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恆星溫度越高顏色越冷
1. 為什麼恆星顏色不一樣
淡黃色的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宇宙中恆星可不都是淡黃色的,它們顏色五彩斑斕,一顆顆恆星就像珠寶盒裡五顏六色的珠寶,
恆星的顏色取決於他們自身的溫度,光以波的形式傳播輻射,相鄰波峰之間,距離就叫做光波的波長,光波很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如果將一英寸分成25萬份,那麼一個光波的長度,僅相當於其中幾份加起來那麼長!但無論光波多麼短,她的變化卻足以引起人們視覺上很大的差異,因為,波長的變化反映在人眼裡就是顏色的變化,比如,紅光的波長,約是藍光的1.5倍,而各種波長,(|也就是各種顏色)的光混在一起就是白光,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等物體的溫度改變的時候,它的顏色也會變化,比如,一塊冷的烙鐵是黑色的,把它放進火爐里,一會兒的功夫,他表面就變的呈暗紅色,隨著加熱時間越來越長,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紅,如果繼續加熱,在融化之前,它會有紅色變為橘紅色,然後變為黃色,白色,最後會變成藍白色,
2. 恆星溫度與顏色的有什麼關系
恆星的顏色是由溫度來決定的,表面溫度比較低的恆星,表面為紅色,虧並其次為橙色,表面溫度中等的祥旅恆星為黃色,謹空凳就像太陽,表面6000攝氏度,而表面溫度比較高的恆星,表面為白色,其次為藍色,還有溫度可以低至零度以下的恆星,它是黑矮星,那裡的溫度可以有-500度呢!
3. 恆星的顏色與其溫度的關系
簡單的說就是藍光能量大,因為光子能量E=hv,h為普朗克常數,v為光的頻率,頻率越大則能量越大,藍光頻率比紅光大,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頻率依次增大。肯孝鍵定有關系,有專門的恆星模型來考慮熱輻射,可以推算核心溫度,不過過於復雜。計算核心溫度一蠢塌般不是靠表面溫度來推算,而是分析恆星元巧檔巧素構成,推斷出此恆星中的核反應式,再根據這個反應發生的條件來算出核心溫度。
4. 恆星發光的顏色由其表面的溫度決定嗎
是的,恆星發光顏色與溫度密切相關。缺悄
恆星瞎擾表面溫度越低,顏色越紅,表面溫度只有2000-3000度;到橙黃色,溫度為5000-6000度,太陽是橙黃色恆星,表面溫度為5700度左右。到白色時,溫度為8千-1萬度。到藍色時,最高溫度可達3萬度伏神渣。
5. 藍色星球是冷的嗎
你是指恆星還是行星?
如果是行星,太陽系中的藍色行星是核攜海王星。海王星的大氣層80%是氫,19%是氦,也存在著微量的甲烷。主要的吸收帶位於600納米以上波長的紅色和紅外線的光譜位置,故呈現出藍色的色調。
因為軌道距離太陽很遠,海王星從太陽得到的熱量很少,所弊皮以海王星大氣層頂端溫度只有-218℃,但其內部是熱的,溫度可能為5400 K。
恆星的溫度與顏色
6. 為什麼恆星表面溫度越高,恆星越呈藍色同
同時會從暗藍色變成暗紫色。如果溫度升高到上億度(中子星溫度),連這種暗紫色都會基本消渣寬晌失。溫度高達10萬乃至100萬k,峰值會進入軟X射線甚至硬X射線區。
如果溫度繼續升高,恆星輻射的峰值波長勢必更短根據普朗克定律,黑體輻射的峰值波長隨溫度增加而縮短(與絕對溫度成反比)。所以實際上恆星溫度超過10000k之後,峰值波長已經移動到了紫外區,我巧春們看到所謂藍色實際上是它的長波部分。如果要形容一下這樣的恆星(白矮星)的顏色,只能說它看上亮度隨著溫度升高變得越來越暗,它的長波部分留在可見光區的越來越少如鋒
7. 一顆恆星的質量、亮度、溫度、顏色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
它們之間的關系很復雜。看赫羅圖。
上面三張圖都是赫羅圖。
一顆恆星從誕生到死亡,它的質量變化不大,但它的亮度、溫度和顏色是變化的。
恆星的質量是誕生時就基本確定的。除密近雙星外,恆星在它的各個演化階段,質量基本不變。
恆星的亮度一般稱為光度,就是恆星的發光能力。在天文學上,用星等表示,星等越高,亮度越低。二等星比一等星光度暗10倍,比一等星亮10倍的就是0等星,依此類推。
星等有視星等和絕對星等之分。視星等是我們從地球上看上去的星等;絕對星等是把所有恆星都放在距離我們10秒差距(32.6光年)的地方,再看恆星的星等,它反映的是天體的真實光度。
在赫羅圖中,用的是絕對星等代表的真實光度。
在主序星階段,恆星的亮度、溫度和顏色變化不大,亮度基本由它的質量決定。恆星質量小,核聚變反應的強度相對較低,對外輸出能量少,則直徑小,發光面積小,亮度就低。恆星質量大者飢,核聚變反應的強度相對較高,對外輸出能量多,則直徑大,發光面積大,亮度相應就高。這是在主序星階段的亮度與質量的關系。
恆星的亮度還與恆星的演化階段有關。一旦恆星脫離主序星階段,亮度變化是很大的。當恆星從主序星演變為一顆紅巨星時,外層膨脹,恆星體積增加,表面積增加,發光面積增加,亮度會增加。當小質量恆星外層物質繼續膨脹,並逐漸消散於宇宙空間後,露出內部的白矮星,發光面積迅速減小,光度也會迅速減小,有時會因為太小而變得不可見。當大質量恆星外層物質膨脹時,內部物質會收縮。直到內部能夠進行核聚變反應的物質都消耗完了,恆星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突然爆炸,在極短時間內,光度會上升數十萬倍,有時,會比一個星系的亮度還要高。但很快(幾個月到幾年內),隨著爆炸物質的消散,亮度會迅速下降。對於恆星的顏色,不論質量大小和演化階段,恆星的顏色只與表面溫度有關。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把一根鐵棍加熱,隨著溫度的升高,鐵棍先是變成暗紅色,再變紅,再變高蠢成橙色、黃色、黃白色、白色,如果忽略鐵是否固態、液態等等,如果繼續加熱,它還會變成藍白色、藍色。這說明,物體溫度升高時,就會向外發出輻射。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頻率越高。
恆星也是一樣的。恆星質量大時,對外輸出能量多,表面溫度高,恆星的顏色也就越趨向於白色、藍色;恆星質量小時,對外輸出能量少,表面溫度相對較低,,恆星的顏色也就越趨向於橙色、黃色,甚至紅色。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處於主序星階段的小質量恆星,它的表面溫度約為5700度,相應地,發出橙黃色的光。參宿七的表面溫度12000K,是一顆藍白色星;天狼星的表面溫度約為10000K,織女星的表面溫度為9700K,都是白色星;心宿二的表面溫度為3650K,參宿四的表面溫度約3500K,溫度比太陽低得多,是紅巨星,發出紅色光。恆星演化至白矮星時,表面溫度成為白矮星的溫度,而它的溫度通常是超過1萬度的,於是,白矮星發出白色光。
超新星爆發後,在殘留的星雲中央,通常會留下一顆中子星,中子星的直徑只有幾十公里,太小,不管溫度多高,在可見光波段也看不到。但它會發出不可見的高頻射線,可以被探測到。首念返
恆星的質量、亮度、溫度、顏色之間的關系,大體就是這樣。
總之,對於主序星,質量決定大小,大小決定亮度。質量決定溫度,溫度決定顏色。
對於紅巨星,大小決定亮度,且高亮度、低溫度,溫度決定顏色。
對於白矮星,大小決定亮度,且高溫度、低亮度,溫度決定顏色。
8. 為什麼藍色恆星最熱,紅色最冷
顏色可以代表它的溫度。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燒一塊鐵塊,它會從暗色(近黑色)慢慢地變成暗紅色,再讓姿禪變成鮮紅色。繼續加熱,會變成橙色、黃色,然後就會熔化成液態的鐵水。如果繼續加熱,鐵水會變成白色。假如再加熱,鐵水可能會蒸發變成氣態,並呈現出藍白色了,而此時,它的溫度已經超過1萬度了。這就是顏色與溫度的對應關系。
再往深里說,溫度是物質內能的外在表現。有溫度,就會向外界輻射能量。內能越高,輻射的能量也越高。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進行的,在電磁波譜中,波長越長,能量越低;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當物體變熱後,它首先會輻射出波長較長、能量較低的紅外線。我們冬天家裡用的暖氣,輻射出的就是紅外線。溫度再升高一些,就會發出紅光,說明該物體的輻射已經進入紅色可見光波長了。溫度再升高,物體輻射波長會繼續縮短,到黃色光、白色光、藍色光的波長段。如果溫度還要升高,那麼輻射波長會繼續變短,再次離開可見光波長,進入X射線、甚至伽瑪射線波長。
恆星也是如此。一顆恆星如坦塵果呈紅色,它表面的溫度只有2000-3000度。橙色恆星的表面溫度在5000-6000度。白色恆星的表面溫度可達1萬度,到恆星發出藍色光時,該恆星的表面溫冊搭度會上升到最高3萬度。
所以,藍色恆星最熱,紅色最冷。
9. 恆星的顏色與溫度有什麼關系
有的恆星以藍色光為主,呈藍色,稱為藍星;有的以紅色為主,呈紅色,稱為紅星。藍星表面溫度很高,約為25000℃以上,藍白星和白星次之,黃白星、黃判叢星和紅橙星又次之,紅星溫度最低,約為3000℃左右。還有一類主要輻射紅外線的紅外星,這類恆星表面溫度比一般恆星虧液低得多,只有幾百攝氏度,可算是已知溫度最低的恆星。光譜型為O、B、A的三型稱為早型,這類恆星呈藍色和白色,表面溫度為25000~10000℃;F和G型稱為中型,這類恆星大致為黃色,表面溫度為8000~6000℃;K和M型是晚型,基本呈紅色,表面溫度只有4000~3000℃。太陽掘空櫻的光譜型是G2型,是顆中型星。