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紫砂燒制溫度不同,為何會有多種顏色
紫砂燒制過程中,壺坯發生一系列物理及化學變化,形狀得以固定,性能得以發揮,稱為燒成。
制好的壺坯先放置兩三天,陰干去除水分(否則燒制過程中,可能因為坯內水分而發生炸裂),再放入窯內,在一定氣體作為介質的條件下,進行高溫煅燒。

在數百年的制陶歷史中,紫砂陶的燒制工藝不斷完善和改進。上世紀50年代之前,宜興紫砂陶的燒制都使用龍窯,之後逐漸改用倒焰窯,現在通常使用的是隧道窯和電窯。
燒制是紫砂器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燒成時的溫度和氣氛不同,燒成作品的顏色與緻密程度,也會隨之變化。因此燒制人員需要大量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才能燒出優秀的作品。


燒制工藝最主要的是,使紫砂陶器燒結。紫砂壺燒結,是指紫砂壺在一定高溫狀態下,低熔點物質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質之間的空隙,但並未達到碳化(焦黑)、鈣解(出現針眼、氣泡)程度的物理狀態。
從低熔物開始熔化,到出現氣泡、針眼、焦化現象臨界點的溫度范圍,為燒結溫度范圍。紫泥燒結溫度的下限要求是,達到1150~1180之間,紅泥是1050~1100之間,本山綠泥是1180~1200之間。
有些優質泥料燒結溫度跨度大(燒成後不會吐黑),可以在1300多度乃至1400多度高溫下燒成,如黃龍山4號井底槽清泥、天青泥等。





紫砂壺是否燒結,不僅會影響坯體強度、氣孔率這些實用性因素,還影響紫砂材質真實品性的展現,如呈色效果、顆粒觸感、砂絡脈理。如果溫度把握不到位,就會出現欠火與過火的瑕疵。
過火是指窯溫超過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溫度,壺體變形,表面出現氣泡。窯溫過高,壺坯會變形成為廢品,也就是業內俗稱的「窯燒白光」。

說完燒成溫度,我們再來看燒成氣氛。燒成氣氛是指燃燒環境中氧氣、一氧化碳氣體濃度的高低。
簡單來說,在相同的燒制溫度下(當然必須是燒結溫度以上),氧氣較多,就是氧化氣氛;一氧化碳多,就是還原氣氛。主要以氧化氣氛進行燒制。

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下,色澤效果不同。如紫泥在氧化氣氛中呈現紫紅、紫褐、深紫等色,在還原氣氛中則呈現多種青黑色調。
因為在氧化氣氛下,紫砂泥中的鐵生成的是紅褐色的三氧化二鐵,在還原氣氛中形成的是青黑色的氧化亞鐵。
㈡ 彩陶為什麼多施以紅色
彩陶是將礦物顏料描繪於光滑的坯體後入窯燒制而成,是史前藝術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遺產,同時它還是史前色彩審美心理的一個物質載體。
與原始人使用最先使用的色彩相同,紅色也是最先用於彩陶的顏色。
約八千年前原始人製作骨質與石質飾物上穿孔幾乎都是紅色的,可以據此推測它們所用穿帶都被赤鐵礦染過。
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開始盛行彩陶,當時礦物紅色顏料主要有赤鐵礦和硃砂,目前考古發現用於製作彩陶的紅色顏料主要是赤鐵礦,使用硃砂的很少。
紅色具有極強的動物性特徵,是血液的顏色,象徵著生命。原始人在狩獵、戰爭中慢慢發現,人或動物若流失紅色血液,就可能失去生命。紅色與人原始本能的這種密切關系能看出其審美價值,可見紅色最初是從人的本能需求出發造就了人的審美感覺。紅色來源的另一個最基本經驗是火,紅色的火可以防止野獸侵襲。人類利用紅色的火發明了陶器,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原始人將火視為天神之力,可以驅趕寒冷和黑暗,火以毀滅的形式帶來純凈。
考古發現也證明紅色是最早被使用的色彩,距今一萬五千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遺址里,原始人遺骨旁就有紅色的赤鐵礦粉末。
-
--以上摘自《中國論文網》__《以彩陶用色為例淺析中國傳統色彩審美心理之根源》
㈢ 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陶器為什麼會出現彩色外型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一種繪有黑色、紅色或紅黑二色的陶器,因含鐵燒成後呈紅、褐或橙黃色,製作時選用淘洗過的粘土,小型器可以直接成型,大型器則用泥條盤築成型,風干後用含鐵或錳的礦物顏料繪制紋樣,有些在繪制前還加一層白色陶衣,然後燒制而成。彩陶是作貯物的日用器,用以煮食的陶器一般不加彩繪。彩陶的出土以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最為豐富。
㈣ 陶器上的顏色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分兩種;
1.古代的時候人用筆勾畫出需要的圖案,然後燒制
2.現代工藝師用科技製作的畫紙,貼於陶瓷表面,在進行燒制
註明:一般根據溫度的不同瓷土性質在燒制的顏色也有不同體現
㈤ 古代彩陶分為哪幾種顏色的花紋都以什麼為原料
彩陶一般繪有赭紅、黑、白等3種顏色的花紋,赭紅彩主要著色元素是鐵,當以赭石為原料;黑彩的主要著色元素為鐵和錳,原料可能是一種含鐵較高的紅土;白彩可能是一種配人溶劑的瓷土。
㈥ 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是怎麼由來的
距離現在的幾千年前,我國就有了古老的陶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等地方,都發現了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被叫做彩陶文化,同時也被稱為“仰韶文化”;而黑陶稍晚於彩陶,因表面光亮如漆也叫做“黑陶文化”也稱為“龍山文化”。彩陶和黑陶都產生於新石器時期,主要是原材料和手工藝、環境變化形成不同的風格的陶器。
三、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通過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研究,考古學家認為黑陶文化是夏朝和商朝兩個朝代的文化祖先,是形成古代青銅文化的過程,但是周朝人創造的炎黃的形象,明顯就跟彩陶文化相重合,彩陶文化的發展和起源跟周人所記載的也相同。依照兩種文化的時間點,考古人員發現黑陶文化繼承了彩陶文化的中原型文化,然後用武力征服了甘肅型文化,由此可見彩陶文化的甘肅型沒有被文化所征服。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發現不僅僅是製作陶器很普遍,古人在陶藝文化的審美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經過歷史長期醞釀而產生的,古文化對現今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㈦ 陶器為什麼深藍色圖案居多
你說的深藍色圖案居多的陶瓷應該是青色,最早出現在景德鎮的元青花瓷。
由於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胎中氧化鋁含量增加,從而減少了器物的變形率。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微閃青,光潤透亮,與濃艷的青花相配十分和諧相宜。所以從元代景德鎮開始出現的陶瓷多為青色。
明代時,官宦常用進口料制陶,俗稱「蘇麻寓青」呈色比青更加濃艷,蒼翠欲滴,色濃處還呈現點點黑斑,別具天然之美。這個顏色就是你說的深藍色。
㈧ 彩陶為什麼只有兩種顏色
紅色和黑色是神的顏色。
在仰韶文化的大地灣彩陶,馬家窯彩陶以及烏克蘭的特里波耶文化的彩陶,彩陶上繪畫的顏色基本上都是以黑色和紅色為主。這種以黑色和紅色為主的色調,基本上占據了整個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繪畫。在距今兩千年前的漢代,古人使用了黃色和綠色,後期又使用了三彩、五彩等多種顏色。這說明不是大自然中缺少顏料,也不是先民們不會使用顏料。而是黑色和紅色在先民的認識中,是具有某種含義的,是不可替換的顏色。也就是前面說的,紅色和黑色是代表神的顏色。為此,彩陶不是五顏六色的。
㈨ 為什麼陶瓷可以呈現各種美麗的顏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志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