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吃蘋果
A.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哪些人不能吃清明果
吃清明果
紀念義和團運動 傳說在清朝末年時期的清明節,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為了避開追兵,當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進了糯米粉裡面,追兵吃了之後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鬆了警惕,為了多一樣求生機能,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清明果。 現實需要 清明節和寒食節是一起的,在以前,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不開火,而清明果蒸熟後就可以直接食用了,所以,清明節吃清明果也是基於現實的需要。 應季食物 清明果只有春天有得吃,所以,清明節吃清明果也是一種飲食應季。清明果是用野外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食物搗爛後取汁和水磨糯米粉攪拌均勻後製作而成的。
清明節吃清明果有什麼好處
清明果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和艾草,糯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後有溫補強壯的作用,而艾草性溫,食用後可以溫經祛濕,所以,清明節的時候吃清明果有很好的滋養作用。
清明節吃清明果有什麼壞處 3
在食用恰當的前提下吃清明果並沒有危害。 清明果的主要成分是糯米,日常在食用清明果的時候要注意好劑量,一天吃一兩個就可以了,以免食用過多引起消化不良、腸胃脹的情況出現。
作者:籃球賣
B. 清明為什麼要吃清明果
清明果又名青團、「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食品之一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 清明節的飲食習俗
1、務必先加熱後食用。因為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後輕易反生,極不利於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
2、最好與竹筍或馬蘭頭一起吃,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團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3、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4、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C. 為什麼清明節要吃清明果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其實,吃清明團子,其實更深刻的含義是,希望通過清團,通過凝結於手工製作的這一心意,延續著一年年對逝去故人的懷念... ...
D.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啊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E. 清明果的來歷為什麼浙江人那麼重視清明節……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准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製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麼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准備完畢,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裡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昵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裡,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回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F. 為什麼清明節的時候要吃這十二種食物
清明節吃的12種食物:
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朴籽粿(guǒ)
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葯,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葯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
G.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
這就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習慣,就好像到了端午節要吃粽子,到了中秋節要吃月餅一樣。清明節的時候艾草長得最好,是做清明果的最佳的時刻。一般也是男方的家庭才會有這個習慣,到了北方是不會吃清明果這種東西的。這是一種長期保留下來的傳統習慣,並且這個清明果比較清涼,解邪氣。清明節正好是一個掃墓的時節,也算是一種緬懷先人和除去邪氣的好方法
H. 2011年據說清明節和三月初三趕到一起了,誰知道到底有什麼具體的講究或是說法
我婆婆告訴我說是王母娘娘要收男孩。 要買三尺三的紅布,剪下三寸,這三寸分三份,一份掛門上,一份系窗上,一份系腰上,其餘的三尺折三下,放枕頭下。 再買一瓶桃罐頭和一瓶蘋果罐頭三月三那天吃了。 (清明節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人們祭祖盡孝道之節,因為它與節氣有關,所以不能固定在每年的某一天。
三月三是從我國古代的上巳節演化而來,被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人們除災求福活動的節日。
三月初三,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如果清明節那天恰好是農歷三月初三(今年2011年就是,清明節就在農歷三月初三,公歷4月5日),稱之為「真清明」。
媽媽給兒子買罐頭和紅布,這一天之前吃桃罐頭和蘋果罐頭,先吃桃的,再吃蘋果的,在門上掛上3尺3紅布,會趕走不好的,平平安安,並帶來好運! )
I. 為啥今年清明都吃桃罐頭
是啊。 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氣重合,這樣的「兩節相遇」只是一種巧合,完全是正常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年頭不好」的說法呢?因為在我國南方,人們比較看重農歷三月三這個日子,而北方人往往不太在意。這是由於農歷三月三的時候北方還比較冷,而南方正好趕在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各種傳染病、瘟疫盛行的時候,因此南方人認為這個日子不是很吉利,民間會在這一天進行放風箏等活動,以取「放除晦氣」之意。而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活動是掃墓等。所以有人認為,這兩個日子相遇,有不吉利的意思。而中國人驅邪避難的方法往往就會想到紅布,以紅色為吉祥色,至於桃罐頭,則是採用了「桃」與「逃」的諧音,認為吃桃可以「逃避」災難。還有以往曾經流行過的買紅背心「避邪」,買金斧頭「求福」等,實際上,這都是 人 們趨吉避災的一種心理暗示,沒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