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煮麵為什麼顏色發棕色
❶ 澱粉遇碘變什麼顏色與溫度有什麼關系
有關系,首先澱粉遇到碘顯色的原因不是發生化學反應,而是和碘形成「包合物」,澱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過范德華力,兩者形成一種藍輪亮黑色錯合物(也叫包合物)
由於分子之間無法形成典型的化學鍵,因此通過范德華力形成的包合物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容易被破壞。
同時顯色的情況還受到pH值影響,因為鹼度過臘裂寬高,碘會歧化生成對應鹽,酸度過高則澱粉容易分解
此外只有源讓直鏈澱粉顯藍色,支鏈澱粉顯紅棕色
❷ 澱粉是什麼顏色的
澱粉為白色。
澱粉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類,直鏈澱粉含幾百個葡萄糖單元,支鏈澱粉含幾千個葡萄糖單元。在天然澱粉中直鏈的佔20%~26%,它是可溶性的,其餘的則為支鏈澱粉。
當用碘溶液進行檢測時,直鏈澱粉液呈顯藍色,而支鏈澱粉與碘接觸時則變為紅棕色。(原因是:具有長螺旋段的直鏈澱粉可與長鏈的聚I3 - 形成復合物並產生藍色。直鏈澱粉-碘復合物含拿埋有19%的碘。支鏈澱粉與碘復合生成微禪敏鏈紅-紫紅色,這是因為支鏈澱粉的支鏈對於形成長鏈的聚I 3 - 而言是太短了。)
(2)澱粉煮麵為什麼顏色發棕色擴展閱讀:
含澱粉多的賀孫植物:
富含澱粉的植物以旅類、殼斗科、禾本科、寥科、百合科、天南星科、旋花科、豆科、防 己科、蓮科、桔梗科、檀香科、銀杏科等為多,中國約有400多種澱粉植物。不同植物所富含澱粉的部位不同,主要有種子、果實、果梗、莖、根莖、球莖、鱗莖、根、塊根、髓心、皮層等。根據植物所含澱粉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它們分為:
1、種子類(如銀杏、板栗、花生、豌豆、綠豆、紅豆等)。
2、果實類(如野燕麥、薏苡等)。
3、莖類(如馬鈴薯、魔芋、南瓜等)。
4、葉類(如須蕊忍冬)。
5、根類(如甘薯、木薯等)。
❸ 澱粉水解程度不同為什麼會使其與碘形成的顏色不同
碘遇澱粉變藍搜滑纖,澱粉水解的中間產物糊精(有分子量較大讓悄的紅糊精和分子量較小的白糊精),對碘反應的顏色變化是:紫色—棕色—世仿黃色,若澱粉水解不徹底,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出現.
❹ 面條為什麼煮了以後變紅了
面條變紅的原因有兩種:
1、添加劑色素過量:麵粉本身增白劑過量,在製作的鮮面條放置過程中產生苯甲酸,在空氣中進一步氧化成苯酚類物質,所以顯紅色。
2、腐敗變質:濕面條由於水分含量較高,麵粉本身受雜菌的感染及面條周圍環境的污染,使得面條表面有雜菌、細菌的生長繁殖,一部分的菌種的排泄物為紅色
放時間長的面條再煮的時候變成紅色的原因是:
面條里邊為了防止發酸放了一些鹼,放的時間長了,加熱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就變紅色了.
煮麵條的技巧:
1、煮一般面條如果在鍋中加少量食鹽,大概一斤水加15克鹽,這樣煮出來的面條不糊爛!
2、煮切面在下面條時適量加點醋進去,這樣可除面條的鹼味,還可使面條變得更白。
3、煮掛面鍋中的水剛冒氣泡時就放掛面,攪動幾下後蓋上鍋蓋,水開時放點涼水進鍋,稍煮即可。這樣煮掛面,熟得快而且不黏湯,比較好吃。
4、煮掛面和干切面的時候,鍋中煮麵的水不要太開,等面條下鍋開鍋後也宜用中火煮,因為干切面和掛面本身很乾,用太大的火煮,水溫很高,使面條表面形成一層黏膜,熱量無法向里傳遞,易形成硬心和面條湯糊化。中火煮時,隨開隨點些涼水,使面條均勻受熱。
5、煮濕切面和自己擀的面條時則需水大開時下面,然後用筷子向上挑幾下,以防面條粘連。用旺火煮開,每開鍋一次點一次水,點兩次水,就可以出鍋。煮濕面一定要注意用旺火,否則溫度不夠高,面條表面不易形成黏膜,面條就會溶化在水裡。
6、如果要想使煮的面條清爽、不粘、不硬心、不糊湯,就必須根據面條的特點來掌握火候及下鍋的時間。
7、如果面條結成團,噴一點米酒,面條就會散開。
❺ 澱粉為什麼遇碘變藍
這主要取決於澱粉本身的結構。澱粉是白色無定形粉末,由直鏈澱粉(佔10—30%)和支鏈澱粉(佔70—90%)組成。直鏈澱粉能溶於熱水而不呈糊狀,支鏈澱粉不溶於水,熱水與之作用則膨脹而成糊狀。其中溶於水中的直鏈澱粉,呈彎曲形式,並借分子內氫鍵捲曲成螺旋狀。這時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鑽入螺旋當中空隙,並藉助范得華力與直鏈澱粉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絡合物。這種絡合物能比較均勻地吸收除藍光以外的其它可見光(波長范圍為400—750鈉米),從而使澱粉變為深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