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虎鯨只有兩種顏色
㈠ 虎鯨分辨船隻
是。通過在爛衫瞎上海科普網報道中提到,虎鯨是非常聰明的、具有很強社會性的哺乳動飢空物,它們能夠學習復雜的行為。這意味著,一旦種群中塌擾的一兩個個體學會了「掠奪漁民漁獲」這樣的攝食行為,這種「盜竊」手段就可以迅速地傳遍整個群體。因此虎鯨是分辨船隻的。虎鯨(Orca)是海豚科(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海洋哺乳動物。虎鯨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吻部。通體由黑白兩種顏色組成,背部和側體均為黑色,腹部及眼睛後方的橢圓形區域呈白色。
㈡ 虎鯨deefds
虎鯨的自述
東山培正小學 五(4) 周寅暾 42號
Hi!大家好,我是一隻虎鯨。在我們鯨這個大家族裡可以分為2大類,一類是須鯨,另一種齒鯨,我們可是齒鯨的老大哦。須鯨們的主食是小魚小蝦。我們就吃大魚和海獸,有時候實在受不了了便吃一頭須鯨解解饞。所以,須鯨們給了我們一個「鯨中敗類」的「榮譽稱號」,真是郁悶,我們也不願意啊!
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必須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否則就會憋死的。由於我們的鼻孔長在腦門上,所以我們在換氣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壯觀的「噴泉」。但我們齒鯨的「噴泉」沒有須鯨的好看。
由於現在有許多人大肆捕殺我們,所以我要警告你們這些可惡的人類:不許捕鯨,如果你們仍然執迷不悟的話,我們過幾年再重返陸地把你們全部都「咔擦咔擦」了!一定要記住我的警告!
糟了,捕鯨船又來了,我要閃人了,886!
㈢ 藍鯨誤入繁殖地被75隻虎鯨吃掉,藍鯨和虎鯨的區別有哪些
一個是吃大魚大肉的,一個是吃小魚小蝦的,一個體型上巨大,一個體型上稍小,但它們都是鯨類。藍鯨體型比較大吃,但是吃小魚小蝦兒,虎鯨是專門吃大魚大扮檔肉的,聞到血腥味他可能就會來吃。虎鯨能夠捕殺鯊魚,藍鯨卻不可以,因為它的牙齒是虛狀的,專業核譽捕殺小一點的小魚小蝦。
一、藍鯨屬於須鯨,虎鯨屬於齒鯨。
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就是藍鯨,藍鯨的體型非常龐大,很少有動物能夠與它正面抗爭。這也致使他在海洋中有一種非常大的優勢,但是虎鯨是成群結隊的進攻和防禦,所以藍鯨不可能打得敗一群像老虎一樣兇猛的虎鯨。藍鯨除了個頭大以外,優勢幾乎沒有,因為虎鯨體型小又比它比較靈活,所以這才致使藍鯨論為虎鯨的食物。
每一類鯨魚都是海洋裡面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保護它們,不能夠因為他們兇猛或者數量比較大就肆意捕殺它們,我們應該給予它們一個合適的生存空間,畢竟很多鯨魚現在已經處於瀕危的邊緣。虎鯨的顏色是黑白相間的。藍鯨的顏色一般只有一種顏色,所以說一般是很容易辨認出虎鯨和藍鯨的。
㈣ 虎鯨的資料、特點、與其它鯨有什麼區別
學名:Orcinus orca
英文名:Killer Whale/Orca/Grampus
別稱:有殺鯨、逆戟鯨等稱謂。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的天敵。有時它還襲擊同類須鯨或抹香鯨,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虎鯨分布圖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數指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敬鄭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薯稿配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㈤ 虎鯨資料
最兇猛的海洋動物-虎鯨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由於性情十分兇猛,因此又有惡鯨、殺鯨、兇手鯨、逆戟鯨等稱謂。它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8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既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而較少游向遠洋。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豹、海獅、海狗、海象等,有時也捕食企鵝、烏賊和鱈魚、鮃魚、鰈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曾有一隻虎鯨吃掉13隻海豚和14隻海豹的記錄。成群的虎鯨甚至敢於攻擊比其大十飢核倍的須鯨,情景與狼群圍獵孤鹿十分相似,先將獵物上下左右團團圍住,咬掉背鰭、尾巴等,使其難以游動,然後撕去大塊的肉,再咬掉獵物的嘴唇和舌頭。由於虎鯨是如此之兇猛,所以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遠遠見了,就慌忙避開,逃之夭夭。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虎鯨喜歡營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旅清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竟然對虎鯨的出現毫無反應,而不是驚慌失措,四散逃離,因此被虎鯨毫不費力地一網打盡。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虎鯨在水中戲耍的時候,聲音則變為「哇哇」的哨聲,碧波盪漾的海面上,一會兒疾馳,一會兒翻滾,……,此外,它還經常要到卵石海灘附近,花上10-30分鍾左右的時間,上下左右不停地翻滾,使身體的各個部位在卵石堆上摩擦,同時發出一種復雜而愉快的歡叫聲,這是為了除去身體表面的污垢,也是為了除去經過新陳代謝而產生的陳舊表皮,如果不通過磨擦而及時除掉,表皮會逐漸增厚拆肢前,變得粗糙而腐敗。 生活在不同海區里的虎鯨,或者不同的虎鯨群體,使用的「語言」的音調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同人類的地方方言一樣。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的食物,虎鯨便會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捕食,但它們的叫聲卻各不相同。它們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互相進行交談,但彼此是怎樣聽懂對方的「方言」的,至今尚不清楚。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為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憑空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蛙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虎鯨智力出眾,也被人們通過馴化來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務,例如美國海軍夏威夷水下作戰中心,每年要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訓練一隻動物部隊,虎鯨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可以進行深潛、導航、排雷等工作。人們還訓練虎鯨打撈海底遺物,播放虎鯨的聲音嚇跑海水中的害獸,或者把它當成海中警犬,看護和管理人工養殖的魚群等。 虎鯨全年都可以交配,雌獸每3-5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年,每胎產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壽命約為20一35歲。在出生後的1-2年內,幼仔在飢餓或者呼喚雌獸時,只能發出粗厲的聲音。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模仿成體的聲音,改進和豐富自己的叫聲,但由於虎鯨的語言復雜而多變,幼仔要完全掌握成體的「語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時間。虎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領航鯨科、虎鯨屬。領航鯨科動物與海豚的親緣關系較近,也可以看作是體型較大的海豚,其共同特點是嘴小,沒有喙,上下頜均具有尖銳而發達的圓錐狀牙齒,但數目比較少,上、下頜的每側都少於15枚,而且不同的種類牙齒的數目也不相同,最少的僅有1枚。頭骨的左右不對稱,外鼻孔僅有1個。鰭肢上具有5趾。胸骨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它們體型的大小也差異很大,最小的在1米左右,最大的達20米。
㈥ 關於虎鯨的(答案好的再加分)
虎鯨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由於性情十分兇猛,因此又有惡鯨、殺鯨、兇手鯨、逆戟鯨等稱謂。它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8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衫嘩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既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滲塌亮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叢寬;「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逆戟鯨: 又叫虎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的大敵。有時它還襲擊同類須鯨或抹香鯨,是海上霸王。
.1862年,一個名叫埃斯里特的人,從一頭逆戟鯨的胃中發現了13頭海豚和14隻海豹,因此,逆戟鯨理所當然地成了劊子手。的英文、荷蘭文名稱,意即殺鯨之意。屬於齒鯨類,巨大的軀體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紋,眼後方有兩塊卵形白斑,體側有一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以上特徵很容易將與別的鯨區分開來。
虎鯨體長近10米,重7.8噸,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們以蒼茫碧海為家,各個海區幾乎無所不在,但以南極、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極三個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虎鯨的上下頜長著20多枚10~13厘米長的銳牙利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相互交錯著,嘴一張,尖齒畢露,陰森恐怖。其牙齒的排列方式和形狀不僅利於撕裂、切碎獵物,而且使被擒獵物猶如囊中之物,難逃「虎口」。逆戟鯨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行動敏捷,游泳本領高強,而且花樣繁多。一會仰游,一會翻滾,一會又將身體直立於水面,游起來隨心所欲,常將其背鰭突出水面,猶如古代武器的戟倒豎於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鯨」。
殘暴貪食,小須鯨、海豚、海豹、大型座頭鯨、灰鯨、白鯨,甚至獸中之「王」――藍鯨均在它捕獲之列。除此之外,各種魚、海鳥、烏賊等海洋動物,也決不輕易放過。它們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當捕魚時,它們便由若干組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團團圍住,然後輪番沖入魚群,美美地飽餐一頓後,便揚長而去。對於魚、烏賦等此類小型動物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吞噬,而對於大型哺乳類,雙方便會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當它們襲擊大型動物時,往往一齊出擊。例如,有人曾日擊7頭襲擊一頭小須鯨悲壯場面:三頭身強力壯的雄虎鯨對小須鯨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頭咬住尾,另一頭則咬頭部,剩下的一頭則從全方位進攻,只用45分鍾,便將小須鯨活活咬死,其餘四頭便一擁而上,瞬間便將小須鯨掃盪殆盡。有時一動不動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嚴然一具僵屍。每當成群的海豚或海獅在海面上游泳覓食時,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覺便靠近,這時,虎鯨會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而食之。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虎鯨從不主動向人類進攻,而且聰明伶俐,樂於跟人相處,稍加訓練,便可做各種表演,可見其具有很好的記憶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還有很強的報復心理。一位愛斯基摩老人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小鎮,有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曾向一對嗜殺鯨開槍,沒有打中,卻遭它們的報復,在此後的幾年中,只要他們一出海,那對嗜殺鯨就會趕來向他們進攻,有好幾次差點送命,嚇得他們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獵了。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虎鯨(Killer Whale)又稱為殺人鯨、逆戟鯨,英文中有時稱之為Orca或Grampus。由於虎鯨在電影、電視、與海洋水族館中的演出,它們可說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級動物;事直上在1960年代以前,虎鯨仍受人們恐懼與迫害,直到少數野生個體被捕捉與馴養後,社會大眾對它們的觀念才開始有所改變。虎鯨是人類研究了解最深入的鯨豚之一,這要歸功於科學家在北美洲西海岸對位於美國華盛頓州(Washington)、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以及阿拉斯加海域的虎鯨群超過三十年的研究。遍布全世界的虎鯨族群似乎是由許多亞族群組成,各自適應於其棲息環境,由此點看來,虎鯨與狼群非常相似。部分學者認為,不同族群的虎鯨之間在形態、基因、生態、與習性上皆存在差異,似乎可區分出不同亞種甚至是新物種。
基本數據
出生身長體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外型特徵
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公尺。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分布
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南方的加州。
習性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
生殖
根據對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外海的定居型族群的研究數據顯示,虎鯨終年皆可生產,高峰期自秋季至來年春天,平圴生殖間隔為5年,成年雌鯨在過了40歲之後通常就不再生育。由圈養個體的研究結果推測,其懷孕期約15至18個月。雖然幼鯨很早就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哺乳期至少會持續達1年以上,通常要到2歲大左右才會完全斷奶。
食性
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印度尼西亞、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1.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36-439. ISBN 0-375-41141-0
2.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152-155. ISBN 0-7513-2781-6
3. 馬克‧卡沃達著;馬丁‧卡姆繪圖;陳順發翻譯,《鯨與海豚圖鑒》,貓頭鷹出版社,1997 [民86]:152-155頁。ISBN 957-9684-16-2
4. Hadoram Shirihai / illustrated by Brett Jarrett, 《A Complete Guide to Antarctic Wildlife: The Birds and Marine Mammals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the Southern ocean》, Alula Press Oy, 2002: p333-336. ISBN 951-98947-0-5
㈦ 虎鯨有天敵嗎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我們知道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地球上絕大部分都是海洋。因此海洋里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生物,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大型魚類就是古今經常把大白鯊和虎鯨當作海洋的統治者,不過可不要小瞧了虎鯨。虎鯨還是鯨魚殺手,可以說虎鯨沒有天敵。虎鯨被稱之為海洋界的霸主,他們是哺乳動物,雖然名字帶有鯨字,但他們是最大螞基的海豚類生物。虎鯨的外表長相就非常王者,和我們所熟知的海豚並不一樣。接下來告訴大家,虎鯨是一種怎樣的生物,虎鯨在海洋界有沒有天敵。
㈧ 關於虎鯨
學名:Orcinus orca
英文名:Killer Whale/Orca/Grampus
別稱:有殺鯨、逆戟鯨等稱謂。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的天敵。有時它還襲擊同類須鯨或抹香鯨,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編輯本段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科: 海豚科(Delphinidae)
屬: 虎鯨屬(Orcinus)
種: 虎鯨(O. orca)
編輯本段基本數據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出生身長體耐顫陵重:2.2~2.6m、16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9m、5,600kg;雌—7.9m、3,800kg
壽命:雄—50~60年;雌—80~90年
編輯本段外型特徵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昌戚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洞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編輯本段分布
虎鯨分布圖虎鯨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southern Japan),冰島(Iceland),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踨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目前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resident)與過境型(transient)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Alsaka)一直到南方的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 )。
編輯本段習性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鍾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開闊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系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pod,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系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 females are the family elders),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定居型小群面對其它小群時有特殊的致意方式:面對對方一段距離排成兩行緊密縱隊,然後兩個小群的成員會互相混雜,似乎是在表明其社交地位。他們的小群很和睦(stable),穩定(capture),只有死亡(death)或者被俘(capture)才能被破壞。他們每個小群一起社交,休息,互相依存強大(socialize and rest in extended family groups, and literally thrive on each other』s company)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在生殖方式上,屬於一雄多雌,往往由一頭身體膘悍的成年雄鯨和幾頭雌鯨組成一生殖群體。雄鯨擁有雌鯨的多少取決於其競爭能力,身長體壯、力量強大的佔有的雌鯨就多。經交配、受孕和1年的妊娠期,一頭體長2.4米的小鯨就降生了。小鯨以母鯨的乳汁為食,生長很快,整天尾隨母鯨身旁,1年後便可獨立覓食了。當體長達6米多時,雄鯨便可達到性成熟,這時它便開始求偶成婚。但由於眾多的後宮佳麗均為父輩所有,豈能讓其染指,所以它往往被逐出家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旦時機成熟,它便會參與爭奪生殖權的斗爭,向鯨群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憂,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它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目前在日本(Japan)、印度尼西亞、格陵蘭(English)、與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海上霸主—虎鯨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8米,體重7000-8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fins),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一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虎鯨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以南北兩極附近水域最多,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虎鯨喜歡棲息在從0℃到12-13℃的較冷水域,溫暖的海洋中數量較少,即使有也常常潛到水溫較低的深水地帶。它行動的流動性很大,一天就能游出100多公里,但較常出現在離海岸30公里以內的水域中。游泳前進的速度也很快,時速可達54公里。潛水的時間也很長,最多能達到30分鍾以上。
虎鯨獵食的對象主要是各種海洋獸類,如海豚、海獅、海象等,有時也捕食烏賊和鱈魚、鮃魚、鯖魚、沙丁魚等各種海洋魚類。虎鯨是兇猛的,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須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虎鯨在捕食的時候還會使用詭計,先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麼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銹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而且還能夠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里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在海上旅行的人常把虎鯨說成是變化無常的海妖,漁民們則稱它為「海上霸王」,電影、戲劇等各種藝術作品中還將它描述為「復仇之神」,這些都在暗示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動物。其實這完全是人們的想像,因為虎鯨雖然是兇猛而貪食的海中巨獸,但在歷史上卻從未有過有根據的吃人紀錄,甚至連咬死人的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奇怪的是,它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顯示出和善可親,在水族館里可以飼養馴化,既聰明又聽話,還能學會許多技藝,表演各種節目,最激動人心的節目有「迎客」:隨著鈴聲將巨大的頭部露出水面,向觀眾徐徐游去,以示「歡迎」,或者任憑飼養員騎在背上到處跑,甚至還讓飼養員把頭伸人它的巨嘴裡,一動也不動;「躍水吞魚」:破水而出,張開大口,躍到5米多高處,吞下掛在那裡的一條大魚;「速游中縱跳」:先沿著池邊快速游泳,破浪疾駛,時而躍出水面;「召之即來」:聽到召喚信號,立即游過來;「貓捉老鼠」:虎鯨腹部朝上,兩只胸鰭露出水面,馴養員坐在它的胸部,一隻手握著它的牙齒,隨虎鯨在水中兜上幾圈之後,便跳進水中,這時,虎鯨從背後追上,再次把他馱在背上,並且多次重復著這個動作……。其實,虎鯨變得這樣溫順是因為人們掌握了它的一個弱點:一旦離開了同類而單獨生活時,膽量就變得很小了。當然,在精彩的表演之後,鮭魚、金槍魚等美味佳餚作為獎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1862年,一個名叫埃斯里特的人,從一頭逆戟鯨的胃中發現了13頭海豚和14隻海豹,因此,逆戟鯨理所當然地成了劊子手。killer whale/orca/Grampus的英文、荷蘭文名稱,意即殺鯨之意。屬於齒鯨類,巨大的軀體上有黑白分明的斑紋,眼後方有兩塊卵形白斑,體側有一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以上特徵很容易將與別的鯨區分開來。
虎鯨體長近10米,重7.8噸,雌的比雄的要稍小些。它們以蒼茫碧海為家,各個海區幾乎無所不在,但以南極、日本近海和挪威至北極三個海區的虎鯨數量為最多。虎鯨的上下頜長著20多枚10~13厘米長的銳牙利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相互交錯著,嘴一張,尖齒畢露,陰森恐怖。其牙齒的排列方式和形狀不僅利於撕裂、切碎獵物,而且使被擒獵物猶如囊中之物,難逃「虎口」。逆戟鯨體型呈優美的流線型,行動敏捷,游泳本領高強,而且花樣繁多。一會仰游,一會翻滾,一會又將身體直立於水面,游起來隨心所欲,常將其背鰭突出水面,猶如古代武器的戟倒豎於海上,因此得名「逆戟鯨」。
殘暴貪食,小須鯨、海豚、海豹、大型座頭鯨、灰鯨、白鯨,甚至獸中之「王」――藍鯨均在它捕獲之列。除此之外,各種魚、海鳥、烏賊等海洋動物,也決不輕易放過。它們最常用的捕食方式是群起而攻之。當捕魚時,它們便由若干組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團團圍住,然後輪番沖入魚群,美美地飽餐一頓後,便揚長而去。對於魚、烏賦等此類小型動物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吞噬,而對於大型哺乳類,雙方便會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當它們襲擊大型動物時,往往一齊出擊。例如,有人曾目擊7頭虎鯨襲擊一頭小須鯨悲壯場面:三頭身強力壯的雄虎鯨對小須鯨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一頭咬住尾,另一頭則咬頭部,剩下的一頭則從全方位進攻,只用45分鍾,便將小須鯨活活咬死,其餘四頭便一擁而上,瞬間便將小須鯨掃盪殆盡。有時一動不動地浮在海面上,肚皮向上,嚴然一具僵屍。每當成群的海豚或海獅在海面上游泳覓食時,往往不明真相,不知不覺便靠近,這時,虎鯨會迅速一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而食之。
虎鯨從不主動向人類進攻,而且聰明伶俐,樂於跟人相處,稍加訓練,便可做各種表演,可見其具有很好的記憶能力。然而,除了友好的一面之外,似乎還有很強的報復心理。一位愛斯基摩老人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小鎮,有兩個年輕的愛斯基摩人曾向一對虎鯨開槍,沒有打中,卻遭它們的報復,在此後的幾年中,只要他們一出海,那對虎鯨就會趕來向他們進攻,有好幾次差點送命,嚇得他們一直到老,再也不敢下海捕魚了。
水柱
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須鯨一樣,又細又高。
㈨ 虎鯨主要是什麼顏色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
虎鯨是哺乳綱、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虎鯨的體譽兆汪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尾部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
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慶仔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猜稿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
棲息環境
虎鯨是所有鯨類中最國際化的,可能是僅次於人類的第二大范圍的哺乳動物。它們幾乎可以在任何海洋棲息地中發現,但最常見於海洋生產力高的冷水地區,尤其是在較高的緯度和近岸。
目擊范圍從沖浪區到公海,水溫或深度沒有明顯限制。分布范圍擴展到許多半封閉的海域,例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㈩ 虎鯨是海豚海豚和鯨有什麼不同
虎鯨不是海豚,而是一種大型齒鯨。
1、外觀體型不同
虎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悔簡巧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
海豚是小到中等尺寸的鯨類。體長約1.5~10米,體重50~7000公斤。多數海豚的體型圓滑、流暢,有彎如鉤狀的背鰭(也存在其他形態)。某些海豚體表有醒目的彩色圖案,另一些則是較為單調的顏色。
2、分布范圍
虎鯨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以熱帶沿海最為豐富,一些淡水河流也有發現。
3、棲息環境不同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碧鍵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
海豚,主要棲息於熱帶的溫暖海域,但也有一些比如露脊海豚,更喜歡寒冷水域。通常生活在淺水咐吵或至少停留在海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