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老是覺得孩子不行
Ⅰ 有些母親為什麼總說孩子學習不好 又說什麼都不是
一方面是謙虛吧,如果是在別的家長面前說,就是想要謙虛一點,不然別人會覺得這個母親很傲,也是人際交往方面的一個受較多人追捧的原則吧,抬高別家的貶低自家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孩子的學習在她眼裡可能真的不夠好,她不夠滿意孩子現在的成績,所以她總說孩子貶低孩子希望孩子進步,獲得更好的成績。
還有也可能是她因為某些個人原因或者外界的原因,不喜歡這個孩子。比如說我媽媽就不喜歡我,因為她是17歲生的我,所以總會把我當成一個她失足的證據,恨不得沒有我。這樣類似的原因也是小孩無法理解和避免的,不是這個小孩的錯。
Ⅱ 家長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不行,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很可惜事與願違,家長們慢慢發現好,像優秀的孩子永遠都是別人家裡面的孩子一樣,期待總是與現實存在著一些差距。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家長還會經常打擊孩子,覺得孩子好像干什麼事情都不行。孰不知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不僅會讓孩子變得越發的自卑,而且讓孩子沒有自信心,以後真的就像如父母說的那樣,干什麼事情都不行。
如果較為嚴重的話,心裡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沒有任何價值。對於什麼事情都提不起來信心,甚至在父母與別人孩子做比較的時候,還會對其他的小朋友們抱有敵意。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去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如果經常說孩子不行,反而會讓孩子在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Ⅲ 孩子挺優秀家長卻總說他不行,是為什麼
父母的競爭意識過於強烈,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在現在這樣一個激勵競爭的社會,人們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作為現在的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對於他們有著更高的要求,現在的父母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孩子可以在小的時候能夠比別人更加優秀。
我們對孩子要求的太多,而且非常的苛刻。其實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能夠得到積極肯定,而不是稍有不滿意就給差評。豈不知,也許我們其中某一個差評,就會讓孩子有不好的心理,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原本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我們一直說孩子不行,反倒卻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Ⅳ 總覺得孩子處處不如別人,這是為什麼
引言:父母總覺得孩子處處不如別人,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總是抱著非常大的期待,與其這時候家長可能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總是寄希望於孩子,希望孩子能夠付出,而家長總是覺得自己非常愛孩子,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那麼孩子就應該從學習上給到家長一些回報,如果孩子成績不好,那麼說明孩子就不行。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已經盡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的,但是父母還一直要求孩子做到更好,這也是因為家長內心的貪婪所導致的。而且有些家長有很多的虛榮心,最喜歡跟身邊的人去攀比孩子的成績,很多時候想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在幻想當中孩子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其實這樣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打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好的一面,那麼還會抱怨孩子不如其他孩子那麼優秀。
最後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心態,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會發現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其實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家長用意識讓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不同尋常的一面,作為家長要去發現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
Ⅳ 活在自我中的包辦式父母不在少數,為何他們總認為孩子不行
家長放縱孩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安排,一種是縱容。有安排的父母代表孩子做事、做決定,為孩子做一切。這種父母容易撫養嚴重依賴的孩子,白手起家;縱容的父母沒有能力拒絕和約束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有多不合理,他們都會不遺餘力地滿足。這樣的父母很容易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孩子。前者是因為對孩子的不信任,後者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究其原因,是他們從小得到的愛太少,無法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被安排的父母怕孩子離開自己,不敢讓他們獨立。溺愛的父母怕孩子不愛自己,不敢拒絕。
安排溺愛的父母,怕失去控制,總是根據自己的意圖刻意塑造孩子。這樣,他們的孩子就會永遠有一種不為自己而活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失去了人生目標,甚至沒有父母就無法獨立生活。當孩子被安排成一個擺脫不了對父母依賴的人時,白眼狼和啃老族就誕生了。許多父母悔之晚矣,卻無能為力。不管家長們發現一個心理學家有多好,除非孩子醒來有了改變的想法,否則他們解決不了問題。然而,這種可能性很小。我們看到,很多啃老的父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輩子都在為孩子辛苦地榨取。
Ⅵ 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不行,這會讓孩子產生什麼心理
父母長時間否定孩子,孩子就沒有自信,孩子會產生自卑的性格,孩子會認為不管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如果一個家長長時間的對孩子這么說,孩子就沒有創造力,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一直說不,一直對孩子說不孩子就會失去信心。孩子小的時候都比較勇敢,家長如果想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育,首先就要找到教育孩子的管道,不要讓孩子有太大壓力,如果孩子有太大壓力,孩子也沒有辦法和父母相處。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不要讓孩子感覺到非常痛苦,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感覺非常痛苦,孩子就不願意跟家長在一起,想要逃離家長。
家長小時候一定要適當的肯定孩子,肯定孩子孩子就有勇氣和信心。孩子小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對自己有自信,有自信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散發光芒。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孩子是自己的寶貝,不管孩子怎麼做,家長都願意原諒孩子,給孩子一個改錯的機會。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確的管道,如果用不正確的管道,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根本不愛自己,有些孩子小時候不勇敢,就是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
Ⅶ 為什麼父母老覺得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幹不成
許多家長可能覺得對自己的孩子很了解,加上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忽視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了認識上的誤區。
其實孩子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身體和心理正處在發育階段,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還不成熟,不能像家長希望的那樣什麼都做好。
孩子年齡正處在心理發育的階段,使得孩子在行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還不完善,有時候做事情還是不能面面俱到,自控能力也比較差,頭腦經常容易開小差,往往表現在課堂上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家裡做作業也磨蹭,半天做不了一道題,平時問都會,一考試就錯題一大堆。專業的原因在這里我們也不去探究,只是希望家長們理解孩子,將期望目標定的適合孩子的實際能力。
其實,孩子的教育是越早效果越好,孩子越大教育難度增大,效果還不好。當家長感覺到孩子有了前面說的問題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間了。
我的經驗,總價起來就幾個字「講原則,守規矩,有條理,重過程」。
講原則,教育孩子一定要堅持原則,要有底線思維,任何時候不能突破原則,沒有條件可講。
Ⅷ 《超腦少年團》中有孩子明明挺優秀,為什麼家長卻總說「他不行」呢
《超能少年團》中有孩子明明挺優秀的,但是家長卻總說“他不行”,可能是謙虛之說,也可能是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孩子有進步之後,便有更大的期望,一步步增加,所以總說孩子水平還不行。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無利的,孩子需要鼓勵,一再否定就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一、對外比較謙虛
中國的父母受傳統教育影響比較大,一向比較謙虛,尤其是對外,從不大肆誇獎自己的孩子,一是為了不讓孩子聽到誇獎後過於洋洋得意;二是中國式教育,不好意思在外人面前過分“炫耀”。所以孩子本來是非常優秀的,但經常聽到家長對外稱孩子“還是不行”。
以上為個人觀點,其實我國有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錯誤的,有的是因為父母過於專制,限制孩子的思想;有的是因為父母過於放任不管,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而民主型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有利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是該鼓勵時給予鼓勵與獎勵,犯錯時也應該好好進行思想教育。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Ⅸ 你怎麼看待父母總覺得自己孩子做什麼都不行
拿我舉例吧,我爸爸是一個比較嚴厲比較傳統的人,所以對我的要求比較嚴格,幾乎是讓我對他言聽計從了,他希望我能變成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樣子,不能犯任何錯,不能有任何怨言。
我從小就沒有被我爸爸表揚過,有時候和外人在一起吃飯他會當著我的面和別人說他女兒有多不好,什麼學習不好啦沒有愛好啦人緣不好啦沒有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啦沒有主見啦,我只能可能這是因為他傳統所以謙虛一下吧。
我曾從事過特殊孩子的教育工作,他們的父母都很優秀,其中不乏博士,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太幸運,他們也沒有放棄,他們孩子在課堂中的一點進步都會讓他們欣喜,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對孩子有什麼期望,很大程度上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Ⅹ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只要學不好不上進,都是游戲、手機、打籃球等害了他們的孩子一棒打死
毋庸置疑的是在當今時代,手機組成我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盤亘占據我們一天中的很多世界,00後的孩子在出生後就步入了一個以智能手機為工具構成的網路化時代,正如標題所說,智能手機的確會的影響到孩子的生活,這也包括了學習方面。
游戲對孩子的誘惑是巨大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游戲是一種低成本的安撫劑,能讓孩子在虛擬世界之中迅速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然而,孩子在年齡幼小的情況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進行自我控制,因此,沉迷游戲和手機,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僅影響學習,而且影響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
由此看來,孩子學習不好,游戲和手機的影響只是表面現象,更加深層次的是需要父母去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只堵不疏,這樣只會導致孩子的叛逆,適得其反。
如果想讓孩子把更多心思放在學習上,首先,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比如,吃飯時不能玩手機,和孩子說話時不能玩手機。道理很簡單,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情不自禁的模仿,所以自己做到遠離手機,孩子自然能做到,這是榜樣的力量。
其次,培養孩子的自律性,給孩子制定規則,玩游戲可以,但是要具體到什麼時候玩以及玩多久,可以把游戲作為寫完作業後的獎勵,鼓勵機制更能促進孩子的執行力,開始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強制執行,慢慢內化為孩子的意識,自我約束,對自己負責。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06-28 16:12
孩子學習不好,當然需要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難道這些父母會承認自己教子無方嗎?
游戲手機一直都是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孩子的網癮成了父母的心頭大患,但如若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游戲和手機,那就頭重腳輕了。
你是否在孩子面前具有威信力
先不談論孩子,就連成年人,做家長的都很難管住自己的上網玩手機的時間,更別說自製能力較差的孩子了。那對於孩子玩游戲和手機,家長是否堅定地給孩子規定游戲時間?是否在孩子面前有威信力?我想,那些認為游戲耽誤孩子學業的家長,基本都不能做到這些。管得住時間,管得住孩子,能夠做到對孩子有威信力的說「不」,才是家長真正要做的。
承認自己不足而不是甩鍋
以我20年來的心理咨詢經驗來說,孩子出現問題,父母的原因佔到一半,對孩子做心理輔導,家長也必須要一起做,這樣才能全面解決孩子的心理障礙。
面對學習差的孩子,家長要先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有錯,認識到問題,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
於際敬,《身心正念療法》創始人,《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咨詢個案,擅長領域:身心健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職業發展等。
歡迎關注頭條號: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從08年的網路海洛因言論到18年的孩子學習不好手機游戲要負責,已經經過了整整十年了,在這十年之中,家長的發泄目標從電腦轉移到了手機,10年前由於網路普及度不是太高,而家長對於網路的認知也不如現如今那麼清楚,如果說十年前是無知,那麼十年後的今天就是推卸責任。
其實說來覺得可笑,中國式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永遠都是圍繞著「威嚴」二字展開,先不說老一輩的60—70後的家長,因為老一輩就是這么教育他們的,而且他們教育亦或者是接受教育的年代不同了,但是80後不一樣,80後作為網路展開的一代人,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網路的發展,但是如同他們十年前被自己父母說教一般,十年後的今天他們也對著自己的孩子這般說教,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做。
教育二字在大多數中國式家長眼裡等同於孩子要聽話,父母給你選的永遠都是沒錯的,你不聽話就是不懂事等等,這些其實都是不平等的一種表現,首先在孩子做錯什麼之前,先想想你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你真的了解你家孩子嗎?你家孩子可能在你眼裡寡言少語,但是在學校他可能是大家的中心人物,你家孩子可能在你眼裡不如這個、不如那個,那麼為何要去和別人比較呢?總有的家長說,不比較怎麼行?以後到社會上怎麼辦?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這么大,現在不努力怎麼辦?現在的孩子們已然沒有了夢想,因為在這個年紀分數就是一切,沒有人去看他們努不努力,回到家也只是面對父母的質問。
教育自己孩子之前,請正視你的孩子以及正視自己的態度,你的孩子永遠不會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下班後,花點時間,家長與孩子兩人坐在沙發上喝著茶,好好談談心,做孩子的朋友,讓他有什麼都對你說,總比讓他將你視如大敵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