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讓孩子偷懶
『壹』 如果不想害了孩子一輩子,父母就不能讓孩子偷哪2種懶
媽媽,我不想寫作業,我想看電視」
「媽媽,我不想上學,我想出去玩」
「媽媽,我不想上興趣班」
聽過這些話嗎?孩子隔一段時間就會跟我說上幾句類似的話,我知道他可能最近有些累,我允許他偷懶,但這些事情不允許他偷懶。
上學可不能偷懶
一周七天,上學占佔了五天。我們在面對工作,有時候也會想明天不想上班,所以孩子面對枯燥的學校生活,想要偷懶不是不能理解的。
表揚做推動劑
做什麼事都是趨利的,獎勵就不說了,假如完成一件事之後連基本的口頭表揚都沒有,誰還願意吃力不討好呢,孩子也是這么想的。他們要的很少,對父母的表揚甚是敏感。表揚孩子會使孩子變得勤奮,孩子在精神上得到了推動劑才會更上進。
幫助孩子做出計劃表
想要趕走孩子身上的懶蟲,萬事開頭難,第一步是最困難的,讓孩子有自己的作息時間規律並能通過自己工作安排是要從小培養的。制定教學計劃時要與教育孩子一同學習進行,爭取他的同意後共同研究制定。孩子在自我約束下遵守計劃表,同時也會慢慢變得自律。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天性虐殺在搖籃里對孩子也不公平,不要過分責怪孩子願意偷懶,父母怎麼做才是關鍵。
『貳』 放假期間孩子變懶散,是家長的哪些行為引起的
很多父母抱怨最近孩子性格懶惰,完全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想為父母分擔一點工作,自己的學習也沒有上進心!父母們:「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關心孩子、生活、學習、愛好、特長上,為什麼孩子總是一副漫不經心、懶惰的樣子?」事實上,孩子天生不懶惰,孩子性格懶惰,其實是父母無意中造成的。我們不尊重孩子孩子有獨立想法或擅自做某事時,父母往往不稱贊,只能責備,甚至懲罰。
過度的獎勵會損害孩子的內在積極性。一些父母堅持「少批評,多稱贊」的教育理念,認為表揚和獎勵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加自信,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情況都引起孩子懶惰的習慣。孩子懶惰是因為即使努力也得不到成就感,甚至會受到父母的諷刺,所以對生活沒有積極性。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在家也要自己勞動。
『叄』 學校里打掃衛生有偷懶的孩子,我是否該讓我的孩子也偷懶
懶惰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小孩看書學習,是不懶行為,但是大人看書,不做家務,老婆會說你很懶。而且我相信你可以做好」讓孩子每天樹立這種意識,每天自己堅持去做,培養這種習慣。或者找借口不做.然後父母也經常發現孩子抱怨,父母也會經常也說孩子懶,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孩子糾正問題.
以身作則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父母怎樣孩子就怎樣!為了孩子,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都要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我們和他一起嚴格遵守,讓他避免拖延,從側面克服懶惰心理。很少會出現懶惰的孩子,除非父母也懶!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父母要做好!
『肆』 為何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懶怠」
我們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字,不管是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是來自家庭的壓力,都只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其實每一個成年人都處於崩潰的邊緣,很多人都說自己的夢想就是“混吃等死”。
和成年人不一樣的是,孩子的世界中,壓力似乎要小很多,但是那也只是在我們成年人看來罷了,不身在其中是無法感受他們的壓力的。連成年人都有不想努力的時候,為什麼孩子的不想努力,有些家長就不能接受呢?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以至於無法接受孩子在學習中有絲毫的懈怠,這些家長的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於嚴苛。即使是成年人,在面對一定的壓力時,也會感到痛苦、難受、想要放棄,更何況是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出現懈怠情緒時,家長不能採用暴力手段,逼迫孩子重新全身心地去投入學習,因為這種做法只會適得其反,不僅讓孩子對學習徹底地厭倦,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親子關系。
真正正確的教育應該做到換位思考,家長們應該想一想,自己在小的時候,是否也像孩子一樣,在學習中有過感到疲憊的時候呢?既然這種疲憊情緒的出現,都是人之常情,那麼家長又有什麼理由去責怪孩子呢?
所以,家長在教育中,要理性地使用自己成年人的經驗,用相對“幼稚”的想法,去理解的孩子的處境。雖然,我們知道孩子的懶怠很可能會對他造成影響,但如若家長的處理不正確,影響可能會更大。所以,與其去推翻孩子的“懶怠”,不如去重塑自己的教育。
『伍』 孩子的懶惰和家長的教育有關系嗎
我覺得是有關系的,因為畢竟孩子小的時候自己什麼都不懂,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告訴他不能這么懶惰下去,你要帶她多溜達,你不能讓他走,躺在床上吧,等他會走的時候你應該帶他去,走吧,帶她去看世界吧,所以說這樣的父母,他可能孩子就不會懶惰,還有就是等孩子大了一點,自己沒有什麼自律性,那你作為父母,你是不是應該提醒孩子呀,他一年級的時候幼兒園的時候,你不去提醒他,你是指著他更大的時候,高中的時候就提醒他們,那根本就不可能,因為這孩子,差不多已經快成型了,就是說以後的基本也會按照他現在怎麼去發展,所以要在小時候就把他一些壞毛病改掉,就是那些什麼懶惰的毛病,人可以懶惰,但是不可以總是懶惰
還有的救,可能是基因的關系,可能他的父母孝順會比較懶惰,然後呢,長大以後會比較勤快,那可能孩子以後長大了也會叫勤快但是這種會很少因為畢竟吧,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趨勢,可能他只學會了,懶惰沒有想好怎麼去管理這個,懶惰,所以說我你就死去,提醒孩子不讓讓孩子去,懶惰下去,因為你,一點點懶惰,不要緊,你一堆懶惰,一天都在懶惰,那你這樣的話,不會得到任何東西。
『陸』 為什麼有些父母從來不讓孩子睡懶覺
這個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關系,大多家庭的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工作前衣食住行包幹完,獨身子女的家庭太多將孩子捧在手心,不讓孩子沾染一點惡習,生物鍾的正常也對孩子的身體有好處,所以都得管。 時代的更新節奏有關,以前的社會大家都養成了積極進取,加油工作為了家,那是物資不充裕的時候。現在時代節奏步伐相當快,老一輩已經不能適應更不能接受如今小年輕的耍法,燈紅酒綠的社會,那還知道現在的彩色世界已經遺忘了過去的黑白。
『柒』 聰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上,哪幾點不能偷懶
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就正在為他班上的一個學生頭疼。他說,這個孩子已經十多天沒交作業了。誰知道每天的網課有沒有在聽呢?打電話問父母,父母就說自己在家裡辦公呀,沒空呀,孩子一管就炸毛呀,blablabla。
這位朋友無奈地跟我說:正式開學後,講過的知識會再過一遍。「過一遍」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筆帶過,不會一個知識點掰開了、揉碎了地講。
這么一來,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父母放任不管,吃虧的必然是孩子。
為人父母,本來就是要做好為孩子付出,甚至犧牲一部分自我的覺悟和准備的。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父母的樣子。
此時此刻,我們必須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導師,為孩子的成長負起全部的責任。
要敢對孩子提要求
一個媽媽說:「我兒子除了上網課,其他時間都在玩電腦。也不敢管,怕他嫌煩。很多專家不都說了,不要試圖控制孩子嗎?」
我聽完立馬急了。人說不要控制孩子,你這不是「不控制」,是撒手不管啊。
現在很多父母似乎怕對孩子提要求。一旦說要對孩子有高期待,好像自己就變成了控制欲強的壞父母了。其實完全搞錯了。
歸根結底,養孩子遇到問題,不能給自己找借口,或者情緒上來了,一頓打罵了事。這些都是偷懶行為。
養孩子,最是偷懶不得的。
做父母的在孩子身上偷懶,一定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盡管要做到上述的建議,需要父母花費很多精力,還要不斷反省和思考。可是,誰說做父母容易呢?做父母肯定是苦的。
父母現在選擇了一種比較苦的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才可能有選擇生活的能力和權利。
絲毫不苦的父母,肯定不是好父母。
在這樣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最好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是:
父母身體力行爭當全面發展的好父母,然後盡力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引領。至於孩子成才與否,那是孩子的命運。
『捌』 爸爸需要和媽媽一起教育孩子,不能偷懶,為什麼爸爸也要教育孩子
父母不僅承擔著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責任,更有義務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時候孩子如同一張白紙,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繪畫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家庭教育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意義深遠,家長平時會格外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過由於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不同,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如果雙方意見沒有達成一致,那麼很可能會給娃造成誤導,反而不利於教育的實施。
侄子今年5歲了,正處於調皮搗蛋的年紀平時總會犯很多錯誤。表姐面對這種情況總會很嚴厲的批評孩子,而表姐夫總覺得孩子小時候犯錯是難免的,應該對他寬容一些。
3.遇事雙方協商,意見達成一致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面對每件事的觀點會存在差異,對娃進行教育的時候也會如此。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夫妻雙方應該先商討,了解對方的看法,使雙方的觀點達成一致以後再教育孩子。夫妻雙方應該換位思考,男性不要過於武斷的看待問題。
『玖』 孩子喜歡偷懶怎麼辦
看不透「葛優躺」的人,不算真懂教育。
01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個著名的「葛優躺」,說的是《我愛我家》里葛優扮演的角色是一位懶人,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能斜躺絕不正著。真是懶到家了。
很多父母也有過這樣的苦惱:孩子偷懶,自己卻無可奈何。曾聽一位媽媽說,他的孩子,有過一個學期不刷牙的記錄,其他的事情也是能懶則懶。
看來,偷懶似乎是大人和孩子都無法避免的。大人還好,一句「這人廢了」也就可以交代過去。可是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此時放棄,想必沒有一個人會甘心。
那麼,這個懶勁,網上稱為叫「懶癌」,還能治么?
02
當然可以。不過,治病之前,要先分析一下病因,孩子偷懶,誰造成的?
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員,本應生生不息、積極向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沒有偷懶的基因。既然偷懶不是生命的「原罪」,那麼,肯定有什麼造就了偷懶行為。
一般來說,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猶如天神,事實上主宰著孩子的一切,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因此,孩子偷懶的根源,是父母的不當行為。
這種不當行為大概有三種方式:一是誤解偷懶,二是鼓勵偷懶,三是逼迫偷懶。
03
我們先看第一種方式:誤解偷懶。
人是生生不息的,這點沒錯,但人也不是長期打雞血的,一直亢奮也不是正常現象。就像月有陰晴圓缺,天有春夏秋冬一樣,人的休養生息與努力奮斗一樣重要。
我們很多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往往見不得孩子休息,彷彿一休息就是偷懶,把孩子當成了機器。不要說孩子不是機器,就算是機器,也需要維修保養,哪能一直高速運轉?
列寧有句話講得好:不懂得休息的人,不懂得工作。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偷懶。當孩子正在為下一次沖鋒積蓄力量時,往往被父母的一句「你怎麼偷懶」鳴金叫回,趕緊又回到日常的舒適區,開始假裝努力起來。
很多偷懶行為,其實並非孩子真偷懶,而是父母不懂學習規律,亂扣帽子。長此以往,會傷了孩子的心,果然如父母所願,成為一個真正偷懶的人。
04
再看第二種方式:鼓勵偷懶。
在成人的世界,有辛苦和享受的分別。但在孩子的世界,起初並沒有這些概念,被大人輸入價值觀後,才學會好逸惡勞,也就有了偷懶的行為。這就是說,孩子開始並不懂得偷懶,只是大人教了,他們才學會。
前面說過,生命本是生生不息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了睡覺、困了休息,一切循自然而行,哪有什麼勤快或偷懶一說。可父母們往往「以身作則」,下班一回來就喊累,看見學習就叫煩,碰到周末就晚起,遇見加班就抱怨,工作能躲則躲、娛樂能玩則玩......
這一切,不都在教孩子偷懶么?自己可以偷懶,卻不允許孩子偷懶,難不成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還有一種鼓勵孩子偷懶的行為,也需要注意。一般來講,父母比較勤快、性子急、能力強的,往往教出來的孩子會更懶。這些父母往往一看孩子笨手笨腳的,煩都煩死了,不如把事情搶過來,三下五除二的搞定再說。父母能幹不要緊,但不能包辦孩子的事情,否則孩子可就「陰陽互補」、「以懶補勤」了。
05
最後看第三種方式:逼迫偷懶。
孩子天生不喜歡偷懶,只是有些時候被父母逼迫,不得不通過偷懶來自我保護。時間久了,孩子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妥協,寧願選擇做一個父母嘴裡偷懶的人,也不敢再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父母的逼迫行為,絕大多數表現為要求過高。當父母們兩隻眼睛往外看,完全無視孩子之間的個性差異、發展快慢、年齡差別、不同特長時,往往恨鐵不成鋼,對自己的孩子提出超越能力的要求。
孩子一想,反正我再努力也趕不上父母的要求,不如退而求其次,損失一點名譽,做個偷懶的人。如果是一時偷懶,問題還不大,就怕孩子形成思維慣式,這就難辦了。
06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偷懶,根源在於父母的妄為。
那麼,看清病因後,應該如何醫治?
還得在父母身上下手,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而不能學庸醫,把方向對准孩子,把問題推給孩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忙亂一通,舊病未去,又添新病。
根治此病的良方,就是心學所講的「去人慾、存天理」。換句話說,在張口批評孩子懶之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確定自己的發心沒有夾帶私貨之後,再說也來得及。
何況,幾乎不用懷疑,病根往往在父母身上,是我們人為的干預造成孩子偷懶,破壞他們生生不息的天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皆禍害,這句話一點都沒錯。因此,與其光顧著批評孩子,不如多反省自己。
07
針對誤解偷懶的情況,父母需要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太焦慮,沒有順應天理?
教育孩子,重點不是教會他們知識,而是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展的前提下,一切的知識都是唾手可得的,掌握知識並不能保證孩子具有競爭力,永遠保持求知慾才可以。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教育是培養孩子解決未知難題的能力。這句話很有道理,對於世界的探索,人類永遠在路上。人類的使命不是解決已知的問題,而是探索、解決未知的問題。現成的知識只是已知世界的總結,未來世界的探索,需要人們有顆求知的心。
探索需要思考,需要抬頭看路,有的時候,更需要靜下來,停下腳步,放鬆心情,感知世界。不懂的人一看:哇,你怎敢偷懶?像老黃牛一樣努力的工作方式只適合體力勞動,在解決未來難題上,更需要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就是道,順道而行才能找到答案。
在廣東,對於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有個形象的詞——「食腦」。靠動腦子吃飯的人,你偏要他像機器一樣勤奮的產出,確實強人所難。這就像規定諾貝爾文學家莫言每天必須寫一萬字高水平文章一樣可笑。
08
針對鼓勵偷懶的情況,父母需要做到兩點,一是以身作則,自己不偷懶;二是孩子的事交給孩子,絕不越殂代皰。
對於第一點,重點是父母的內心要轉念。只有奴隸在趕工的路上才會抱怨,如果真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沒有誰會吐苦水。如果這份工作是自己不得不做的,與其抗拒,不如欣然接受,這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要知道,你在做,孩子在看。如果父母自己都在工作中千方百計偷懶,又怎能騙得過孩子的心?我們說,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印。無論父母嘴上說什麼正確的價值觀,只要言行不一,孩子自會知道應該學哪個。
如果真不想做這個工作,那就趕緊換掉,讓自己開心一點,也使自己保持合一,這樣做對孩子和家庭都有好處。今時不同往日,每個人所煩惱的往往不是選擇太少,而是太多,既如此,何必弔死在一棵樹上?
09
對於第二點,沒什麼好說的,不要過於關心孩子有沒有做好一件事,而要關心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父母不是血汗工廠的老闆,不是來監督孩子提高效率的,而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老師,把事情當成課堂,教會孩子如何做事,這比什麼都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古老的道理,可惜,父母們往往會忘記這點。為什麼父母們往往寧願直接幫孩子做事,而不願耐心的教會他們怎樣做事?關鍵還是怕孩子做得又慢又不好,耽誤事。
這就有點好笑了,父母們往往花大價錢把孩子送到名校和名師處去學習如何做事,可是,自己明明有更便宜的方式去教,卻不去做。這個代價不過多點耐心、多點愛心。這其實非常劃算,一旦教會孩子,從此就一勞永逸了。
10
針對逼迫偷懶的情況,父母需要平復一下妄心,放過孩子。如果真覺得這些要求是好的,不如自己先做到,再去影響孩子。不能自己做不到,反而強加給孩子,這叫欺負人,哪裡配當父母。
孩子是個獨立的靈魂,有自己的使命,不是我們廉價的「夢想實現機」。孩子跟父母結緣,不過藉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而已,不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他們屬於天地,屬於大自然,唯獨不屬於父母。父母的工作,只是當他們的拐杖,宿命就是被他們扔掉,從而幫助他們實現獨立行走。
王陽明曾說過,孩子是活潑天真的,需要不斷的鼓勵,給他們設置目標,一定要讓他們能夠完成。比如,一個孩子一天能背100個字,只考核80個,這樣他們就會開開心心的不斷努力,提升能力。沒有誰喜歡頭上有座大山壓著,尤其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11
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寫照,孩子的問題,通常是父母身上問題的放大。
當我們看到孩子偷懶,發誓要幫助他們改掉這一陋習時,不如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導致孩子偷懶的病根拔除,這樣才能徹底根治問題。
孩子偷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偷懶,不去除掉自己的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