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地殼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

地殼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8-21 11:15:12

㈠ 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土地都是什麼顏色的

一般來說,土的顏色和母岩遭受的風化程度以及有機質的含量有關系。因為影響土的顏色主要是鐵和碳兩種,其餘主要元素的氧化物都是無色的。
緯度越低,水熱環境越好,土中的低價離子越容易被淋溶,高價的硅、鐵、鋁成分的比例越高,土的顏色也越紅(鐵質染色)。比如亞寒帶的森林土為灰化土,呈灰白色,我國華北的土壤多呈褐色,長江流域的土多為黃褐色或淡紅色,嶺南的土壤則呈現棕紅色。
有機質的含量越高,土的顏色越深,比如同緯度的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由於植被稀疏,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呈現淡黃色,而華北平原的土壤由於長期的耕作而呈現褐色。東北的黑土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知道你見過池塘底的淤泥沒,有機質含量那個高啊,土那個黑啊。。還是臭的,呵呵
世界各地的土的顏色也是同樣的道理,可能由於母岩成分不同,而攙雜其他的顏色,但大的方向是一樣的,畢竟O、Si、Al、Fe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㈡ 有著很多顏色的沙子,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顏色

沙漠雖不像濕潤地區那樣花紅柳綠、絢麗多彩,但也並非完全單調劃一。



研究員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年齡的認識,比起前人來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他提出的上限,延伸到了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的晚期,距今9750~6500萬年。此時,在塔里木盆地的河岸、湖岸、海濱已有零星沙漠的分布,在進入新生代第三紀後,沙漠進一步擴展、活化。進入第四紀後,沙漠反而開始縮小,直到距今14萬年的中更新世以後,風成亞砂土廣泛發育,沙漠隨之進一步擴大。盡管10多萬年來,沙漠的發育經歷了多次的反復,但總的趨勢是處於擴展之中,最終形成今日之格局。

為了清晰說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變遷史,研究員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發育分為前第四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前第四紀通俗地說就是第四紀以前的一段時期,包括了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和新生代第三紀,時間跨度為9500萬年;而第四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250萬年。

在前第四紀時期,地球上出現了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塔克拉瑪乾地區由亞熱帶、熱帶環境轉為熱帶.暖溫帶環境,氣候進一步乾旱,植被也逐漸由稀樹草原轉變為荒漠草原,沙漠逐步形成,性質上以固定、半固定的草原型沙漠為主。、由於此時的沉積物多為紫紅或棕紅色的富含石膏、芒硝和鈣結核的物質,沙漠外觀以紅色為基礎,故稱為「紅色沙漠期」。

隨著全球氣溫的進一步下降,進入第四紀以後,塔克拉瑪干氣候轉為溫帶環境,且隨冰期的波動,變化於暖溫帶至寒溫帶間,乾旱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形成暖干與冷乾的氣候組合,以「干」為基本特色,與地球上其他地區,如季風區的暖濕、冷干組合,西風區的冷濕、暖干組合迥然不同,表明了本區的乾旱特色。此時的沙漠,由草原型轉化為荒漠型,流沙逐漸增多,規模也不斷擴大。由於提供沉積的風成沙和原生風成亞砂土色澤棕黃,使沙漠呈現出黃色的主題色調,所以又稱為「黃色沙漠期」。

看來,認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全新世以來形成的觀點,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根據對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流動沙丘下伏地層採集的石英砂的年代的測定,證明在全新世早期,在沙漠腹地出現過大范圍的河湖相沉積,此時的沙漠應處於收縮和向固定化轉化的階段。到全新世中期以後,隨風力活動的加強,風沙堆積進入旺盛時期,現代的高大流動沙丘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距今只有四五千年。而塔里木河故道上的大片沙丘,甚至只有500年的形成歷史。

據此可以認為,就沙漠形成的歷史來說,塔克拉瑪干是古老的,具有近億年的歷史;而就現代沙丘的形成來說,塔克拉瑪干又是年輕的,未來或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發現。

㈢ 衛星拍攝地球洋流為什麼會是五顏六色的,難道看上去真的是五顏六色的

是不是指,白水晶因裡面的裂痕冰片,而反射七彩光芒,這樣的白水晶有可以叫彩虹水晶。水晶內出現彩虹有幾種原因。一是水晶在生長時遭受重大壓力(來自地殼的變動),內部出現裂縫,形成了特殊的光線折射,遂出現彩虹。第二個原因是能量在水晶內累積到極點時,形成了閃爍的光彩,也是彩虹。另外,水晶柱與水晶柱交疊並生時,表面間偶有差異,形成光線的折射,也是彩虹。選擇彩虹水晶,天然比人工形成的好。有些人將水晶放在雪櫃,利用冷縮熱脹的原理,令水晶出現裂縫,產生彩虹,這種彩虹欠缺自然的生命力,是所謂沒有內在力量的彩虹,並不值得推薦。天上的彩虹,亦即是水晶的彩虹,分別由七色組成:紅、橙、黃、綠、藍、紫藍、紫。七種色概括了地球上所有的能量,是一切生命及物質的來源,因此擁有這七種色,等如擁有整個世界。故此說,彩虹代表圓滿。

㈣ 在地球圈層中,為什麼地殼是棕色,地幔是紅色,地核是黃色

地殼: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高大山系地區的地殼較厚,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地殼厚達65公里,亞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過70公里,而北京地殼厚度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相當,約36公里。大洋地殼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殼厚度為12公里,北冰洋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殼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一般認為,地殼上層由較輕的硅鋁物質組成,叫硅鋁層。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鋁層;下層由較重的硅鎂物質組成,稱為硅鎂層。大洋地殼主要由硅鎂層組成。
地幔:介於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一般分上下兩層:從地殼最下層到100—120公里深處,除硅鋁物質外,鐵鎂成分增加,類似橄欖岩,稱為上地幔,又稱橄欖岩帶;下層為柔性物質,呈非晶質狀態,大約是鉻的氧化物和鐵鎳的硫化物,稱為下地幔。地震資料說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處,震波傳播速度減弱,形成低速帶,自此向下直到150公里深處的地幔物質呈塑性,可以產生對流,稱為軟流圈。這樣,地幔又可分為上地幔、轉變帶和下地幔三層。了解地幔結構與物質狀態,有助於解釋岩漿活動的能量和物質來源,及地殼變動的內動力。
地核:地幔以下大約至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推測外核物質是「液態」,但地核不僅溫度很高,而且壓力很大,因此這種液態應當是高溫高壓下的特殊物質狀態;5100—6371公里是內核,在這里縱波可以轉換為橫波,物質狀態具有剛性,為固態。整個地核以鐵鎳物質為主。
主要是溫度及礦物質組成不一樣。

㈤ 為什麼丹霞地貌會有不同層次的顏色

因為不同的溫度使地殼發生變化

㈥ 岩石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說說情況

我們常常看到各種不同顏色的岩石,有紅色的,白色的,綠色的,黑色的,灰色的等等各種顏色,其實岩石的顏色是整體看上去的顏色,仔細看會發現岩石的顏色其實一般是不均勻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大體的顏色。岩石顯示出的顏色是其中的礦物的顏色,我們看到的是其中礦物顏色的綜合,其中的主要礦物和某些可以「染色」的微粒會影響岩石看上去的顏色。而礦物有各種顏色,不同的岩石含有的礦物種類和含量不同,因此岩石呈現各種不同的顏色。分散的微粒「色素」物質也會將整個岩石染色,特別是沉積岩更加常見。也就是說,決定岩石顏色的主要因素是它的物質成分。

岩石顏色的研究對於沉積岩更為重要,因為顏色對沉積岩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義。

沉積岩的顏色按照主要致色成分劃分為兩大成因類型,即繼承色和自生色。主要由陸源碎屑礦物顯現出來的顏色稱為繼承色,是某種顏色的碎屑較為富集的反映,只出現在陸源碎屑岩中,如較純凈石英砂岩的灰白色,含大量鉀長石的長石砂岩的淺肉紅色,含大量隱晶質岩屑砂岩的暗灰色等。主要由自生礦物(包括有機質)表現出來的顏色稱為自生色,可出現在任何沉積岩中。按致色自生成分的成因,自生色可分為原生色和次生色兩類。原生色是由原生礦物或有機質顯現的顏色,通常分布比較均勻穩定,如海綠石石英砂岩的綠色、炭質頁岩的黑色等等。次生色是由次生礦物顯現的顏色,常常呈斑塊狀、脈狀或其他不規則狀分布,如海綠石石英砂岩順裂隙氧化,部分海綠石變成褐鐵礦而呈現的暗褐色等等。無論是原生色還是次生色,其致色成分的含量並不一定很高,只是致色的效果較強。原生色常常是在沉積環境中或在較淺埋藏條件下形成的,對當時的環境條件具有直接指示性意義。次生色則除特殊情況外,多是在沉積物固結以後才出現的,只與固結以後的條件有關。

而對於其他岩石來講,顏色主要都是由其中的礦物決定的。例如有的岩石因為含有氧化鐵礦物或者是鉀長石較多,因此看上去是紅色的;有的岩石含有石英或者方解石等礦物特別多,因此看上去是白色的。有的岩石是花的,呈現紅、黑、白、黃等各種顏色,例如花崗岩,是由於其中的礦物成分比較復雜,因此呈現出各自的顏色,黑色的為黑雲母和輝石等,白色的為石英、鈉長石,紅色的為鉀長石等。變質岩中常見的綠簾石、綠泥石、海綠石等礦物常使岩石呈現綠色。還有一些岩石是含有某些金屬礦物高的礦石,例如黃銅礦,呈現金黃色,並有金屬光澤。而鐵是最普通的「色素」,三價鐵離子微粒使岩石呈紅色;二價的鐵離子使岩石呈綠色,並且因為 Fe3+、 Fe2+不同而呈混色紫紅、黃褐等。有機質等使岩石呈灰——黑色,錳使岩石呈褐——黑色。百分之幾的鐵即可使岩石具較濃的顏色。

㈦ 地球是什麼顏色組成的

從外太空看:白色,白色的雲層。褐色,褐色的大陸與島嶼。藍色,藍色的海洋。或,在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它的表面78%被海洋覆蓋。

從太空看到的地球之所以出現出湛藍色,這都是太陽光線和地球的大氣層互相作用形成的。

當太陽光進上天球大氣層後,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和塵埃、水滴、和冰晶等微粒,會將太陽光向周圍散射,大局部波長比擬長的色光,則可以間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散射。

在短波波段中藍光能量最大,散射出來的光波也最多,所也我們在太空拍攝的視頻照片中看到的地球出現出湛藍色。

(7)地殼為什麼有那麼多顏色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3日前後)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

對居住的北半球的人來說,當太陽分別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就意味著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時節。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之相差180°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太陽分別於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和12月22日前後通過夏至點和冬至點。

同樣,對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當太陽在夏至點和冬至點附近,從天文學意義上,已進入夏季和冬季時節。上述情況,對於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則正好相反。

㈧ 土壤為什麼有不同顏色

世界各處各地,不但人的膚色不同,就連土泥的顏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面朝黃土背朝天"這句話形容的是農民耕作的辛苦,可是為什麼要用「黃」這個顏色呢?還有歌中唱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我國的所有土地都是黃色的嗎?


在一些緯度比較高的地方,氣候一般都比較溫和、乾燥,降水量往往小於蒸發量,風化作用不強,土壤的狀態為弱淋溶。在這里,雨水只會沖走一些易溶物質,而沖不走鐵、鋁等物質。這里的土壤中含有由鈣和植物生產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在土壤中不斷堆積後,就會形成棕色。

㈨ 為什麼有的山脈山體顏色會分層次呢

原因很多。
有的是沉積岩被雨水沖刷凹陷產生的山脈。因為不同時間產生的沉積岩成分不一樣,因此沖刷產生的岩石斷面能看出橫向的條紋。
也有的是地殼自然翹起產生的山脈。所以講道理石頭成分一樣應該都是一個顏色,至少差別不很大。
那這個不同的顏色不是石頭的顏色,而是附著在石頭上的植被的顏色,比如灌木,苔蘚。
不同的植被對環境溫度,含水量,光照量,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就會看到,比如山脈頂部山脊這里是裸露的石頭或者矮灌木,因為這里是山頂,下雨水往低處流所以山頂沒那麼多水,所以限制了植物長不高,或者乾脆就長不出植物來。
同理,山腳下水多,這里植物就長得很茂盛。半山腰水不多不少,這里的植物也和山頂山腳不一樣。
山脈面向陽光和背向陽光的植物種類也會不一樣,喜陰植物和喜陽植物的區別。
因為我們中國這里是北半球,赤道在南邊所以太陽一定是偏南方的,所以有屋子想要採光好就要坐北朝南的說法。
同理,山脈面向南邊這一側的植物是喜陽植物,野外求生時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大致估計南北方向。當然如果您在南半球比如巴西或者非洲,就是喜陽植物在北面,和國內方向相反。
就是這樣吧。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83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7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60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90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40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76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6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7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65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