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在家長身邊家長們總是不放心
1. 每次把孩子交給媽媽或婆婆帶時總不放心,如何緩解呢
自己帶。或者減少讓老人帶的時間。女人的直覺從來不會空穴來風,你不放心,一定有你不放心的理由,而且這種理由是基於事實的基礎上的。
第三條:縮短全權交給他們帶的時間。
如果平時都在一起,自己白天出門或者一兩天出差,交給他們帶基本還沒問題,但是如果說,讓老人獨自帶孩子回老家呆上一周或一個月,這個我是絕對不同意的。原本就不是特別放心,再距離那麼遠,時間那麼長,更加鞭長莫及。
以上就是個人觀點和實踐經驗,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借鑒或者啟發作用。
我是知心媽媽燕燕,將論語、三字經等融入育兒實踐,關注公眾號:兩位媽媽
2. 孩子獨自干一件事,我總不放心怎麼辦
我記得金星在有一次節目裡面她曾經說過,她的兩個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因為學校和家比較近,所以呢她就讓兩個孩子自己去上學,但是她還是很不放心,就偷偷的跟在兩個孩子後面,孩子慢下來的時候,她還要躲在樹後面。其實金星她作為一位媽媽,擔心孩子獨自上學很擔心,這個很正常。所以呢,親的這個擔憂的情緒也是很正常的,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會有的,所以也不必太過焦慮,慢慢的家長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長與獨立。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和失誤,不要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從錯誤中成長,也是我們每個人必經之路,你說對吧。
————————————————————————————
關注公眾號:童畫界親子體驗營。做卓越父母給娃一個多彩童年。
我是兮媽梓桐
3. 家長不放心孩子的集體活動而「跟蹤式」陪伴,對此你怎麼看
家長不放心孩子的集體活動跟蹤式陪伴,有其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孩子的多動、不合群、或弱智等原因造成孩子的行為與同齡孩子的行為格格不入,使家長跟蹤式陪伴是不得以而為之;其二是多疑多心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對孩子的集體活動不放心,跟蹤式的陪伴產生了。前者可以理解但不贊同,後者即不贊同亦不理解,因為讓孩子獨立參加集體活動,即給其自由活動和自由想像的空間,也可以通過集體活動鍛煉孩子的交往溝通能力,提高孩子的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並在其中提升組織活動的意識、主持活動的能力、策劃活動的動力。如哈弗女孩劉亦婷就是在活動中成為個性獨立,人格健全,性格善良的優秀學生。而家長對孩子的各種不放心只能約束孩子的各種天性,成為坐井觀天的「青蛙"!所以跟蹤式陪伴絕不可取!
4.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始寄宿,這讓我們家長省卻了很多麻煩,但是這么小的孩子就住校總是讓我不放心。就算準
住校歸住校,跟在家不一樣啊,孩子不在身邊就是讓人不放心啊。准備點感冒的小快克,它有半包裝,萬一感冒不怕服用過量。
5. 為什麼很多父母會過分擔憂孩子
「直升機父母」無疑是過度關心孩子的典型代表。他們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盡一切可能的為孩子安排好衣、食、住、行,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
1、缺乏獨立性
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經過家長精心策劃安排,孩子只是一味的接受,不需要動腦思考,久而久之依賴性會越來越強,遇到事情就會找父母解決。就像鳥巢里的小鳥,只會張開嘴等待家長的投喂。2、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在孩子還沒遇到困難前,或剛要遇到困難時,父母就過早地出現替孩子解決困難,剝奪了孩子感受悲傷、焦慮的機會。
當孩子長大後,即使面對正常的困難,也會以為發生了嚴重的錯誤,而不知所措。3、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會讓孩子覺得:「一定是我不好,不能自理,所以父母才會這么照顧我。」
這會讓孩子陷入恐懼和焦慮中,常常懷疑自己,進而出現消極、悲觀的情緒。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讓孩子嘗試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例如,當經過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家長提醒孩子可能會摔倒,但是他仍然想嘗試,最後真的摔跤了。
那又怎樣呢?站起來,怕拍塵土,還能繼續向前。可是孩子如果真的聽話,安穩的推車過去,體驗不到挫折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
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一樣,只有不斷的接觸各類病原體,才能讓身體產生免疫,越來越強壯。2、讓孩子有更多自主權
隨著年齡的增長,讓孩子逐漸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從最簡單的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自己整理、裝扮房間;到學習時,自己選擇喜歡的興趣班等。
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而不是強硬的為孩子做選擇,父母退一步,孩子就往前進一步。3、換位思考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愛,是因為對孩子給予很高的期望,但是父母不能用這些期望來控制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不能代替父母完成夢想。
只要孩子要做的事情,不妨礙別人,不傷害自己,沒破壞環境,家長都可以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4、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不會時刻在父母身邊,父母要做的不是遠程監控孩子的動態,而是教會他自我保護。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意外發生時的應急措施、提高自控力等。
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自己可以把事情應付的很好,父母要學會相信孩子。
人生的路,孩子總要學會自己走,讓孩子多去做就好。收起你的過度干預,只需在他們受傷無助時,無條件的給予堅實溫暖的懷抱,用接納與支持來陪伴他們。
6. 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很多大學生家長為何總是焦慮呢
這些家長特別憂慮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從小到大就沒有培養過自己的孩子獨立行為的能力,從來沒有讓孩子在學校裡面住過一天宿。所以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到了大學之後可能會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衣服鞋子等東西都不會洗。另外可能還會和室友之間產生矛盾,因為他沒住過宿,所以不懂得處理這種關系,這就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麻煩。
不能對別人不客氣,不能對別人指責,不能要求別人做這個做那個,對很多大學生來說都是特別憋屈的,在大學裡面過得很不快樂很痛苦,所以家長們也經常會擔心,也是很正常的。
7. 為什麼家長總是不放心我們
在家長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家長關心我們。
8. 家長總對孩子不放心該怎麼辦家長應該怎樣適度放手
一、慢慢放手。作為家長,我們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很難看著孩子因為早晨磨蹭導致遲到而不去解救,很難看著孩子不做作業時忍著不去說教,如此之類的事情很多。當家長遇到這樣事情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不要急於去干預孩子,要提醒自己,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因自己行為帶來的失敗和挫折,並自己總結經驗和教訓。父母可以不幹預,但也不能放手不管,換一種溝通的方式比較好。
四、父母要有自己的獨立時空。專家告訴我們,最好的養育就是首先要過好自己。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們,會覺得有了孩子自己就要全情投入,用盡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空間,整個人就是為了孩子而活,沒有了自我。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在父母那裡獲得歸屬感,同樣父母也從孩子那裡獲得歸屬感。可是作為父母,我們的歸屬感不應該完全來自孩子,要有自己的獨立時間和空間。
9.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遠離自己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父母與孩子的緣分不過是目送他的背影慢慢的走遠了,可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父母妄圖折斷孩子的雙翼,將他毫無保留地留在自己身邊,這究竟是為何?
很多家長將自己定為為過來人,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去教養兒女,卻從不思考這些經驗是否正確,他們始終認為社會上只有自己會真心對待兒女,故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輩子生活在自己羽翼之下。步入社會後人際關系復雜,父母始終將兒女看做一直都長不大的孩子,希望他們能遠離潛在的威脅。
很多父母都是獨斷專權的,他們想讓兒女留在自己身邊,卻從沒有考慮他們的想法,有時候自以為是的為他好會讓他生厭。真正的家人,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互相掛念,若強行將孩子綁在身邊,很可能會斷送彼此的感情。
10. 我自理能力很強,為啥家長對我仍然不放心
是與能力很強的話,那麼家長呢應該是對你很放心的,但是他們對你的發型,主要還是想讓你變得更好。希望你能夠有更強的自覺性,能夠把課本兒學習得更好。而且如果自理能力強的話,還需要你對自己沒有很強的。自覺,自願自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