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才孩子這么難有成就
① 是沒有天賦,才會讓努力的孩子成績一直上不去嗎
愛因斯坦曾說過:「天才是1%的天分和99%的汗水換來的。」雖然愛因斯坦的話是為了鼓勵人們努力奮斗,但是沒有1%的天分,終究是成不了天才的。
就像愛因斯坦本人的事跡一樣,很多科學家都和他一樣得努力,但是能在物理學上取得如此成就的只有他一人,這就是天分的作用。
為什麼孩子努力了,卻總考不了高分?李玫瑾教授:智商是天生的雨桐是一名初三的學生,面臨中考的她學習十分認真,經常學習到深夜。每每看到雨桐屋裡的燈很晚都沒熄,雨桐的媽媽感到十分心疼,她知道自己的女兒是一個自覺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學習就十分努力。
但是讓雨桐媽媽感到疑惑的是,雖然雨桐的學習一直都很努力,但是成績卻稱不上拔尖,考不了高分。小學的時候雨桐在班級還能穩定在前五名,但是到了初中以後卻一直徘徊在十名左右,很難再進一步。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但更多的孩子只是個智商平平的普通孩子,所以希望家長能夠更加務實,找准對孩子的培養方法,努力把看起來普通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不普通
② 難成大器的孩子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這其中的關竅是什麼呢
一提到愛因斯坦,大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是「天才」,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童年並不是所謂的「神童」。
相反,他小時候性格內斂,言情舉止比較遲緩,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直到9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教他拉丁文的老師甚至直接說出他一定不成器的論斷。可就是這樣一位所有人都認為難成大器的孩子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這其中的關竅是什麼呢?
然而有些家長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很耐心,甚至會用一句「考慮這么多,還不如趕快學習」作為回答。殊不知家長的這種行為恰恰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初醒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意識消失在萌芽階段,不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保持兒童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才不會枯竭。
③ 孩子很聰明,為什麼學習成績總不好
現在許多孩子很聰明,學習時反應很快,一學就會,有的還是電腦高手、打游戲機的專家,但學習成績很差。
你若不信,到各個學校、各個班級去走一走,看一看,就會發現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個個都很聰明,但就是考試成績不行。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經過專家長期的觀察,發現這些「聰明」的學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點: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學習的耐力不夠,連續學習的時間短;總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實的基礎訓練;學習主動性差,鑽研精神不夠。
專心致志地工作學習是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條件之一。有些孩子反應很快,自認為很聰明,上課時一聽就懂,以為內容很簡單,便不再專心聽講,而當老師講到關鍵的地方時,他思想拋錨了,沒有聽到。老師不可能每次都為這些學生去重復一遍,時間一久,他就發現聽不懂了,但此時為時已晚。
許多學生上課或做作業時做小動作,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嚴重的學習障礙。因此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這需要老師、家長和學生本人引起足夠的重視。
小編最近遇到一個學生,思維高度活躍但絕對不集中,給他一個人輔導功課,眼睛盯著他做練習,他都能東拉西扯不時提出一些不相乾的問題。解一元一次方程中一個簡單的移項需改變正負號的問題,學了幾天還是出錯,他一點也不操心,其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但說起上網、玩游戲,那他絕對是高手,我曾親眼看見過他打敗計算機贏得比賽的勝利。
如何引導這類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使之能順利完成學業,是專家目前正在研究但尚未解決的課題之一。
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的耐力不夠,持續的時間短,經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使思維的過程常常中斷,所以就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他們很難集中精力持續學習一段時間,常常不是喝水就是上廁所,或者注意力轉向了別處。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根本沒有學進去,不能被學習的內容所吸引,因而缺少主動學習的興趣。
小編在教學生學習時,一般採取先通過講解,點明要點,注意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使學生注意到學習內容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為學生勾畫出本章節的一個輪廓,然後讓他們沿著這一思路仔細閱讀教科書中的內容,讀懂了緊接著就做練習。由於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清晰,目的明確,因此注意力集中,連續學習的時間一般都達到兩小時以上,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大為提高。有些學生經過為數不多的幾次指導,在隨後的考試中就反映出成績有明顯提高的跡象。
聰明的學生一學就會,因而有些人就總想取巧不肯下功夫。有個學生告訴我,課堂上老師講課都聽得懂,作業一看都會,也就懶得做了,考試得六七十分,還過得去,初中整整三年,沒有交過一次作業。孰不知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和能力不斷積累的過程,目標定得低,取得的成就也就低了。僅僅完成作業本身是很容易的,但要全面、深刻掌握某一學科的內容卻是相當不容易,進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就更加困難。有些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一突擊,考試成績還不錯,但考完了,所有的內容又都全部還給了老師,所留甚少。
而一個平時學習非常努力的學生,盡管成績不如那些會突擊的學生,但只要學會掌握了,就確確實實獲得了實惠和進步。好像一個人在海邊行走,很快會在沙灘上留下一行明顯的腳印,但讓海潮一沖,那些腳印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在金屬、石頭上常年練習刻下的痕跡卻能留存百世。此外,人的能力是鍛煉出來的。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一個人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天分高的人如果不注意努力發展他的才能,他的天分就會逐漸萎縮,因而很難取得什麼成就。而資質平平的人,若能鍥而不舍地努力奮斗,其才能也會不斷長進,最終會得到「上天」的賞賜。這就是現在許多「聰明」的孩子考不上大學,而一些不那麼聰明的孩子卻能考上好大學的根本原因。
因為沒有真正入門,整個學習過程都處於被動狀態,寫作業是為老師而完成作業,學習是為家長而學習,所以學習中不求甚解,缺少鑽研精神,也就很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被動學習的效率比較低,主動學習一遍能學會的東西,被動學習需要幾遍才能學會,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和工作量,所以越不想下工夫,花的時間反而越多。久而久之,學習越來越枯燥,越來越困難,成績也越來越差。
對於這些「聰明」的孩子,關鍵在於引導。一個好的老師就好比一個好的馴馬師。若能獨具慧眼,將一匹生性剛烈的野馬馴服,就有可能使其成為一匹千里馬。一批聰明的學生,如能正確引導,則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關鍵是尋求適當的機會,採用適當的方式。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和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去不斷地發現和有意識地培養。
④ 為什麼說天才很難超越
這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天才 - 基礎含義 編輯詞條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漢語拼音:tiān cái,名詞。指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份: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而普通人要靠後天的努力去彌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天才
拼音
tīan cái
解釋
原意是指守護神
目錄
1詞語
2天才的格言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漢語拼音:tiān cái,名詞。指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份: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智商80到120之間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屬於較聰明,達到130叫做超常,超過160叫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另外,《天才》還是兩部小說的名字。
折疊編輯本段詞語
拼音:tīan cái;英文:1. Talented;2. Talent;3. Genius;4. Gift;5. Gifted
基本解釋愛迪生天才一詞「Genius」源自於拉丁語,原意是指守護神。隨後衍生出創造能力、天賦、才華等意思。 天才,顧名思義,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世上並無天生就會有社會長期發展出的知識、技術的人,但是卻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勝過大多數人的學習能力及創新發展能力。 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全能之才,有些以語文、數理、領導、藝術、音樂、創造、能力資優等等來分,但是這樣劃分通常與後天學習及恰符合其才能所需之綜合功能的組合模式有所影響。目前智力測驗和專才資優測驗都會測到許多後天所學,而後天所學是可以靠努力補償的,而且會受文化、成長背景、過去經驗回憶影響。另外,天才要完全發揮其勝過大多數人的認知功能,也要有努力動機、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腦功能發達才行,甚至加上比常人有效率的睡眠生理機制。有長壽基因的人,也比常人易有較高效能、效率且比常人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生心理結構機能、人際關系、認知功能、人格和個性、體能、健康狀態、體型與外貌(多數人不排斥的外貌)等。有不少的天才是清心寡慾、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所以也不一定會成為世界上眾所皆知的名人、偉人。大多數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儉、謹慎、幽默、博愛、富有創造力及推理判斷力,健康、學業、事業、人際情感、休閑方面都會有不錯的情況。
還有些人認為 天才是天生的。
詳細解釋
1. 天賦的才能;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靈感。
天造之才
《三國志·蜀志·周群傳》:「時州後部司馬 蜀郡 張裕 亦曉占候,而天才過 羣 。」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白》:「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三:「張南華詹事,今之謫仙也。天才敏捷,詩具宿慧,興到成篇,脫口而出,妥帖停勻。」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三章:「這位天才的軍事家象普通勞動人民一樣質朴、淳厚。」
2. 指具有天賦的才能的人。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必有天才,拔羣出類,為將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 之教。」《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魯迅《花邊文學·奇怪》:「世界上有許多事實,不看記載,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3. 天然的資質。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不可以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天才被心理學上稱有超常智力的人物。天才一詞有兩種相近但略有不同的含義︰
1.特曼(Lewis M. Terman)認為,天才指的是在標准化的智力測驗中成績突出者。故天才僅僅意味著智力水平高,僅僅是一種潛力,而不是成就。特曼認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謂「潛在天才」;有的人的標准還高些。在這個意義上,天才指還沒有機會因成就而取得社會聲望的兒童。。
2.出自高爾頓(Francis Galton)的見解,較第一種更為流行,他認為︰天才應具有由傑出實際成就反映出來的高度創造性,他們的成就應該有長久的價值而且不應是出身造成的(如世襲君主)。「天才」和「天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天分」僅是對某種工作有一種特殊的潛能,以及能很快、很容易地學會某種技能。而「天才」則應有獨創性、創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環境中從事思想和工作,能夠獨立地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盡管天才人物常常只在某一特殊領域中作出傑出貢獻,但他們早年的一般智力水平也很高。很可能是,天才概念中的兩種含義實際上反映了同一質量的兩個方面。對於天才的性質及來源,各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天才人物屬於另一心理生物學種屬,在智力和情緒活動過程中,他們與一般人的差別,可與人和類人猿之間的區別相比。但也有人認為天才和神經症、精神病密切相關大家最常引證的代表人物可能便是義大利犯罪學家隆布羅索(Cesare Lombroso)。雖然現代精神分析學理論也認為︰天才的發生是由於自己和環境之間激烈沖突的結果,在這一點上與神經症和精神病相似,但天才解決上述沖突的方式不同,其症狀及後果是對社會有益的,並受到社會尊重。研究表明,天才人物較常人更不易發生精神病、體質虛弱和畸形等情況。
一般說,可稱為「天才兒童」和「潛在天才」的兒童,不僅智力水平高,而且在身體素質、情緒調節和社會適應等方面,亦優於一般兒童。高爾頓認為︰天才人物有突出的智力、熱情和工作能力。他還用明確的統計結果表明︰凡有傑出貢獻的天才人物,常出於相同家族(《遺傳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1869〕)。自高爾頓之後,科學家們常爭執,個人成就間的差異有多大成分是由遺傳造成,而不是教育和機遇的結果。不過人們普遍認為︰天才與遺傳和環境兩者有關。天賦潛力能否開花結果,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機會和訓練。
天才的兩個要素
1.感覺敏銳,富有激情。這是天才之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長,並以自己的方式獲取大量知識。這是成就天才的後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來的,天才是在自由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
18世紀的歐洲流行著一種叫「天才學」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論。根據這門理論的說法,被稱為天才的人必須具備以下六個項目:
一、在數個沒有特定的范疇內有傑出的才能。
二、有著因這些才能所產生出來的足以立紀念碑的功績。
三、對他人的懷古有著魔術般的支配力。
四、表現出他人眼中奇跡般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五、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過去不曾有像他一樣傑出的人物。
六、多數在其近親中有人在精神或社會方面有缺陷。此外,這種人大多對其近親有著憎惡感。
天才不是知識分子,天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分子。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
偶然重大發現發明者是否算天才還有爭議。特別是日常生活表現遲鈍的偶然重大發現者。
天才一出生就應該比別人的智商高,或等於一個18歲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發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會停留在一歲里(等於正常人的18歲)從小的時候,他可能會很聰明,但卻沒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歲的時候,他就如一個正常人了。但別人卻在提升,其實他就根本沒有退後,只是停留,18歲學小學的東西很簡單,但到了18歲,不就是正常了嗎?越是聰明的人就越難提升,因為一張紙上已經畫滿里東西,想再畫就很難,但正常人就像一張白紙,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麼多的所謂的神童長大都沒有得到變化,成為了正常人,就是因為這樣。
多種能力高度發展並完備地結合。它表現在能獨立地、創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某種活動上。單一的能力,即使達到高度發展水平,也不能稱為天才。比如有非凡的記憶力,但沒有高度的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其他能力與之相結合,是不可能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某項活動的,因此只有高度發展的記憶能力不能稱作天才。其他能力的單一發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某一種能力,可以由結合成天才的其他高度發展起來的能力加以補償。
由於各種活動對於各種能力及其結合的要求不同,因此表現於不同活動中的天才,其結構是不相同的。作曲與飛機設計,對於各種能力及其結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曲天才與飛機設計天才的結構就不相同。但是,無論哪種天才都一定包含有高度發展的一般能力(如精密、敏銳、系統的觀察力;迅速、牢固、准確的記憶力;敏捷、深刻、獨創的思維力等),同時又一定包含有為某種活動所特別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數學天才中包含有高度發展起來的對數學材料迅速概括的能力、運算過程中思維活動迅速「簡化」的能力、正運算靈活地過渡到反運算的能力等)。所以天才是由高度發展的一般能力與某種高度發展的特殊能力所構成。
天才不是天賦的才能,人的天賦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點,稱之為素質。良好的素質是天才發展的自然前提。但是僅有良好的素質,如果缺乏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包括教育、勞動、家庭和社會環境),任何天才都是不會出現的,而且社會生活條件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才以及天才人物,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如果社會需要,而又條件具備,天才以及天才人物才有可能出現。不同時代的需要,會激發不同天才的發展。如戰爭時期,軍事家的天才會得到發展;和平建設時期科學家、藝術家、設計師等的天才會得到發展。
關於天才的理論主要有遺傳決定論和後天獲得論。遺傳決定論認為,天才完全依賴於遺傳。19世紀英國學者F·高爾頓在他的著作《遺傳的天才:它的規律與後果》中,提出天才是按父系或者母系遺傳下來的。他用譜系調查法、調查了幾百名著名人物的血緣關系,發現名人的親屬有不少人也是名人。這種理論完全忽視了社會生活條件的重要性,其實他的研究材料並不能否定著名人物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後代成長的有利作用。後天獲得論認為,能力完全取決環境和教育,天才完全是後天獲得的。18世紀的C·A·愛爾維修說過,通過教育可以形成天才。持這種理論的人,通過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發現被分開撫養的雙生子,雖然在遺傳上是相同的,但由於養育的環境不同,智力的發展有顯著差別。這種理論完全否定關於素質的作用,其實對於一個遺傳上有嚴重缺陷的人,是很難培養成天才人物的。
上述兩種理論都有極大的片面性。20世紀20~3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對天才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因而主張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近些年來,許多研究者有強調環境和教育更為重要的趨勢,認為良好的遺傳素質僅僅為天才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成為現實,還取決於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還應該指出,一些研究者還認為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發生的。古今中外不論哪個領域的天才人物,無不是經過長期的百折不撓的勤奮努力而對人類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
⑤ 智商高不代表「成就高」,是因為缺少哪幾種能力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商和能力是相等的,所以有的家長就認為只要孩子的智商足夠高,孩子的將來的能力一定要差不了,於是有的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只注重孩子智商的培養。孩子的智商和成就的關系真的像家長想的那樣嗎?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撿了西瓜丟了芝麻,有的家長只盯著孩子的智商不放,而忽略孩子能力培養,最終導致孩子只有最強大腦,卻沒有發揮最強大腦的能力。那高智商對於孩子來說也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相比較而言孩子的能力要大於智商。
⑥ 為什麼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社會反而沒有什麼大成就
針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說的太過於絕對了。就比如你的成績非常的好,考到了清華北大,那麼你到了畢業大四找工作的時候,一定會被高薪大企業錄用。因為清華北大的學生在整個世界都可以說的上非常有能力的,這一點就可以證明成績優秀的學生在社會上依然可以有大的成就。還有一種現象,我們可以發現就是沒有考到清華北大這種名校的學生,上的是普通的一本或者二本大學,他們以後在社會上多半是沒有大的成就。我們的道路還是要由自己選擇。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⑦ 為什麼中國學生很聰明卻很少有'成就'
因為我們目的性明確,孩子聰明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為了陞官,為了發財。從小抹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天賦,被逼著學這學那,本來也許最適合你的那個天賦就被拋棄了。而西方崇尚自由,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揮孩子的天性,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在現代科學上,中國的創新能力的確是遠遠的被甩在歐美日之後。本來我想是人種問題,但是日本也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教育需要改
⑧ 聰明孩子不一定成材,這是因為沒用對聰明的地方嗎
傷仲永的故事很多家長都了解,一個被人譽為天才的少年最後卻成為了跟普通人一樣,造成這樣的結果還是後天的教育沒有跟上。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去讓他進步,這樣他的知識就只存在於孩童時期,沒有任何突破,時間長了後就成為了一個普通人。身邊的人看到也會覺得很可惜,能夠有一個天才少年是很難遇到的事情,沒培養好確實讓人感到可惜,因此一個良好的環境確實很重要。
鄰居小王的孩子才三歲就展現出了不錯的智商,別的孩子處在苦惱的階段,他就開始自己寫寫畫畫了,而且還畫的有模有樣,一些見過一次的東西都能完整的畫出來,每天都有很多幼兒園的家長去觀摩,這也讓小王很自豪,現在幼兒園都不讓他去了,天天就在家裡進行畫畫,我認為這樣不妥,想要勸勸她,可是不知道怎麼說好。
孩子聰明確實是好事,可是教育跟不上以後也會走偏,如果小時候就讓他形成了孤傲的性格,長大之後也會變得看不起人,這樣孩子的未來就比較難確定了。
說到聰明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有個疑問,那就是怎麼看出孩子很聰明,孩子表現出現那些行為證明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其實表現出聰明的行為總是在不經意間,這需要你細心去發現。
⑨ 為什麼很多天才兒童成就都很低
低成就天才兒童研究概述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 彭呈軍 金瑜
盡管在英語中,giftedness和talent在意義上稍有差異(Gagne,1985,1991),國內大多年為天才。這里所講的天才,國內的學者稱之為超常,台灣省的學者叫做資賦優異(資優)。由於文中介紹的很多資料來自國外的研究,故還是採用天才一詞。
許多兒童擁有高成就和做出重要貢獻的潛能,但沒有能夠以適當的建設性的方式使用其能力。對於兒童來講,當其學業成就低於某些指標如智力、學業性向、創造力得分或觀察資料所指示的實際能力時,便可將其稱為低成就者;如果兒童又為天才,便為低成就天才(underachievinggifted,以下簡稱UAG)兒童。
一、低成就天才兒童研究的歷史
Hollingworth(1923)、Conklin(1931)提出了為什麼有些高智力的兒童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學業成就的問題。Terman和Oden(1947)對150名高智力而有成就者(A組)和150名高智力而低成就者(B組)作了一番比較,通過對他們20年前的校史記錄和被試的反省的分析,鑒定出B組的一些特徵:(1)不能持之以恆,(2)缺乏目標和行動間的一致;(3)自卑感;(4)缺乏自信。
50年代後期60年代初期以UAG問題為主題一時蔚為風氣。Gallagher和Rogge(1966)指出:此一時期的研究結果,對UAG問題的描述已非常清晰:無數的文獻發現UAG兒童有較低的自我觀念和較差的適應方式,唯獨對UAG問題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含糊不清。
60年代中期此問題又告沉寂,有關的研究並不多見,60年代末期卻再度風靡一時,有系統的研究紛紛出現,至今方興未艾。
綜觀我國的各種研究文獻,似乎尚未注意到低成就天才兒童現象。本文擬介紹國外有關這方面研究的若干成果,藉此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有識之士及同行專家對國內此類兒童的重視、研究和輔導。
二、低成就天才兒童的鑒定
Butler-por(1987)建議以下列程序來鑒別低成就天才兒童:(1)鑒定標准化測驗測出來的能力(如認知)和正常的學校成就(如考試、作業)間的不一致;(2)鑒別孩子從課外廣泛閱讀來的一般和專業知識與學校閱讀作業間的差異;(3)比較課外的廣泛興趣和課內的少量努力;(4)聯合學生和老師對其學業的優勢和弱勢、學業上的個人選擇及花在不同學科上的努力的評價,實際中常以回歸預測法來評定低成就學生,也就是以智力或能力傾向為自變數,以學業成就為因變數,來預測每個學生之學業成就,然後以實際成就與預測成就兩種分數間的差異程度,作為評定低成就天才兒童的依據。
三、低成就天才兒童的主要特徵
某些關鍵的個性和行為特徵是各文獻中曾經提到過的(Raphetal,1996,Whitmore,1980,Rimm,1986,1994,Butler-por,Gallagher,1991)。UAG兒童的主要特徵是低自尊,這是大多數低成就問題的根源是低自尊導致了逃避學業行為,從而產生了第三位的可見的特徵;不良學習習慣、技能沒有掌握及一些社會和紀律問題等。
四、哪些人容易發展成為低成就的天才兒童
1.被遺棄或拒絕的兒童
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兒童被父母遺棄或受到冷淡、拒絕,因而容易發展成低成就行為模式。
2.高創造性兒童
研究結果已經顯示對高創造性兒童的天賦的不認同和忽視會把他們置於低成就的高風險中(Butler-por,1987)。父母和教師對高創造性兒童的能力的認識的失敗會導致對其創造需要的壓抑。許多父母強迫使孩子遵從學校規范,在這種壓力下,高創造兒童會表現為表面上順從、服從和依賴,後果是對其自尊產生破壞,還會導致學習障礙和行為問題。在權威下順從地學習,會犧牲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天性,結果,他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反抗學習。4.3天才女孩
有人認為婦女或青少年女孩有一種對成功的恐懼(Homer,1968)。天才女孩一方面學業成功,另一方面在其從小學進入中學的過渡期中,家庭和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強化、朋友的影響(Tannenbaum,1986;Rimm,1988),使其在學業和社會需要上產生矛盾,從而使其處在一種兩難境地。有可能天才女孩對這種沖突更為敏感,在無法解決時會變得更為灰心。另外已經證明,父母對孩子的能力的知覺是有區別的——將兒子的成功歸為能力,將女兒的成功歸為努力(Parson,1982),這種歸因不能有利於女孩產生對其自身能力的穩定的觀念;另外,相對而言,父母對女兒的期望和願望較低。這些因素會使女孩採取一些UAG行為。
其他的「易感人群」還有文化差異的天才學生。由於經驗的剝奪、有限的語言發展和社會經濟或種族孤立,使這一群體易患低成就綜合症。另外,有身體或情感障礙的天才兒童經常不為人所知,家庭和社會不經意間剝奪了其發展才能和取得成就的機會,從而隱沒其潛能。
五、低成就天才兒童的起因
兒童並非天生就是低成就的,低成就是一種習得的行為。學業低成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各種因素對每個天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1.家庭和父母因素
有些家庭特徵是難以改變的,如因為死亡或父母離異造成的不良家庭氣候。相對容易地能改變的有父母的過分保護、權威、高期望、過分的悲觀和父母間的不一致。
2.學校有關因素
絕大多數學校教師沒有受過有關如何教育天才兒童的訓練,不懂得如何根據學生的獨一無二的特點因材施教。大多數孩子能對這種環境保持足夠的彈性。然而,學校的某些特徵和課堂氣氛會對某些天才兒童產生問題,會創生或加速他們的UAG行為模式。Whimore(1980)對這種(問題)學校的主要特徵描述為: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強烈的競爭氣氛、強調外部評價、僵化和刻板、對錯誤和失敗的過分注意、一個「什麼都控制的老師」、沒有獎賞的課程。
(1)刻板的課堂
缺少對學生個體的新生的僵化和刻板為天才兒童的UAG行為提供了強化。Zilli(1971)在對UAG的因案進行分析之後,認為沒能使學生的智慧發展最大化的不恰當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可能導致UAG。天才學生對程式化的、重復的技能和課程內容——其中很多他們已經掌握——感到沮喪和厭煩。Whitmore(1986)指出,如果大量學生感到枯燥和沒有興趣,那麼便應考慮學生之外的一些因素,與其約束學生,不如對學校計劃作出調整。
(2)高競爭性的課堂
對UAG學生來講,特別強調比較性評價、強調競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競爭與基於客觀准則的作業、考試等外在評價,在學生看來,是對其能力和價值的真正的度量。在高競爭的環境中,已經取得好成績的並發現自己處在前列的學生可能對成就有更大的動機。然而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清楚的了解的UAG學生,在其沒有達到班級里優秀的標准時,感到得到了其能力中等或低於中等的客觀證據。但心中又不是很甘心,於是他便尋求課堂外的獎賞或其他個人價值的證據,或者採用其他前面提到過的防禦機制。
(3)消極的期望
教師的期望對孩子的自尊和學業成就有很大的影響(Davis,M.A.Thomas,1989,Keneal,1991)。如果教師因為天才學生的某些行為特點或情感問題對該學生持消極的態度,可能會使學生把自己標簽為「愚蠢的」,而這反過來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當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以不良成績來對付老師的消極態度和期望。有些學生會把這視為一個特別的挑戰,作為額外的努力以迎接挑戰。然而,由於UAG學生其自尊本來就低,通常會把教師的「對失敗的期望」作為其不良自我評價的證實。
3.其他可能的原因
Sliverman(1991,P132)注意到UAG學生的智力剖面圖的特殊性,顯示出某些可能的神經不平衡導致了行為問題。他說:「我們已經發現了UAG學生的一非常一致的測驗剖面圖:在詞彙、抽象推理、空間關系、數學分析上的高分和在任務要求系列上的低分……這意味著一種空間學習類型或聽覺系列加工的缺陷」。
從某種程度上說,UAG學生的個性和行為特徵也是產生UAG問題的一個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及個人特徵是一個互動的系統,很難截然獨立地分開。
六、干預
一種看待UAG兒童的方式是他們中的每個人都處在環的中間。環境中的所有元素都對建構這一環網作出了貢獻——其家庭、朋友、學校和最重要的他們自己。他們任何想出環的企圖都將給其帶來痛苦。有時安靜地被動地坐在圈裡,悲嘆其命運比為出圈而作出努力要更舒服。帶他出環的路有咨詢、將其安置在一個特殊的學校環境中,或者放在更好的朋友圈中。咨詢方法著重於其不良的情感調適和低自尊。
在對UAG學生的咨詢中,Kerr(1991)建議應首先幫助學生尋找適當的學業位置作為對問題的最簡單的答案。
Rimm(1986)提出了一套包括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在內的三焦模型(trifocalmodel)。通過多年的使用,Rimm認為這一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教育干預主要包括對教室組織、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修正。Whitmore(1980)主張UAG學生組織在一特殊班級里,創設一能改善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習技能的教育環境,利用富有想像的課程或教學方法,幫助其發展情感和認知。他所主張的教育環境強調:(1)沒有失敗威脅的、鼓勵自由表達的教室氣氛;(2)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3)良好的師生關系;(4)同伴朋友的支持。結果評價發現,UAG學生在自尊、自控感、出勤、學習習慣、現實的目標設置、自評、學業和社會行為等方面均有改善。各種治療方法都強調在改變UAG行為和情感方面教師所擔任的角色的重要性,為充分發揮這一角色,教師需要理解UAG的實質及個別的UAG學生的特殊問題。
有必要指出的是,正如Raphetal.所發現的,對某些UAG學生而言,低成就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幫助其打破失敗鏈,教師必須認識到干預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
參考文獻:
1.Atkinson,J.W.,Raynor,J.O.(1974).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Washington,DC:Winston.
2.Banra.A.(1986).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clifs,NJ:prentice-Hall.
3.Bauming,D.(1967).Childcare pra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75,43-88.
4.Bulter-por,N.(1985).Under achiever sin school:Issues and intervention.Chicheater:JohnWiley.
5.Butler-por(1993).Under achieving gifted students.In K.A.Heller,F.J.Monks,and H.Passow(1993):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6.Davis,G.A. and Thomas,M.A.(1989).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7.Gagne F.1991.Toward a differentiated model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In Handbook of Gifted Ecation.65-80.Boston:Allyn&Bacon.
8.Gary A.Davis and Sylvia B.Rimm(1994).E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3rd edition).Allyn and Bacon.
9.Gallagher,J.J.(1991).Personal patterns of under achievement.Jounal for the ecation of gifted,14(3),221-234.
10.J.J. Gallagher and Shelagh A.Gallagher(1994).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4th edition).
11.Parson,J.E.Adler,T.F. and Maczalam,G.M.(1982).Socialization of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beliefs:parental;influences.Child development,53,310-32.
12.Rimm,S.B.(1986).Underachievement syndrome:causes and cures.Watertown,WI:Apple publishing company.
13.Terman,L.M.and Oden,M.H.(1947).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II.Califo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Weiner,B.(1985).Human motivation(2nded.).NewYork:Holt.
15.Whitemore,J.R.(1980).Gifedness,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16.Whitemor,J.R.(1987).Conceptual uzing the issues of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gifted students.Journal for ecation of gifted,10(3),141-154.
17.Robinson,A.and Clinkenbeard,P.R.(1998).Giftedness:An exceptionality exanined.Annual rev.psychol.1998.49:117-39.
⑩ 聰明的孩子為什麼難成才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話: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
不討論理智和道德,只說學習。可以回想一下,似乎不管任何時候,自己周圍總有這么一些聰明的(年輕)人。聽課的時候,老師稍微一說,懂了。做作業遇到難題的時候,稍微一看答案,懂了。然後就做其他的事情了,而且考試成績還不錯。
而根據叔本華的觀點,這些聰明人以後的歲月里往往預示著本性的平庸。
無獨有偶,我們中學的時候好像也學過類似的觀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雖然那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孔融如何聰慧機智。不過太中大夫陳韙說出的這八個字卻不能不令人深思,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的確,有太多小時候聰明機智的孩子,長大以後變的很普通,典例之一也是中學時候學過的——《傷仲永》。
雖然現在我們知道,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跟小時候的聰明與否並沒有絕對的相關性,但是仍然想找出其中的一些聯系。
講之前,先說兩個佛教的小故事,恰好都是關於六祖慧能的。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位卧輪和尚講過一個偈(j)子(佛經中的唱詞,通常四句為一偈):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大意是說,我有一項本領,可以斬斷一切思想,任由外界環境如何變幻,內心始終巋然不動,於是修行每天都在提高。
六祖慧能認為這是錯誤的修行方式,正確的做法是: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說我自己沒什麼本事,不能斬斷一切思想,心境也隨外界環境變幻而變化,也不知道怎麼提高修行。
第二個便是慧能和神秀的兩個著名佛偈。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說自己的身心如同菩提樹和明鏡台,要時時不斷地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則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
佛教禪宗在神秀和慧能這里便分為南北二宗,神秀在北方推行漸修(唐代之後衰落),慧能在南方宣傳頓悟。僅僅從修行的境界上來看,普遍認為慧能的境界高於卧輪和神秀,直抓事物最根本的東西,一步到位,類似於武俠小說中的主角。這種方法看起來最根本也最省事,但是忽略了人性,只有極少數天才能做到,當然,也有不少自以為聰明的人自以為能做到。對於普羅大眾,神秀的方法反而更切實際。既然不是天才,也不自作聰明、好高騖遠,那就認認真真,兢兢業業,通過不斷的自省來完善自己,最終領悟真理。
其實漸修和頓悟並沒有沖突,更像是哲學中的量變和質變。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積累和實踐,不可能達到頓悟。仰望星空很容易,腳踏實地卻很難。
回到正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一個原因:成也聰明,敗也聰明。
對於這些聰明的孩子,「懂得」的閾值太低了。太容易一學就會、一點就「通」,這里的通,指的是知識點上的想通,而不是整體的融會貫通。
在小學和初中,有些孩子的聰明程度大於知識難度,因此稍微一聽,花80%的精力便可以收到100%的效果,不僅能名列前茅,還可以拿出很多時間去玩耍。別人問起還能很有底氣的說反正都會。然而在「天賦異稟」的同時,有一些壞毛病已經在悄然滋生,比如浮躁、粗心、過度自信、沒有耐心、不踏實等。只是這些壞毛病,都被好成績所掩蓋。
到了高中階段,知識難度陡增。仍然有聰明的孩子可以邊學邊玩,還能保持名列前茅(穩定在600-650分,或者以上)。但是,這已經是鳳毛麟角,對於大多數以前很聰明的孩子來說,只能靠認真聽課加刷題,先穩住、跟上進度,然後再想著提高。
初中的時候習慣於做幾道難題就能把知識點掌握個大概,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根本方法。後果有兩個,一個是對於淺嘗輒止的滿足,一個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即便做難題對掌握知識真的有效果,但是初中和高中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120%的精力可能才只有90%的收獲,而這又要靠耐心和踏實來彌補。耐心和踏實,不少聰明的孩子早早就失去了。
有些孩子,高中上課的時候,聽一個知識點,懂了,然後不聽課。抬頭再聽一句的時候,又懂了。便覺得沒啥難度,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聽課的時候,不僅僅是把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點聽清楚,更重要的是聽出知識的框架脈絡和老師補充的細節。多數所謂聰明的孩子並不是天才,斷斷續續的聽課、或者只靠課下自己單打獨斗、做做題來學習。輕者丟掉細節知識。重者,建立不起來知識體系。到高三綜合的時候,要麼成績下滑,要麼進入瓶頸,無法進一步提高。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習慣性只關注理解微小的、孤立的知識點,還在此中沾沾自喜,直接導致視野狹隘,安於現狀,並最終限制一個人的整體格局。最後泯然眾人也不足為奇。
本文僅僅說的是高中階段的學習。其實換作任何一個階段做任何一件事都一樣,可以很輕松的看懂別人做的事情,有時候甚至能誇誇其談,覺得我做我也行。但是真的自己做的時候,並不一定能做到。比如,你會打球,你有多久沒學到新球技了;你會書法,你的字有多久沒有長進了;你會樂器,比較難的指法什麼時候能練會;你會唱歌,氣息控制的如何,音域有拓展嗎;你是老師,你的知識儲備多久沒有更新了;甚至打游戲,你在自身段位停留多久了。
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請不要把沒有天賦搬出來當擋箭牌,因為你的人設或者你自認為你自己是——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