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不在家孩子為什麼不理你了
Ⅰ 幼兒覺得很久不見好朋友,他們會不理自己,這是什麼心理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缺乏安全感吧,畢竟孩子還小,他們的安全感不像大人一樣那麼靈敏,有的時候長時間不見面確實就會覺得心裡邊不舒服的。
Ⅱ 離婚三年了,今年回家看孩子,正好他也在家,然後孩子一點都不理我了怎麼辦
既然都離婚了就不要拿錢給他的媽媽。我可以這樣講。因為她和你一點關系都沒有。
孩子這邊不用急。可以先緩一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可以先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玩具呀。衣服呀什麼的。不要一見面就說我是你的媽媽。因為這樣孩子一點心理准備都沒有。對你的印象就是很糟糕的。所以他會出現排斥和懷疑的心理。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你可以試著單獨把孩子約出來玩。帶她喜歡去的地方。等慢慢的喜歡上你了。再和孩子說明自己的身份!
加油吧!相信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Ⅲ 離開家一年後回家4歲兒子不為什麼理我
孩子的成長,父母盡量不要缺席。可能這一年的時間。你沒有陪在孩子身邊。所以你們之間有一些冷漠是正常的。孩子不理你也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小,他不理解你為什麼會離開家。所以對你心裡有一些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親情的紐帶是無法割捨的。只要你對孩子好。孩子慢慢會和你親的。
Ⅳ 父母經常不在家,孩子心理會不會出現問題
父母經常不在家,孩子心理會不會出現問題?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心理可能會有很大的陰影,長期不陪伴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孩子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就會變得自卑和膽小。不想和別人溝通。長期缺乏父母的愛,孩子缺乏安全感,孤獨變強,感到疏遠和拋棄,自己墮落。
固執。孩子們長期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所以從小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爺爺奶奶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愛又細心的照顧。但是,由於這個原因,孩子們很容易養成一刀切的性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很容易形成頑固的性格。雖然在學校成績很好,但不一定和同學能和睦相處。
盡全力陪伴孩子可能經濟上很困難,但孩子的生活只有一次。如果父母不太陪伴,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變化,父母不也該後悔嗎。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長大後缺乏父母的愛和陪伴,很多孩子不愛說話,遇事不表達,不被欺負或告訴爺爺奶奶,以後越來越害怕工作,到了社會上還是遇事逃跑,這種情況會對他們的下一代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建議多陪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盡力在一起。
Ⅳ 經常出差不在家,女兒完全不理我,這時候該怎麼辦
經常出差不在家,女兒完全不理我,這時候該怎麼辦?
都說培養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那麼成年人和孩子,區別並不大,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並不是天然就知道該和誰親密而是在後天的互動中,看誰和他接觸的時間更多更長,所以對他照顧的更多,對孩子的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這里,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對孩子的態度。我們都對親密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麼經常出差的父母就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完全不搭理自己,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家長要明確。這個問題最終的原因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身上,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先調整家長再去調整孩子,針對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指導。
出差的時候也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互動,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可以和孩子打電話,然後兩個人視頻通話。講一講每天發生的事情,每一天的心情。讓寶寶時時刻刻感受到你是在關心著她的,不論身在何處,心都和寶寶在一起,這樣寶寶才能慢慢的扭轉對你的態度。
Ⅵ 如果孩子不理你怎麼辦
小孩不理人怎麼辦
1、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這個人說話呢,是不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可能是因為不喜歡這個人而已。
2、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或許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溝通,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著給孩子做好示範作用。
3、經常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孩子或者陌生人,克服接觸陌生人的膽怯。
4、孩子的勇敢大方,言語得體是我們家長追求的,但是也不是所每個孩子都會這樣,所以要等待孩子成長,說不定慢慢的就會變好了。
培養小孩性格的方法
1、0歲至2歲
這段時候寶寶剛出生不久,爸爸媽媽們應該讓孩子感覺到足夠的信任和安全,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能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生活抱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2、2歲至4歲
這個時候不能對孩子束縛太多,對於他們想嘗試的東西都予以支持。但是不能讓孩子無法無天,得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是永遠不能做的,比如闖紅燈、暴飲暴食等等。只要能遵守規定,孩子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約束,就會對自己感到驕傲,獨立能力也會更好。
3、4歲至6歲
這個時候要為小朋友的性格發展奠定基礎,如讓他們學會勤奮、學會自尊自愛。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家長不應該扼殺,對於孩子奇特的想像和一些古怪的問題,家長應該耐心地對待。如果家長對他們的想法嗤之以鼻,小朋友的自信心可能會一點點減弱。
以上是針對小孩不理人怎麼辦的介紹,在孩子成長的最初七年,是他性格和心智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需要抽出時間來多陪陪他,多和他一起參加戶外活動,多了解一下這個新鮮的世界,比掙再多的錢都是有用的。一旦小孩的性格養成,後天將很難再改造。
Ⅶ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對爸媽置之不理
如果孩子偶爾淘氣,不聽大人的話,父母往往不以為然;如果孩子經常不聽話,管不住,父母就會深感頭疼。「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的增長,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愈來愈嚴重,而且在父母不斷嘮叨下,孩子甚至產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管對自己有多大好處,一律是先否定再說。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麼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裡,姍姍總是鬧別扭,特別是對爸爸說的話,她一般都要反對一下,讓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個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評價,是孩子在父母和別人面前的表現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還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為什麼說「不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接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
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里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姍姍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姍姍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姍姍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復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系,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種方法
(一)任性的表現
孩子太隨心所欲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想要,否則就大哭大鬧。相信很多媽媽為此都傷透了腦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這種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願;加上孩子的自製力差,情緒不穩定,易沖動,經常以執拗發泄不滿,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無奈,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的6種方法
轉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物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轉移後,會很快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只要帶孩子去商場,提前就跟他約好:「今天上街買衣服不是買玩具,答應就帶你去。」
有意冷落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耍賴時,家長要不予理睬,給他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更不要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沒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再對孩子做簡單而認真的說明,說清不能做的原因,並用「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榜樣示範 利用孩子喜歡童話故事人物的心理,激發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長可以說:「你不是喜歡鐵甲小寶嗎?他就喜歡吃菠菜。」
適當懲罰 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寶寶故意把東西扔到地上,家長可以對他的行為做出批評後,要求他將東西揀起來。如果孩子不服從,則可採取取消購買食物或玩具的承諾,或是「單獨隔離」的懲罰方式。這種懲罰性的措施,會使他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十分堅決。這樣,寶寶那種「我獨占」,「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注重表揚 在平時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規限孩子的不良習性,一方面更要關注孩子聽話、不任性的行為,對他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積極的表揚、誇獎。這樣孩子就會懂得什麼是大人贊成和允許的,什麼是大人反對和制止的;就會知道專由自己的性子來就會受到懲罰,聽話乖巧、不亂發脾氣就會得到表揚和獎勵。
Ⅷ 孩子對我們不理不睬,也不知道感恩,迫切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下午陪孩子在公園里玩耍,在石凳上休息時,我拿出買好的奶茶,准備和女兒“舉杯暢飲”。旁邊有個小男孩,依靠在娛樂器材旁,眼神始終沒有離開我手中的奶茶。我將他喚至身邊,將奶茶給他,“渴了是嗎?奶茶給你喝。”
“謝謝阿姨,你真好!”接過奶茶,小男孩高興地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享用。不多時,男孩的母親提著一袋食物出現,“兒子,快來吃東西!”小男孩卻面露不悅,嘟著小嘴說:“你怎麼這么慢!我不吃了!那邊的阿姨給了我奶茶。”我和他的媽媽相視一笑,心想男孩的感恩之心當真是飄忽不定。
從古至今,人們將感恩父母當作君子的品德,父慈子孝便是每個家庭都嚮往的“模式”。在我小的時候,老師經常用“烏鴉反哺報恩”的故事告誡我們要心存感恩,孝順父母。雖然我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感恩的表達較為含蓄,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每天數次“爸爸媽媽我愛你”,但也將感恩賦予在各種行動之中。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每天回到家中,我們要抽出一絲時間和孩子簡單交流,建立情感的“信號站”。假如精力充沛,也可以和他們做游戲,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溫暖。節假日時,家長也可以帶他們看望老人,給孩子做感恩的“先導”和榜樣。每天生活在愛與感恩的環境之中,孩子又怎麼會和父母冷漠疏遠,“形同陌路”呢?
寄語:父母的關愛似暖陽,孩子則是向陽的花草,得到了陽光的溫暖,他們才會對父母深張開雙臂,迎接懷抱。懂得感恩的孩子,今後也會善待他人,對生活充滿愛和希望。你家寶貝會表現出冷漠嗎?你又會如何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呢?
Ⅸ 青春期孩子不理自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一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怎麼跟我們說話。」「每次跟孩子談心,他都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這兩天家長微信群里接到爸爸媽媽對於孩子們擺著一張「冷漠臉」,不願和自己說話的吐槽達到了一個峰值。掐指一算,距孩子們開學的日子過去一個月了。課業壓力帶來的焦慮,叛逆的想法,成長的迷茫慢慢累積,形成一個爆發的小高潮。
孩子進入青春期,如何與孩子很好的溝通、交流,已成了令家長頭痛的一個難題。
冷漠是一種流行病,不僅僅局限在個別孩子身上,為何如此?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新變化。區別於傳統的家庭親情、倫理和道德典範,在我們周圍的一些家庭中,正出現親情荒蕪、禮儀缺失、代溝加深等不和諧現象,值得人們思索。
- 探源孩子的冷漠是誰的錯
為什麼隨著孩子長大,他們變得越來越冷漠?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十位市民,看看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采訪中,不少受訪者都把矛頭對准了孩子,稱對他們變得越來越冷漠感到不解和痛心,也有很多市民認為不是孩子的錯,錯在多數家長過於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
那麼,中學的一線教師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領地意識』。」市十二中學高二(3)班班主任付冰冰告訴記者,比如沒有獨立房間的,會要求有獨立房間,有獨立房間的,會要求父母不能隨意進出。付冰冰說,被家長認為「不乖」「不親」的孩子一般年齡集中在12歲至18歲,其中,十二三歲被稱為青春期前期,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多種親子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男孩和女孩在表達情緒方面有很大不同。男孩喜歡採取沖突的方式,比如經常跟父母吵架,而女孩喜歡採取隔離的方式,比如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具有多年班主任經驗、市二十三中教導處副主任苗在華告訴記者,三個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日漸疏遠,一是青春期期間孩子產生成人意識,不願意讓家長把自己當孩子看;二是家長不會民主管理孩子,忽視孩子學業之外生活與情感的需求;三是在當今傳媒時代,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語匯、焦點話題等顯得茫然,每天仍絮絮叨叨,讓孩子覺得父母索然無味,導致兩代之間漸行漸遠,常常是無話可談。隨著成人體征的日益明顯,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又影響了孩子心理的變化,沉默、沖動、敵對甚至放縱的情緒,在青春期中悄悄滋長。「孩子的心理斷乳期也是家長們學習放手的時期。」付冰冰說,「不懂放手、不願放手的家長往往會激發、加重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言行。」
吉化一中教師沙鷗則認為,孩子的秘密越多,孩子成長得越好。沙鷗表示,不論是多大年紀的孩子,都必須有自己的隱私,所謂「秘密越多,孩子成長得越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隱私的孩子,才有成長空間,才能自主發展,而沒有隱私的孩子,成長受到遏制,發展是畸形的。
- 反思孩子冷漠,父母能做些什麼?
采訪中,教師們紛紛表示,從小學會愛別人,是孩子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必修課,而「愛」的前提是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市第十二中學教師付冰冰:日常生活培養孩子感恩的習慣
從日常為孩子做點滴小事做起,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應該的,你要心存感激。父母首先帶頭,媽媽為全家人做飯,爸爸帶頭說「辛苦了」;電視機出故障,爸爸修理好了,媽媽要帶頭說「謝謝」;父親節、母親節,父母首先要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祝福感謝,給自己的孩子帶個好頭。
多為孩子提供「愛」的機會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總是表現得過於強勢,讓孩子感覺沒有爸媽不能做的。下班回家,假裝累了,請孩子倒杯水給爸媽喝;出門遊玩,假裝記不清路線了,讓孩子幫幫忙;回爺爺奶奶家,讓孩子幫忙選禮物;家裡來客人,讓孩子幫忙迎送客人,端茶倒水;身體不舒服時告訴孩子,讓孩子幫忙拿葯;回爺爺家,讓孩子幫爺爺捶捶後背,揉揉肩。時時為孩子提供表達愛的機會,學會關心愛護他人,逐步培養孩子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