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不好為什麼顏色
⑴ 什麼樣的枕頭對頸椎好
早晨醒來,頸部僵硬,肌肉疼痛,經常性落枕沒滲,很有可能是不良睡姿以及枕頭不合適造成的,如果長期使用不合適的枕頭,久而久之便容易引發頸椎病。
人體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是12±5,說簡單點,頸椎是有弧度的,起床後,感覺肩頸酸痛,是由於睡眠時,頸椎懸空,枕頭沒有與椎位的弧度完全貼合,起不了支撐頸椎的作用,加重了肩頸的壓力,所以導致了隔天起床後,肩頸的各種不適。從這個角度看,睡眠時,選擇一款合適的枕頭是相當重要的。那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枕頭呢?
菲利斯康頸椎枕
最後,說下枕頭軟硬度的選擇。枕頭的軟硬也很重要,枕頭太硬,會使頭部與枕頭接觸面過少,導致局部壓力過大,進而壓迫神經,引起頭頸的酸麻、疼痛等症狀。枕頭太軟,會使頭與枕頭貼得太緊而影響頭皮的血液循環,透氣性差,對於有俯卧習慣的人來說,更會導致呼吸不順暢,進而出現脫發、頭暈等症狀。軟硬適中的枕頭,以頭部會和枕頭自然緊貼,又不會過於深陷(<3cm)為宜。
⑵ 我的脖子好痛,好酸,好脹,好難受啊!頸椎病一年了怎麼辦救命啊!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大約30歲之後,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退化,含水量減少,並伴隨年齡增長而更為明顯,且誘發或促使頸椎其它部位組織退變。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第5—6、第6—7頸椎受力最大,因此,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較為多見。有統計表明,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歲左右則達50%,70歲左右幾乎為100%,可見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發病機理】
頸椎病發病機理: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外傷因素: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運動。
3、慢性勞損:長期處於不良的勞動姿勢,椎間盤受到來自各種方面的牽拉、擠壓或扭轉。
4、寒冷、潮濕: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寒冷、潮濕因素的影響,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肌肉痙攣,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引起纖維環損害。
【疾病分類】
(1) 頸型: 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2) 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3) 脊髓型: 頸椎間盤遲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以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以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4)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
(5) 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
(6) 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等。
【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臨床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臨床檢查】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扎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扎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治療措施】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
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余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症型,取2~4穴。
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採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准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鍾或搗針2~3分鍾,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鍾。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鍾,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臨床痊癒:症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症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准評定,臨床痊癒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7]。
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
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鍾,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葯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
配穴:天宗、肩井、肩貞。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鍾,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葯水鍋內煮2~3分鍾,取出並甩盡葯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鍾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葯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癒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葯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
主穴每次選1穴,據症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葯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葯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癒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癒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埋線療法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鍾。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癒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埋線療法取穴;大椎 曲池 外關 阿是穴
⑶ 我頸椎不好,去做了針灸,在腳上的針眼有點鍾了,還發青色,手背上的拔針時拔出了水,正常嗎
樓主:型臘襪
我建議你拍X光片,依我看你的頸椎出問題了,有可能是移位壓迫頸神經線引起疼痛及胸悶。你先要搞清楚----針灸是兩種治法----只用針叫針刺,灸是用艾葉卷在扎入的針或卜激穴位上熏。我對為你醫治醫生的資歷有懷疑,你腳上針眼很可能是醫生把你的血管扎破引局螞起內出血,手背上的針眼出水可能是扎破淋巴腺而流出的淋巴液或組織液。
我建議你去做物理牽引治療,平時可做頸部健康運動,方法是;左手從背後放在脖子右邊輕輕握著同時用右手放在左邊頭頂近耳朵上方,兩手同時輕輕的往反方向拉,反復做3-4遍而後再做右邊每天1-2次.,做完再放鬆頸部然後慢慢左右前後擺頭3-4次而後轉擺頭同時把臉左右擰,堅持每天做這健康頸部操可減緩至治癒頸部病患!
⑷ 頸椎病會引起臉色暗淡無光嗎
頸椎病一般是不會導致臉色暗淡無禪纖光的。不過也不好說。如果在急性發作敗襲段期間察譽患者出現疼痛、頭暈的表現的話,有可能出現現在的情況。
⑸ 頸椎病會引起皮膚發黑嗎
頸椎病是不會引起皮膚發黑的。
⑹ 大椎穴放血顏色有點紫,頸椎本來就有問題
大椎放血有紫色,在中醫講這是有寒濕之氣的表現,說明局部有淤血,可以通過放血和熱敷等來緩解。
⑺ 肩頸和背部刮出黑紫色痧是什麼原因
你的脖子轉一下 自己能感覺到頸椎有聲音發出么 出痧就是說明你有肩部和頸部不健康 頸椎病 肩周炎多是 顏色越深也就是越嚴重了 刮痧治療效果很好 希望繼續保持 但是你下一次刮痧一定要等這次的痧下去才能做下一次 本人推薦在刮出痧的部位再拔罐 10分鍾左右 效果更佳滑寬 因為我就是這樣做的 多年的肩周炎已經不疼了褲滾 我是大概4、5天一回 顏色一直在變淺 酸痛感也幾乎沒有了 治療這些風濕骨病有對症的穴位 都要做 身體的經絡是整體的 不是局部的
平時多運動吧 坐信純亮辦公室的長期一個姿勢的大多都會有這樣的病 自己學下穴位 就能自己治療了 祝你健康
⑻ 醫生讓我去醫院用蠟療調理頸椎病,為什麼紫德堂的蠟和醫院的蠟顏色不一樣
你好,醫院的蠟是石蠟,顏色是白色的,紫德堂的滲信蠟塊是中葯蠟塊獲得液兆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蠟的成分有鬧喊租醫用石蠟、天然蜂蠟、中葯提取物所以的顏色會呈現黃色,凝固後顏色是黃色哦
⑼ 頸椎後面發黑,疼怎麼辦啊
患者脖子後面很黑怎麼辦,依據患者具體情況不同可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一、如果患者脖子處經常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從而引起局部色素沉著,表現為皮膚黝黑,屬於正常的芹槐生理現象,可以通過局部外擦防曬霜,適當的採用衣服遮蓋,避免脖子後面的皮膚過度刺激發生病變。二、如果患者脖子後面伴有皮膚的黑色素瘤昌尺而造成了皮膚發黑,皮膚黑色素瘤屬於惡性程度較高的惡性腫瘤,患者需要盡快行手術切除局部的腫瘤細胞,同時行局部周圍皮膚的放療治療。部分患者如果術後病檢提示切緣陽性,甚至有可能需要二次手術擴大切除范圍,盡可能的清除體內腫瘤細胞。脖子後面黑是代謝性問題,有一部分病人不只是脖子黑,任何部位都有可能變黑。皮科里有一種疾病叫里爾黑變病,往往原因不清楚,可能與生活里接觸化學物質有關系。還有很多患者發生在脖子後邊、腋窩等有皮膚皺褶的地方,尤其是發生在肥胖的地方,可能與代謝有關系,叫黑棘皮病。這種情況下減少身體自身的原因非常重要,如減肥,很多資料證實或病人臨床經驗證實,隨著體重減輕,黑棘皮病會變淡會減輕,所以黑棘皮病跟內分泌有關系。發生了該問題之後,減重、減肥非常嫌迅友重要,治療方面可以用減少激素的葯膏,甚至去掉角質的葯膏,如氫醌乳膏、尿素軟膏,減色素或減少角化為主。
⑽ 三線解析(也叫 生 命 線)
3線:起於食指指根線與喚兆悔拇指指根線中點,包繞整個大魚際。
3線過短過細是身體整體虛弱的表現。過長身體健康的表現。過於深刻是突發性疾病的 表現
在3線和2線合流處前1/2上胃區,後1/2是頸椎區,腦血管區。在分點處是2、3、4頸椎點
把頸椎去平均分成7等份是頸椎的長度,在3線和2線分流處為6、7節頸椎
在食指中軸線下是5、6頸椎。靠3線這邊是頸椎的左邊,在和正合流處上方是右邊 現
生命線起始端頸椎的診斷:
那邊紋理多說明增生情況那邊嚴重。
如果6、7頸椎增生是生理性增生說明是由工作環境及靜坐等而造成的增生現象
如果5、6頸椎增生明顯症狀是頭有點偏而沒有引起注意,5、6增生比6、7增生壓迫腦血管更厲害5、6頸椎增生要考慮到頸椎動脈供血不足現象。 如果2、3節出現增生是腦組織血管供血不足現象,會有後腦困、悶的感覺
如果2線和3線沒有合流時,應以2線為主診斷頸椎
如果2線沒有起始端,就以3線為主診斷頸椎。
當第七頸椎有島紋或菱形紋應考慮:是由工作、生活環境所造成的生理性增生
當5、6頸椎有島紋或菱形紋時:是由於姿勢不正而導致頸椎偏斜而猜鍵增生。
如果頸椎區沒有紋理而顏色發青發暗、發紫時:也要考慮到近期頸椎過度老損
所造成頸肩綜合症,或頸椎病。如果有頭痛也要考慮到是由於頸椎而引起的。
如果在頸椎區有紫斑:是局部血管神經的嚴重壓迫。
如果頸椎區有青筋出現:更說明頸椎過度老損,或增生長期壓迫頸椎動脈所引起的腦供血不足,和頸椎病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