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為什麼要剪掉辮子
① 我國歷史上的剃發、蓄發,剪辮子究竟有什麼政治意義
清朝是個特殊的朝代,是個與頭發糾纏不休的朝代。
單是男人頭上一條辮子,是留是剃都是一件大事,一件與清王朝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連的大事。辮子怎麼就與清朝有著這么多的糾纏呢?我們從歷史方向解讀一下。
一、入關時的堅決“剃發”
滿族男人留一根辮子,是女真族的傳統風俗。天命七年,努爾哈赤下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輕人必須剃”,此時辮發還是出於滿族發式的習慣。
皇太極繼位後,規定漢人也必須按滿人的習俗,不分老少一律剃發。
隨著戰爭的擴大,剃發與留發便由民族習俗轉變為民族矛盾,引發了後來的一場針對頭發的大屠殺。
(皇上都不留辮子了)
從三百年來辮子的地位可以看出,辮子絕不僅是一種普通的發型,而是涉及到政治和社會的問題。清王朝一直把視百姓剃發作為順從的象徵,辮子因此成為社會運動、政治斗爭的焦點。辮子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和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程,是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符號。
從剃發到蓄發、剪發,是一部三百年的政治史,也是一部民俗史和文化史。小小一根辮子,是政治態度、文化態度的一個風向標,這是封建社會末期那個特殊時間點上的奇觀,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必經歷程。
② 男子為什麼要剪掉作為清王朝全民象徵的辮子
因為不方便
③ 中國人為什麼剪大辮子
方便美觀,這是主要原因,推翻異族後,漢人獲得了重新留各種發型的自由,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段控制范圍有限,因此他的剪辮令影響不大,北京政府成立後,對剪辮子改以勸誡為主,官員帶頭,我國民眾很聰明的,講方便美觀等是能懂的,一說就懂,對清國也沒什麼感情,存在什麼感情,有沒有辮子跟奴不奴性沒什麼關系,一個發型承載不了那麼多含義,袁世凱有辮子時照樣安排清帝退位,難道袁世凱有奴性,康有為梁啟超等剪了辮子照樣認同大清國支持大清國,以大清國為所謂正統,這種人過去有現在也有,有這兩者可見,有沒有辮子跟奴不奴性不具有決定性關系,關系不大,沒什麼關系。
④ 為什麼古代男人都留辮子、如果頭發被剪了會不會違法清朝規矩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發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沈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發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發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當時不僅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1]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於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理發,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清朝統一中國之後,剃發留辮憑借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發辮。
隨著鴉片戰爭後中國近代化的不斷發展,有許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他們同時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當時,由於中國的落後,中國人腦後的辮子被西方人蔑稱為「pigtail」(豬尾巴)。為了改變這種受歧視的狀況,有些留學生把辮子盤起來;膽大的比如陳獨秀、鄒容和張繼,把辮子剪掉了。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進呈《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以辮子不利於打仗、不便用於機器、不利於衛生,且為外人恥笑,主張剪辮斷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民主思想的勃興,留辮成了效忠清朝的標志之一,剪辮子就成了革命黨人的標志,表示要與清政府徹底決裂。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剪去辮子成為一種時尚,它象徵著人們告別舊時代,迎接新社會的到來。但是,當時敢於剪除辮子的是一些年輕人,許多人特別是老人害怕清朝會卷土重來,於是就把辮子盤起來,戴上帽子。辮子在中國社會不僅是一束頭發,「它維系著家家戶戶同王朝和傳統之間的一種歷史聯系,因此,剪辮斷發不啻是一種嚴肅的政治選擇了」。[2]但是,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大總統令中規定中華國民的公民必須剪除辮子。在此之後,剪辮不再是一種新風尚,而是一種正當的必須執行的命令。在這些被剪除中,最值錢的是兩江總督瑞方的兒子的辮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說剪去辮子用了這筆錢,而是他和在英國讀書的兒子為剪鞭子與否的爭論花去了8000元的電報費。後來,兒子仍然剪去了辮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外國老師的勸說下,也剪除了象徵大清國的辮子。雖然剪辮與否本身並不能給社會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但是,在中國近代歷史特定的環境下,它反映了人們觀念的變革。
⑤ 留長辮子又不是什麼陋習,為什麼要剪掉啊
剪辮子的政治象徵意義更大。
辛亥革命後,推翻了滿清專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而辮子是滿清入關後強迫民眾留的。所以辛亥革命後剪辮子成了接受民主共和的象徵。
⑥ 孫中山下令剪辮目的是什麼
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
發辮的由來——中國古代的人們篤信儒家關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教訓,男子與女子一樣蓄發不剪,或披散於肩,或束於發頂,這種漢民族的風俗經歷了四千年,沒有太大的變化。周邊的少數民族,有剃掉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辮的。宋朝時的金人是剃掉頭頂發,編辮垂肩。滿人的發式就是同金人一致的,因為他們同出於女真族。清軍入關後,為了鏟除漢人的民族意識,清王朝以「天下一家,君猶父也,父子一體,豈容違異」為由,於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剃發令,全國男子一律剃發留辮。當時這個法令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但這些反對最終都失敗了。天長日久,人們剃發蓄辮成了習慣,拖在腦後的一條長長的辮子就成了清朝國民外貌的最大特點。
剪辮令——民國初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的關於全國男子剪去辮子的法令,規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頒布日起20天內一律剪去辮子,逾期不執行者,以違法論罪。這個法令所到之處,掀起了巨大的剪辮浪潮,拖在中國男人腦後長長的辮子最終被剪掉了。
備:辮子被剪了,但是人們的封建舊思想卻是沒那麼容易被剪斷……
⑦ 清朝時期男人的辮子丑爆了,被西方稱為豬尾巴,為何有人還捨不得剪掉
我們都知道清朝滅亡後,開始有人推崇把「豬尾巴」剪掉,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剪掉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習慣和審美。
我認為還有些人也是有希望著清朝復辟的。他們還認為著,清朝的官員們可以再次登上政治舞台,他們可能一時間接受不了清朝滅亡,所以自然也不會聽一些改革的人的話了,因為他們所生的時代就是清朝,他們可能會認為清朝才是他們的家。
無論如何,我們的頭發已經都從長辮轉為了短發。清朝男子只是需要時間去改變罷了,時間會改變這些的,也的確成功改變了這些。
⑧ 以前人們剪辮子的原因
1、剪辮子的原因
一、剪辮成了革命的一個標志,成為辛亥革命落到實處的主要成果之一。
二、個人的因素包括,一是不方便,一是確實難看招到別人恥笑,還有一個是不衛生。
三、潛在的因素,就是他們不滿滿族的統治,因為這個辮子是滿族強迫留的。
2、這些原因的背後,其實是大勢所趨。整個中國在1840年以後,中國自從南京條約之後,中國跟國際社會的關系就進入了一個條約關系,就是國際法所確定的一個條約關系。中國原來是自給自足的,一個封閉的、單一的天下,但是從鴉片戰爭之後,我們逐漸地融入到世界體系當中,特別是經過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和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之後,士大夫階層推動變法,在內外的壓力下面,中國面臨著改變,要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
即使想不變也擋不住,這就是大勢。因為出現了留學生,派出使節,與國際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這種接觸當中,就會發現辮子是一個累贅,它有多種負面的影響,不光是漢人受滿人統治的一個恥辱標記,還是一個政治上的民族不平等,體育和軍事的訓練都有帶來麻煩的東西。而且男人留這么長的辮子,很不衛生,不可能每天都洗頭的,裡面長虱子的,很臟。這都跟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發生沖突,不光跟大的政治生活方式,跟私人生活方式也照樣發生沖突,所以辮子不能不剪。
⑨ 辛亥革命的時候為什麼那些男性的人物要剪掉辮子呢
因為清朝初年有一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禁令,若不剃發留辮子,就要殺頭,革命志士以剪辮子表明誓死反抗清政府的決心
⑩ 請問中國人剪掉頭上的辮子是哪一年啊
這個問題哪有具體答案啊?清朝末年隨著清朝統治的衰微,再加上大批中國青年的留洋,以及外國勢力的入侵,中國人就開始剪辮子了……剪辮子,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不能不好,這對於大多數漢人來說,更應該是一種解脫吧,只有滿洲貴族會心情不好而已,畢竟讓滿族這個小族統治偌大的漢族人是全體漢族人的恥辱!要不為啥會有天地會啊?底層民眾還是願意剪的,但也害怕被統治者知道了,因為清朝這個獄、那個獄可是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