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不用屏下指紋加面容
㈠ iPhone為什麼不用屏幕指紋
2018年,蘋果結束了經典的實體Home鍵指紋識別按鈕,開啟了劉海屏幕面容識別時代。 雖然當年的安卓也在跟風,不僅有大劉海,還有大下巴。 不過安卓很快轉變了方向,碩大的劉海兒在屏幕上始終不是辦法,於是各種新樣式的生物識別方式產生了。 屏幕指紋應運而生,側面指紋也再次興起,升降式攝像頭也是一個好創意。 不過蘋果一直無動於衷,手機仍然保留面容識別,側面指紋給iPad用,升降式攝像頭是行業退步,iPhone14Pro即使打孔也不會用屏幕指紋。 蘋果為什麼這么執著?問題在哪裡呢?1,不完美。 目前屏下指紋的實現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簡單的光學屏下指紋,一種是稍復雜一些的超聲波屏下指紋。 具體原理和優缺點就不多說了,反正這兩種指紋識別和傳統的實體按鍵指紋識別差不多,都是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解鎖。 所以說,在沒有做出來全局都可以指紋解鎖屏下指紋的時候,屏下指紋識別始終要多一個交互,就是你需要用眼睛先看至解鎖位置,然後才能按住解鎖。 你多出的這一步交互,在蘋果看來,這就是用戶體驗的退步。 2,不浪費。 蘋果的一個設計模板少說也要用幾年,在當時iPhoneX上開發劉海的時候,確實是屏幕指紋不成熟。 之後屏幕指紋技術是成熟了,但蘋果這套設計模板還能用,否則就要花錢開新產線。 3,不回頭。 屏幕指紋識別也是指紋識別,蘋果既然拋棄了這個生物識別選項,如果要用回來,難免會有人說面容識別有缺陷,而實際本身FaceID是非常安全的總之iPhone的屏幕指紋一時半會兒上不來,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大家都戴著口罩,好多人吐槽面容識別。 蘋果內部確實做了一個屏下指紋計劃,是針對iPhone14系列的,但不知為何原因突然給取消掉了,最後是蘋果的軟體部門咬咬牙在iOS15.4上登錄了戴口罩的解鎖選項。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屏下指紋這個功能,我個人是比較無感,如果要和面容識別選一個,我可能還是會選面容識別吧。
㈡ iPhone13為什麼不採用屏下指紋解鎖,蘋果公司的無奈之舉
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最早誕生於2018年,最早量產的機型是VIVO的X21屏幕指紋版,這也算是目前屏幕指紋識別技術的祖師爺了。以
為首的光電感應,利用 OLED 屏幕可以部分區域單獨發光的特性,當屏幕接觸到指紋後通過像素間的縫隙,反射到屏幕下方的 CMOS,通過影像分析,來識別指紋。簡單說就是然後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記錄一張2D的指紋照片,優點是識別速度快,當手出汗的時候識別性高,但缺點也非常明顯,由於影響信息無法記錄立體信息,易被欺騙,導致整體安全性不足。
另一種則是三星提供的超聲波感應方案,同樣是通過 OLED 屏幕的像素分析,使用超聲波接觸手指,根據反射的時間長短,繪制指紋信息,相比前一種方案更加安全,但手出汗的狀態下識別困難,速度也較慢。
總體來講光學指紋識別記錄的只是2D信息,而且不具備生物活性的檢測,偽造指紋對於現在的技術根本不是什麼難事,所以破解特別容易,而蘋果拋棄的 Touch ID 指紋解鎖技術都需要帶有微電流的生物體才可以識別,更何況現在的面容解鎖方式。
我們在之前的視頻中講過蘋果手機為什麼在人臉識別的安全技術上是最安全的手機之一,所以說蘋果的Face ID相比於光學屏下指紋來說安全等級是無法比擬的,因為他的技術不光是3D識別、活體識別、甚至包括你的眼睛有多高,有多寬等2D平面信息,你的眼窩深度,鼻樑高度,眼眶高度等等縱向的深度信息,更為安全的是後來又加入了注視解鎖來防止用3D列印頭模進行的欺騙解鎖。
這就對破解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僅需要獲得手機使用者的照片信息,而且還需要獲得一系列臉部的深度信息,想要破解蘋果的FaceID就必須要打造一個和原使用者一模一樣的頭部模型,這無疑會大大的提高破解的難度,哪怕是專業的團隊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破解一台蘋果手機。
所以說,蘋果公司絕對不可能讓不安全不成熟的技術應用到手機當中,除非屏下指紋解鎖能夠攻克活體檢測,能夠在安全上達到或超過目前的技術才能應用到手機當中,否則是絕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