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為什麼測視野
A. 眼科視野檢查的原理是什麼
一般視野檢查屬動態,是利用運動著的視標測定相等靈敏度的各點,所連之線稱等視線,記錄視野悉蘆的周邊輪廓。靜態檢查則是測定一子午線慧脊上睜碧帶各點的光靈敏度閾值,連成曲線以得出視野缺損的深度概念。
B. 為什麼要測試主視眼
因為主視眼所看到的東西會被大腦優先接受。人的大腦習慣性利用主視眼的成像來分析和定位物體,人眼本身存在的這種生理特性,所以很少存在兩個眼睛清晰度完全一樣的可能性,在配鏡過程中如果不進行主視眼測定,把非主視眼配的比主視眼清楚,就會感覺到不舒服。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眼科知識,建議你可以去《科育社》公眾號去看看。
C. 什麼是眼睛視野,怎麼查眼睛視野
當你向正前方注視一個固定物體時,同鄭鋒困時還可以看到該物體周圍一定空間內的其它物體,所喊念看到的這種空間范圍叫做視野。它表示視網膜黃斑中心凹以外的視細胞功能,稱為周邊視野也叫周邊視力。到醫院眼科有專門檢查基晌視野的機器。
D. 近視眼檢測的意義與目的
一級(視力)監測的目的和意義
視力分中心視力和周邊視力,中心視力的檢查又分為遠視力和近視力,因為遠視力檢查比較簡單、方便,作為青少年視力健康的監測指標之一,有一定意義,國家規定中小學生每學期要檢測兩次遠視力,但遠視力的動態監測比較粗糙、籠統,視力健康的監測不能只停留在遠視力檢測上,如遠視力1.0的小學生,視力雖在正常范圍,他們的眼屈光狀態不盡相同,可能是遠視,可能是正視,也可能是近視早期,必須要做眼屈光狀態檢查,還得結合孩子的年齡來分析,如果孩子7歲,遠視儲備很小、或者已經是正視眼了,表面看視力正常,實際上孩子離近視已不遠了,科研資料顯示:7歲孩子是正視眼,半年內發生近視的概率為50%左右,一年內發生近視的概率為80%左右,所以單憑視力1.0,不做二級、三級檢測,評價孩子視力健康是不全面的,家長認為孩子視力正常,忽視和放棄近視的早期預防,更是走進了誤區,所以專家們一再指出「等到視力下降了再來預防近視已經很遲了!」。當然中小學生遠視力低於1.0,更需要作二、三級的檢測,因為遠視力下降只是一個現象,到底眼睛是什麼屈光狀態?是不是近視?是什麼性質的近視?有沒有其他眼病?怎樣干預?有沒有辦法康復?該不該配眼鏡?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僅憑遠視力的檢查結果是難以斷定的。
二級(屈光狀態)檢測目的和意義
眼睛的屈光系統主要包括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屈光系統相當於一組復合透鏡,外界的平行光線經過屈光系統發生折射後在視網膜上聚焦,遠方的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實像,眼睛的這種生理功能稱為眼的屈光。絕大多數人的眼睛並不是理想的正視眼,平行光線經過眼屈光系統折射後,並不能在視網膜上准確聚焦,而是在視網膜前或後聚焦,或者根本不能形成焦點,只有焦線,人的眼睛屈光上的缺陷很普遍,某一個距離視物不清楚,並不是眼睛有什麼病,只是因為屈光狀態不同而已,屈光狀態在人的一生中不斷變化、有一定規律,青少年時期是眼屈光變化最快的一個階段,其規律是沿著遠視→正視→近視呈不可逆走勢,眼睛的光學缺陷絕大部分為近視范疇。所以說,人的一生不同階段都會表現不同的屈光缺陷,性質、程度因人而異。眼視光學就是研究這些問題的,在眼視光學中,我們把檢測某人某眼屈光狀態的過程稱為「驗光」,精密的光學儀器、嫻熟的專業技術是保證屈光狀態檢測(驗光)准確性的根本。
眼的屈光狀態分動態(Dynamic) 和靜態(Static),所謂靜態是指晶狀體非調節的狀態,所謂動態是指晶狀體有調節的狀態,青少年眼調節很豐富,很難呈現靜態,所以我們強調15歲以下,要擴瞳和霧視,在放鬆調節的狀態下作靜態屈光檢測。動態屈光檢測可由武漢視防體檢隊進校完成,靜態屈光檢測因為涉及擴瞳用葯、檢影設備,只能在武漢視防「檢測、康復、矯治基地」進行,基地也可一次性完成動態和靜態屈光檢測。
三級(眼視光精細)檢測的目的和意義
眼視光精細檢測(三級)是視力健康監測的精髓,對視力低下的預防、康復非常重要,是光學矯治處方的依據,武漢視防所開展的視光精細檢測主要包括:青少年近視預警的檢測;雙眼視功能檢測;非屈光性眼病排查。
一、青少年近視預警的檢測
兒童青少年眼屈光的發育呈單相性,有一定的規律,其屈光動態是沿著遠視→正視→近視的方向變化,總的過程是不可逆的。
屈光檢測的結果只是眼球的屈光狀態,但比屈光檢測更精確、更客觀的是眼屈光要素的生物學檢測。在青少年眼球發育過程中,主要有五大屈光要素決定眼的屈光狀態,即眼軸的長度(AL)、前房深度(ACD)、晶體厚度(LENS)、玻璃體腔長度(UITR)、角膜曲率半徑和角膜屈光度(CR/ K值)。這五大屈光要素生物值的變化又與視覺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AL和AL/CR兩項數值最敏感,孩子們生長發育期期,五大屈光要素的發育匹配與否?決定了他的眼睛是正視、遠視、近視、或散光。
最新的研究發現,在眼球的發育期,近距離過度用眼,調節滯後所致的遠視性離焦,即看近時眼的調節反應滯後於調節的需求,看近時焦點總是落在視網膜後方,常此狀態下,眼的結構對視近環境就要產生適應性改變,視網膜勢必要向後伸展來「尋找」焦點,引起眼軸(AL)異常增長,軸性近視眼就產生了,軸性近視眼的不可逆性早已為各國專家們公論,根據這個理論,近視眼的預防、康復方法都應搶在眼軸異常增長之前,如用光學辦法補償近距離用眼時調節力,把視網膜後方的焦點拉到視網膜上面來,或者用物理的方法鍛煉調節肌肌力等等,其原理都是控制眼軸(AL)異常增長,可以說,控制了眼軸(AL)異常增長就控制了近視眼!
如果從3歲建立視力健康檔案,記錄各年齡時期的視力、屈光狀態、屈光要素值,並進行科學分析,根據眼球發育規律進行科學檢測預警,能把很多有近視表現(遠視力下降)的學生擋在近視眼的門外,同時可以對孩子1-2年內會不會發生近視眼?如何推遲近視眼的發生年齡?如何控制近視眼發展過快?作出正確的預警,能針對性採取切實可行干預措施,達到防微杜漸、治假、防真、控加重的目的。
三、非屈光不正性眼病排查
1、目的和意義:
少年兒童時期的眼病對視力發育危害極大,及早發現和診斷影響視力的非屈光不正性眼病非常重要,許多的眼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治療,將造成眼睛的終生殘疾。
為什麼要作 A超與B超檢查?
A超主要用於眼軸測量,青少年眼軸長度(AL)是眼屈光要素中最敏感的數據,眼軸的過度延長是近視眼預警高危指標。B超主要應用於探察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部位及性質等,高度近視眼會導致玻璃體混濁、視網膜脫離及鞏膜後葡萄腫等並發症, B超有助於進一步明確眼部這些器質性病變的程度。
為什麼要檢查角膜曲率?
利用角膜曲率儀可檢測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徑(CR),CR值也是眼屈光要素之一,AL/CR是近視眼的重要預警指標。通過角膜曲率儀檢查,能了解角膜散光度,為驗光提供參考依據。角膜曲率儀測定角膜前表面曲率可為選擇合適的角膜接觸鏡基弧提供依據。
為什麼要查眼底和眼底照相?
近視眼,特別是高度近視眼常常合並眼底病變,主要包括視網膜脈絡膜萎縮、黃斑出血、視網膜脫離等,部分可造成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害。高度近視眼患者需要散瞳詳查眼底,在明確是否存在上述病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發現視網膜的變性灶,行預防性的激光光凝,減少並發症的發生。眼底照相可客觀列印出眼底的彩色圖像,留下作為資料保存、和下次檢查對照,疑難眼底徵象的可作為會診的依據。
為什麼要檢測眼壓?
近視眼是青光眼的危險因素,多數近視患者已逐漸習慣於較差的視力,而缺乏對視力減退的警覺性和敏感性,對青光眼所致的視力及視野的逐漸損害往往忽視。因此如條件許可對該類患者常規查眼壓,目的有二,一者排除原發性青光眼,二者為排除散瞳的禁忌。 眼視光學臨床較多應用"非接觸式眼壓計"。
為什麼要作視野檢測?
視野檢測又稱為眼周邊視力檢測,我們平時用視力表查的是中心視力,有很多眼病首先表現在視野上,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甚至已經很嚴重了,中心視力還可以在正常范圍,所以視野檢測是診斷青光眼以及其他一些視網膜、視神經眼病的基本方法。
E. 視野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單眼視野
- 5 雙眼視野
- 6 視野檢查方法
- 6.1 周邊視野檢查
- 6.2 中心視野檢查
- 7 參考資料
1 拼音
shì yě
2 英文參考
visual field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13)]
eye shot [朗道漢英字典]
eyeshot [朗道漢英字典]
field of vision [朗道漢英字典]
sweep [朗道漢英字典]
view [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視野(visual field)又稱周邊視力[1]。是指眼向正前方固視時所見的空間范圍[1]。
單眼注視前方一點不動,該眼能看到的范圍稱為視野。視野大小依次為:白色>黃藍>紅>綠,表明不同的感光細胞在視網膜上分布不同。視野還因鼻和額對光線阻擋,使鼻側與上側小於顳側與下側。臨床檢查視野,有助於診斷某些視網膜、視路的病變。
4 單眼視野
正常人單眼視野范圍如圖所示:
鼻側、上側略小;顳側、下側較寬。用視野計各色測試棒測試一眼所能覺察出的各種顏色的顏色視野。在同樣光度照射下,白色視野最大,其次為黃藍色,再次為紅色,而綠色視野最小。
表示右眼直視前方一點而不動時的視野。鼻側視野在圖左側,顳側視野在圖右側。白色視野>藍色視野>紅色視野>綠色視野重疊的。
上述現象進一步證明了視錐細胞具有色覺,視桿細胞只有光感覺,而視錐細胞確實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中心部。在臨床上測定視野是了解感光細胞機能活動和整個視覺機能的重要方面。
5 雙眼視野
如兩眼注視正前方一點,則測得雙眼視野。雙眼視野的范圍比單眼視野大。雙眼視野內的每一點都在兩個視網膜上成像,只要成像在兩個視網膜的相應前雹點上,就會看成一個。左、右眼看物體確也略偏一側。因此雖融合為一,又略有不同,在主觀上就形成立體感覺。
6 視野檢查方法
視野是當眼球向正前方固視不動時所見的空間范圍,與中央視力相對而言,它是周圍視力。距注視點30℃以內的范圍稱為中心視野,30℃以外稱為周邊視野。
視野狹小者不能駕駛交通工具或從事本身或帶孫周圍物體有較大范圍活動的勞動,甚至行走也有困難。
6.1 周邊視野檢查
1)對比法:方法簡便,但不精確。醫生與病人相對而坐,距離約l米,雙方眼睛維持在同一高度。如檢查右眼,則遮蓋被檢查者左眼和檢查者右眼,另一眼互相注視,固定不動,檢查者伸出手指於兩人之間假定的平面上,從上下左右各方位的周邊逐漸向中心移動,囑病人覺察到手指時立即告知,以比較病人與醫生的視野(醫生視野必須正常)。如雙方同時察覺,則病人視野大致正常,如醫生已經覺察而病人沒有察覺到,則病人視野縮小。以同樣方法檢查左眼。
2)視野計檢查法:現常用的是投射式弧形視野計。其構造為一個80毫米的半圓形金屬板,底面為黑色或灰黑色,半徑為33厘米,中央固定,可以旋轉,弧的中央為零度,置有固定視標,供受檢眼固視用,兩端為90度。弧形對面距固定視標33厘蠢悔鏈米處設有一個頜托,可以調節。設有1.2、3.5、10毫米不同直徑紅、黃、藍、白四種不同顏色的光視標,後面有裝紙表和打點針等記錄裝置。
檢查者囑患者下頜擱在下頜架上,調節下頜托,使受檢眼與視野計中央在同一水平上,並固視固定點不動,另一眼嚴密遮蓋。檢查者將視標由周邊向中央慢慢移動,當患者初見視標時即將弧度數記於視野圖紙上。然後旋轉弧板,以同樣方法檢查(正常每隔30℃查1次,共12次)。如需結合做顏色視野,方法同上,但不能以看見或看不見視標為准,而應以正確辨認視標顏色為准。然後將視野圖紙上所記錄的各點以線連接,即得出該眼的視野范圍。同時記錄視標的大小、顏色及光線的強弱。下次復查時,各種條件均應相同,以便前後對照。同一被檢眼用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視標檢查,所得視野范圍不同,正常視野以白色最大(3毫米視標),其顳側為90℃,鼻側為60℃,下方為70℃,上方為55℃,藍、紅、綠依次遞減10℃左右。
其他的還有Goldmann半球形定量視野計,這種視野計對視標的大小和亮度,以及背景的亮度進行了比較精確的定量。既可查周邊視野,也可查中心視野。自動化視野計是在上述視野計的基礎上,配備有微機,自動按照程序在視野的各個位點顯示由弱到強的光 *** 並根據被檢者的應答在檢查完畢後列印出報告。
6.2 中心視野檢查
F. 為什麼做視野檢查
答:視野檢查又叫周邊檢查,與中心視力檢查結合起來,構成完整的視力檢查。
G. 眼睛看得見東西的原理是什麼
俗話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種說法不僅是幾百幾千年來的經驗之談,更已經被很多人奉為真理。但眼睛看見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用以證明一個事物的真實性的表述就是: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但,法庭上卻不承認沒有其他輔助證據的一個人的「親眼所見」。為什麼?眼見不為實嗎?
的確,不可否認眼睛是人的感覺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這一點已被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科學家托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過兩個實驗證實。
在他的第一個實驗中,托馬斯·詹姆斯等人讓接受實驗的志願者觀看計算機屏幕上的球。這個球是由很多的點構成的,這些點或是向左或是向右轉動,讓人們感覺球在也在相應的方向上轉動。托馬斯·詹姆斯等人讓志願者說出球的轉動方向,結果各有一半的人選定向左或向右。這不出所料,因為那些點向左或是向右轉動的時間是相同的。此後,科學家讓接受實驗者在觀看屏幕的同時,手中還觸摸一個向左或向右轉動的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成的球,希望人的觸覺能影響大腦的判斷。但結果是,只有65%的受驗者宣稱他看的球的轉動方向與他觸摸的一致,這顯示觸覺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托馬斯·詹姆斯等人進行了第二個實驗。他們讓受驗者閉上一隻眼睛來觀看實際存在的轉動的球。由於只用一隻眼,受驗者不能肯定說出球的轉動方向,但是他們又讓受驗者能夠觸摸或感覺到球的轉動方向,結果只有70%的受驗者正確說出了球的轉動方向,另外的30%還是被錯誤的視覺信息所誤導。托馬斯·詹姆斯等人由此得出結論,視覺觀察結果對於大腦判斷最為重要。人的大腦不是將視覺和觸覺所獲得的信息聯合起來,而是分開加以處理的,而且更相信視覺信息,盡管有些時候觸覺信息更可靠。
托馬斯的試驗在證實「眼見為實」的同時,卻也又恰恰證明了「眼見不一定為實」。
其實,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很多錯覺,如不用理智來精細推測,用開放的心胸來包容,往往會被表面現象迷惑,將錯就錯,甚至哲學家也不例外。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地快,可是後來伽利略的斜塔實驗證明他是錯的。孔子即使被奉為中國的聖人卻也不能避免。因此著名靈魂樂手馬文·蓋在上世紀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告誡人們:我們應該只相信眼見的一半。
那麼,為什麼自己親眼看得真真切切的東西卻可能並不是我們腦中浮現的呢?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因為我們眼睛的構造、大腦的工作原理、我們的認識習慣以及一系列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得眼見不一定為實。
一、人眼是有視覺限制的。
我們人類有眼睛。正常人的眼睛在接觸光線後,會產生視覺。但是人的眼睛有它特殊的構造,並不是一切光線都能使人產生視覺。紅外線和據說螞蟻能夠"看得見的"紫外線,都不能夠使人產生視覺。因此正常人的眼睛,也可以說是很有"缺陷"的。
二、人腦會創造自己的一套邏輯,將非現實的信息予以合理化。
而現在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和匹茲堡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的合作研究顯示,有時你看到的任何事都不能相信。研究人員發現,你實際上正在做的事和你認為你正在做的事,在大腦中顯示的部位不同。
丹尼爾·莫朗是聖路易分校生物醫學工程暨神經生物助理教授。他與合作夥伴——匹茲堡大學的安德魯·修懷茲和安東尼·瑞納專注於研究認知和視覺小把戲,以及獼猴和人對這些小把戲的反應。他們創造了一個虛擬實境電視游樂器對猴子進行實驗,讓它們以為自己在用手描繪橢圓形,而實際上它們是畫著圓形。研究人員監控猴子的神經細胞,並分辨腦中哪一個區域顯示圓形,哪一個區域顯示橢圓形。他們發現主要運動皮質區顯示的是實際行動,而隔壁一個稱之為腹側運動前區的部位,製造著橢圓的幻象。
這項研究顯示,人腦會創造自己的一套邏輯,將非現實的信息予以合理化。例如第一次戴上一副雙焦點的老花眼鏡時,會發現眼睛看到的景象和手觸摸到的周圍環境是不大一樣的。漸漸地大腦會進行調整,消除視覺與觸覺的差異。腹側運動前區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三、我們的認識習慣使我們往往忽略事物的真實面貌。
我們往往說「一見鍾情」,其中說明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其實是十分模糊且第一印象的。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認識,一般上一開始只是對視覺信號進行模糊處理,即只對信號進行輪廓辨認和處理,也即只辨認主要特徵。比如人或動物或物體;動的或靜的;大或小;遠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別明顯的差異進行甄別。我們只有在多次接觸或引起注意的時候才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的東西。這就造成我們被第一印象所欺騙。
這也就是說,人在得到一個印象時,一是模糊掃描的,二是將其分成各種要素來記存的。也就是說記存的不是完整的印象。所以,即使是眼光最敏銳和記憶最好的人也無法真正還原一個事物的完整的印象。
四、傳播通道中的「噪音」亦將影響「眼見之景象」
這里的「眼見」指的其實是向別人描述自己「親眼看見的東西」,人們往往把別人看見的東西就當成是事物的本來面目,認為既然有人看見了,又能如此詳細的描述出來這總不會有錯吧?但事實上,這之間往往會出現偏差。
人要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傳給另外別人時,並不能將原來的「印象」原原本本地送到別人的眼中。而是需要用另外的人體器官如:嘴——語言描述;手——圖畫描寫;這就要轉換,即將腦中記存的要素重新組合成印象並變成語言和動作。因為印象是要重新組合的,所以只要意識上出現偏差這種組合就會出現偏差,而且往往將自己沒注意的差異漏掉。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也會產生誤差,這些都是「噪音」。接受這樣的描述的人再將這些描述在大腦中進行類似的處理。這樣與事物的原本面貌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有時甚至是很離譜。
五、傳統想法加上利害關系,使人們只看到他們想要看的。
親眼看到的才信,對看不見、不能理解的一概不信,這是一般人判斷真偽的方法。實際上這是由於傳統想法加上利害關系蒙蔽了人的眼睛。正因為人們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這也往往會造成一種麻痹心裡,忽略了其實應該是可以注意到的因素。使他們只看得見他們想要看到的,看不見他們不想看到的。所以這也是一種迷信,是迷信於自己的眼睛和觀念,而正是這種固步自封的認識方法造成了科技無法進步。
比如我們看見室內的桌子、椅子、筆、硯、杯、盤都是靜止不動的,是堅實無縫的。但是物理學家會告訴我們,在這些物質內部,電子圍繞原子核以光的速度旋轉著,原子與原子也是時刻不停地振動著。
電子與原子核,原子與原子之間都留著極大的空隙,非常疏鬆,像空氣一樣。這和我們看見外表的靜止、堅實完全不一樣。可見,人類的眼睛實際上是看不到物體真相的,必須用合乎邏輯的理智才能推得正確的答案。
平時我們認為確實看得一清二楚的事物,事實上有時也沒有真正看清。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線,只在可見光400~700納米的電磁波長范圍內,是極為有限的一部分;聽到的頻率范圍也僅限於20~2萬赫茲。
由於人眼的錯覺,太空中原來大放光明的地方,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漆黑一團,就是因為人眼的視力所限,即使藉助某些工具,人觀察到的也只能是最表層的顯現。後來科學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採用了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來觀察天體,結果豁然開朗,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天體瞬間出現在人類眼前,景象壯觀得令人難以置信。當前最先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就能用紅外線來觀察天體。
正是由於上訴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看到的往往與事物本身是有出入的,尤其是第一印象。看上面的那些圖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往往是第一眼欺騙了自己,當我們重新認真審視這些圖時,就可以很快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對此我們可以發現,對於眼睛所造成的視覺誤差,雖然有人體構造等等的限制我們暫時無法改變,但對於我們的認識習慣等是可以減少我們這種不必要的「麻煩」的。這要我們在關注事物的時候,不要受陷於自己的刻板印象,不要急於下結論,多看多想,多點理性,少點魯莽,很多「誤會」是可以被消除的。
H. 視野是什麼意思
視野是指人的頭部和眼球固定不動的情況下,眼睛觀看正前方物體時所能看得見的空間范圍,我們稱為靜視野眼睛轉動所看到的我們稱為動視野,常用角度來表示友輪。視野的大小和形狀與視網膜上感覺細胞的分布狀況有關,可以用視野計來好棗信測定視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