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人孩子學習成績差
㈠ 為什麼農村孩子成績不如城裡孩子
又到一年寒假時,許多在外打拚的農民工也開始返鄉。回到久違的家鄉,第一件事關注的肯定是自己孩子的成績。然而,大多數的家長們在看到孩子的成績單之後,除了嘆氣就是嘆氣了。雖然自己辛辛苦苦在外努力的打工掙錢,一切都給孩子最好的環境,然而孩子的成績卻總是讓人失望。想到以後孩子也可能走自己的道路,心裡自然是萬分的著急。

之前有網友說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也確實是一個農村現象。現在很多孩子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延續著父輩農二代農三代的老路。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農村的孩子們還是要好好讀書,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對於農村孩子學習成績不如城裡娃,大家還有什麼獨到見解嗎?
㈡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讀書學習很好,而有錢人家的孩子讀書學習卻很差,想給他讀也沒必要,白白浪費錢
那個窮人家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也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賺錢不易,自己成績再不好的話,也許書都沒得讀。此刻自己還小,報答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績好,不讓爸爸媽媽在學習上還要操心,他們工作已經夠辛苦了,想替他們減輕一點壓力。所以這個孩子他懂事,知道努力,窮人家的孩子要想改變命運,是真的要好好讀書的。他也想長大了可以讓爸爸媽媽過上好的生活,沒有白養自己。他也不甘心自己一直會是窮人,也想過上富裕是生活。看著別人家的小朋友吃的玩的不缺,心裡也會不服,憑什麼呢?
有錢人家的孩子自小生長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他沒有嘗過什麼苦,以為爸爸媽媽賺錢很輕松。也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家本來就很有錢的,我就算不努力讀書也沒有關系啊」。他可以「啃老」,知識改變命運這個道理在他身上顯然行不通,因為他現在過的生活本來就很好,對錢也沒有什麼概念,他不會去擔心。還有,有錢人家的孩子不缺玩具、手機或電腦等,周圍吸引他的東西太多了,從而無心學習。但是人家家裡有錢呀,不缺讀書的錢,就算成績不好也不會擔心爸爸媽媽會不讓他讀書。
㈢ 農村孩子學習成績差,主要有幾個原因
以前的農村人,明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但很多孩子初中畢業後,都選擇了外出打工。不是因為不想上學,而是知道大學不好考。孩子成績差的時候,多上幾年學,只是在浪費時間。
與其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如早點外出打工,掌握一門技術。將來也能考賣力氣,養家糊口。所以,很多孩子初中畢業之後,直接跟著父母去建築工地,從小工做起。
農村父母,由於自己知識的局限性,沒有城裡父母對孩子作業輔導的多,孩子學習主要靠自己,但依然還有很多優秀的學生。
再說了,不管是城裡還是農村,都有好學生和壞學生。
1,環境因素。
一般而言,城市孩子要比農村孩子,擁有更多優質的生活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教育環境等,對知識的認知高度都不一樣。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環境差異簡直就是雲泥之別。就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舉例吧。我大一那年,有一次上計算機課,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課堂作業,即在淘寶上完成一次網購。在那之前,我連淘寶網是幹啥的都不知道,就更別提網購了,所以那次作業我是靠城市同學的幫助才完成的。在那節課上,我們班的城市孩子,大多很快就完成了作業,而剩下的大多數都是農村來的,都在找人幫忙。
2,家長受教育程度。
絕大多數農村孩子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學歷甚至小學學歷的家長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孩子的學習,基本上只能依靠老師的教導和自身的勤奮加天賦,家長基本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00後的農村孩子,可能這個問題更嚴重,因為不少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爺爺奶奶甚至有可能還是文盲…有不少農村的家長,由於自身的教育程度有限,進而導致其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3、農村的教育觀念變化。
以前,農村除種地外,沒有其他的就業渠道,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要出人頭地,只有考大學。而現在,讀高中和大學要花十幾萬至二十萬。而且由於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還不如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
農村的家長們認為孩子能考上大學當然更好,考不上大學也無所謂,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先賺了7年的錢還省了大筆的學費。而現在直播平台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話,媒體斷章取義的過度宣傳,也讓家長和學生認為:讀書無用,不讀書也會賺大錢。
4、師資差距
農村學校,像我們縣,從99年後都沒有年輕教師入編,年輕教師還不斷考進城。近十幾年來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三四年前開始退休潮,才開始招年輕教師,但是願意當農村教師的人真不多,每年招聘不足,這兩年師資缺編嚴重。在這種教育環境下,一代代惡性循環,寒門怎能出貴子?
㈣ 為什麼農村孩子普遍學習成績都不好呢
一、優質生源少了。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部分的農村孩子都跟隨父母入城了。
同時,也帶走了大批的優秀學生。
留在農村的學生,很多是小學基礎很不扎實的。
上了初中,學科一多,很多學生都聽不懂老師講課。
二、優秀老師少了。
邊遠山區條件艱苦,農村教師的待遇不夠吸引力。
優秀人才逃離農村,好教師下不來、留不住。
新鮮血液無法補充到鄉村學校,造成師資老化僵化。
三、家庭教育少了。
現在農村很多都是老弱病殘的家庭。
年輕父母都外出務工了,留下孩子給爺爺奶奶管教。
隔代的教育往往過分溺愛孩子。造成大部分農村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
學生平時看電視,玩手機沒有人管教。
事實上,有多少孩子能夠自覺讀書呢?四、嚴格教育少了。
現在老師越來越不敢管教學生。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老師只能哄學生讀書。
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只要不是犯太嚴重的錯誤,老師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
於是,學生厭學越來越嚴重。上課能夠認真聽課的很少。
總之,農村孩子成績差,是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很多孩子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延續著父輩農二代農三代的老路。
農村教學質量的滑坡,將會造出更多的文盲半文盲。
㈤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現在農村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了,這是事實。
為什麼呢?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一、優質生源少了。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部分的農村孩子都跟隨父母入城了。
同時,也帶走了大批的優秀學生。
留在農村的學生,很多是小學基礎很不扎實的。
上了初中,學科一多,很多學生都聽不懂老師講課。
二、優秀老師少了。
邊遠山區條件艱苦,農村教師的待遇不夠吸引力。
優秀人才逃離農村,好教師下不來、留不住。
新鮮血液無法補充到鄉村學校,造成師資老化僵化。
三、家庭教育少了。
現在農村很多都是老弱病殘的家庭。
年輕父母都外出務工了,留下孩子給爺爺奶奶管教。
隔代的教育往往過分溺愛孩子。造成大部分農村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
學生平時看電視,玩手機沒有人管教。
事實上,有多少孩子能夠自覺讀書呢?四、嚴格教育少了。
現在老師越來越不敢管教學生。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老師只能哄學生讀書。
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只要不是犯太嚴重的錯誤,老師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
於是,學生厭學越來越嚴重。上課能夠認真聽課的很少。
總之,農村孩子成績差,是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很多孩子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延續著父輩農二代農三代的老路。
農村教學質量的滑坡,將會造出更多的文盲半文盲。
但願,社會、家長、學校能夠齊抓共管,提高學生成績,重拾鄉村教育的信心。
農村人的價值觀變了。在以前,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農村普遍較窮,農村人以種地為生,除種地外,家庭幾乎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農村人的思想也極單純,普遍認為,人要出人頭地,除了上學別無他途,因此,上至家長,下至孩子,對未來有點想法的,家長砸鍋賣鐵也供應孩子上學,孩子們呢,個個都明白拼爹不行拼自己的道理,所以,全家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為大學。而現在的,由於國家對大學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產業化,學雜費高企不下;掙錢門路多元化等等,人們都普遍認為,寒門難出貴子,成才的路不止上學一條路。於是乎,家長們,包括農村的家長們,對孩子的上學問題沒有以前看得重了,認為孩子考上大學當然更好,考不上大學將來也不會餓死,學上不好將來還可以打工,說不定打工比上大學還能掙錢呢。
㈥ 為什麼有些家庭窮,孩子學習成績卻很好有些家庭有錢,孩子學習成績卻很差
因為窮人的孩子知道自己家庭困難,供自己讀書不容易,所以會努力
有錢的孩子,覺得自己家裡多的是錢,生活根本不是問題,所以就不會努力
㈦ 為什麼有錢家的孩子學習都那麼的好我家的就不行
在2017年的時候,北京的文科狀元熊軒昂說了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貧困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而像他這樣出生於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吃穿不愁,家長也是知識分子,生活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得天獨厚,有很多捷徑可以走,所以更容易取得優異成績。
這段話,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把熊軒昂當成富人家孩子的典型代表,然後拿來論述,富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原因是因為錢。當然,有錢,能讓孩子獲得好的學習資源。不過,要我說「錢」絕對不是富人家孩子更有出息的主要原因。
富人家的孩子,有試錯的勇氣
民間流傳有調侃富人家孩子的話,「不努力只能回家繼承家業了」。也就是說,富人家的孩子,最壞的結局,也有好的家境幫他們兜底。富人家的孩子,可以有勇氣嘗試冒險的活動,比如創業。窮人家的孩子,家底就這么一點點,經不起折騰,追求的不過是安安穩穩的生活。所以,富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
㈧ 農村孩子成績往往比城市孩子成績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現今的農村,隨著人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已經有許多年輕的父母開始考慮是否要在城裡買套學區房,這樣孩子到時候就能去城裡上小學、初中,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肯定比同齡在農村的孩子成績好。自然,隨著農村人開始在城裡買房,學區房的房價也越來越高。不過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雖然都是上學,但是大部分農村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是比城市的孩子差。這是什麼原因呢?
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應該是導致農村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重要原因。畢竟城市不管是在居住環境還是在就醫等條件上都要比農村好很多,作為老師來說,如果自己能選擇在什麼地方當老師,想必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留在城市。就算我們不是老師,在我們求職時還願意選擇去往大城市發展呢。當然農村也不是沒有好老師。只不過更多的人還是願意去城市發展,畢竟個方面資源都要好很多。
不過隨著現在人們對於教育的重視,越來越的農村父母也開始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希望他們以後能離開農村,有更好的發展。也希望有一天,不管是城市孩子還是農村孩子,在教育上都能取得好成績。
㈨ 窮人的孩子註定輸在起跑線上
貧富分化,對教育有什麼影響?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和社會學教授 Sean F. Reardon 研究發現,近30年來美國教育成就的貧富差距擴大了40%:有錢人家的孩子學得更好、考分更高,上更好的大學並且更有可能畢業。這種情況在中國也十分普遍:有錢人家裡的孩子大都已經提前邁出了「起跑線」。學校里的所獲得的成就對於將來在社會上的成功有多重要雖然還頗有爭議,但教育貧富分化將導致社會的不公卻毋庸置疑。我們應該怎麼辦?作者提出了他的建議。這篇文章里還提到了幾個你可能會想知道的事實:首先,美國學生的標准考試分數這30年來一直在上升,數學成績更是大幅度上升(或許可以認為這是上升空間大,但人家正在追,而且還很快);其次,學校教育在幫助學生擺脫貧困上面,作用意外的小,至少在美國如此。另外,學業貧富差距的關鍵不是富人有了更多的錢,而在於他們花錢的方式有所改變。
(文/Sean F. Reardon)有這樣一件事情你可能並不會意外:平均而言,有錢家人的孩子在學校里比中產階級或貧困家庭的孩子表現更好。平均而言,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學生比較為貧困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好、標准化考試分數更高,參與課外活動以及擔任學生領導崗位的幾率也更高,高中畢業率和大學的入學率、畢業率都更高。
無論你是覺得它極度不公、可悲卻不可避免,還是認為它顯而易見且沒有問題,這種現象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在大多數社會裡面都是事實,美國也是如此。而新近才發生的,是過去的幾十年間,在美國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之間教育成就的差距有了顯著的增加。其表現之一是窮學生和富學生在過去50年的標准化數學和閱讀考試的分數。我比較了十幾個在1960年-2010年之間進行的大規模全國性研究的數據,發現如今考試分數的貧富差距大約比30年前加大了40%左右。
為了使這一趨勢具體化,可以看看兩個孩子,一個家庭收入16.5萬美元,另一個1.5萬美元。這兩個收入水平在美國國民收入分布中分別排在前90%和前10%,也就是說,如今美國有10%的孩子成長於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另外10%的孩子則在收入超過16.5萬美元的家庭中長大。
在20世紀80年代,在一場滿分800分的SAT規模的考試中,上述兩個孩子的考試分數平均相差90分;而如今則是125分。要知道現在在黑人孩子和白人孩子之間,考分平均差距是70分,貧富造成的分數差幾乎是種族分數差的兩倍。家庭收入是比種族更能預測孩子將來能否在學校里成功的指標。
同樣的模式在其他更加具體的教育成就評估方式中也非常明顯,比如完成大學學業。密歇根大學的經濟學家瑪莎·貝利(Martha J. Bailey)和蘇珊·第納爾斯基(Susan M. Dynarski)進行了一項研究,她們發現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獲得大學本科學位的比例在20年間增加了18個百分點,而貧困學生則僅僅增長了4個。在更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和我的研究生發現,2004屆的高中畢業生中,有15%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進入優秀大學或學院就讀,而只有不到5%的中等收入和2%的低收入家庭學生也做到了這一點。
這些擴大的差距並不僅限於學術成就方面: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和他的同事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在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課外活動、志願者工作和教堂活動方面的貧富差距也有大幅增長。
學校能使孩子擺脫貧困嗎?
今年4月,1.4萬多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者齊聚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的年度會議。今年的主題是:學校能使孩子擺脫貧困嗎?
盡管這幾十年來美國教育危機的情勢越來越嚴重,教育改革的浪潮經歷了一波又一波,我們還是在談論這個議題。不管學校里一直在做什麼,並沒有減少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之間的不平等。
了解這些教育差距不斷擴大的方式和原因,也就知道了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為了找出這答案,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和其他學者一起研究歷史數據。我們的這項研究的結果與大多數人想的都不大一樣。
過去30年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考試分數提高得非常之快。在1980年以前,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對中產階層學生無甚優勢可言,學業上的社會經濟分化大部分是出在中產階級和貧困家庭之間。但現在,富孩子拉開中產階級孩子的程度,差不多有中產階級的孩子領先於窮孩子那麼多。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富裕階層的資產累積速度遠遠超過中產階級,同樣,教育成就的大部分增益也都累積到了富裕家庭的孩子身上。
在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之前,先要消除一些誤解。
學業差距不斷擴大,是因為富人的孩子准備得更好
學業成就的收入差距在不斷增大,其原因並不是因為貧困學生的考試分數在下降,也不是因為學校的辦學水平在下滑。實際上,美國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cational Progress),也即所謂的全國成績報告單(Nation』s Report Card)的平均考試分數從1970年起就一直在提高——數學是大幅提高,閱讀則是極緩慢的提高。平均來說,今天一個9歲孩子的數學能力與其父母11歲時相當,僅僅在一代的時間里就有兩年的提高。閱讀能力的進步沒有這么快,年紀較大的孩子進步也沒有這么大,但完全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過去30年間任何年齡或經濟群體的平均考試分數有所下降。
在學業成就方面不斷加大的收入差距並不是種族差異擴大的結果。在過去20年中,黑人和白人之間、西班牙裔美國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之間的成就差距已經慢慢縮小,這些趨勢使得較高收入和較低收入學生之間的差距沒有被進一步拉大。如果只看白人學生的考試分數,在這個人群當中也會發現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同樣也存在著越來越大的差距。
看起來可能跟想得不一樣,但學校似乎並沒有在高低收入學生的分數差上面產生多大影響。這樣說是因為,窮孩子和富孩子在幼兒園的入學考試時分數差距還很大,但在高中考試時這個差距就只有不到10%了。有一些證據表明,高低收入的學生成就差距其實在第一學年開學頭9個月里會縮小,但在夏季又會再次擴大。這種區別對待當然存在——但學校在加大貧富差距的作用方面似乎比傳統以為的要小。
如果不是這幾種原因,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歸根結底:學業差距之所以在不斷加大,是因為富孩子越來越多地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就比中產階級的孩子做好了更多的准備。這種准備上的差距一直從小學持續到高中。
我的研究表明,對此現象的部分解釋是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平等。也許你已經知道了,在過去30年間,富人的收入增長率比中產階級和窮人的都要快。物質上的充裕幫助家庭成員給這些年幼的孩子們提供了認知上的刺激體驗,因為錢帶來了更加穩定的家庭環境、讓家長有更多時間給孩子讀書、獲得高質量的保育和學前服務比如有輔導入學考試的家教,或者自己充當家教的時間——在紐約,一個4歲的孩子會接受測驗決定是否進入高才班就讀。
富人正在把錢花在不同的地方
但不斷增大的收入差距,頂多也只能解釋問題的一半。學業貧富差距關鍵不是富人有了更多的錢,而在於他們花錢的方式變了,而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
高收入家庭不斷把他們的資源,比如錢、時間和怎麼才能在學校里表現更好的知識,投入到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教育成就當中。他們這么做是因為教育成就在如今變得比過去重要得多,即使對富人來說也是如此。
大學本科學位已經不再能夠確保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了,甚至連咖啡師都不行。父母們現在一早就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參加活動,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擁有更多的父母能夠投入的也就更多,這似乎是不證自明的,而有錢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金錢和普特曼所說的「晚安睡前時間」。再來看中產階級和貧困家庭的父母,就算他們也在孩子身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他們投入的速度和深度都比不上富人。
經濟學家理查德·默南(Richard J. Murnane)和格雷格·鄧肯(Greg J. Duncan)的報告指出,從1972年至2006年,高收入家庭增加了150%的開支;而同一時期,低收入家庭在這方面的投入則僅僅增長了57%。同樣,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增長速度的兩倍,自1975年以來,受過大學教育的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其增長速度是學歷較低的父母所花的兩倍。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經濟學家蓋瑞·雷米(Garey Ramey)和瓦萊瑞爾·雷米(Valerie A. Ramey),把這種幼教投資的不斷升級稱之為「幼兒競爭」(Rug Rat Race),這很好地描述了這樣一種不斷加深的認識,即早期的童年經歷對贏得終身教育和經濟競爭至關重要。
如何解決教育貧富分化?
目前還尚不清楚對此我們應該做什麼。部分原因是因為有關公共教育的討論多集中在錯誤的責怪對象上:我們指責失敗的教育和窮人的行為該對這一趨勢負責,而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出在不斷深化的收入不平等和富人的行為上面。
我想,沒有及時跟進是因為不熟悉問題的本質——在富裕階層和中產階層之間不斷加大的教育差距。畢竟,在過去50年的大部分時間,涉及教育不平等的全國性對話一直都幾乎無一例外都集中於減少貧困和中產家庭之間的教育成就不平等,而其依靠的措施也是像「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gram)這樣面向貧困人群的學前教育項目。
我們幾乎沒有想過考慮一下有錢人都在干什麼。除了持續討論不斷升高的高等教育成本是否會將中產階級擠出高校門外,我們就沒怎麼談論經濟學家所說的教育「上尾不平等」(upper-tail inequality),更不用說成功削弱它了。
與此同時,不僅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比中產家庭的孩子要好,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幻意味著在學校里成功對於將來經濟上的成功愈加必要。這將導致美國社會越來越缺乏流動性,而這一趨勢又將反過來加重不平等的現象,這種相互強化著實令人擔憂。
我們需要開始討論這件事情。不過,說也奇怪,教育貧富差距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一線希望:如果家庭收入和教育成就之間的關系能夠改變地如此之快,就表明其模式並不是固定的、無可避免的。能變一次就能變第二次。政策的選取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那麼,如何建設一個這樣的社會,人們的教育成就和家庭背景之間沒有那麼大的關聯?或許,可以學習富人的做法,社會整體下大力氣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從出生的那天起開始。兒童早期的教育投入在社會分層上的回報是巨大的。這意味著投資發展高質量的保育和學齡前教育服務提供給中產階級和貧困人群。同時,招募和培訓一批技藝精湛的學前教師和保育工作者。這些都不是什麼新概念,但我們必須停止爭論這些措施有成本有多貴、實施起來有多困難,然後硬著頭皮幹下去。
但這樣還不夠,在擴大和改善學前教育和保育服務方面我們還需要投入更多。近來有很多關於投資師資力量,「提高教師水平」的討論,而提高父母養育子女的水平和改善兒童最初期的環境可能比這個還重要。讓我們在父母身上投入更多,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孩子。
這就需要找尋方法去幫助父母,使其本身變成更好的教師。這或許會涉及到支持職工家庭的戰略,這樣他們有才更多時間給孩子讀書。還有擴大「護士家庭合作計劃」(Nurse-Family Partnership)那樣的項目,這類項目在幫助單親家庭教育其子女方面已被證實有效;同時,還需要支持研究,使其為單親父母開發新的資源。
或許,還需要更多的商業和政府支持,提供更長的產假和陪產假假期以及幼童照管服務,以使中產和貧困家庭獲得一些富餘家庭孩子享有的早期學業干預。最根本的一點,這意味著更新仍舊盤繞在我們腦中的觀念——教育問題不該由學校獨自解決。
在確保孩子在幼年早期獲得認知刺激體驗方面做得越多,就越不用擔心學校教育失敗。而這還將使學校可以集中精力傳授技巧——如何解決復雜問題、如何批判性的思考以及如何合作,這些都是對一個增長中的經濟體和充滿生命力的民主政治結構而言必不可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