩子創造吃苦和領會失敗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孩子大多會選擇團隊體育項目練習,而不是個人運動。
運動是每天要做的“功課”。
最後:榜樣的力量,全民運動總統多是運動達人;可以說,對體育運動的重視貫穿於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從美國總統競選也可見一斑。大多數總統,尤其是共和黨方面,學習好的並不多,都是本科生。他們談起大學有哪些自豪的經歷,往往都是與學校球隊比賽相關。競選過程中,候選人都會不遺餘力的突出自己的體育才華。這些無形中都影響著國民的認知。
綜上:體育運動的益處已經注入到美國人的各個細胞。這也是他們為什麼重視體育的原因吧
強烈建議,家長們每天花一些時間陪孩子好好運動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既然有這么多好處,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學習和借鑒!
❸ 真實的美國教育制度是什麼樣的你如何評價
西方的教育體制還是跟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西方真實的教育體制,更重視孩子的培養。中國可能更看重孩子分數,所以這也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別。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的看待,因為地域差異的不同,和人民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美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可以說有非常完備的社會條件來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真實的美國教育制度是非常重視孩子的,甚至很多人可以發現美國的校車是絕對不可以撞的。而且美國人對孩子也是非常的看重,有非常強制的法律義務和法律體系保障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國家非常看重的事情,這也是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因為中國現在社會不斷的發展,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實際上也生改變。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代的教育,而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教育也不斷的改革,才能夠帶給社會更大的進步。
❹ 我移民美國的理由就是為了孩子,美國對兒童到底有多重視
美國對於孩子的保護和重視程度眾所周知。在美國,從政府丶社會福利機構丶司法機關到民眾都形成了一種共識,只要當兒童權利受到侵害時,都會沖出來捍衛兒童的權益。對兒童的保護已經成為了美國社會以及每一個美國公民所自覺遵守的行為規則。這樣竭盡全力地保護兒童,大概也是很多國人選擇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❺ 美國大學看重學生的哪些素質
網上這類文章很多,觀點也是五花八門,眼花繚亂的,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學生不太懂得「成長」到底是個什麼含義,更缺乏個人成長與社會和家庭之間的互動意識。
這里我截取了一些片段僅供參考:
太多優秀生無緣耶魯哈佛,因為缺少「成就潛能」
在基本「認識」學生後,招生官要查看學生的在校表現。鑒於頂尖名校的申請者成績單幾乎大同小異——全A、SAT高分,學生的課外活動成了拉開差距的砝碼。
「20年前,我們希望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盡可能列滿整整一張A4紙。那時強調學生要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參與各類活動。但是,現在招生政策改變了,斯坦福再也不看長列表!」彼得森介紹,由於電腦普及,學生花更多時間上網,當然許多資料在網上的確觸手可及。在這種情況下,常春藤高校希望看到學生「有重點」的課外活動。
現在,學校希望看到學生在中學期間參加2-3個活動,而20年前,要求10-12個。但是請注意,這2-3個活動必須有「連續的服務時間」。 「很多學生的課外活動集中在12年級(美國高中是9-12年級,12年級相當於中國高三),10年級、11年級的課外活動空白。這是為什麼?原來,這些孩子到了12年級,意識到馬上要申請大學了,而學校需要這些——為了申請而參加課外活動……」彼得森無奈地搖頭說,「美國高校對於申請人只有三種歸類:拒絕、待定、錄取,而這類學生頂多歸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評價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還有一條重要標准:觀察學生是否有「成就潛能」。「有太多優秀的學生進不了耶魯、哈佛,就因為缺少了一條:成就潛能。」彼得森介紹,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條「規則」。「成就潛能」主要有兩項指標:頭銜、影響力。
你曾擁有什麼頭銜,主席、組長、主編?當然,那些頂尖名校可不是「頭銜狂熱分子」,之所以看重這個,是因為這表明學生曾在某些活動中擔起某些重責。第2點是「影響力」,學校關心的是,學生曾運用自己的才能,影響過多少人?曾給周圍人、社區帶去怎樣的影響?」
「有學生告訴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確很美。我問她:『你曾唱歌給誰聽?參加過樂隊,還是在社區表演?』她回答:『沒有!我只在洗澡時唱歌。』很遺憾,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看到學生將能力付諸實踐、造福社會,這是一種成就。」彼得森說。
推薦信不一定要「大牛」寫,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第三步,學校招生辦要查看老師為學生撰寫的推薦信。推薦信一般2-3封為宜,一封來自學生的升學顧問,此外可以來自任何老師。招生官通讀之下,要查看3點:申請人是不是聰明的孩子?是不是足夠成熟,可以應付海外生活?最後,高校希望從中了解學生的宗教、藝術、體育方面的修養,以此比對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滿足申請學生。舉例來說,一名學生申請芝加哥大學,如果老師的推薦信中提到這孩子是個足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會招收這個孩子,因為芝大沒有足球隊。「學校如果滿足不了申請學生,就擔心把他們招來,他們會隨時轉學 ——在美國,轉學是很普遍的。」
過了通讀這一關,招生官會進一步尋找「3條線索」:
1、學習觀念。學生是否是努力學習的孩子?這孩子周末在干什麼?對頂尖名校而言,兩個A等生,從全A的成績單上看不出區別,但事情上,他們獲得全A的過程卻是千差萬別,而正是不同的過程,往往決定了他們長大成人後千差萬別的人生道路。言而總之,成績只是表象。
2、學術好奇心。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入讀電子計算機專業,那麼招生官會關心,周五下午這孩子會做什麼?踢球,還是鑽到車庫里,倒騰收音機、集成線路板?他是否會去思考科技與歷史的關系?招生官需要看到這個孩子是否有濃郁的學術好奇心。
3、成長空間。「作為大學,我們希望孩子4年後能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所以我們會在推薦信中尋找線索,預想他們4年、甚至更遙遠的成長空間。」彼得森說。
在名校作出錄取決定時,越是高層次的中學,他們對學生的評價越是舉足輕重。在大部分美國學校的眼中,中國學生總是顯得非常「神秘」:他們勤奮好學、成績突出,然而過度包裝的申請材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如何能在眾多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名校招生官的青睞呢?
彼得森建議,學生邀請老師寫推薦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問:這老師喜歡我、了解我么?「建議學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師寫推薦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課最好的那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因為後者可能會應付了事,這對學生而言,後果很糟糕。」彼得森強調,高校特別看中來自中學、中學老師的意見。「在所有申請材料中,有一份東西可以讓學生從『待定』升到『錄取』,從『錄取』變為『待定』、『拒絕』,這就是推薦信。為什麼我們如此看重中學老師的推薦信?很簡單,因為推薦信代表學術機構對學生的評價,而大學也是學術機構。」
❻ 美國家長最重視孩子什麼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看上去狠心,實際上不是,而是注重讓孩子從困難中獨立和成長,變得更加堅強。譬如孩子從小就要有家務清單,到了一定年紀,就要去社區或者其他地方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並且自己攢錢,建立小金庫,平常要自己付款,學會理財。這些故事有很多,網上也有很多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寫的文章分享。這里給你摘錄一篇博客里的文章。供你參考。
(一)自己不吃飯,那就活該挨餓
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小夥子大衛,畢業後在美國娶了洋媳婦結婚生孩子,大衛的媽媽也從中國到紐約跟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作為奶奶,自然是對孫子疼愛有加。沒過多久,洋媳婦與中國婆婆之間對孩子的不同教育就開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飯時耍脾氣,洋媳婦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歲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洋媳婦讓中國婆婆做了幾樣中國特色的菜,其中還有混血十分喜歡的糖醋裡脊。洋媳婦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樣餐具備起,晚餐開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
洋媳婦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
中國婆婆一聽,當時也沒當回事,她認為,洋媳婦頂多就是嚇嚇孩子,哪會真的那麼狠心不給孩子吃飯,於是也沒說什麼,就招呼兒子媳婦一起吃飯。可是,中國婆婆吃到一半,發現孩子雖然可憐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婦依然不為所動,還是沒有叫孩子上桌吃飯的意思。這下,中國婆婆開始心疼了。她趕緊拿了盤子,給孩子裝好糖醋裡脊,端給孫子。
洋媳婦見狀,馬上制止:你別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飯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說話要算數。餓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餓幾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國婆婆聽了,眉頭直皺:你們這不是虐待孩子嗎?飯都不給他吃。
洋媳婦回答說:不是我們不給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後果當然由他自己負。
中國兒子大衛也勸媽媽:媽,您別管了,這小子不好好吃飯,是該讓他吃吃苦頭了。
中國婆婆不想和兒媳婦當面鬧僵,只好作罷。
大人們回到桌子上吃飯,小孩仍然在角落裡可憐巴巴地看著大人們吃東西,嘴裡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開始孩子還堅持,要求媽媽給他吃,無效,就哭,大聲哭,還是沒用,一頓飯就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
洋媳婦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其實,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長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國孩子吃飯,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管,而且美國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中午就在學校吃午飯,孩子怎麼吃,家長一無所知,也根本不問。
美國家庭吃飯,桌上擺幾樣菜,孩子想吃哪個就吃哪個。幾乎所有的美國孩子都不喜歡吃青菜。美國父母盡管也知道青菜的營養價值,但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吃。美國孩子吃飯,一說吃飽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離桌。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孩子吃飯,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如果明明沒有吃飽,為了貪玩而不再吃了,那麼過一會兒他挨餓,他就自作自受。美國人愛說,犯錯誤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不想吃就說不想吃,吃飽了就說吃飽了,他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還是大衛家裡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衛家裡做客,正好孩子准備出去和小夥伴玩,就看見他在玄關處穿鞋,准備玩具,當時中國奶奶也在場。當孩子穿好鞋准備出門時,中國奶奶突然大笑著叫住他:寶貝,你的鞋子穿反了,來,來,奶奶給你穿好一下。
洋媳婦馬上拉住中國婆婆說:隨他去,別管他。
孩子見沒事,就一陣風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沒過多久,孩子又跑回來了,說:媽媽,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
媽媽馬上說:是鞋子不舒服嗎?你請傑瑞進屋裡來,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將信將疑地把傑瑞叫了進來,然後仔細端詳起傑瑞的鞋子來。終於,孩子發現他的鞋子和傑瑞的鞋子彎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樣,傑瑞是朝里彎,他是兩只鞋朝外彎著。孩子指給媽媽看,媽媽說,你把兩只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
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國婆婆看著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夥伴又出去玩了,才問洋媳婦:不就是一雙鞋穿反了嗎?你給他換回來,他就知道了,何必費那麼大勁。
洋媳婦說:不一樣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讓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們也不會代替他做。做錯了,他嘗到了後果,下次他自然就會改過來。就比如這次鞋穿反了,他看見小夥伴們的鞋都不是這樣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會知道,這鞋這樣穿著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會疼。
果然,從那以後,大衛家的小鬼頭的鞋子再也沒有穿反過。每次看見別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還會去矯正別人,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穿鞋。可愛死了。
洋媳婦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認同,有人會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應該盡量幫他們矯枉過正,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錯,少受挫折,少一些傷害。
其實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婦的觀點,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我不太喜歡家長一邊罵罵咧咧,責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麼事都要自己操心,一邊又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幾乎全部答應,像母雞一樣,時時處處保護孩子,樣樣包辦。我最喜歡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辦法,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幹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問題,自己處理
我們社區的老美鄰居麥克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叫馬克,馬克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社區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車騎一騎。可是馬克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因此,每當馬克玩自行車的時候,他都是獨自玩,因為他怕小朋友們纏著他借車。
久而久之,社區里的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
過了一陣,馬克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馬克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麥克先生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我也想玩傑弗瑞的小火車,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麥克先生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馬克,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
結果,馬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你騎我的自行車,我玩你的小火車。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大人們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問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系問題。這根源其實還是父母不懂得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四)美國孩子同樣重親情
很早以前,就聽國內的朋友說過,美國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如何如何冷漠,連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個飯,也要AA制。
我在美國這些年看到,這是一個很深的誤會。也許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國人家庭的情況,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國?
美國是移民國家,不少的家庭觀念也很濃,像義大利,愛爾蘭,猶太人德國人他們很重視家庭,只是在經濟上,他們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給大家造成一個「冷漠」的印象。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替孩子安排未來,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對父母也是很體恤的。盡管小時候,父母對孩子很「殘忍」,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但是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就會感謝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
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後,都不會給他們養老錢(其實美國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錢)。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管父母,不照顧父母。
假期里,兒子女兒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裡小住,孫子孫女還經常打電話請教爺爺奶奶怎樣做那道好吃的菜。
還有美國孩子不會跟父母住在一起,因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顧時,在美國有家庭護士,費用有保險公司支付,但孩子們也來幫忙照看
我的朋友蘇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顧她的父母。她父親生病,她把父親接來一起住,便於照顧。還有我的朋友大衛,他父親心臟出了毛病,要依靠一個人工心臟生活,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那段時間里,他辦了休假,專門在家裡照顧陪伴父親。另外,約翰每周會給媽媽打一兩次電話,傑夫會把自己的相片發給家裡的每一個人一起分享。
❼ 很多人說美國家庭沒有人情味,但他們注重獨立,並且不把孩子看成全部,那麼他們的小家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
美國人通常不會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關愛更多是在一言一行中滲透,他們不會像國內大多數父母一樣對孩子進行病態的控制,美名其曰這是愛。他們在日常中,更多是對配偶的尊重和愛,如果把愛的對象分級別,絕對是配偶>孩子,這樣的模式當然也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種子,日後發芽一代一代周而復始。國內很多家庭,父母對孩子沒的說,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可是兩口子之間卻經常吵架甚至打罵,對孩子影響很不好。
❽ 美國為什麼通常會特別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
美國為什麼通常會特別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
在美國里,父母最關注孩子的體育運動。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陪孩子參加戶外運動。在他們看來,孩子必須做的是在運動中得到成長。
3)孩子社交更積極,願意與人交流。人際關系自然變好。
美國之所以會特別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原因在於體育運動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❾ 美國幼兒教育怎麼好
美國是世界上幼兒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教育理念上強調以兒童為中心。
在幼兒教育中,主要通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以及充分開發、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具有不同於別國的幼兒教育特色。
美國的教育注重過程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注重對孩子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
美國幼兒教育五大啟示
一、強調個體,崇尚自由
美國的教育屬於個人中心型,重視個性,突出個人,注重個體的自由選擇。在美國人眼裡,兒童是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自我實現是兒童自身的自然發展過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條件即可。美國人比較重視兒童自我意識的自然發展,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美國的成人力圖使兒童發現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
在美國的幼兒園中,集體活動很少,教師總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鼓勵兒童自己選擇喜歡的游戲和活動。教師還鼓勵孩子在一段不長的時間里從事多項活動,讓兒童自由發揮、自由創造,以期培養兒童的靈活性,創造性。比如畫畫,老師不注重兒童畫的內容、形式和技巧,而讓孩子自由發揮,自由想像,所以美國的孩子經常畫得滿身、滿臉都是顏料。在家裡,牆上、門上、地板上也到處都有他們的傑作,雖然這些『作品』很粗糙,大人們也常常不知為何物,但爸爸媽媽一定不會生氣,更不會阻撓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著孩子表演,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美國人喜歡孩子富有孩子氣,兒童活潑好動不僅被認為正常而且被視作一大優點。美國的幼兒園是創造環境使兒童在此能真正作為孩子,幼兒園活潑有生氣,孩子們吃飯的時候不僅隨便說話甚至打鬧。午休的時候,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美國的幼兒園是允許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美國人總覺得中國的幼兒園太死板,沒生氣,幼兒根本不像孩子;中國的兒童總是給人謙虛,規矩,小心翼翼的感覺,而美國小孩則自信,勇敢,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二、尊重兒童,肯定兒童
在美國的幼兒教育中,大人們認為孩子應該獲得和成年人一樣的平等和尊重。如孩子可以直呼長輩姓名,同樣,大人們也會非常尊重地稱呼孩子為先生或者小姐,通過這些簡單的細節讓孩子們感覺到這種平等。另外,在外出做客時,如果主人拿出東西給孩子吃,大人也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替孩子決定「要」還是「不要」,更不會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時候加以呵斥,一切都讓孩子自己做主。在開展各類游戲活動時,教師十分尊重兒童對游戲材料的取捨和操作的方式,注意為兒童創設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保護兒童游戲的積極性,贊賞兒童的不同觀點和各種想法,不僅全盤接受,而且還誇獎他們想像合理,設計奇特。
在美國,父母從來不會吝嗇對孩子的贊美,孩子只要取得一點點成績,父母就會大加贊揚。美國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很棒!」而且這種贊美還會落實到實處,他們對孩子的任何一項「創作」都予以極大的肯定和贊揚,給孩子最大的自信。
孩子們在受到贊揚之後,則對於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去維護自己的名譽,保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三、注重兒童的獨立
在美國的公共場合,你經常可以目睹這樣的場面:一個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站在不遠的媽媽卻並不著急,不慌不忙,她們不會像中國的父母那樣走上前把寶貝扶起來,然後抱著他邊給他擦眼淚邊哄他,有時甚至還要說一些比較誇張的話做一些虛假的動作,美國的父母是平靜地看著孩子自己爬起來。
與中國的幼兒教育相比,美國幼兒教育更重視幼兒獨立個性的培養。在美國,孩子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們,因此美國人就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四、重視兒童縱向發展
美國的教育注重過程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注重對孩子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他們認為一切重在參與,孩子在各項活動中學到的知識,體驗到的感受以及發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美國的幼兒教師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評價,既不表揚也不批評,因為他們知道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他,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到別的孩子。所以在美國的幼兒園沒有什麼分數表或成績單,但是會有一個學習報告。主要用意在於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的學習進展,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哪些方面是上小學後需要注意的。
五、幼兒園的多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美國,是美國現代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在美國的幼兒園,兒童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 所以美國幼教界強調兒童不僅應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還要接受其他文化。在課程設計上, 美國幼教界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對象是所有兒童, 課程應考慮每個兒童的興趣和經驗, 反映每個兒童的家庭背景和語言文化。
課程內容不是以某種文化為中心, 而是包容各種文化, 並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出現。若干小主題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主題系統, 每個主題系統都會涉及不同國家、種族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和傳統文化, 並引導兒童在認識這些不同文化的過程中達到相互理解、接納和尊重的目標。
這與卓福的教育有者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注重培養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到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才是尤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