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為什麼有顏色是什麼原理
『壹』 彩色的電視機的色彩是怎麼來的
簡單說吧:我就拿傳統的電視說吧。他的屏幕是由無數個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小點組成的。錄像機錄制的彩色信號在電視台採用一定的編碼(我國採用PAL)編成電視信號,反射出去。電視機接受到信號,再把彩色編碼解開,然後按照編碼順序在單位時間內點亮該發光的熒光點。在利用空間混色法我們就看到了彩色圖像。空間混色就是比方說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小球放在一起,近距離看是兩個小球,遠了看不太清了你就會感覺是一個。彩電就紅黃綠三種顏色,其他的顏色是電路按照比例調配出來的。就說這些吧,要具體的講這個原理,那要打一晚上字也打不完。
『貳』 彩色電視機為什麼會有顏色
電視的影像,是經由天線傳送到各個家庭的電視接收器中。傳送的時候,影像會被分解成紅、藍、綠三原色的電流。它們被電視接收器中的三支電子槍接收之後,再投射在顯像管上。顯像管是利用磷光質發光的特性來呈現色彩的,顯像管背面塗滿紅、藍、綠三原色的磷光質,以三個一組發出色光,形成彩色電視上豐富的色彩。
『叄』 電視機為什麼呈現彩色景象
在黑白電視中只是重視景物的亮度,它只傳送一個反映景物亮度的電信號。而彩色電視要傳送的卻是亮度不同,色度千差萬別的彩色,如果每一種彩色都使用一個與它對應的電信號,就需要同時傳送許許多多的電信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據三基色原理,使我們有可能利用有限的三基色(紅、綠、藍)來傳送和復現自然界的各種景物的彩色。
具體說,彩色電視並不是把客觀世界千差萬別的景物顏色一種一種如實的傳送,而是把足以能反映各種自然景色的三種基色的組合方式(強弱比例)告訴接收端;在接收端,利用能產生三基色的裝置(顯像管),使其嚴格按照接收到的電信息(三基色組合情況)來重新進行三色混合,就可以等效的模擬出發送端的彩色。
盡管這是一種等效模擬,但是這個等效彩色對人眼引起的色感來說與實際彩色引起的色感是相同的。圖8就是根據這個設想來實現彩色電視的基本裝置示意圖。
在發送端必須把要傳送的景物的彩色用分光系統(濾色片)分解為紅、綠、藍三種基色畫面,再經過三個攝像管的光電轉換,把它們轉換為三種基色信號(ER、EG、EB)。 然後把三種基色信號無失真的傳送至接收端。
在接收端,把三種基色信號放大後分別控制三個基色顯像管陰極,經過電光的轉換,把三種基色信號變為三種基色的畫面,然後通過光學透鏡系統投射到屏幕上,並重疊在一起就能混合成原來的景物,這就是實現彩色電視傳送的基本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實際彩色電視機是用彩色顯像管代替三個基色顯像管,使結構簡單化。
兼容性彩色電視的傳送制式
我們已經了解到,產生三基色信號並不困難,用分光系統和三隻攝像管 組成的攝像系統就能辦到。但是,怎樣才能把三基色信號傳送到接收端呢?這是這里要討論的問題。
一、彩色電視信號傳送的基本制式
1.順序制——是把將要傳送的彩色圖像分解為紅、綠、藍三個基色光像然後進行光電 轉換後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在一個信道分別傳送;在接收端以相同的順序輪流把三個基色信號加於彩色顯像管的三個陰極,輪流顯示出三個基色圖像。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特性進行混色,最後得到一副完美的彩色圖像。
圖9 順序制傳送示意圖
需要指出的是,實際彩色電視機是用彩色顯像管代替三個基色顯像管,使結構簡單話。
2.簡單同時制——是把三個基色信號用三個信道同時傳送。在接收端同時將三個基色信號作用於彩色顯像管的三個陰極,利用空間混色法在熒光屏上顯示一副完美的彩色圖像
『肆』 電視為什麼會有顏色
首先你需要知道三基色的原理,也就是說大多數的顏色可以通過紅、綠、藍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產生。同樣絕大多數單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紅綠藍三種色光。
懂得這一點之後給你再介紹一下電視機屏幕吧,電視機屏幕一般都是由三基色混光的背光源組成。簡單點理解就是電視機屏幕上有很多很多三種紅藍綠顏色的小燈,每三個小燈是一組,在看電視的時候要顯示哪個顏色就用三種小燈發出不同強度的光混合出來。
『伍』 電視上為什麼可以呈現多種多樣的色彩,而三原色只是紅綠藍
彩色是光的一種屬性,沒有光就沒有彩色。在光的照射下,人們通過眼睛感覺到各種物體的彩色,這些彩色是人眼特性和物體客觀特性的綜合效果。彩色電視技術就是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來傳送和接受彩色圖象的。
根據三基色原理,我們只需要把要傳送的各種彩色分解成紅、綠、藍三個基色,然後再將它們變成三種電信號進行傳送。在接受端,用這三種電信號分別能發紅、綠、藍三色光的彩色顯象管,就能重顯原來的彩色圖象。現在我們所用的彩電,走近看屏幕,你會發現彩色圖象是由很多紅綠藍三點構成,這是利用人眼空間細節分辨力差的特點,將三種基色光分別投射在同一表面的紅綠藍三個熒光粉上,因點距很小,人眼就會產生三基色光混合後的彩色感覺。這就是空間相加混色法
『陸』 彩色電視的原理是什麼
天地萬物,都是由紅、綠、藍三種顏色合成的,彩色電視就是利用三基色原理傳送彩色圖像的。
彩色電視攝像機通過棱鏡等光學鏡片,把圖像分解成紅、綠、藍三種單色圖像進入攝像管。攝像管再把這三種圖像變換成相應的三種電信號,通過電視台的天線傳送出去,由彩電接收。彩電由顯像管內的電子槍射出紅、綠、藍三束強弱不同的電子束射到顯像管熒光屏的組合發光點上,含三種熒光粉的組合發光點可分別發出紅、綠、藍三種色光,把這三種光重合起來,就得到了還原的彩色景物畫面。
[我還想知道]
電視不是一個人發明的。1884年,德國科學家尼普科夫發明的電視系統,提供了電視傳輸的雛形。1919年美國科學家佐爾金發明了光電掃描裝置,顯示出了圖像。這就是當代電視的最初形式。後來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到了1947年,黑白電視才正式問世。
有線電視台在高處架設共用天線,接收電視信號,再通過電纜線將電波送到用戶,這種電視就叫有線電視。
『柒』 物理知識 彩色電視機熒屏上呈現各種顏色是為什麼是光的什麼現象
視覺特性和三基色原理
彩色是光的一種屬性,沒有光就沒有彩色。在光的照射下,人們通過眼睛感覺到各種物體的彩色,這些彩色是人眼特性和物體客觀特性的綜合效果。彩色電視技術就是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來傳送和接受彩色圖象的。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人們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景物。有物理學的光學理論可知,光是一種一電磁波形式存在的物質。凡是能引起人眼視覺反應的電磁波稱為可見光,它是波長380~780nm之間的電磁波。
人眼不但能辨別彩色光亮度的大小,而且在彩色光強度足夠時還能辨別光線的顏色。對於彩色光可以用亮度、色調和色飽和度三個物理量來描述。在彩色電視機中,所謂傳輸彩色圖象,實質上是傳輸圖象的亮度和色度。
不同波長的單色光會引起不同的彩色感覺,但相同的彩色感覺卻可以來源於不同的光譜成分的組合。人們在進行混色實驗時發現:自然界中出現的各種彩色,幾乎都可以用某三種單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而得到。具有這種特性的三個單色光叫基色光,這三種顏色叫三基色。彩色電視機中使用的三基色是紅、綠、藍三色。主要原因是人眼對這三種顏色的光最敏感,且用紅、綠、藍三色混合相加可配得較多的彩色。
三基色原理是對彩色進行分解、混合的重要原理。這一原理為彩色電視技術奠定了基礎,極大地簡化了用電信號來傳送彩色的技術問題。根據三基色原理,我們只需要把要傳送的各種彩色分解成紅、綠、藍三個基色,然後再將它們變成三種電信號進行傳送。在接受端,用這三種電信號分別能發紅、綠、藍三色光的彩色顯象管,就能重顯原來的彩色圖象。現在我們所用的彩電,走近看屏幕,你會發現彩色圖象是由很多紅綠藍三點構成,這是利用人眼空間細節分辨力差的特點,將三種基色光分別投射在同一表面的紅綠藍三個熒光粉上,因點距很小,人眼就會產生三基色光混合後的彩色感覺。這就是空間相加混色法
『捌』 彩電為什麼有彩色,原理
彩電為什麼有彩色?
能為人的眼睛感受並產生視覺的電磁波稱為可見光,人眼視覺的特徵之一是對顏色有感覺.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引起人的不同顏色感覺.在光亮的條件下,顏色視覺正常的人能看到可見光的各種顏色(括弧內為對應光的波長)是:紅色(622 nm~770 nm)、橙色(597 nm~622 nm)、黃色(577 nm~597 nm)、綠色(492 nm~577 nm)、藍靛色(455 nm~492 nm)和紫色(390 nm~455 nm).人眼還能在上述兩個相鄰顏色范圍的過渡區看到各種中間顏色,我們常把這些中間顏色稱為黃綠、藍綠等.此外,還有些難以說出名字的顏色.
顏色可分為非彩色和彩色兩大類.非彩色指白色、黑色和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它們可以排成一個系列,由純白色漸漸到淺灰、中灰、深灰,直到純黑.非彩色在視覺上僅有明度(相當於光亮度)的變化.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反之,越接近黑色,明度越低.彩色有三種特性,即明度、色調(彩色彼此相互區分的特性)和飽和度(彩色的純潔性).
格拉斯曼顏色混合定律告訴我們,一定亮度的紅光(R)、綠光(G)和藍光(B)混合後可以產生白光(W),若以數學形式表示它,為1 lm(W)=0.30 lm(R)+0.59 lm(G)+0.11 lm(B),式中lm(流明)為光通量單位,它的大小表示光的強弱.上式稱為視覺三原色原理.
R、G、B三色是線性無關的,即它們中任何一個不能由其餘兩個相加混合出來,稱R、G、B三色為三原色(或三基色).用三原色合成其他顏色有兩種方法,即以R、G、B三原色中的兩種以上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產生其他彩色稱為加色法;從白光中減去其中一種或兩種原色光而產生的彩色稱為減色法.例如,加色法:
R+G=Y(黃),B+R=M(品紅),G+B=C(青).
減色法:
Y=W-B,M=W-G,C=W-R.
Y+M=W-B-G=R,
Y+C=W-B-R=G,
M+C=W-G-R=B,
Y+M+C=W-B-G-R=BL.
我們可用三原色示意圖表示加色法(如圖1)和減色法(如圖2),圖2中符號BL表示黑色.
電視機的彩色是建立在上述三原色原理基礎上的,而且它的彩色是採用加色法產生的.現在我們進一步問,電視機的彩色影像究竟採用何種具體方法實現的呢?原來彩色電視機採用的顯像管是三色顯像管,在它的熒光屏上塗有上百萬個能發出紅、綠、藍光的熒光粉點,這些熒光粉點交錯地排列,布滿整個熒光屏.這些熒光粉小點(紅、綠、藍三個熒光粉點構成一個像素)在顯像管內電子槍發射的三束電子掃描(在外加磁場控制下,從電視機熒光屏上由上到下依次逐行掃描)照射下,把紅、綠、藍三幅單色影像同時顯示在電視機屏幕上,從而合成一幅彩色圖像.熒光粉點的亮度與電子束強度成正比,而電子束的強度是隨著接收到的電視圖像信號的強度變化的.
電視機是英國科學家貝爾德發明的,他在1925年1月27日展示了一台非常簡陋的機械式掃描電視設備.他後來選用陰極射線顯像管來呈現圖像,管中的電子槍可發出很細的電子束,顯像管屏幕塗有的熒光粉在電子束照射下發出光亮,根據電子束強弱,產生的圖像呈黑色、灰色和白色.他組織了一個電視公司,於1929年第一次播送BBC電視節目.貝爾德發明電視機與他善於思考和聯想有很大的關系.當年他想到既然馬可尼能夠實現遠距離發射並接收無線電波,從而發明了無線電,那麼遠距離傳送圖像也是可能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理想終於成為現實,貝爾德被後人稱為「電視之父」.
『玖』 為什麼彩色電視機能顯示彩色
現在主流的一般都是液晶電視,是利用液狀晶體在電壓的作用下發光成像的原理。組成屏幕的液狀晶體有三種:紅、綠、藍,叫做三基色,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通過電壓來刺激這些液狀晶就可以呈現不同顏色。還有OLED電視,但是價格昂貴,容易燒屏,不推薦
『拾』 誰知道電視機的色彩是怎麼形成的
電視機其實就是個CRT顯示器
CRT是一種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顯示器,陰極射線管主要有五部分組成:電子槍(Electron Gun),偏轉線圈(Defiection coils),蔭罩(Shadow mask),熒光粉層(Phosphor)及玻璃外殼。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顯示器之一,CRT純平顯示器具有可視角度大、無壞點、色彩還原度高、色度均勻、可調節的多解析度模式、響應時間極短等LCD顯示器難以超過的優點,而且現在的CRT顯示器價格要比LCD顯示器便宜不少。
CRT的工作原理: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的核心部件是CRT顯像管,其工作原理和我們家中電視機的顯像管基本一樣,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圖像更加精細的電視機。經典的CRT顯像管使用電子槍發射高速電子,經過垂直和水平的偏轉線圈控制高速電子的偏轉角度,最後高速電子擊打屏幕上的磷光物質使其發光,通過電壓來調節電子束的功率,就會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不同的光點形成各種圖案和文字。
彩色顯像管屏幕上的每一個像素點都由紅、綠、藍三種塗料組合而成,由三束電子束分別激活這三種顏色的磷光塗料,以不同強度的電子束調節三種顏色的明暗程度就可得到所需的顏色,這非常類似於繪畫時的調色過程。倘若電子束瞄準得不夠精確,就可能會打到鄰近的磷光塗層,這樣就會產生不正確的顏色或輕微的重像,因此必須對電子束進行更加精確的控制。
最經典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顯像管內側,磷光塗料表面的前方加裝蔭罩(Shadow Mask).這個蔭罩只是一層鑿有許多小洞的金屬薄板(一般是使用一種熱膨脹率很低的鋼板),只有正確瞄準的電子束才能穿過每個磷光塗層光點相對應的屏蔽孔,蔭罩會攔下任何散亂的電子束以避免其打到錯誤的磷光塗層,這就是蔭罩式顯像管。
相對的,有些公司開發蔭柵式顯像管,它不像以往把磷光材料分布為點狀,而是以垂直線的方式進行塗布,並在磷光塗料的前方加上相當細的金屬線用以取代蔭罩,金屬線用來阻絕散射的電子束,原理和蔭罩相同,這就是所謂的蔭柵式顯像管。
這蔭罩和蔭柵這兩種技術都有其利弊得失,一般來說,蔭罩式顯像管的圖像和文字較銳利,但亮度比較低一點;蔭柵式顯像管的較鮮艷,但在屏幕的1/3和2/3處有水平的阻尼線陰影(阻尼線是用來減少柵狀蔭罩震動的一條橫向金屬線)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