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蘋果m1提升很大
『壹』 蘋果自研M1晶元的性能是怎麼樣的
蘋果自研M1晶元的性能是十分強大的,M1晶元採用了5nm工藝製程。但相比A14的6核心設計,M1配備了8核中央處理器,包括4個高性能核心和4個高能效核心;封裝了高達160億的晶體管數量,也比A14足足多出了35%。
有了M1晶元的硬體加持,MacBookAir、MacBookPro等三款產品的性能得到了倍數級別的提升,比如MacBookAir整體續航相比上一代提升6小時以上,Pro最多提升10小時;亮屏響應速度等與用戶體驗感息息相關的項目也有了質的飛躍。
(1)為什麼覺得蘋果m1提升很大擴展閱讀:
蘋果M1晶元的到來,標志著蘋果真正實現了跨iOS、iPadOS等的生態大一統。現在,你iPhone、iPad上的海量應用已經可以暢快地跑在Mac電腦上,這無疑將為身處蘋果生態的用戶帶來「顛覆性」的體驗感提升。
新款MacBookAir、13英寸MacBookPro和Macmini都會配備M1晶元。而Mac系列也將逐步過渡到採用蘋果設計的全新系列晶元,該過渡將在約兩年內完成。
『貳』 蘋果M1跑分性能翻倍超英特爾i9,是「真香」還是「智商稅」
M1 採用台積電 5nm 製程工藝,也是目前為止 全球首款 5nm 工藝的個人電腦處理器 ,封裝了近 160 億個晶體管, 將 CPU、GPU、神經網路引擎、各種連接功能以及其他眾多組件組件集成到了一起 。其中,CPU、GPU 都是 8 核,神經網路引擎是 16 核。(相信最近大家看了很多關於M1的跑分,總之就是「碉堡了」,跑分性能翻倍超英特爾i9,下面就不在參數對比了)
一句話來說就是 五納米拳打牙膏廠,SOC晶元組腳踢農企,八核心重拳出擊,兩倍性能開啟電腦新世紀( 本文來源微信公號:數碼蓋飯,更多 科技 好文請關注微信公號數碼蓋飯 ) 。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 蘋果經歷了從摩托羅拉到 PowerPC ,再從 PowerPC 到 Intel ,最後再到今天的自研晶元 。當初選擇英特爾處理器的時候,史蒂夫·喬布斯認為, Intel的處理器擁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是未來便捷電腦的趨勢 ,不禁感慨,Intel也走上了PowerPC的老路,成為了高耗能低性能的「牙膏廠」(M1給了英特爾和它的x86 CISC架構多年來不思進取、高耗低能,敲響了一記警鍾)。
缺點方面總結就是: 1.目前M1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需要使用行業專業軟體的用戶來說不建議購買,需要等相關軟體都出兼容版本之後,且匹配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買 ,2.另外也是M1的Mac沒法裝Windows了,對需要Windows的人還是不友好,3.無法升級內存,更新配置需要直接換機。
注意:當你盲目的選擇了M1晶元的Mac滿懷欣喜的開機然後准備安裝你熟悉的office、Photoshop等之後發現無法安裝或者兼容很差的時候,難以想像你彼時的心情。
M1晶元的發布讓網路上盛行的ARM性能無法比擬桌面級x86的謠言不攻自破 ,配合蘋果自己研發的Rosetta高效轉譯,過渡期的兼容性也不會是什麼問題,但是目前還是一個問題,比如一些專業級別的軟體,如:Photoshop等還無法使用(他用的是和手機一樣的晶元架構,傳統應用不支持)。
拋開產品線聊聊產品本身,往更深層次說, 天下苦英特爾X86久矣 ,當電腦形態開始以筆記本、超級本和平板的形態出現之時, 新一輪挑戰是如何在保持相近性能下降低功耗 。X86顯然不行,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場革命, 革命是痛苦的,第一批arm架構的電腦是必死的 ,就像早期的Surface RT(最早正式發售的民用級arm架構PC產品),但這不是一條死路,而是桌面PC arm化的一條必經之路。
其實早在一年前微軟發布了Surface Pro X,也是一款同樣基於arm架構打造的windows電腦,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去x86化,這個和蘋果發布的M1版本Mac不謀而合,只是 相對於微軟,蘋果這條路走的是有條不紊。
蘋果從iPad Pro的宣傳中,一次又一次大力宣傳著生產力的概念,這不光是吸引消費者,也是吸引開發者。 借著 大家開始嘗試在 iPad 這種產品形態進行日常辦公,也使得更多的基於ipad os上的應用 。而幾年之後,蘋果搖身一變,發布的M1晶元下的Mac ,宣稱可以支持絕大部分的iOS上的應用。
最後拉回正題, 蘋果M1跑分性能翻倍超英特爾i9,是「真香」還是「智商稅」? 其實也因人而異,對於普通文字處理和輕度辦公用戶來說是沒有區別的,甚至性能和續航還升級了,建議普通用戶無腦購入即可。但是對於需要使用行業專業軟體的用戶來說,不建議購買,需要等相關軟體都出兼容版本之後,且匹配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買吧!(性能再香,軟體適配也很重要,不少很重要的軟體需要明年登場)
『叄』 為什麼Kol們清一色拿視頻處理來證明蘋果M1性能強大
因為蘋果筆記本的定位就是“移動型影音處理特化型工作站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Kol們清一色拿視頻處理來證明蘋果M1晶元性能強大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從這方面仔細說一下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因為蘋果給自己的筆記本定位是移動型影音處理特化型工作站,所以很多Kol們就喜歡拿視頻處理來證明蘋果M1性能強大。
『肆』 蘋果重磅推出自主研發的M1晶元,這意味著什麼
一、蘋果發布自研的5納米晶元
蘋果在 2020 年雙十一的凌晨推出了用於 Mac 產品線的自研晶元 M1,該晶元採用 ARM 架構,正式向此前 Intel 的 X86 說再見。蘋果早早為這一步做了預告,今年 6 月 22 日蘋果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便宣布了“用兩年時間將 Mac 產品線從 Intel 處理器逐步轉向基於 ARM 架構的自研晶元 Apple Silicon,年底將發布搭載該晶元的 Mac 產品”。
『伍』 蘋果表示M1Pro的CPU性能比M1最多快了70%,主要原因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充滿各種數據,而手機和軟體等電子科技的出現更是大大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電子科技裡面最強的自然還是蘋果,所以這一次人們也會感到困惑蘋果表示M1Pro的CPU性能比M1最多快了70%,主要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因為設計核心還有演算法方面的突破,使得晶元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都是自己的硬體系統,所以搭配出來的效果很強,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吧。
但是整體看不出來,只是說跑分方面,所以這一次的革新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自己的演算法實現也有很大的聯系,這個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國產的手機還有電腦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也要對我們與信心。
『陸』 蘋果M1晶元到底有多強
蘋果「M1」晶元是蘋果專為Mac生態打造的自研處理器,也是蘋果截止2021年4月13日以來,打造的性能最強的處理器,其提升幅度之大,甚至可以「秒殺」往代任何一款產品。
M1是蘋果Mac平台第一款基於Arm架構打造的晶元。與單純的CPU處理器不同,其採用了SoC封裝技術,將CPU、GPU、神經網路引擎、各種連接功能以及其他眾多組件,統統集成在了同一顆晶元上。這不僅大大節省了Mac電腦的內部空間,也為實現更好的性能表現打下了扎實基礎。
(6)為什麼覺得蘋果m1提升很大擴展閱讀:
蘋果「M1」晶元與新款iPhone、iPad搭載的A14仿生處理器一樣,M1也採用了5nm工藝製程。但相比A14的6核心設計,M1配備了8核中央處理器,包括4個高性能核心和4個高能效核心;封裝了高達160億的晶體管數量,也比A14足足多出了35%。
即使與最新的攜帶型WindowsPC晶元對比,M1也不落下風。比如,同樣在10W功耗下,M1的CPU性能是「友商」的2倍;同性能運行時,M1功耗僅為英特爾方案的四分之一。GPU方面,M1也擁有類似優勢:同樣是在10W功耗下拉開2倍的性能差,且僅用三分之一的功耗就能實現與英特爾方案同等的性能水準。
『柒』 蘋果推出首款自主研發的晶元M1,它有多強
蘋果推出首款自主研發的晶元M1有以下強大的功能:一、它並不是簡單的A14馬甲 ;二、實現了低功耗和多幹活,計算能力超強;三、更長的電池壽命。
一、對於蘋果的新處理器,很多人猜測是一個手機和平板上的A14加強版,類似於A12Z,A12X和A12的關系。增加幾個大核心,增加幾個GPU的加強版A14。但是,蘋果M1並不是這么簡單的產品。
蘋果的晶元有時被稱為基於Arm的晶元,因為它從總部位於英國的Arm公司獲得了指令集的許可,這些指令集決定了處理器如何處理命令。但是核心處理器電路是這家美國公司自己設計的。蘋果的優勢之一是可以控制要包含的加速器。這些是特殊部分,專門處理某些任務,例如機器學習或密碼學。它還可以將內存和其他功能集成到一個封裝中,而不是使用其他專業晶元,這應該有助於提高性能。
『捌』 蘋果自研晶元M1 強在哪
蘋果的M1晶元在執行任務時有哪些優勢?
蘋果是從 2004 年起把自家筆記本的 CPU 從 IBM 的 Power 系列換到了 Intel 的酷睿系列,原因是 Intel 的 CPU 的性能功耗比遠超過 IBM。
而 2020 年,蘋果又完全舍棄了 Intel,用上了自己的 CPU。其實理由也和當初一樣,因為自家研發的 CPU 在性能功耗上比 Intel 好一大截。
但實際上,蘋果 M1 系列 CPU 和一直以來的 Intel 酷睿系列、AMD 的 Zen3 系列,構架都是高度類似的。那麼,為什麼 M1 會強那麼多呢?
接下來,我就用這三款當前典型的 CPU 做個對比。為了降低你收聽的負擔,Intel 的酷睿和 AMD 的 Zen3 我就不再重復全稱了,直接就說 Intel 和 AMD。
這些 CPU 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是按照「取指令 - 指令解碼 - 指令執行 - 對內存的讀取 - 結果寫回」這 5 個步驟進行的。下面,我們說說在這些細節上的差異。
在執行指令之前,影響性能的環節就是把指令拿過來。這就對應了剛才說的「取指令」這個步驟。取來的指令會放在一級緩存里,所以如果一級緩存夠大,就有利於 CPU 提高性能。
在這一步,M1 就大幅超越了 Intel 和 AMD。M1 的一級緩存是 192 KB,比 Intel 和 AMD 的 32 KB 大了 5 倍。
指令拿來之後,還需要對指令做一下解碼。這是因為,所有的外部指令都要被翻譯成 CPU 可以看懂的語言才行。在這里,M1 設置了 8 個解碼器,Intel 是 5 個,AMD 是 4 個。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差距。
但其實,差距還不止是數量上的。因為實際上,這 3 款 CPU 內部可以讀懂的指令都是一類叫作 RISC 的指令(精簡指令集)。這種指令,每一條的長度、執行時間固定,只不過不能太復雜,如果要完成復雜動作,需要堆疊好多條 RISC 才可以。
為了和進入解碼器之前的指令有所區分,經過解碼器之後的每一條指令就叫它「微指令」了。
而輸入進 CPU 的指令又是什麼呢?
蘋果的 M1,輸入進來的就是 RISC 指令。而對於 Intel 和 AMD 來說,都是 X86 指令。這是一種和 RISC 指令完全不同的指令,它們叫作 CISC(復雜指令集)。這種指令長度不固定、執行時間也不固定,只不過可以用一條指令執行一些比較復雜的任務,而不用堆疊好多條。
RISC 和 CISC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在 Intel 和 AMD 的 CPU 里,需要多一道手續把 CISC 翻譯成 RICS,於是翻譯的過程自然就需要耗能、耗時間。而蘋果的 M1,輸入進來的指令就是 RISC,翻譯器輸出的也是 RISC。
你可能想問,既然蘋果輸入輸出都是 RISC,還翻譯幹嘛呢?因為還需要標准化一下。但這樣的標准化,有點類似於把繁體中文翻譯成簡體中文,比較簡單。而 Intel 和 AMD 在這一步做的翻譯,類似於古漢語翻譯成簡體中文,就費勁多了。於是在這一步上,M1 就節省了大量能耗。
在執行之前,還有一個步驟是把翻譯標准化的指令發射出去。在發射這一步上,M1 一次能發出 8 個微指令,而 AMD 一次發出 6 個,Intel 一次發出 4 個。也就是說,執行同樣任務,同樣頻率下,M1 發出去的微指令數正好大了 Intel 一倍。
在微指令被執行之前,還有一步是給它們排序。因為有些指令要執行,需要等待前序計算結果。
比如,除法中的借位就是一個典型。於是就存在一個現象,有些微指令的前後順序不能變。而還有很多微指令的執行無所謂先後,只要盡快算出結果就好。
於是,那些需要等待前序計算結果的指令就容易淤積在隊列里。這個排隊等待區叫做「緩沖區」。由於這個緩沖區是給微指令排隊用的,所以這里又叫做「重排序緩沖區」(ROB)。
這個區域當然是越大越好。而 M1 這里能排 630 條,Intel 能排 224 條,AMD 能排 256 條。M1 比其他兩款大了 2 倍多。
接下來,就到了執行的部分。執行指令的工人越多,速度越快,自然就更不容易成為整體性能的瓶頸。以浮點運算這個當今對性能影響最直接的指標來看,M1、Intel 和 AMD 規劃了一樣多的資源,都是類似 2 個 256 bit 的執行單元。
當然,除了浮點運算之外,這個單元也一樣負責運行整數部分的運算。整數運算加浮點運算就是 CPU 的全部運算了。而臨時存放整數和浮點部分的單元, M1 也更強,是一個 354 + 384 的結構,而 Intel 是 180 + 168,AMD 是 192 + 168。
所以,雖然執行單元的執行力一樣,但臨時存放的部分(寄存器),M1 更大,所以更有利於消除瓶頸。
執行部分說完。在二級緩存(L2)上,M1 又規劃了巨大的資源,每個核心都布設了 3 MB 的二級緩存。這是處理器設計 歷史 上最大的。Intel 是每核心 1.25 MB,AMD 是每核心 0.5 MB。
二級緩存大,在預測哪些指令將會被使用的時候,就可以提前預備好,於是接下來要使用的指令被提前放進來的機會就大。一旦用得上,從緩存里拿來用的速度,就遠比從內存里拿來用更快。這就像緊急救援部隊是從樓下趕來,還是從 3 條街以外趕來那樣大的區別。
當然,從 3 條街以外趕來也很重要。因為畢竟所有需要用到的東西都是先存到內存、再挪到緩存、再送進 CPU 的。內存的帶寬大,也能消除瓶頸。
但 M1 對內存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在 M1 里,那些內存你是無法摸到的,因為它們布設在 CPU 的鐵蓋子下面,和 CPU 是一體的。而普通電腦的內存在哪兒呢?大約離 CPU 有 5 - 10 cm 遠,是一條一條可以拔插的、大家所說的內存條。內存條,就是這么來的。M1 這么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延遲,從傳統電腦的 70 ns 降低到了 45 ns。
而內存帶寬上的差距就更大了。M1 Ultra 可以達到 800 GB/s,哪怕是 M1 Pro 和M1也有 200 GB,而 Intel 和 AMD 大約只能有 50 GB/s - 60 GB/s。
於是,在高清視頻剪輯這種每秒都有幾十 GB 實時數據傳遞的任務里,蘋果筆記本的處理效率就非常高。所以今天,絕大部分視頻 UP 主只要經濟狀況允許,肯定是用蘋果筆記本剪輯的。
CPU的性能是什麼決定的?
其實,CPU 的性能好不好,並不是靠在某個環節上猛堆料實現的。因為計算過程是一條流水線,線上任何一點的瓶頸都決定了 CPU 的最大性能。M1 比傳統 CPU 好就好在,它在任何環節都堆了猛料。
在一些典型的圖像渲染任務(Cinebench R23)的處理上,全核心開足馬力的 M1 是 7800 分,而 Intel 的 i9 12900K 是 13500 分。別看 Intel 這個台式機旗艦機 CPU 的性能是 M1 的 170%,但功耗卻是 M1 的 650%。算在一起,同樣性能下,M1 構架的 CPU 只需要 Intel 的 1/4 - 1/3 的功耗。
所以,使用 M1 構架的蘋果筆記本可以不用帶電源適配器,辦公一整天也絕對保證續航。
而這一點目前在傳統處理器上是越來越做不到了。因為 Intel 和 AMD 都在比拼最高性能,於是本來能耗比尚可的設計都不能悠著來了,必須要把最後一滴性能榨乾,甚至有的時候不惜讓功耗增加一倍換來性能 10% 左右的提升。
這就導致了另外一件怪事的出現,如果你買的是傳統處理器的筆記本,那插上交流電電源和不插電源的時候,性能會相差 30% - 40%。
因為當你不插交流電源的時候,系統如果還按最大性能運行,會導致電池快速用完,用戶體驗就太差了。於是,只用電池續航的時候,系統會強制 CPU 和 GPU 以低頻、低壓運行。這時,性能就巨幅下降。
而蘋果的 CPU 完全不存在這樣的設定,用電池和用電源時的性能都完全一樣。
為什麼蘋果的CPU這么貴?
說到這里,我們是一直圍繞 2020 年發布的 M1 來說的。實際上,大家更關注的是 3 月 8 日晚上發布的 M1 Ultra。但是,理解 M1 對理解 M1 Ultra 至關重要,因為:
M1=8 CPU + 8 GPU
M1 Pro=10 CPU + 16 GPU
M1 Max=10 CPU + 32 GPU
M1 Ultra=20 CPU + 64 GPU
M1 的晶體管數量是 160 億,M1 Ultra 的晶體管數量是 1140 億,是 M1 的 7 倍多,也是世界上第一枚晶體管數量超過 1000 億的晶元。M1 Ultra 就是使用 M1 的基礎構架搭積木搭出來的。
說回蘋果的 CPU 為什麼這么好。
首先,因為一分錢一分貨。這顆 CPU 的成本要比 Intel 和 AMD 的貴上幾倍到十幾倍。業內分析,M1 Ultra 的製造成本在 350 美元左右,而 Intel 和 AMD 頂級 CPU 的成本也就只有幾十美元。
蘋果當然有技術優勢,但如果把單顆 CPU 的成本也限定在和 Intel 與 AMD 類似的范圍,蘋果也只能做到 Intel 和 AMD 的水準而已。
但為什麼蘋果敢做這么貴的 CPU 呢?
原因就是,蘋果不是賣 CPU 的,它是賣整機的。
如果像 Intel 和 AMD 那樣靠賣 CPU 賺錢,僅製造成本就要 350 美元。如果按研發成本是 50 美元/顆計算,總成本就是 400 美元,那售價至少要奔著 2000 美元去了。而今天,CPU 銷量最大的型號的售價普遍在 200 - 400 美元之間。
所以,Intel 和 AMD 都不會規劃那麼豪華的構架。蘋果敢這么做,是因為它只賣整機,而且價格很高,5000 - 8000 美元一台。那麼,在最關鍵部件分配 350 美元成本是沒問題的。
第二個原因是,蘋果還能進一步壓縮研發費用。
開發出的 M1 構架可以不斷堆疊,堆 2 倍、堆 3 倍、堆 7 倍,就從移動端變到了筆記本再到台式機再到一體機,各種平台通用。而這樣大幅度的使用一款基礎產品,通過擴大規模來平移到各個產品之中,也只有蘋果可以做到。因為蘋果的每類產品都擁有過億的用戶,這些平台甚至連操作系統都是統一的。
當然,蘋果的 CPU 也不是完美的。
比如,M1 Ultra 實際上已經犧牲了一部分能耗上的優勢,有意地加大規模去追趕當前英特爾最新款的 12 代酷睿處理器。
再比如,和 M1 比起來,M1 Ultra 的單核性能幾乎沒有任何提升。CPU 全核性能是 M1 的 3.2 倍,但實際晶體管的數量卻是 M1 的 7.1 倍。
另外就是,蘋果的電腦哪怕 GPU 規格極高,也幾乎沒法用來玩兒 游戲 。這是 游戲 軟體不支持導致的,算是個 歷史 原因。
但我們也可以預測,Ultra 是 M1 構架最後一個版本,蘋果下次再次更新 CPU 時,代號肯定會升級到 M2,它也許會在 2022 年 9 月的發布會上露面。
『玖』 為什麼蘋果m1那麼強 高通和三星
前幾天蘋果發布了搭載了自研的ARM架構的M1晶元的三台新電腦,當然還是那句話,我也關注不起蘋果,不過最近天天看到和M1晶元相關的新聞,說對比上一代運算性能提升了3倍,圖像性能提升了5倍,同時功耗竟然也大幅下降,我就查了查這個事,要知道英特爾處理器這些年每年的性能提升的幅度大概也就是兩三成,蘋果的M1直接幹了好幾倍,所以我就在想這個量級性能提升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方式實現的?剛好最近看了一些與晶元相關的資料,於是就斗膽聊聊這個M1晶元。
CPU的發展
蘋果自研M1晶元為啥這么強?我認為這四點尤為重要
這個圖表達的就是這幾十年間CPU的發展情況,黃色曲線指的是晶體管的數量,可以看到逐年上漲,基本符合摩爾定律的預測,對比過去幾十年的這種爆炸式的發展,這幾年可以看到晶體管的數量漲幅慢慢降低了。
青色的線表達的是CPU的單核的性能的漲幅,可以看到從2005年開始,單核心的性能就已經展現出了疲軟的狀態,核心的頻率受限於發熱、工藝、設計、還有量子隧穿這些效應等等,這些問題已經達到了瓶頸了。同期的頻率提升的曲線也可以看得出來同樣的情況,基本上制約單核性能的最大因素就是頻率。
與此同時下面的黑色曲線,也就是核心數量爆發式的上漲,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CPU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單核心提升瓶頸,只能通過提升核心數量同時優化應用層軟體來充分利用到這些多核心多線程來提升CPU的執行效率。
嚴重被低估的M1晶元
蘋果自研M1晶元為啥這么強?我認為這四點尤為重要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場發布會發布的M1晶元嚴重被所有人低估了,幾年之後你回顧這場發布會你就會意識到M1晶元是個不亞於當年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或者是iPad開啟了平板電腦時代的這種意義。
這場發布會命名為OneMoreThing,從喬布斯時代每次這個口號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有市場戰略意義的產品,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蘋果自己對於M1晶元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發布會發布的Mac電腦現在還沒有人收到貨,但是M1晶元的跑分情況已經泄露出來了,無論從單核性能還是多核性能都嚴重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性能表現甚至超過了2019年的MacPro的IntelXeon至強處理器,無論跑分是否能夠代表實際的性能表現,M1晶元展現出的強大的潛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麼M1晶元高能低耗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ARM架構精簡指令集的優勢
蘋果自研M1晶元為啥這么強?我認為這四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