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翻印文件
⑴ 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人工翻譯
1995年,馬雲應好友相邀去了一趟美國,回來之後他決定做互聯網。彼時的國人,對於互聯網尚無概念,他邀請了24個朋友在家裡給大家講了兩個小時,結果沒人能聽懂他在說什麼,同一時間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個叫比爾·蓋茨的人因為個人PC業務的持續增加,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於是馬雲做出了大膽的預測: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12年後,在2007年4月的微軟亞洲政府領導人論壇上,蓋茨告訴全世界,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蓋茨或許並不知道,關於互聯網的影響力,一個自信滿滿的中國人多年前已作出判言。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不再有山脈、海洋、國界的物理阻隔,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的唯一障礙只剩下文化和語言。通過互聯網你可以在一小時、30分鍾、10分鍾之內知道全國乃至全世界發生的事情,通過互聯網你可以足不出戶點餐、購物、娛樂甚至工作,互聯網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娛樂方式,真真切切的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可能會問,人工翻譯跟互聯網有啥關系,凈說寫沒用的,這里就要引出我們下一個主角「人工智慧」,得益於互聯網的普及,全球數十億人在互聯網上購物、娛樂,產生了海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讓過去發展陷入瓶頸的機器學習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通過不斷優化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海量數據交由計算機處理學習,如果打個比方的話,數據和演算法之於計算機好比閱歷和智商之於人類,豐富的閱歷所獲得的智慧不是小聰明所能比擬的,AlphaGo與自己對弈了數千萬局才達到如今的棋力,而和它對陣的李世石和柯潔,終其一生不吃不喝的去對弈,所能達到的數目也不及電腦的百分之一。
機器翻譯的概念提出甚至早於人工智慧,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唯一障礙,無數仁人志士傾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打破這道枷鎖,互聯網、人工智慧的出現為翻譯提供了新的契機,谷歌利用了業內最強的硬體配置和集群計算環境,整合了近幾年神經網路機器翻譯的成果,做出了自己的神經機器翻譯系統—Google翻譯,目前谷歌翻譯可提供103中語言之間的即時翻譯。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得益於中國海量的人口基數,誕生出海量的可供機器學習的語言數據,包括華為、網路、科大訊飛、搜狗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慧翻譯軟體。
雖然近幾年機器翻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語言」,其復雜程度不僅僅是是詞、字的直接轉化,更涉及語句背後人類復雜的語境語義問題,這樣復雜的轉化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比如在簡單的技術文檔上,一些機器翻譯軟體可以快速而准確的翻譯,但是如果涉及到具有一定文學性、或需要專業背景的材料,機器翻譯就顯得捉襟見肘,翻譯出的文件不僅詞不達意甚至可以說漏洞百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接踵而至的大數據、人工智慧、5G,人類社會正迎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翻譯公司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會存在較長的時間,機器翻譯不會完全取代人工,未來的世界是人與機器共存的時代,機器翻譯軟體將會以工具的方式,幫助我們譯員來實現更高效率的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