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菩薩的袈裟顏色不一樣
❶ 為什麼袈裟的顏色都是土黃色的
情況是這樣的.
僧人穿的衣服叫"衲衣",有大中小三件.
小衣用五條布縫制,是打掃勞作穿的.相當於工作服.中衣用七條布縫制,是平常穿的.大衣用九條布甚至是二十五條布縫制而成.是禮服.
這三種僧衣總稱"袈裟".
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根據佛教規定,僧人穿的衣服必須染色,但不許用赤青黃白黑五種正色.不染的衣服是白色,所以僧衣必須染色.
而不能用五種正色,就只能用雜色,即袈裟色.佛教規定袈裟色為紅與黃的混合色.當然由於給人視覺不同,有人覺得這是橙黃色,有人感覺則是土黃色.
總的來說,袈裟顏色的規定就是不能用正色.後來明朝規定,僧人可以穿黑色或黃色的衣服,僧人也要在上面縫制上一些別的顏色的布條,表示自己穿的衣服是雜色的.
❷ 請問佛教人為什麼穿的衣服都不樣比方顏色有中色和灰色有什麼不一樣
出家人的衣服,古代稱為「糞掃衣」,就是指用一些破舊的布料做成的衣服。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因為中國的氣候與印度有很大不同,所以衣服的款式有很大改變,除了袈裟仍然採用一塊布,中國的出家人增加了海青,海青的顏色依然採用「糞掃衣」的風格,用灰色、褐色等等,看起來像舊的,用意是讓出家人專心修行,遠離世俗對美麗衣著的追求。世俗之人對美麗衣著的追求永無止境,而出家人反其道而行,對治心中的貪嗔痴。
❸ 為什麼寺院里的僧人袈裟的顏色不一樣,有
與級別、職責無關。那是世間顛倒間。
僅僅是因為因緣各異而已,只要不只要不是,鮮艷的正色,是壞色,就是如法的。
念經持咒不如念佛,簡單直捷!
建議早晚刷洗後,面西站立合掌,念十聲『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阿彌陀佛』,平時也可有空多念!趨吉避凶!至誠懇切,堅持有奇效!(若生病體虛無力站,亦可能跪則跪,不能跪則坐,不能坐可右側吉祥卧著念!跪、坐可出聲,卧時無須出聲。)
平時念佛,入污穢處不得出聲,默念即可!
急時不拘禮儀不拘姿勢,隨方便,至誠懇切,急聲念大聲念以上名號,效必果!比如產時婦女裸露下體生產,污穢血水,若痛苦難忍,若遇難產,可大聲至誠念菩薩名求救,必有感應。(此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民國印光大師所傳)
有什麼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加持你解決,佛菩薩有求必應!
具體事例請網路《觀音菩薩感應錄》或《念佛感應實錄》。
急則念觀音,治其標。
緩則念彌陀,治其本。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祝六時吉祥,福慧圓滿!
南無不大呀(皈依佛)
南無達摩呀(皈依法)
南無僧伽(ga第一聲)呀(皈依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音拿摩,阿音a第一聲
❹ 為什麼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麼意義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4)為什麼佛菩薩的袈裟顏色不一樣擴展閱讀: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即五條衣)、郁多羅僧(即七條衣)、僧伽梨(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製法一定。有關顏色,雖有諸說,大抵不拘顏色,而以質素為要。然後世流於華美,至用黃、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
又搭袈裟,由於印度屬熱帶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襯著其身,故印度僧團唯擁有三衣。而在中國、日本等地,則將袈裟被著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與衣,合稱袈裟衣。
尤其在日本安陀會出現種種變形,衍生五條袈裟、小五條、三緒五條袈裟、種子袈裟(或輪袈裟)、疊五條(或折五條)、絡子、威儀細、鈴懸之別。
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遠山袈裟等種別。相傳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經卷十三、賢愚經卷十二等記其事緣,然不見於諸律。
❺ 僧人身上穿的不同顏色的僧袍有什麼區別
僧人身上穿的不同顏色的僧袍其實就是身份派別不同的區別。
在佛教裡面對於僧服的顏色始有嚴格的區別的,首先僧服不能使用純色,也不允許直接上色,像紅黃白黑這樣的顏色都是不允許使用的。其次新的僧衣上面也需要點上一點別的顏色,這個顏色在佛教裡面叫做壞色。
比如在西藏的佛教裡面就有黃教、紅教、花教以及白教的區別,他們穿的僧袍就跟自己教的顏色是一樣的。其實佛教裡面也是有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只有達到一定的等級才能穿什麼樣子的衣服,這個是不能隨便穿的。一般只有等級很高的僧人才有資格穿袈裟,一般都要做到住持級別才可以。
當然僧人並沒有規定固定的僧袍顏色,有的地方還會穿灰色的僧袍,這個還是要根據每個寺廟的規定來確定。
❻ 和尚的僧衣顏色,為什麼不全都一樣
和尚的衣服是和尚的身份證明。如果你問和尚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你一時答不上來。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同的僧侶有不同顏色的衣服。不同寺院的僧侶站在一個地方,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是佛教在中國不同民族間傳播的結果。佛教在中國的漢、藏、傣等民族中傳播了近兩千年,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佛教體系。
明朝洪武初年,對僧服的顏色有統一的規定。根據當時佛教的三大范疇,即禪宗(禪宗)、講學(天台、華嚴、法湘宗)、教法(也稱為法律、從事喪禮和儀式),規定禪宗僧人應穿茶褐色衣服、綠帶、玉色袈裟;傳教士應佩戴玉色服飾;綠帶和淺紅色的法衣;傳教士應該穿肥皂衣黑色的腰帶和淺紅色的法衣。
❼ 佛教中比丘的袈裟為什麼顏色不同
不知道不要亂說,袈裟是不分等級的。每一位受了具足戒的僧人都有袈裟,分為三衣,分別叫安陀會(五衣)、郁多羅僧(七衣)、僧伽梨(大衣)。
❽ 出家人的袈裟為什麼是黃顏色啊
佛教的僧服沒有顏色的統一要求,只是必須穿敗壞色,不能穿正色的,如白色、黑色、藍色等等。
所以,出家人的衣服通常都是褐色或灰色的。
只有在重大的法會或紀念活動時,才有穿黃色或紅色的,但是也必須是拼接的,而不能穿整幅的
❾ 灰色的僧衣和黃色的僧衣有啥區別
袈裟的顏色一般代表不同的工作類別,袈裟之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說,多數以青、泥(皂、黑)、茜(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舍利弗問經等不同,而以青(化地部)、黃(大眾部)、赤(法藏部)、黑(說一切有部)、木蘭(飲光部)五種為如法色。
(9)為什麼佛菩薩的袈裟顏色不一樣擴展閱讀:
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制。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袈裟 (僧眾身上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