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1. 請問為什麼天氣預報不準
天氣預報不準原因:在天氣預測中,主要會存在兩個變數,分別是地面變數和時間變數,這些變數加大了准確預測的難度,無法保證天氣預報100%正確。地面變數,比如天氣會受地表山川、河流以及人類每天排放的各種氣體或是污染的影響。另一個是時間變數,當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不斷疊加,短期內無限接近正確值,時間長了以後,准確率衰減就會非常厲害。
2. 現在的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確的,原因是什麼呢
每天做天氣預報,呈現給觀眾的,是最終的氣象產品。之前需要氣象理論基礎、氣象觀測、監測,然後通過電腦處理、分析、判斷得出最終每天的天氣預報。
另外氣候乾燥的地方,天氣監測出來的溫度和人們的體感溫度差別不大,但是在氣候潮濕的地方,人們感覺到的溫度會比天氣監測出來的溫度要高幾度。
3. 天氣預報為什麼老是報不準
拜託,天有不測風雲。
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很多,情況復雜,因此,天氣預報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確。一般來說,預報的時效越短,可靠性越高;時效越長,可靠性就較低。同時,有時天氣 的局地性也很大,例如,預報某城市下雨,可能城市北部下雨了,當地就認為預報是准確的;而南部沒有下雨,南部地區的居民就會認為預報是不準的。當前,我國 城市的短期預報准確率一般可達80%以上,但是,不同的天氣條件下預報准確率會有所不同。在特殊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更細致的,如以小時為單位的預 報,但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需要很多的資源條件(如北京奧運期間,我們就為奧運會提供了十分細致的預報),而一般情況下就很難做到每小時預報了。 氣象部門正在努力盡可能的把天氣預報做的更准確,更詳細(引用)
4. 為什麼天氣預報不準
其實,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也就是說,在復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對天氣進行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天氣預報所做出的各種預測,只能是一種「概率」。比如說,在某一種溫度、氣壓、濕度的情況下,歷史上有20%的時候下了雨,氣象台就會認為降雨的概率是2%,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結合其他一些數據,在天氣預報播出時,為了人們理解方便,可能就會說成是多雲,但最終是否會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
那麼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天氣預報的准確性呢,根據氣象專家的總結,一般有以下四點:
首先,人類對大氣運動機理的認識還有限。陰晴冷暖、雨雪風霜,各種天氣產生和變化,都是由大氣不斷運動造成的。由於大氣運動的復雜性,科學家們還不能真實地描述大氣運動的細微結構。
其次,氣象觀測網路還做不到「疏而不漏」。氣象探測已發展成為覆蓋地基、空基、天基的立體觀測系統,地面觀測站、高空觀測站、自動氣象站、雷達觀測站、氣象星組成了時刻監視大氣運動和變化的觀測網。
但這個網路對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會有疏漏,就像大網撈小魚,容易漏掉。而且觀測資料可能會有誤差,例如,風向、風速觀測結果是採用2分鍾觀測的平均值,可能就會有一定誤差。
第三,數值天氣預報模型不能完全模擬大氣演變。天氣的變化,是地球周圍大氣運動變化的結果,而大氣運動變化,物理上要符合流體力學和熱力學一些定律,這些定律可以用數學的語言,寫成數學方程。
人們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方程求解的問題。這樣的方法叫數值天氣預報,這是現代天氣預報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實地模擬大氣演變,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誤差。
第四,預報員之間的經驗及水平會有差異。數值模式計算出來的預報結果,不能直接作為預報結論,預報員還要進行解釋應用,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訂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氣預報必須考慮地形影響。預報員的個人經驗也在復雜天氣的預報和綜合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5. 現在的天氣預報怎麼做到那麼的不準的
現在的天氣預報怎麼做到那麼的不準的?天氣預告所作出的各種各樣預測分析,只有是一種「幾率」。例如,在某一種環境溫度、標准氣壓、環境濕度的前提下,歷史上有20%的情況下下了雨,氣象局便會覺得降水的幾率是2%,雨天的概率不是很大,再融合別的一些數據信息,在天氣預告開播時,為了能大家了解便捷,可能就要說成是陰天,但最後是否會雨天,只有看老天的心態了。
第四,氣象員中間的工作經驗及水準會出現差別。標值方式計算出來的氣象預報結論,不可以同時做為氣象預報結果,氣象員還需要開展表述運用,依據本地狀況開展更正。比如,北京市北有燕山、西是太行山區,天氣預告務必考慮到地貌危害。氣象員的個人經驗還在繁雜氣溫的預測和整體管理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6. 為什麼近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了
近幾年天氣預報越來越不準原因:
1、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增多、增強、時空分布更加復雜多變的趨勢,大氣運動變化和影響規律越來越難以把握,預報起來越來越困難了。客觀地講,目前天氣預報准確度已有了很大提高,但由於設備、技術、手段等的限制,有時候仍會存在報不準,甚至誤報、錯報等情況。
2、隨著我們經濟文化水平的增長,人們對預報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以前可能我們只是聽一下深圳有沒有雨,現在希望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會不會下雨,幾點下雨,幾點停。
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類似於做菜。首先,需要原材料。原材料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實際監測資料,另外一種是數值預報產品。實際監測資料來源於全國甚至於全球的高空、地面觀測、衛星雲圖、天氣雷達回波、閃電定位等各種監測設備和手段。這些監測資料,有的需要通過計算機軟體進行處理,轉換為天氣圖或預報員能夠看懂的其他形式。
通過各種監測資料了解當前大氣的實際狀況是製作天氣預報的前提,預報員因此可以知道冷暖空氣的位置、強度、產生的天氣,如是否有降水、溫度、風向風速如何等等,有經驗的預報員可以通過實況外推未來的天氣。
7.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是不準啊
因為氣象科學屬於預測科學,本身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加之監測網點並沒有精細到每個區域,而且天氣預報是概率預報,比如在夏天,強對流天氣多發,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局地性的降水較多,此時產生預報誤差的可能性會增大。基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天氣預報還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准確,但氣象部門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提高預報准確率。
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今天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今天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其次,氣象觀測網路還做不到「疏而不漏」。氣象探測已發展成為覆蓋地基、空基、天基的立體觀測系統,地面觀測站、高空觀測站、自動氣象站、雷達觀測站、氣象星組成了時刻監視大氣運動和變化的觀測網。但這個網路對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會有疏漏,就像大網撈小魚,容易漏掉。而且觀測資料可能會有誤差,例如,風向、風速觀測結果是採用2分鍾觀測的平均值,可能就會有一定誤差。
8. 為什麼電腦上的天氣預報這么不準 哪裡有準的如題 謝謝了
天氣預報也是要數據的,既然要數據,那就得有觀測站。中國的領土有960萬平方公里,觀測站算上最簡陋的一共加起來也不會到五位數,那麼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地方每時每刻的氣溫,濕度,風向等數據的值,這說明一個觀測站的數據要代表一片區域的情況,但是這片區域的天氣情況會是一模一樣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說不定東邊下雨,西邊是艷陽天。預報所用的數據不準的話,那麼做出的天氣預報的准確度可想而知。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那就是觀測站的加密,但是這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顯然不是想建觀測站就能建的。 現在預報方法主要是數值預報加上人為修正。數值預報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把運動方程編程放到計算機裡面,再把觀測數據導入進去,用計算機運算未來時刻的天氣情況。或許有的人會說這有什麼,看起來挺簡單的樣子。但是數值預報的運算量實在太大,有多大呢?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就是新聞上會經常說的每秒多少千萬億次的那種計算機,除了在軍事上運用,最需要的也就是氣象局了。如果沒有運算速度快的計算機,那後果很有可能就是你要算明天的天氣情況,但是運算結果卻要等到後天才能出來,那這樣的數值預報還有什麼意義呢。而且數值預報的結果也不是把每個地方都能算出來,它同樣是用一個點來代表一片區域。而且由於一些原因,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也不可能無限的減小。 造成天氣預報不準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
9.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氣象科學屬於預測科學,本身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加之監測網點並沒有精細到每個區域,而且天氣預報是概率預報,比如在夏天,強對流天氣多發,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局地性的降水較多,此時產生預報誤差的可能性會增大。
基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天氣預報還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准確,但氣象部門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提高預報准確率。
大氣運動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數值天氣預報的方程組雖然能演算,但畢竟是把實際情況抽象成理想的數學物理模型,很難真實而全面地反應大氣運動規律。
並且,數值天氣預報用到的原始方程組根本求不出解析解,只能求出數值解(可以理解為近似值),因此會有一定的誤差。
另外,數值天氣預報把實際空間劃分成一個個方塊來計算,那麼方塊內部發生的細微大氣變化就沒辦法反映,就像打了馬賽克會丟失一部分信息一樣。
但老天爺可不管你這些,「蝴蝶效應聽說過沒?一隻蝴蝶煽動翅膀都能導致遠處的龍卷風,所以計算誤差也好、觀測誤差也罷,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放大,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